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地图
南陵县相关地区地图:
同名县
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置,故城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南二十四里,属京兆尹。东汉初废。旅游
南陵现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县境内山清水秀,拥有万亩牡丹园和溶洞、奇石、瀑布为一体的西山风景区;古秘幽遂的乌霞寺风景区;烟波浩渺的奎潭湖风景区,地球上同一纬度植被种类最齐全原始次生林的小格里森林公园等。南陵迄今为止已调查发现地域内地面、地下文物古迹130余处,主要有:以青铜业发展的“国保”大工山古铜矿,因此形成的管理居住区“省保”牯牛山古城址和墓葬区“国保”皖南土墩墓群,以及家发永林六朝古墓群、家发墩山古墓群,弋江汉代宣城县城址,三里镇辋峰恐龙化石遗址,丫山双龙井古动物化石遗址,籍山镇徐家大屋,黄墓三国东吴偏将军黄盖墓,丫山镇龙山的明清神仙洞,丫山镇龙山明代燕伲洞,绿岭青山燕子洞,城关的小乔墓,奎湖的浮城寺商周遗址,家发泉塘的商周甘罗城遗址,以及城关地区的玉带桥、黉塘桥、龙会桥、惠民桥、毕家桥、仙酒井、小乔墓、谢家阡、南山寺遗址、柳拂庵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有展现近现代南陵人民光荣革命传统的李家发烈士陵园和三里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南陵置于梁朝,历史悠久素为大县。县城的地理形势很有特点,县志称为“左控山,右带水”,概括得十分贴切。从县城往西,基本是低山丘陵地区,因此说是“左控山”;从县城往东大部分是圩区,有弋江、漳河流过,因此为“右带水”。境内,有雄浑的工山、峻秀的笔架山、滔滔的青弋江、逶迤的漳河、浩翰的奎湖。这些山水湖泊,虽比不上名山大川,却也风景秀丽,自成一格,形成南陵特有的风光。根生土长的南陵人民热爱自己的故土。商旅宦游的过客中,也有不少人忘情于南陵的自然景色,加上文人学士的咏颂渲染,逐步总结成了“南陵十景”。自明朝时,便有描绘这些景色的诗歌流传。南陵十景是:工山削翠、射的占丰、鹅岭横云、漳水拖蓝、青弋波光、奎湖泛月、龙池布雨、元观仙题、南浦甘泉、西溪积雪。这十景中的前几景,比较确切。后面几景,准确程度就难说了。海宁监生许懋堇有一首描绘南陵风景的诗,诗起首两句“漳水拖蓝青弋青、工山削翠敬亭平”,有注为“南陵十景之一”,没有把南陵十景一一罗列出来。什么原因呢?大约是因为景色宜人的地方处处皆是,除了主要的几处,其他的孰是孰非,连诗人也难于论断。天地翻覆,时过境迁。旧日的“南陵十景”,如今有的增添了新的风姿,有的则已面目全非,甚至被历史淘汰了。许多往年毫无声息的山丘河塘,现在却千姿百态,分外娆艳。笔者根据县志所载及实地考察,将南陵十景简述如下。工山削翠工山,又名大工山,位于县西南方。主峰海拔523米,是县内最高之峰。县志注:工山位于县西三十里,高数百丈,周围数十里,是“县治之镇山也”。工山雄伟壮丽,山体上半部呈等腰三角形,直似天工神力削出的一朵秀丽芙蓉花。山峰郁郁葱葱,犹如凝结了青绿色的颜料。县志描绘工山“秀削芙蓉,色凝螺黛”。这就是“工山削翠”的由来。不少文人曾写诗作赋,或赞美工山的壮美,或记述游山的过程。明朝宣城进士梅鼎祚写的一首“工山削翠”较为通俗。诗曰:“白云飞去又飞还,万壑千岩指顾间。天半芙蓉争削翠,案头一点是工山”。射的占丰射的,指射的山,即现在桂山乡境内的笔架山。著名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有该山的记载,说它“望之似射候因名。”也就是说,这山看起来象古代用布做成的屏风样的箭靶子。“射的占丰”,意思是以射的山卜占年成丰歉。据说,古时当地老百姓常在春节这一天看山色,以卜占当年收成是好是坏。卜辞说:“射的白,米斛百;射的玄,米斛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如果射的山发白,就兆丰年,一斛稻只值一百钱;如果射的山发黑,即示歉收,一斛稻值一千钱。这一风俗,收录在《太平寰宇记》和县志中。梅鼎祚有一首描写“射的占丰”的诗,今抄录如下。诗曰:“几载人看射的玄,秋风陌上鼓甸甸。鹿门旧有移家兴,乞种南陵附郭田”。鹅岭横云鹅岭,现属三里镇。峨与鹅音同字异。如果究其原意,峨岭的“峨”字很可能是“鹅”字。这还得从一则传说说起:“旧传有金鹅自泾之蛮飞来栖此。”由此得名,称为“鹅岭”。鹅岭横云,意即鹅岭高耸,常有白云缭绕。自有金鹅的传说之后,后人又牵强附会,说这鹅是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养,后来飞到这里的。明朝本县文人王宏道曾诗咏“鹅岭横云”:“右军何年过?遗此笼中物。化作飞来峰,长有云气复。”,漳水拖蓝漳水,即漳河,是发源于县境内的第一条大河,也是南陵的一大水系。《宁国府志》记载说,漳河发源地“在西南六十里,源出水龙洞,至澄清河与淮水会合。”漳河的上游在峨岭到三里那一段叫澄清河。再沿河向上溯源,有两支分流,一支起源绿岭荷花塘,一支发端烟墩古城村。这个村有个叫水龙洞的山洞,从中流出一股“寒流曲折,清澈可爱”的泉水,这便是漳河的源头。泉水淙淙。顺水而下,从山地流向平原,一路上汇集各派水流,成为大河。但见河身宽阔,缓缓而流。漳河平静时,水流清澈,河底墨绿色的水草,高空明朗的蓝天,辉映之下象一匹蓝色彩缎子。从五里茶丰村经大港到东门大桥一段,河谷高深,以前两岸又多大树,河水在荫影下显得更蓝。这就形成了“漳水拖蓝”的景色。上虞别驾徐希明写过一首“漳水拖蓝”的七绝。诗曰:“谁染轻绡百里缠?浮光遥接蔚蓝天。诗脾洗尽尘氛气,一曲沧浪烟水边”。青弋波光青弋,指青弋江。府志说,青弋江古名青水,又名冷水,青弋水。县志记载,青弋江“发源黄山,会石台、太平、旌(德)、泾(县)诸水。至此河身渐广,春夏水涨,波涛汹涌,故曰江。青弋江两岸风光绮丽,村舍、竹丛、良田、沙洲,组成一幅优美恬静的图画。江水清清,微风阵阵,水波在阳光下泛起粼粼白光,白帆在水道中徐徐远航。“青弋波光”便因此得名。历代诗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有关青弋江的诗歌。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是唐朝诗人杜牧《送裴坦往舒州经南陵》中两句“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由此诗句,后人还在弋江镇造了一座“柳拂桥”。桥边又建了座著名的柳拂庵。后来,桥、庵虽毁,那方刻有“柳拂庵”的石匾却还在。此外,本县文人方海写的诗《青弋波光》也十分动人:“长江渺渺界西东,绉谷波光弄小风。疏月回摇千顷白,落霞平散一川红。客行舟楫如天上,人鉴形容似镜中。最喜澄泓清见底,尘缨欲濯有谁同?”,奎湖泛月奎湖,原来称作奎潭,后来才叫奎湖。也有称作为“奎潭湖”的,反映了它从潭变成湖的过程。奎湖是南陵县最大水面。县志说,奎湖有九十九个汊、三道关、三道镇。湖中有七个土墩,座落状如奎星,由此得名,称为奎湖。奎湖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夏时,菡萏(荷花)亭亭,香风遍野。莲、藕、菱、茨、凫、雁、鱼利颇饶。”月色之下,湖景又不同往常,月夜乘舟泛游,情趣无穷,这就是“奎湖泛月”的来由。龙池布雨龙池,旧名龙湫池,即现在工山东山腰的龙潭池。龙池布雨,意即龙池铺云布雨。龙池原是个求雨的场所。县志说,“龙池岁旱祷雨,辄应。”因此,龙池布雨这一景,也有称为“龙池祷雨”的。龙池并不大,不到一丈见方。只是因为这么高的山腰有一潭水,四面不见水流入,天旱又不见水干涸,因此引起人们的奇怪,认为里面有神龙居住。龙池布雨便由此得名,并成为求雨场所。知县屈开瀛有一首写自己去龙池求雨的诗,今录其中几句:“夙闻龙池灵,泓然工山脊。云气一缕生,甘霖遍阡陌。千层跻危崖,深碧生寒冽。传道通江湖,信是神龙窟。匍匐皆士民,倾注冀倏忽。”看龙池是那样神奇!士民百姓手捧香烛,顶礼膜拜,多么希望大雨突然从天而降呀。史载龙池下面原有一所龙池庵,庵中有一匾,上书“佛所悦可”,据说是雍正皇帝御笔。这庵早已废,旧址后成龙池庵铜矿场所在。元观仙题元观,指承天观。承天观位于“县东南四百步”(县志载)。大约是在现在的自来水厂西边。观建于宋朝。明朝洪武十五年在观中开设了道会司,可见当时道教活动在南陵十分活跃。“元观仙题”包含了一个传说。县志记载:宋朝时,承天观有个道士牧得清,精通法术,道行很深。他在观内得遇吕洞宾,吕为度他,曾题诗警化。诗曰“蓬岛三山在寸心,先生何事混凡尘?不因门外家人谨,还是无缘识洞宾”承天观因此出了名,成为南陵一景。王宏道有首诗:“何日元都坛,天风落仙唾?白云或临轩,恐复凡人过”。西溪积雪西溪,县志注位于“县西二里,在黉桥南”。早先,西溪旁有不少树木。“老树萧瑟栖闲鹤,野岸杈栎缀古梅”。在白茫茫的雪野中傲然挺立,分外醒目。加上远处的工山雪峰、近处的拱桥、石堰、溪谷,远近风景层次分明,黑白相间,实在是一幅优美的雪景图。“西溪积雪”便由此而得名。按图索骥,西溪应是城关三小对面那条水沟。这条溪水,是历史上劳动人民为改变生产条件开挖修筑的。县志说,这儿原先“水田常干涸”。后来,“居人堰石积水导流,南人偕乐关。水涨则泛滥北出西港”。这样一来,西溪水量稳定,能灌溉,能溢洪,大大改善了水利条件。梅鼎祚写有一首“西溪积雪”的诗,诗曰:“溪流春谷净纤尘,玉树森森欲照春。皂盖好从西去向,雪中高卧岂无人?”今西溪尚在,不过因水系的变化,作用已相对减少。公路边有一提水站,抗旱排涝的功能远远超过西溪。往曰“西溪积雪”之景,现在也已变得十分平常。南浦甘泉南浦甘泉在何处,现在已经无从查考,只得谩而言之。南陵西部山丘地区泉水众多,较大的,有丫山隈湖的双龙井、何湾涧滩的水龙泉、绿岭大王冲的珍珠泉、烟墩古城的水龙洞、三里吕山的涌珠泉。无名小泉和上半年有水下半年断流的“季节泉”,则更多了,这些大小山泉,是南陵西部农田的重要水源。梅鼎祚有一首泳“南浦甘泉”的诗:汩汩流泉引派长,辘轳金井缠银床。邺渠十二君休羡,南浦人称玉女浆。”大意是:清清的泉水流作长长的山渠,雕花的白石井台上绳索绕着辘轳。你不要羡慕河南南阳的邺渠水,南浦人称这山泉水象玉女打的琼液。从诗中提到的三井、邺渠等比喻,南浦甘泉很可能指三里吕山的涌珠泉。县志在写到孔村河时说:“其水由涌珠泉发源,经永顺堰以杀水势。北流复经龙涎井。泉水至叶姓挡坝阻向西流,两水皆在小堰口大沟合津,迳至澄清河,达县城东溪河。”你看,涌珠泉下的龙涎井、永顺堰、小堰口和金井、邺渠和诗中描写不是很相近吗?当然,这仅是笔者揣度而已。要确定“南浦甘泉”就是涌珠泉,需要更充足的证据。
行政区划
南陵县现辖8镇:籍山镇、烟墩镇、家发镇、许镇镇、弋江镇、何湾镇、三里镇、工山镇。乡镇名称面积人口居(村)委会数量所辖居(村)委会名称籍山镇172.12平方公里12.64万10个居委会30个村委会五里、春谷、光明、陵阳、望华楼、和顺、惠民、通济、南翔、阳光10个居委会大港、茶丰、古亭、沈亭、曙光、上港、城西、蔬菜、先进、长塘、长乐、石铺、联合、其林、新塘、联城、官洲、千峰、芦塘、葛林、柏林、界山、龙湖、尹塘、三连、五连、新建、新坝、黄金、苍溪30个村委会许镇镇178平方公里11万3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许镇农民城、黄墓、奎湖3个居委会丁塘、黄墓、星火、清城、马仁、仙坊、长青、许镇、新渭、龙潭、高桥、黄塘、池湖、建福、东胜、文阁、茆镇、郑潭、马元、李村、华林、北斗、民一、民合、东联、东三、奎湖、金阁28个村委会弋江镇159.1平方公里10.9万4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五班街、汤蓬街、蒲桥街、奚滩街4个居委会竞河、燕山、中洲、宋桥、新光、凤洲、铁拐、奚滩、弋丰、坝村、蒲东、塘南、蒲西、钟塘、新陶、沿河、东河、紫溪、合义、红塘、闸口、排湾、上洲、姚义、中联、黄城、四连、五一28个村委会三里镇172.36平方公里4.74万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三里街道居委会1个澄桥、西峰、辋峰、孔村、山泉、吕山、西岭、水闸、牌楼、新义、双河、热爱、峨岭、樟溪、上马、凤凰16个村委会何湾镇217.13平方公里4.62万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七星河居委会1个涧滩、顺冲、河湾、前官、涧西、钱桥、呈祥、合村、丫山、黄山、南山、龙山、铁山、青山、绿岭、久胜、幸福、团结18个村委会工山镇180.1平方公里5.76万18个村委会桂镇、跃进、大工、高岭、工一、工山、万安、柏一、柏二、山峰、戴汇、乔村、桃园、春福、童村、象山、天官、红星18个村委会家发镇81.2平方公里3.1万11个村委会联三、麻桥、石峰、永林、官塘、盛桥、马山、滨玉、花元、龙山、茶林11个村委会烟墩镇107.89平方公里2.05万1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烟墩街道居委会1个烟墩、刘店、霭里村、三星、红旗、海井、万兴7个村委会文化产业
南陵县就如何发展文化产业,该镇人民本着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初步形成了以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网络文化、宾馆餐饮、观光旅游、旅游产品开发等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该县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演出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和艺术教育业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截至2008年元月,全县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00多家。其中文艺演出团体8个、KTV娱乐场所11家、印刷企业11家、网吧28家、游戏机室10户、书报刊零售出租28户、音像制品零售租售49户、打字复印社18户,广告设计20家,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方面的艺术特长培训班16家;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娱乐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这些文化企业和经营户不但丰富活跃了全县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南陵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增加税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该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旅游产业及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全县的旅游业有了长足发展,景区建设从无到有,并且初步打出了品牌。以丫山花海石林为龙头的乡村旅游已小有名气。丫山花海石林风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景区,小格里森林公园、乌霞风景区被评定为国家2A级风景,新南港大酒店被评为“三星级宾馆”,鲁班大酒店被评为社会餐饮“三星级餐馆”,创办西山、春谷等2家国内旅行社,拥有旅游产品定点生产企业1家、省级“农家乐”示范点1处。家发镇联三“农家乐”省级示范点和大蒲生态农业开发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在申报中。全县旅游产品主要有百善酥、野葛粉、土鸡蛋、丫山藕糖、木榨麻油、贴木画等,通过参加各类旅游推介会,打出了品牌,开拓了市场。其中百善酥为省级旅游产品定点生产企业;西山风景区被省旅游局、省农委授予“全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称号。新建了“金帝娱乐城”、“星光大道”两家高档次文化娱乐场所,提升了南陵文化娱乐业的档次。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总人数约20万人次,接待休闲娱乐总人数约7万人次。标志着该县旅游服务行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卫生
卫生机构:根据全县卫生事业统计年报数据,截止到2008年底,全县卫生机构数为365个,其中:县直医疗单位3个,分别是县医院、中医医院、县二院;县直卫生单位5个,分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吸虫病防治站、妇幼保健所、卫生监督所、南山医院;民营医院4个,分别是华泰医院、牯牛山医院、众和医院、圣安医院;县直卫生服务机构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中心);镇卫生院19个,其中:中心卫生院8个,一般卫生院11个,1所城关医院;村卫生室3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2008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为1095张,其中:县级医院440张,民营医院185张,卫生机构50张,镇卫生院420张。卫生人员总量:2008年,全县卫生人员总数为1669人(卫生技术人员1350人),其中:执业医师400人,执业助理医师269人,分别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6%和19.9%;注册护士342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5.3%;药剂、检验人员共128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9.5%。
南陵名人
徐勣:徐勣,字元功,今南陵家发镇徐桥人.宋神宗熙宁六年以进士授吴江县尉.后迁建平知县,复入任广陵申王王府记室参军.徽宗立,擢宝文阁待制兼侍讲,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不久,迁给事中授翰林学士。乃上疏陈时要、任贤、求谏、选用、破朋党、明功罪等事,并草诏参订国史。勣素耿直,常犯颜直谏,论朝政得失,抨奸臣弄权。乃于徽宗宣和六年称疾还乡。在城西建“元功书院”(即黉塘书院,为本县最早的书院),亲自主讲,为桑梓培养人才,卒年79岁,赠资政殿学士。鲍成昌:鲍成昌(1920-1947),革命烈士,本县家发镇麻桥人。生长于贫苦农家,未能入学。民国33年秋加入南繁芜游击队,由于战斗勇敢顽强,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升为班长。翌年秋,新四军北撤,鲍留皖南,在八都何、马仁寺、东三柏、乌龟墩、五华山、徐冲等地开展游击活动,以保卫人民的抗战胜利果实。在极其因难的环境中,鲍一度负责游击队的后勤供应,因完成任务出色,多次受到领导表扬。民国36年底,鲍在麻桥乡徐冲疗伤,因叛徒告密被捕。鲍抱定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好同志的决心,一言不发,敌人用踩杠踩断鲍的腿骨,鲍坚贞不屈,不吐半句供词。12月30日,鲍在石塘李(今张家桥)被敌人杀害,首级挂在东门城墙头示众。
高恒发:高恒发(1895-1948),革命烈士,本县家发镇联三人。生于贫困农家。民国32年4月,高参加本地交通递步哨担任联络员,工作认真负责,不久担任交通联络站站长。高扮成小贩,常在麻桥、工山、沙滩脚等地侦探敌情、传送情报。民国36年春,高得知国民党军队进山“清剿”的消息后,及时告知中共南繁芜游击队安全转移,使敌人扑空而返。同年10月,高送密信至沙滩脚遇敌哨盘查,急中生智将信吞入腹中,保住了机密。高送信100多次,从没出过事故。他3个儿子都参加了游击队,其中守财、守贵牺牲,唯守余幸存(解放后曾任中共峨岭区委书记)。翌年4月,因叛徒告密而被捕,被打断了胳膊,拽光了胡子,但始终不吐一言。国民党军队十三旅要高动员儿子守余下山投降,高冷冷地回答说:“要砍要杀随你们的便,要我喊儿子下山,别白日作梦!”4月14日,在麻桥板石岭被杀害。
李家发:李家发(1934-1953),乳名春生,本县泉塘乡岩虎村人。1951年6月,家发报名参军,参加抗美援朝,被编在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595团1营1连2排6班。为了提高战斗本领,家发投入紧张的射击训练,射击初,他吃了“烧饼”,子弹脱了靶。但他毫不灰心,虚心向老战士请教,细致观察别人射击,还爬在地上反复揣摩,体会要领。在最后考核中,终于以3枪27环的优秀成绩被送到团训练队学习。团部集训结束,他又以弹无虚发、五枪五中的优秀成绩获得团首长的表扬,并荣立三等功。1952年10月,家发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担任排长的通讯员。他每天由驻地庆坡岘送信到玉女峰前沿阵地,要通过敌人炮火控制的200米开阔地。他机警勇敢,起伏闪跃,敌人炮火掀起的砂石吞没了他,震昏了他,醒来后抖掉身上的砂石仍继续前进。因出色完成任务,荣立三等功,被誉为“铁腿通讯员”。1953年夏季,反攻战役开始。7月13日21时总攻开始,炮火刚一延伸,家发即同一连战士向敌军前沿阵地扑去。战士王其月炸掉第一道铁丝网踏雷受伤,家发冲上炸掉第二道铁丝网,同战友一起向山坡部去,却被山顶端大地堡中的敌机枪火力压倒。家发操起手雷从右侧向大地堡迂回,被右侧护卫暗堡的机枪射中右腿。他忍着钻心剧痛,将暗堡炸毁,又爬向大地堡炸哑了敌军机枪。但战士们向前猛冲时,大地堡的机枪又复活了,迫使战士就地卧伏。班长刘义勇亲自爆破,被子弹击倒,排长组织几次爆破,也都被火力所伤。此时后续部队全部受阻,处境异常危险。激烈的爆炸声使昏迷的家发苏醒过来,他忍着7处伤痛,艰难地摇晃着站了起来,张开双臂猛地向敌机枪扑了过去,以自己炽热的胸膛堵死了敌机枪的枪口,为部队打开了胜利的通道.1953年9月,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认李家发为"黄继光式英雄"、特等功臣,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追认为中共党员。政府亦将泉塘乡改为家发乡。12月,朝鲜追授李家发为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周可玉:周可玉(1944-1976),本县家发镇盛桥村人.1961年入南陵初中,两年后辍学务农.1964年12月参军,在青岛海军空兵独立第6大队直升机机务中队服役.历任学员、机械员、机械师、空中机械师,1976年殉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追记一等功,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
董学财:董学财(1964-1988)本县家发镇长山人,从小放牛。1988年7月25日,与前湾村毗邻的工山乡栗阳农民王学荣架泵抽水,不幸碰着被风刮断掉在田里的裸铝线,触电倒在田里,情况十分危急。在200米处插秧的董学财飞奔前来抢救。学财看到电线绞在王的小腹上,他顺手拔了一根小竹竿为王挑线,小竹竿又细又软,挑了几次都失败了。他心急如焚,不顾自身危险,向王跨进一大步,屏气凝神,双手紧握竹竿,猛地用力一挥,电线顺竿落到董学财的双臂上,王学荣获救了,董学财却被电击倒在水田里,因电灼水呛而停止了呼吸。1989年2月,中共南陵县委、南陵县人民政府授予董学财“舍已救人好公民”的光荣称号。团省委追认董学财为共青团员,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