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镇地图
马桥镇相关地区地图:
教育
1988年,全镇15处幼儿园,16个班,597人,入园率85%。1991年入园率达到95%。1998年小学布局调整,原大村小学改建幼儿园9处,27个班,874人。镇中心幼儿园1处,6个班,276人。2002年,全镇学前儿童入学率达到99%。1988年,全镇小学21处,106个班,3693人,入学率、巩固率均为98.4%。1995年合并为14处,88个班,在校生2306人,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2002年合并5处,45个班,在校生1495人,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8%。1988年全镇中学4处,30个班,1478人。2002年,中学1处,34个班,1812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为100%。1992年,建立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常年举办缝纫班2个,学员108人。1995—1997年三年制全脱产幼师中专班1个,学员34人,毕业后全部充实到镇幼儿教育。1998年,成人校与县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举办微机中专班1个,学员均取得中级上岗证书。被市政府表彰为“成人教育示范乡镇优秀单位”。1988年全镇教职工192人,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32%,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0%,中学一级教师38人,小学高级教师10人。1995年,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62%、84%。2002年教职工293人,学历达标率均为100%,中学高级教师16人,一级教师60人;小学高级教师64人。
马桥古文化遗址
第一层为明清时代遗存,第二层为唐宋时代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代遗存,第四层为商周时代遗存,第五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再下层即是古冈身,它距现在的地面180厘米。考古学界对该遗址第四层和第五层的文化遗存尤为重视,即在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上,发现有特殊的遗存。1982年在杭州举行中国考古学年会时,专家们一致将这类承良渚文化、戚家墩文化距今3000年上下的文化遗存定名为“马桥文化”。同时期的遗存,还在如今的松江广富林、金山亭林等地区有所发现。这些地区均在古冈身之上。马桥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一个典型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49年有商店161家,从业人员272人,其中粮店32家、烟什店20家、南什货店13家、鲜咸肉庄12家、豆腐店11家、茶馆10家、棉布百货店10家。街道狭窄,沿俞塘北岸,长约600米,郭家桥至新石桥间120米段为闹市,店铺林立。花行、粮店、油坊、米厂分布于东西市梢。1949年碾米厂9家、榨油坊4家、轧花厂3家,共有从业人员93人。1958年,俞塘改道南移,镇区逐步改建。1970年,修筑贯老街中段长300多米成“十”字形的南北向新街,在中街路口形成集市贸易市场。镇区向北松公路扩展。70年代末起,居民住宅、商业楼、文化中心、影院、办公楼相继落成。沙港两岸老街旧貌依然。有闵马、闵东、闵松、沪金、沪卫等线公交客运路线通闵行、北桥、松江、金山、朱泾等镇及徐家汇。马桥镇地处长江下游靖江市的西郊,是全国绿化先进乡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卫生镇和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4.9万人,辖23个行政村。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江平公路、广靖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域内多条河道与长江相通。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6245万元,财政收入72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45元。我镇现有种养大户80余户,农业专业协会2个。马桥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土壤类型为水稻土类淤泥土属,肥力水平较高。常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1034.0?,全年日照总时数2151.5小时,年无霜期平均218天。全镇耕总面积50355亩,2006年全镇粮食总产量3.9545万吨;生猪饲养量11万头,出栏5.6万头;山羊饲养量5.4万只,出栏3万只;家禽饲养量51万只,出栏30万只;水产品产量710吨。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富民增收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马桥镇将按照靖江市“一城四片区”总体规划,确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整合资源,准确定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我镇现已形成白衣、侯河、朝西等村的花卉苗木,新市、龙王等村的反季节蔬菜,迎祥、幸福等村的外贸蔬菜,横港、经伦、铭坤等村的生猪养殖,祖师、栗树等村的红芽密节香沙芋,徐周、进步等村的优质葡萄,九一村的浅水藕、荸荠,以及马桥村的西甜瓜、草莓等特色种养项目。重点要抓好白衣村马洲果园的美人指提子、绿野生态果园的苏钟猪等优质高效品种的推广,扩大种养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打造区域特色。年内我镇将引导和扶持三爱村的獭兔养殖、九一村的鹌鹑养殖和侯河农场的万头猪场等项目,加快投入,加速建设进程,力促早投产、早见效。三爱村引进能人发展獭兔养殖,计划投资100余万元;九一村计划投资80余万元,建造40间1200平方米棚舍,建成16.5万只鹌鹑养殖基地;侯河农场拟引进民资150余万元,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场1个。
物产资源丰富
马桥是一块美丽富饶的热土。这里山多水阔,水资源充沛,淦水河流经全镇,建有2座发电站,年发电量可达400多万度。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粮、油、蔬菜,盛产茶叶、苎麻、楠竹、树木、桂花,还有桔柑、桃、李、栗、枣等多种水果。茶园面积,桂花产量均居全区第二位。境内矿产富足。垅口、仁窝等地石灰石藏量丰富,另外有煤、锌、钡、镁等多种矿产,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曾铺村片石以其色泽质优闻名。地下水异常丰富,建有纯净水厂一座,爱迪牌矿泉水深受消费者欢迎。
4、山东省桓台县马桥镇基本概况
位于淄博市桓台县县境西北部,地处东经117°49'—117°54',北纬37°02'—37°04'之间。北越小清河与高青县接壤,南邻陈庄镇,南北纵距5.5公里,西隔胜利河同邹平县相接,东接荆家镇,东西横距12.5公里。总面积44.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8%。1991年撤乡建镇,辖马桥、前金、后金、五庄、姜家、北红庙、北岭、罗道、祁家、北岔、东岔、西岔、码头、张庄、康杨、小庄、东圈、西圈、南营、西孙、北一、北二、北三、西辛庄、胡马、冯马、齐马27个村民委员会。2002年,全镇人口29396人,8840户,有汉、彝、白、回、壮、佤、朝鲜等7个民族、人口密度656人/平方公里。2010年,马桥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镇村统筹,着力构建生态、和谐、宜居、宜业小城市”目标,真抓实干,创先争优,全镇以本地民营经济为主体,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56亿元,并对全镇15个边缘村实施了整体迁建工程,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地处县境西北齐河至广饶深大断裂带。泰山山前洪冲积层和黄泛冲积及湖相交互沉积,主要岩性有亚沙土、沙质粘土层等组成,沉积厚度在200米左右。地质构造由西向东构造体系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组成主要结构骨架。地貌特征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略呈微波状,海拔高度在13.86—7.83米之间,地面坡降比1/1500,总面积67443.2亩,最高处位于北营二村东南,海拔13.86米,最低点位于杏花河入小清河入口的黑水湾,海拔7.38米。域内微地貌分高坡、平坡和洼地,南部为微斜平地,中部属高坡、拔高在13—11米,坡比1/1000,北部是低洼湖区,拔高6.8—7米。农业植被占可利用植被的99.32%。主要树种属乔木类的杨、柳、榆、桐、槐和松柏等10多种,属灌木类的桑、柘、紫穗槐等5种,属果木类的苹果、桃、李、杏、枣等10余种。自然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如芦苇、蒲及各种杂草等。在植被种类中属高等植物的有40多种。自然河、人工河相互交织成网,水源丰富。小清河、杏花河为东西流向,胜利河、人字河,由南向北流入小清河。引黄济淄河由北向南贯穿域内中部。境内水、陆交通方便,小清河横贯东西。省道张店至田镇路及红庙至辛庄路、荆家至红庙路形成三县一市的交通要道。
建筑业
1988年,全镇有建筑、安装队64支,建安公司3个,从业人员2433人,年承接工程36项,产值2285万元,工程合格率100%。1993年,建安施工队伍67支,从业人员4800人,年产值4022万元。1995年,公司6个工区,项目部68个,产值6050万元,利税301万元,创省优工程6项,全优工程4项。2003年,全镇建安产值8300万元,实现利税593万元、工程总量17.2万平方米,工程造价过亿元,工程优良率提高到66%,建筑公司成为首批建筑综合承包二级资质企业、省级档案先进企业、淄博市建工综合实力20强企业。
山东省桓台县马桥镇资源
域内总土地面积67443.2亩,其中耕地粮田面积17800亩,占总面积的26%,速生林面积28065亩,占总面积的44%。地表水年总量:平均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地表径流量341.2万立方米,客水年入境量5.39亿立方米,栏蓄量195万立方米。野生植物中淀粉、糖类植物有山药、槐子、莲仔等;油类植物有苍耳子、车前子、蒺藜等,纤维类植物有罗布麻、野菁等;植物性药材较贵重的有灯芯草、苍术、蒲公英、马齿苋、兔丝子、栝楼仁、丝瓜络、菊花、槐角、桑皮、枸杞等。野生动物有兽类、鸟类、昆虫类、爬行类等纲目,域内尚有野兔、山狸、獾、黄鼠狼、刺猬(人脚獾很少见)等兽类。鸟类中主要有13目、32科、148种,其中鸟73种,候鸟57种、留鸟18种。动物性药材土元、鸡合皮、蝉脱、蟋蟀、地龙、蝎子等,蛇、螺、蚌等。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金家、马桥、北岭、罗道各村,地下油位1300—5000米左右,境内油田面积约22平方公里,储量3150万吨,开发油区近10平方公里,日生产能力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