龙潭镇地图
龙潭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9022男15056女13966家庭户户数6530家庭户总人口(总)28708家庭户男14810家庭户女138980-14岁(总)91500-14岁男47460-14岁女440415-64岁(总)1711915-64岁男899215-64岁女812765岁及以上(总)275365岁及以上男131865岁及以上女1435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8068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7111男18928女18183家庭户户数9930家庭户总人口(总)36211家庭户男18196家庭户女180150-14岁(总)111680-14岁男58310-14岁女533715-64岁(总)2245915-64岁男1157815-64岁女1088165岁及以上(总)348465岁及以上男151965岁及以上女1965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5392
交通条件
县道“布交”路公路里程57公里,为全镇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道路沿交际河,斜穿镇域东北与包谷坪乡和罗家坪乡相连。镇域内有乡村公路里程47公里,2006年通车村数为5个,2007年实现村村通路。
区位优势
龙潭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S312线穿镇而过,S224线擦肩而行,距国道302线仅17公里,黄龙公路在镇北部与之连接,全镇26个村(居)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电视,形成了以龙潭为中心的强大的通信网、信息网。龙潭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担不尽的龙潭”之美称,主要农产品有藠头、辣椒、萝卜、红薯、生姜、药材等,并不断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现有金秋梨、奈李等优质水果种植面积550余亩;矿产资源有硅沙、花岗岩等;畜牧业以生猪、土鸡饲养为主,年出栏商品猪2万余头,出栏鸡鸭20余万羽。农业1978年以来,全镇兴修各类农田水利设施786处,其中骨干山塘6口。每个村都有农田灌溉的水渠,稻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7%以上。到2006年,全镇粮食总播种面积达2.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1000吨。年内生猪养殖3.6万头,其中出栏24257头,家禽年内出笼23万羽。1997年,进一步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6年全镇退耕还林1230亩,发展工业原料林1100亩,建成了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基地1.3万亩,中药材收入达1300万元。
科教文卫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镇教育事业走国家办学与私立办学相结合的路子,全镇共有小学5所,高完中1所,占地50余亩(涪陵第十七中学),2所幼儿园。其中:国家办高完中1所,小学4所,幼儿园1所。高中学生792人,初中学生2147人,小学生2750人,幼儿园600人,教职工265人;私立小学创办于1999年秋(新星小学、幼儿园),现有教职工人数32人,学生550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涪陵第十七中学,自1996年创办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教学设施完善,校园风景优美怡人,全校教职工有148人,教学班46个,学生2939人,其中:初中32个班,学生2147人,高中14个班,学生792人;办学12年来,学校实现了上规模,进档次的目标。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各项指标都在全区同类学校的前茅,高中毕业升大学,连续几年录取平均率达78%。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该镇卫生院是一级甲等中心卫生院,是市级规范化卫生院,占地14550m²,建筑面积15500m²,内设有内科、外科、骨伤科、放射科等科室,现有医务人员100余人,固定资产600多万元。该镇的文化广播电视得到了有效的发展,2001年被区文体局评为“标准化站”、“先进文化乡镇”,2003年荣获“重庆市亿万农民健身乡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民健身周先进单位”。现有宽带用户3000台。
历史沿革
民国以前属丰田里,解放前称上丰乡,解放后设龙潭乡。1958年,与溪联、龙义、五湖、抚溪等村组建为抚市人民公社。1959年分设龙潭管理区。1961年单设龙潭乡人民公社,1970年3月并入抚市人民公社。1984年属抚市乡。1992年抚市撤乡建镇。1993年从抚市镇分出设龙潭乡。1997年撤乡设镇。
村镇建设
1978年,我镇房屋以木房为主。九十年代以后,镇区街道新建房屋400栋,总投资4500万元,其中农民进镇建房320栋,投资3680万元。2006年,实施小城镇综合改革,多方筹资560万元,对车站至莲河段的公路进行硬化,并安装了高标准的路灯。加快了镇区建设和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6年底,农民纯收入达到2782元,全镇储蓄存款额达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