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伴镇地图
勐伴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规划
勐伴镇辖4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42个村民小组,有瑶、傣、哈尼、壮、汉、彝、苗、布朗等9种民族,总人口10367人(农业人口9843人,占总人口的94%),其中:瑶族4212人,占人口比例的40.62%;傣族2412人,占23.27%;哈尼族1446人,占13.9%;其他民族占22.2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2人,是一个以瑶族、傣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半山区乡镇。各民族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各民族组成了和睦的大家庭。
气候概况
全镇土地面积640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气候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为19.2℃,年均降雨量为16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自然资源
勐伴镇自然资源丰富,截至2006年底,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5%,有自然保护区62.8万亩,国有林22万亩,集体林11.5万亩,轮歇地3.66万亩,辖区内有南岛河、南燕河、南嘎河、金厂河、南崩河等5条主要河流,是南腊河的源头。肥沃的土壤、适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到处长满各式各样的植物,奇花异草,古树种等千姿百态。能直接利用的经济植物上百余种,有些已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物种。由于国家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政策,群众植树造林意识有所提高,保护区内生长着檀木、望天树、树蕨、鸡毛松等珍贵植物。望天树之高在世界少有,为全国之最。适宜的地理环境还孕育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家族。珍稀动物主要有马鹿、蟒蛇、长臂猿、犀鸟、獭猴和世界上最小的偶蹄动物鼷鹿等。
基础设施
镇内各种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于1998年投资1500万元建成的白象山水库工程;于2004年完成了望天树至勐伴主干道的油路铺设;2007年投资900多万元农田整治项目。截至2006年底,已基本实现村村通路、通水,有5个村民小组尚未通电,10个村民小组已开通程控电话,镇内有4个移动手机铁塔,1个联通铁塔,1个小灵通塔,辐射4个村委会。37个村小组通了电视,电视覆盖率达84%。
风俗文化
勐伴镇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勐伴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居住,傣族人民在这里生活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是孔雀公主的故乡,是珍稀动植物荟萃栖,息的场所,是勐腊糖厂的原料基地。勐伴镇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位于勐腊县东北部,距县城38公里,途中18公里处是望天树风景区,南与勐腊镇相交,西与瑶区相毗邻,东北部与老挝相接壤,国境线达94.35公里。是南腊河的源头,流经镇内最长河流有39公里,此河直接汇入澜沧江,澜沧江流出境即称湄公河,是一江连六国的“东方多瑙河”。勐伴镇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之一,共有9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少数民族人口962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7.78%。主要少数民族有傣族和瑶族,还有未定族称的克木人(本地人称为“卡咪人”)。各民族组成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共同开发和保卫着勐伴这块热土。84年建镇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事业获得迅猛发展。傣族和瑶族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族的傣历、傣文和瑶族的瑶文以及他们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早在很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贝叶、绵纸上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诗歌等。勐伴的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节日也很多,大大小小有几十个,隆重的民族节日如瑶族的盘王节、傣族的泼水节和“卡咪人”的红花节等。有的民族除了大的共同的节日外,不同的支系又有不同的节日。有的节日不仅一个民族过,其他民族也过,只是在时间、方式、传说等又有一些不同,打上了各民族的特点和印记。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每逢节日,他们就会身着本民族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唱歌跳舞游戏。年轻人则借节日之机谈情说爱,寻觅佳偶。几乎每个民族节日,都是一次狂欢活动,每一次聚会,都是民族团结的联欢。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也正是了解少数民族风情习俗,到少数民族地区观光旅游品尝民族风味和领略民族文化的好时机。
经济建设
勐伴镇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和包谷,经济收入主要有砂仁。仅以制茶为大宗,另有制樟脑、纺织、造纸、制伞、制陶、铁农具、银饰品加工等作坊。到2003年,已建成制茶、制糖、制樟、采煤、发电、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门类,全县工业总产值3.4亿元,分别比1952年、1980年增长736倍和11.2倍。主要工业产品中,食糖12.95万吨,精制茶1861吨,发电量10326万千瓦小时,原煤0.5万吨,黄金113.88公斤。勐海茶厂生产的产品先后获国优、部优、省优奖38个,普洱茶、红茶为重要品牌,“红碎一号”曾获国优银质奖,“七子饼”荣获全国保健产品“金鹤奖”。该厂已形成集种植、原料采购、成品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产品有红茶、绿茶、普洱茶、紧压茶4大类107个花色品种,年生产规模7500吨。勐阿糖厂生产的“甘林牌”白糖多次荣获省部级奖,产品畅销四川、贵州、江苏等省市,出口缅甸、老挝、俄罗斯等国家,1996~2000年,实现利润居全省同行业首位。
人口分布
截至2006年底,全镇辖4个村委会,39个自然村,42个村民小组,有瑶、傣、哈尼、壮、汉、彝、苗、布朗等9种民族,总人口10367人(农业人口9843人,占总人口的94%),其中:瑶族4212人,占人口比例的40.62%;傣族2412人,占23.27%;哈尼族1446人,占13.9%;其他民族占22.2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2人,是一个以瑶族、傣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半山区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