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楼镇地图
那楼镇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小吃
那楼生榨米粉,这种小吃风味浓厚,鲜滑爽口,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那楼生榨米粉制作有六道工艺,即选米、发酵、打浆、压团、打团、榨粉。米浆提前磨好,滴干水份,用布包起来,放进火膛中,用草木灰埋上两三天的时间,让米浆微微地发酵,带一点点酸味,吃米粉时,随吃随榨。将弄好的粉团放在一个穿有几十个小孔的圆铁罐中,用一个削成圆形刚好能放进铁罐的木头,使劲压塞进罐中的粉团,使粉团从小孔被挤出一条条圆形的米粉线,下面是一大锅的骨头汤,从小孔出来的细粉条直接掉入汤里里,不一会就熟了,捞上来盛入碗内就成为生榨米粉了。再把半肥瘦的猪肉剁碎,加上切成末的头菜,一起炒香的头菜肉末,浇上一大勺,撒上葱花,加点油豆腐,浇上一勺汤,美味可口的生榨就做好了。生榨米粉有两种吃法:1.是把米粉放入大碗中,浇上一大勺头菜肉末,撒上葱花,加点油豆腐,加进高级酱油、盐、熟豆芽、咸菜、生葱各适量,倒入滚热的骨头汤即成,这种叫汤榨粉;2.是干捞,不加入骨头汤,用由酱油、酸醋、盐、味精等多种调味料熬成的卤汁淋入粉内,加上叉烧肉片、豆芽、酸菜、熟韭菜一起拌匀,就成为清凉爽口,适宜夏季食用的叉烧干捞榨米粉。该小吃堪风味浓厚,鲜滑爽口,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称一绝。芝麻饼,铁锅芝麻饼:起源于蒲庙、那楼、刘圩、中和等乡镇,原是邕宁人过年过节的喜庆小吃,现在只有少数老年人会做这种小吃,是一种将近失传的小吃。米面做的饼皮,黄糖加上若干种粟米加工成的馅料,把做馅用饼皮包好、压成饼,撒上芝麻在烧红的铁锅上烙干。其貌不扬的圆饼,香脆的饼面咬在嘴里咔吱而化,渗出清甜的饼馅和芝麻的香味,在口中慢慢散开。冬日的那楼街等地常有老人架着平底大铁锅的蜂窝煤炉旁烙芝麻饼叫卖。交通
以那楼镇区为中心的交通枢纽,那楼镇现有县道一条,过境里程为30千米(潭龙至那良村邕灵界段),乡(村)道15条,总里程约130千米。全镇22个村委会(社区)都通了硬化水泥路(其中水泥面宽准3.5米),绝大多数自然坡通了硬化水泥路(水泥面宽准3米),各村坡间来往方便,全镇村坡都通了汽车。022县道自偏西北斜穿境内,境内里程30千米,道路等级为三级甲等公路,横穿镇区。该路自起邕宁城区蒲庙镇八里亭,直至灵山县太平镇,其中蒲庙镇至镇龙段(经那楼镇区)为三级公路,镇龙至那良村段仍为四级沥青路段,那良村邕灵界至太平镇段为三级水泥路段。该路可延伸至灵山县,是灵山县往南宁市的交通便道之一。那楼镇区有通往新江镇(18千米)、百济乡(26千米)、中和乡、刘圩镇的水泥公路,各圩镇之间来往方便。语言
那楼话(邕东南僚语),属壮语南部方言邕南土语区,有雅依(Yai或Yae)、布安(Mbuan)、匀蒌(YeinLaeu)、下南(YuaNuam)、三乡(SlamYiang)等多种自称或他称。那楼话区域以邕宁县那楼镇(NuaLou)为中心,包括邕宁县那楼镇、镇龙乡、百济乡、新江镇、刘圩镇、中和乡的全部和蒲庙镇、那马镇、南阳镇的大部,以及邻近的灵山县太平镇和钦州市那香镇、新棠镇的一小部分地区,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人。该区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分属钦州灵山县、横州永淳县、邕州宣化县(州县名以宋代为例)三个州县,三个州县的交汇点即在那楼圩附近,这可能是那楼壮话被称为“三乡话”的一个来源。那楼壮话被称为“三乡话”的另一个可能是,原属灵山县的那楼、新江、百济三个乡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于是这三个乡的人被称为“三乡人”,他们所操语言被称为“三乡话”。总之,这一地区与“三”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这样的“三管”和“三不管”造就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景观。那楼话有着比较独特的声韵调系统,明显区别于邻近的壮语、粤语及平话,而且,那楼话有着一套较为完备的常用汉字读音系统,使得该区域引进汉语词汇不需要借助汉语西南官话、粤方言、平话方言、客家方言的发音,当地人民可以轻松地使用汉字本地读音阅读汉文报刊、书籍、文件以及各种汉文作品。那楼话在声韵调方面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着大量的前置喉塞音声母和唇化声母,其中的喉塞音成分、唇化成分属于区别特征,有辨义功能。而该语言音节中的喉塞音成分不仅作用于声母及介音,还作用于主元音和声调,应可视为类似于声调的超音段音位。那楼话中,元音a、e、o都有比较整齐的长短对立,这也是跟其他方言不太一样的地方。字母表Si60mu40biu3,AaBbCcDdEeFfGgHhIiJjKkLlMm,NnOoPpQqRrSsTtUuVvWwXxYyZz,声母Sleing1mu40,bpmfsyv,dtnldstssl,gknghmbndq,元音Yin20yaem1,长元音aeoiuiaua,短元音ae-ei-ou-i-u---uae-,韵尾Vun60mi3,-i-u-m-n-ng-p-t-k经济建设
满山是桑田,遍地是鸡棚,家家户户拿手机,装电话,看闭路电视;原来跑到广东打工的村民们,纷纷回到村里办养鸡场。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罗马村的这些变化,靠的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养业。村民们为鸡棚修路:罗马村以大规模饲养广东温氏集团的温氏鸡而闻名,来到罗马村,当然要参观村里的鸡棚。沿着柏油路往村里走,再经过一段砂石路,很快就来到了村民搭建鸡棚的地方。村里的砂石路不算宽敞,但十分平坦,村委主任李正存边走边介绍说,柏油路是2005年11月在邕宁区扶贫办的帮助下开通的一条村级柏油路,一直通向村里。但由于鸡棚都集中在山里,为了经营好养鸡场,村民们又集资修建了从村里到鸡棚的砂石路,现在拉饲料的货车可以直接开到鸡棚,大大方便了村民和收购鸡的客商。
村干带头“吃螃蟹”:多数村民的鸡棚都分散搭建在山坡上,李正存的鸡棚也是如此,惟一不同的是,他的鸡棚顶上爬满喇叭花,不但美观,还有利于调节温度。鸡棚用竹子搭建而成,外面裹着一层塑料,撩开塑料,好家伙!百余平方米的鸡棚里全都是活蹦乱跳的肉鸡,一个工人正忙着给肉鸡喂饲料。李说,这里大约有5000只鸡,而这样规模的鸡棚,他有6个。由于忙不过来,他已经请了两个工人。李正存是村里首先搭棚养鸡的几个人之一。2003年,广东的温氏集团来镇上推广温氏养鸡场。由于建养鸡场投入较大,很多村民都持观望态度。李正存和村支书动员了几次,都没人响应。在到玉林等地做了一番考察后,李正存等人坚信这是一条致富之路,他和村支书一合计,决定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于是,他投资7万元建起鸡棚,又花6万多元买了辆货车帮村民们拉饲料。第一批“吃螃蟹”的共有7户人,除了他和村支书外,还有两个是他的堂兄弟。第一批4800羽温氏鸡出栏,平均每只鸡让他赚了1.5元,一下就收益7200元。尝到甜头之后,李正存逐渐加大投资,扩大养殖规模。村民们见状纷纷效仿,开始大规模地养鸡。温氏集团的技术员忙不过来,李正存又当起了技术员助理,手把手教村民们养鸡。2005年,罗马村养鸡户达到220户,年出栏温氏鸡410多万羽,农户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少了,不少已经外出的年轻人都回到家里办养鸡场。
三年后要“蚕养人”:养鸡不但带给村民们可观的收益,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村民小李有空就去收购鸡场的鸡粪,然后当肥料卖,仅此一项,他一年就能多收入万余元。李正存则在村口开了一家养鸡用品店,而他儿子则开着家里的货车,进城帮村民们拉饲料。3年下来,这辆货车已经在罗马村和那楼镇之间往返了20多万公里。大规模养蚕也是罗马村人的致富手段。罗马村一直有养蚕的传统,但规模不大。经过4年的努力,罗马村成为那楼镇有名的养蚕致富村,2500年产鲜蚕茧70万公斤,总收入达1500万元以上。村里有3个姓李的养蚕大王,每人的年纯收入都超过5万元。富裕起来的罗马人没有放松精神文明建设。罗马村有个老人协会,每到春节和重阳节都会把村里的老人组织来开座谈会,给村委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帮助调解村民之间的纠纷。逢年过节,村子里都会组织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活动,丰富村民们的业余生活。2005年过年举行篮球赛时,村委会提议集资建起一个灯光篮球场,这项提议马上得到村民们的响应。一个村民当场表示,自己愿意出资500元
特色产品
那楼镇的鲜淮山是含淀粉高,具有固血蓄精的药效,销售量占南宁批发市场的半壁江山,同时加工成干条,干片2500多吨,远销广东、湖南、河南、四川等地是广西重要的淮山生产基地,我镇的加工业较发达,有淮山、辣椒的加工,成为我镇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主战场,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镇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雷婆岭摩崖石刻的人文景观和帽子岭水库自然风光。旅游
雷婆岭摩崖石刻:雷婆庙摩崖石刻位于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东面的海拔209米的雷婆岭上,周围山岭叠嶂,石刻主要在岭顶北面的大裂缝的两侧崖壁上。裂缝长约50米,高约7米,石刻周围郁郁葱葱,树木丛生。据《雷庙碑记》载: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乘兴而游乐。同时,进行有关道教礼事活动,事后便在摩崖上刻字留念,这种活动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一直延续到至今,石刻所反映的多数是赞誉风景,亦有歌功颂德等内容。如“胜似桃源”、“名山仙洞”、“德著明峰”、“道大德宏”、“坪岭围歼塞敌胆,汉林鏖战破妖园”等等。雷婆岭石刻面积约有350平方米,共计43幅,最早的是清嘉庆已卯年间(公元1819年)刻的,形式不一有横幅、直幅、圆幅、扇形、对联式等。其中横幅最多,占90%,最大一幅长3.18米,宽1.24米;最小一幅是圆形,直径长0.46米。字体有正楷、行书、魏书、隶书等字体,最大字体是53×49cm。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百年老民居:与雷婆岭摩崖石刻隔山相望,遥相呼应,有一处古民居。古民居位于那良村那蒙坡,有数百年历史。依山而建,古朴庄重,民风淳朴,村中遗留许多历史文物,有较好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农家乐旅游开发价值。与南宁最“雷”人石刻隔山相望,遥相呼应,有一处南宁最“牛”古民居。古民居位于那蒙坡,有数百年历史。依山而建,古朴庄重,民风淳朴,村中遗留许多历史文物,有较好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农家乐旅游开发价值。
那楼镇三江村告祥坡明团河营遗址:遗址位于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告祥坡东北1.5千米处,始建于明成化初年(1465年),由北海道佥事林锦、都指挥欧磬同建。遗址长250米,宽120米,三面环以三江河,又称“围城”。邕宁县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采集到青砖数块(0.3×0.17×0.09米)、瓦筒、勾头、青花瓷数块。
面积
全镇土地总面积352.2平方公里(原那楼镇面积220平方公里,镇龙乡129平方公里,总349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38.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0%。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3.39亿元,财政总收入675.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0元;全镇土地资源丰富,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淮山、种桑养蚕、水果等,在养殖方面的肉鸡、塘角鱼,是该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2004年,温氏养鸡353户,出栏肉鸡420万多羽,纯收入630多万元,塘角鱼养殖120户,水面面积150亩,总产量45万公斤,总收入540万元;种桑养蚕是该镇农民传统的种养项目,亦是重要的经济收入支柱产业。2004年全镇桑园面积1.7万亩,产鲜茧340万公斤,产值5440万元(以16元/公斤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99元。该镇的种桑养蚕已形成规模,成为南宁市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淮山是该镇著名特产,享誉区内外,素有“淮山之乡”美誉。2004年淮山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量2260吨,总产值2260万元(以2元/公斤计)。该镇的鲜淮山是含淀粉高,具有固血蓄精的药效,销售量占南宁批发市场的半壁江山,同时加工成干条,干片2500多吨,远销广东、湖南、河南、四川等地是广西重要的淮山生产基地,该镇的加工业较发达,有淮山、辣椒的加工,成为该镇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主战场,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镇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雷婆岭摩崖石刻的人文景观和帽子岭水库自然风光,古遗迹有位于三江村告祥坡的明团河营遗址、那务村大坡的西乡巡检司、屯六村周城坡的那怀汛。2007年邕宁区乡镇、村(居)民委员会情况表:名称行政区域面积(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个)居民委员会(个)自然屯(个)年末人口(人)耕地面积(公顷)农林渔业总产值(万元)粮食产量(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蒲庙镇249174160127235731740548309233695那楼镇3492029288697925660320421563368新江镇16581613032043061926483323170百济乡31013110544302906725372275583418中和乡176713733382413519160469673051合计12496594553239363408116466412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