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圩镇地图
芦圩镇相关地区地图:
建制沿革
芦圩造屋建圩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开始时是由圩南同仁街头老树几家姓“卢”的人摆粥铺,粥谋生,乡邻百姓称它为“卢家粥铺”。后来此地居民逐渐增多,商贾云集,发展成为圩市,人们便叫它为——“卢圩”。由于建圩初期,有人经常聚众闹事,为了缩小影响,避免官府查缉,所以后来当地乡绅建议将“卢圩”的“卢”改为“芦”,才形成了现“芦圩”的名称。
商业
芦圩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目前,芦圩镇已拥有商贸城开发区、新城开发区,其中建设了摩托车专业市场、宾阳建筑装饰材料专业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等9个专业市场。芦圩镇新城区位于县城立新东路,是宾阳县乡镇企业示范园区的所在地,整个占地面积已扩展至6平方公里。城区规划科学合理,街道笔直宽敞,每条街道宽达36米,城区距南宁80公里,距广西铁路交通枢纽黎塘30公里,距南柳高速公路王灵入口处20多公里。公路从城区穿过,汽车日流量6000多辆,客流量10000人次以上,在城区内落户的有恒利皮革有限公司、新宇轧钢有限公司等宾阳县大型的民营企业,塑料加工、小五金生产、汽车修理等小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城区内涌现。
民间艺术
1、高跷由宾阳县芦圩镇石村艺人制作,是解放初期南下文艺兵授给我县的一种艺术。由男女青年扮装戏剧人物(大多是古代人物)站立于木棍的把上,约离地有五、六十工分高。边走边演。四十、六十或八十人组成一个方块队。2、舞炮龙是芦圩群众特有的一种传统舞龙形式,每年农历十一、十五晚上常有举行。首先是“开光”祭典仪式,然后由“龙牌”、锣鼓、八音开路,举火篮、火把相随,按“龙路”行进。舞龙者头戴藤帽、赤膊上阵,各家各户均燃爆竹夹道相迎。
行政区划
全镇下辖28个村委,16个社区,212个自然村:临浦、中和、同仁、兴仁、商城、镇兴、中靖、蒙村、商贸城、城中、枫江、永武、建设、南社区、三联、仁爱16个社区居委会;芦圩农业村、新宾农业村、陆村、新廖、宝水、北街、新模、顾明、国太、王明、黄卢、吴村、蒙田、古城、六明、碗窑、恭村、六岭、六和、七里、勒马、长岗、沓塘、展志、文伟、太乡、基塘、三韦28个村委会。
特色经济
芦圩镇是宾阳县传统手工业大镇,分布着有悠久历史的手工业村,从事手工业生产人数达3万多人,年产值达3亿多元。如王明村人生产的瓷器历史悠久,产品以做工精细,式样美观,价格低廉,销往贵州、云南等地,有吴村人生产的瓦堡;有蒙田村人制作的铁锯木制品;古城村委孟村人制作的凉席等。
乡镇文化
游彩架宾阳特有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技巧与造型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多在春节期间举行,亦配合大型活动游演。游行时,装制4至8台不等,伴以舞龙、八音。其造型以台面上二个或三个孩童(5—7岁)扮饰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为主,每人坐立于特定的手指或佩带的小道具上,装配巧妙,五彩缤纷,惊险绝妙。1991年秋,宾阳彩架曾参加全国第四界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轰动南宁,群众叹为观止。2002年宾阳彩架在宾阳“经贸”两会开幕式上再次走上街头,深受群众欢迎,场面热辣火暴。据史料载,游彩架为清代武举人李若珠从广东佛山引进宾阳的。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若珠自老家带回一套彩架道具,指导民间艺人按我国古典文学伤口中的人物形象造型,制作成《书扇镯》、《双卖武》、《梅鹿镜》、《湘江大会》4台彩架。这便是宾阳彩架的开始。此后彩架又经过几十代艺人的更新改造,形成今天一支独秀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