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延安市地图 >
洛川县地图
洛川县相关地区地图:

山川秀美

工程,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发展经济林木为主要目标,集中抓好一线三点绿化,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到2010年,封山绿化面积达到85.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4%提高到了1.5%,种草面积达到30万亩,全县综合治理面积达到1583平方公里。

城市经济

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暨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的若干规定》。《关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和《洛川县城镇人口扩容暨户籍管理办法》,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新增个体私营企业23家,发展工商个体户481户,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3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0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539万元,坚持推行“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双民政策,多方筹资720万元完成了旧土路改造铺油任务,京兆塬供水二期工程和拓家河杨舒自流灌区、两水河提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投资520万元的安生沟库坝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人饮工程28处,解决了1万多口人饮水困难,政府承诺为群众办理的十件市政实事基本完成,中心街南拓工程通过市上验收并投入使用,步行一条街主体工程完成,新安广场一、二期工程提前建成向群众开放。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面推行了教育‘四制”改革,吸纳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了曙光民办中学及一所民办幼儿园;强化碘缺乏病防治工作通过卫生部阶段性评估;开发建设了谷咀村苹果旅游闲暇度假村。

水利资源

推进水利产业化大力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到2010年达到乡乡有集中供水工程。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到2005年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20万亩,2010年发展到30万亩,基本实现果园节水灌溉。积极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争取在2003年消灭缺水村,2005年实现人畜饮水自采水化和水质达标化,同时加快水利改革,建立新的水利筹资机制和发展机制。

民间艺术

洛川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剪纸、刺绣、面花、皮影和独创的工艺品毛麻绣,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画乡“,作品曾在法、德、日、美等国展出并被收藏。皮影曾赴法国访问演出。还有洛川蹩鼓,古风古韵,气势磅礴,享誉国内外。洛川民俗博物馆坐落在洛川县凤栖镇210国道旁。占地4亩,拥有3个展室,陈列面积近600平方米,是陕西省第一座民俗馆。1994年9月16日正式开馆。著名学者、民俗学家钟敬之题写了馆名。博物馆建筑采用清代洛川传统的四合院形式。正门前蹲踞一对雍正—卜三年(公元1735年)的铁狮子,两侧大红灯笼高高挂,院内既有陕北常见的窑洞,又有关中农村的瓦房,体现出关中与陕北接合地带民居特色。房屋外部运用民间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装饰了各种民俗吉祥图案。整个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别致。民俗博物馆辟有洛川简史和洛川民俗两大展区。洛川简史以馆藏文物为主,系统地反映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洛川地区的历史脉络。其中有历年来洛川出土的玉斧、石斧、石刀、红陶罐、盆、鬲和秦汉时代的茧形壶、汉代的釉陶罐及唐绘彩罐、明清瓷器等。1979年出土于洛川土基镇的燕王职剑,剑铭“燕王职作武业期错剑”,填补了陕西秦地燕国器物的空白。清康熙年间洛川兴平寺“水陆道场图轴”62幅,商7.5米,宽1米,绘有诸佛菩萨、诸天神星辰、地府狱主、修罗主判、无主孤魂、亡灵等形象,为作水陆斋法令所用,其规模之大,为省内罕见,曾在北京、西安等地展出。于右任书赠邑人屈克胜的《千字文》14幅,对联2幅,一日:“中和致佳育,孝悌通神明”,一曰:“孝悌先王业,耕桑四海心”。洛川皮影1985年曾赴法演出,声誉颇高。该皮影道具系牛皮精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珍藏于馆中,堪称“馆宝”之一。洛川民俗博物馆洛川民俗展览独具匠心,通过一大家族的生产生活透视黄土高原上北方游牧民族与关中农耕文化区交融共生的多元文化现象,以小见大,以物证俗,重现了百余年间近现代黄土风情。其内容包括经济活动、家族庆典、人生礼仪、岁时节令、生活起居、游艺娱乐等方面。以家庭居室为单元,以实物为线索,领略黄土文化的广博与魅力。在家族尊长者居住的“中和堂”上张挂着—张“寿”字图,系由一百个延长县知县的官印印模组成,取意“延年益寿”“长命百岁”,颇具特色,游人均以亲睹为快。其窑掌是颇具地方特色的碗架云子,四层,每层之间挂有横幅剪纸薰画。在新婚夫妇居住的房间内,集中展现了洛川民俗中最为热闹、最具特色的婚嫁习俗。洛川婚礼不拜“喜”字,而是拜双雁。《洛川县志》载:“结婚时,轿子中必须放一公一母两只鸡,即使现在用汽车、拖拉机迎亲,亦须带两只鸡,此由古时婚礼用雁转化而来”。雁象征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屋里还奇怪地放着一束枣枝,这可是洛川最为独特的讲究。《洛川乡土志》云:“新妇下轿,即用枣枝上栽核桃、大枣、面兔,扫帚上栽纸花,名为‘拉花头’。然后扶新妇,手携面斗以人,即于庭前拜天地,则奠雁礼也。”由姐夫、姑夫或同辈亲朋中口齿伶俐者,手执枣枝、扫帚,高唱拉枣子歌。新娘手搀面斗,一头插着尺子秤,暗喻作事要公平,办事要有分寸,一头插着铜镜,暗喻照妖避邪。洛川民俗丰富多彩,可在民俗博物馆里一览无余。它是研究人类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先后有国内外知名人士上万人前来参观,人称它是:“陕北风俗大观园”。

文化遗址

洛川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即有人类活动踪迹,发现10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县。后秦姚苌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分县北部设洛川县,因洛河水穿境而过故名。“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塬面开阔,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优势。洛川历史悠久,人文资源较为丰富。举世罕见的黄土奇观——黑木沟黄土地质遗址被科学家称为研究黄土高原形成的“历史年轮”,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黄土地质公园”。文物古迹丰富,先秦万凤塔(位于距县城40公里的土基镇,建于宋代,共十三层,塔高40余米)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东汉征西大将军驻节处“汉武望仙台”依稀可辨,明朝进士刘琦墓被后人整修。特别是1937年党中央这里召开的“洛川会议”,制订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剪纸、皮影戏、刺绣、面花、蹩鼓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风土人情

洛川地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结地带,虽两地风俗兼收并蓄,但无论是语言(当地人讲的是关中方言东府话),还是饮食、民俗乃至生活习惯皆与关中北部的白水、澄城、合阳相似,而与陕北方言区县市差异很大,地方特色鲜明。当地人无论男女老友皆喜欢听秦腔,唱秦腔,而每年的元宵佳节,县城里东、西、北的灯社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名的洛川蹩鼓、石泉社火夹杂着隆隆的秦腔声韵响彻县城的上空。因此借以展示独特民俗的“洛川民俗博物馆”便应运而生,其浓缩了经济活动、岁时节日、家庭庆典、日常生活、家庭祭祀等民俗活动场景,还辟有古代社会生活展厅,展出古代历史文物和清代全堂《水陆画》等。

特色产业

围绕建设苹果专业强县目标,努力实现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建立全面科学的质量体系,到2005年,全县早、中;晚熟苹果的比例由现在的1:9:90调整为5:20:75,建成5万亩天然绿色优质苹果基地,2010年见趁建成10万亩无公害绿色优质苹果基地,加大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推广力度,使全县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二是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以县苹果生产办公室和果树研究所为中心;乡镇果站为骨干、村级果协为基础,农口、业务部门为补充的苹果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提高果农的务果水平,促进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营销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备,通过内引外联,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促进专业要素市场的发展。四是建立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加工贮藏体系,到2005年果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总产量的10%,贮藏能力达到15万吨,五是建立苹果产开发支持保障体系,县财政列支苹果产业发展基金,支农专项资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向苹果产业倾斜,金融机构每年按苹果产值20%左右的规模提供信贷支持。
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各项大奖160多项,是北京、广州两届亚运会、中国女排、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专供苹果,2008年又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专供苹果。2010年再次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接待果。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是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要求的优生区。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第一。洛川的苹果闻名遐迩。洛川境内塬面广阔、土层深厚、日照充足、水肥和谐、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是国内外专家一致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区的核心地带,也是全部符合日照、降雨量、海拔等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要求的优生区,发展苹果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洛川苹果自1947年引进以来,迄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程。2009年洛川苹果再获丰收,全县苹果总产量达到65万吨,总产值达15亿多元。目前,洛川的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第一。苹果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5%以上。苹果产业已经成为洛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20万果乡人民脱贫致富的有力支柱。洛川苹果果型端庄、色泽艳丽,口感纯正、风味独特,深受国际国内消费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