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延安市地图 >
洛川县地图
洛川县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气候

洛川县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072米;年均气温9.2度,年降水量622毫米,无霜期167天,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塬区,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原地貌之一.塬面平坦,土地宽广,质地优良,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素有“陕北粮仓”和“苹果之乡”的誉称,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苹果外销基地县和陕西省苹果生产甲级基地县、粮油生产基地县。烤烟生产基地县。洛川县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和中国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迄今已有50多年的苹果栽培历史,为陕西苹果的发源地。洛川苹果以其“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藏,无污染”六大特点享誉中外。

城市经济

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暨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的若干规定》。《关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和《洛川县城镇人口扩容暨户籍管理办法》,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新增个体私营企业23家,发展工商个体户481户,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3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0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539万元,坚持推行“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双民政策,多方筹资720万元完成了旧土路改造铺油任务,京兆塬供水二期工程和拓家河杨舒自流灌区、两水河提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投资520万元的安生沟库坝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人饮工程28处,解决了1万多口人饮水困难,政府承诺为群众办理的十件市政实事基本完成,中心街南拓工程通过市上验收并投入使用,步行一条街主体工程完成,新安广场一、二期工程提前建成向群众开放。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面推行了教育‘四制”改革,吸纳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了曙光民办中学及一所民办幼儿园;强化碘缺乏病防治工作通过卫生部阶段性评估;开发建设了谷咀村苹果旅游闲暇度假村。

行政区划

洛川县辖7个镇、9个乡:凤栖镇、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土基镇、石头镇、槐柏镇、菩堤乡、黄章乡、永乡乡、京兆乡、杨舒乡、石泉乡、秦关乡、百益乡、朱牛乡,362个行政村。洛川县名始于后秦姚苌时期(393),考其沿革,历史悠久。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之域。商(约前16—前11世纪),属西河国地盘。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焰狁部落活动地区。东周(前770—前256年)、春秋时期为白狄(狁分支)活动地区。战国前期属赵、魏(从马长寿、谭其骧说),后期属秦上郡所辖。秦(前221—前206年),县境无有建制,属上郡。县东北部属上郡定阳县(即赵国定阳故县一部分),其余部分属雕阴县。西汉(前206—8年),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入关,封秦降将董翳为翟王(治高奴,今延安附近),鄜县属翟国。刘邦灭翟,元年(前206年),县南部置鄜县,属左冯翊(治所在今大荔)。新莽改鄜县为修令县。北部属上郡之雕阴县、定阳县。东汉(25—220年),撤修令县,其地并入衙县,属左冯翊。上郡部分建制依旧。魏晋(220—417年)、三国、西晋时,北部逐渐为匈奴、氐羌占据,定阳、雕阴县废。南部属衙县。前秦(351-394)时,境内恢复建制,南部复设鄜县,北部属长城县(今陕西富县西南),后秦建初八年(393)分鄜县北部、长城县东部,置洛川县(以洛水流经其地故名,为洛川县名之始),与鄜县属东秦州。南北朝(420—581年),北魏改鄜为敷,置敷城郡。领敷城、洛川、定阳三县,属北华州,为东秦州所改。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年),洛川县治迁至高槐,(即今县东北5公里之安宫村)。公元534年,北魏分东、西魏,洛川县属西魏,西魏改北华州为鄜州,敷城郡属之,以至北周未变。隋(581—615年),开皇二年(582)洛川县治自高槐迁于旧县。三年(583)罢敷城郡为敷州,仍领敷城、洛川二县。十六年(596)分三川,洛川县地置洛交县,洛交县属敷州(今黄陵)管辖。大业元年(605)将敷城县改为鄜城县,敷州为鄜州。大业三年(607),以州为郡,因该改鄜州为鄜城郡,寻改上郡,领洛交、鄜城、洛川、内部(黄陵)、三川五县,其年郡治自杏城(今黄陵县)移于洛交县(今富县城)。唐(618—907年),武德二年(619年)分鄜州之鄜城县(唐末改翟州),中部(内部县)置坊州。洛川县仍属鄜州。五代(907—960年),曾改洛川县为訚州,寻废。后梁改唐末所置翟州为禧州,改鄜城县为昭化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改昭化为鄜城县,废禧州,辖境改属鄜州。宋(960—1127年),县境属鄜州,并改鄜城县为康定军,洛川县属永兴军路鄜州辖,建制依旧。后县境属鄜延路。金(1127—1234年),废康定军复为鄜城县,洛川县、鄜城县属鄜延路鄜州。元(1271—1368年),全境为洛川县(至元四年废鄜城县,其地并入洛川)属延安路鄜州。至元二十三年(1286)置陕西等处中书行省,洛川县属陕西等处中书行省延安路鄜州。明(1368—1644年),依旧为洛川县,属陕西等处布政使司河西道延安府鄜州。清(1644—1911年),依旧为洛川县,雍正三年鄜州升直隶州,洛川属之。乾隆三十三年(1763),县城由旧县迁于今凤栖镇。民国初年属陕西省榆林道,16年(1927)撤道,由省直辖。24年(1935)在洛川县设置第三行政督察区,辖洛川等县。30年(1941)分洛川县东部约1022平方公里归黄龙县(原名黄龙设治局)。1948年4月洛川解放,洛川隶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1950年改为陕西省延安分区。

文化遗址

洛川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即有人类活动踪迹,发现10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县。后秦姚苌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分县北部设洛川县,因洛河水穿境而过故名。“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塬面开阔,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优势。洛川历史悠久,人文资源较为丰富。举世罕见的黄土奇观——黑木沟黄土地质遗址被科学家称为研究黄土高原形成的“历史年轮”,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黄土地质公园”。文物古迹丰富,先秦万凤塔(位于距县城40公里的土基镇,建于宋代,共十三层,塔高40余米)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东汉征西大将军驻节处“汉武望仙台”依稀可辨,明朝进士刘琦墓被后人整修。特别是1937年党中央这里召开的“洛川会议”,制订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剪纸、皮影戏、刺绣、面花、蹩鼓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山川秀美

工程,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发展经济林木为主要目标,集中抓好一线三点绿化,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到2010年,封山绿化面积达到85.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4%提高到了1.5%,种草面积达到30万亩,全县综合治理面积达到1583平方公里。

洛川蹩鼓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著名的"陕西三大鼓"(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之一,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故称"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点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种舞蹈动作。"蹩鼓"流传于延安地区洛川县,以县东北的黄章、永乡、旧县等乡镇较为普遍,表演时,鼓手腹前挎个直径约50厘米的扁圆鼓,边击鼓、边蹦跳。洛川蹩鼓是从战国时期传承至今.相传是战国时期士兵为了庆祝胜利和军阵演变而来.蹩鼓表演在国内多次获得大奖。2006年5月20日,洛川蹩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胜古迹:,万风塔:建于宋代,共13层,高约40余米,位于县南土基镇城村,距县城4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