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三明市地图 >
宁化县地图
宁化县相关地区地图:

概况

邮编:365400代码:350424区号:0598拼音:NinghuaXian宁化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北纬25°58′-26°40′,东经116°22′-117°02′。总面积2381.3平方千米。2005年,户籍人口34.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7万人。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隶属于三明市。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全县辖4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城郊乡、城南乡、济村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治平畲族乡、中沙乡、河龙乡、水茜乡、安远乡。宁化是中央苏区县之一,号称“苏区乌克兰”,享受西部地区政策待遇。宁化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宁化县石壁村是客家祖地。宁化古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设镇,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黄连县为宁化县,1950年3月成立宁化县人民政府,1959年2月宁化、清流合并为清宁县,1961年又分为清流、宁化两县,1968年11月成立宁化县革命委员会,至1980年12月恢复宁化县人民政府,现属三明市管辖。全境属于闽赣台地大面积抬升区的相对下陷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递降,并形成由北到南五条地带性地貌,低山、丘陵、盆地占全境总面积的96%。县城海拔320米。境内溪河纵横分注四方,流入闽、赣、韩三江。主要河道东溪、西溪会合于县城东郊,称翠江,县城所在地称翠江镇。宁化县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5-18℃,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季长达四个月,无霜期214-248天,年平均降水量1700-1800毫米,年均日照1757小时,为发展农、林、牧各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宁化拥有耕地44万亩,是国家和省商品粮基地县,年产稻谷2.2亿公斤以上。莲子、辣椒、薏仁米、茶叶、食用菌、水果、猕猴桃、魔芋等农副土特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其中老鼠干为闽西"八大干"之一,名扬海内外;河龙米及延祥茶等历史上被列为贡品。宁化是全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是全国八大烤烟生产基地之一,种植面积、产量等居全省首位。烟叶质量好,已进入多种名牌卷烟的配方。宁化是全国南方5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279万亩山地中有林地260万亩,毛竹32万亩,森林覆盖率73.4%。每年可提供商品材10万立方米以上。境内山地土质松软肥沃,适宜培育种植竹木、茶果、药材等多种经济作物。大宗林产品有松香、松节油、毛竹、笋干、山苍子、黑木耳、中药材等。宁化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钨、稀土、锡、莹石、石灰石、高岭土、硫铁矿等33种,矿点116处。其中:钨金属含量达30万吨,WO3平均品位金属0.45%,是全国四大钨矿点之一;稀土几乎遍及全县各乡村,稀土储量达3万多吨,钐、铕、钆、镱含量在30%以上;莹石储量40万吨,平均品位在80%以上;石灰石储量14亿吨以上,CaO含量55%以上;锡储量3万吨以上。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率部途经宁化时,曾写下光辉的词章《如梦令.元旦》。当时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有13700多人,为革命牺牲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册烈士达3300人。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宁化籍将军有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3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天鹅洞群位于宁化东部的湖村镇,属喀斯特地貌。景区以上百个风貌各异的溶洞雄居福建洞群之冠,被称为中国东南地区罕见的"洞群世界"。现该景区已开发三个溶洞供游览。其中:天鹅洞纵深5公里,分上中下3层,前后7个大厅49个大景,小厅小景数不胜数;神风龙宫是全省唯一的地下河景观,长达数华里,泛舟荡桨于此,犹如进入银河仙境,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宁化是举世闻名的客家祖地。客家民系是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经过大约从东晋到南宋的900左右年的时间而孕育成熟的。位于宁化西部的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自东汉开始,已有中原汉人入境定居。唐朝末年,当时由中原迁居到鄱阳湖附近等地的客家先民,为避战乱,又向赣、闽、粤三省的结合部迁移,并大多数进入宁化,且主要聚居在石壁。后来先民们又以宁化为据点,向外拓殖。客家先民进入宁化定居繁衍的最盛时期,正是客家民系形成时期,自宁化迁播到各地的客家被称为正宗客家。因此,石壁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近几年来,一批批客家乡贤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回到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寻根祭祖。为联谊世界客属,弘扬客家精神,由海内外著名客家社团首领共同发起,经省、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从1995年起,将每年的10月定为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月,并于10月16日在石壁客家公祠举行盛大的公祭仪式。每年一度的世界客属祭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客家后裔前来晋谒。

宁化名人

巫罗俊:(582–664年),字定生,隋开皇二年(582年)生,其先祖巫暹东晋末年由山西夏县避乱到山东兖州,后迁福建南平。隋大业年间,巫罗俊随父迁居宁化。宁化时称黄连峒,地处偏远山区,属建州绥城县境。巫罗俊能武善谋,率众开疆辟土,并于唐贞观三年(629年)亲自到太宗行宫上奏,提出:黄连峒地广人多,可以授田定税。唐太宗嘉许,授予罗俊一职,令其回黄连峒继续开发。巫罗俊所辟疆界,东至桐头岭,西至站岭,北至乌泥坑,南至杉木堆,为今宁化及清流、明溪两县的一部分。唐麟德元年(664年),巫罗俊殁,葬竹筱窝。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县令王云迁县治于此,将罗俊墓迁往嵩溪黄沙渡。为纪念他的开拓之功,在县衙左侧建立土地祠,祀巫罗俊及其夫人塑像,而在清流县嵩溪黄沙渡巫罗俊墓旁建“福潭院”专祠,春秋享祭。
罗令纪:(688---777年,即唐垂拱四年生,唐大历十二年卒),又名毓政,号维纲。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生于黄连镇。系汉相国大司农罗珠的第二十五世裔孙。其曾祖父罗万发,于隋开皇年间(580一600年),由沙县徙居黄连峒。此后,协同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致力开发黄连,使黄连于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镇为县,天宝元年(742年)更黄连县为宁化县。罗令纪是升镇为县的开县功臣。
李世熊:(公元一六0二年至一六八六年)字元仲,号愧庵,自号塞支道人,福建宁化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年八十五岁。他10岁就能应塾师之命给手中扇子作破题旬:“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山谷。”15岁入童子试第一,16岁入县学,23岁以郡试第四成廪生。自后怀才不遇,屡试不第。虽如此,但他是个饱学之士,经史子集乃至医卜星纬释道的典籍。无不贯通,尤爱钻研韩非、屈原、韩愈等人之作。自有更深造诣。
黄慎:(1687~1768),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初名盛,一作胜,字恭寿,一字恭懋,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宁化人。少年丧父,学画以谋生计。曾从师画家上官周。后离家出游,与郑燮往来友善。主要工画人物,早年用笔工细,风格与上官周相近。后吸收怀素草书,风格变为粗犷雄伟。多取材于历史人物故事,以及神仙佛道,樵夫渔父。也画花鸟,洗练概括,大胆泼辣。山水以小品最精,境界开阔,诗趣盎然。黄慎的绘画,着重于写意,描写对象,不拘泥于形似。代表作有《东坡玩砚图》、《山水册》等。书法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后乃得力于怀素,草书用笔枯劲,上下勾连,自成风格。诗亦佳,有《蛟湖诗钞》刻本行世。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伊秉绶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诏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张新华:生于1913年5月,宁化县曹坊乡人。曾任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少将。张新华于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新华在1930年就加入了少年先锋队,积极投入打土豪、灭土匪,分田地,帮助红军站岗放哨等革命活动。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投入革命队伍后,历任红十二军三十六师-o七团某连的班长、排长、连长,军委红星炮兵营连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张新华英勇善战,出生人死,意志顽强,不屈不挠,表现了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1934年10月随军长征到达陕北任红军一方面军一师一团一连连长,张新华参加过大小战斗数百次,每次战斗都表现得顽强、机智,身先士卒,冲锋陷阵。1935年调任红二方面军四师十一团任团长。在攻打甘泉县城攀登城墙时,左腿中弹骨折,致成三等甲级残废。抗日战争时期,张新华历任晋绥军区八路军-=o师三五八旅七一四团参谋长,独立第二团团长,--o师第三支队八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等职。他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团结官兵,英勇善战,多次指挥一个团担任主攻,为战斗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张新华历任吕梁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晋绥军区第四纵队十二旅旅长兼六分区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十二旅旅长,第一野战军七军二十师师长。他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军队对敌斗争的方针和政策,积极对敌作战,参加过多次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新华历任炮兵第七训练基地司令员,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在人民炮兵初创时期,张新华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积极探索炮兵部队建设和成长的规律,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3年1月离休。
孙俊彪:又名孔祥光,生于1917年2月,宁化县翠江镇人。曾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少将。孔俊彪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孔俊彪在1930年就加入了少年先锋队,移{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红军放哨等革命活动。投入革命队伍后,历任红八军团二十三师政治部宣传员,红五军团三十九团政治处宣传干事,三十九团俱乐部主任,四方面军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青年干事、政治部宣传科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以及各种艰苦卓绝的战争。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英勇善战,意志顽强,出生人死,不屈不挠,表现了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抗日战争时期,孔俊彪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青年干事,三八五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七六九团政治处主任,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斗争方针和政策,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官兵积极性。解放战争时期,孔俊彪历任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第十三纵队三十九旅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五师政治委员等职。他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威力,依靠群众,群策群力,在参加太行山几次战役中,顽强拼搏,乘胜追击,取得节节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俊彪历任西康军区雅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西康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三军政治委员,1966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又任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他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积极探索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和成长的规律,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他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孔俊彪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张雍耿:(1917-1994年),原名张耀才,曾用名张福标,宁化县石壁镇老市场人。张雍耿于1931年7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曾任过沈阳、济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央军委空军顾问,少将军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雍耿在1930年就加入了少年先锋队,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红军放哨等革命活动。投入革命队伍后,历任红三军团战士、宣传员,中央红军第五后方医院副特派员、分保卫局侦察科员,红军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副特派员,闽西红军永定大队大队长,第七支队特派员,闽西红军第七支队四大队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并由江西转战闽西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张雍耿英勇善战,意志顽强,出生人死,不屈不挠,表现了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抗日战争时期,张雍耿历任闽西抗日义勇军二支队一大队总支书记,新四军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新四军政治部保卫部巡视员、第二支队三团政治处调查股股长、教导总队政治处调查统计科科长、第三支队军法处主任、华东党校学员、第六师政治保卫部部长、浙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一纵一旅一团政治委员等职。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斗争方针和政策,积极对敌作战,参加了江南反扫荡战斗、皖南事变突围战斗和孝丰反顽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张雍耿历任苏南区党委社会部副部长,苏南行署公安局副局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军五十八师政治委员等职。他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威力,在参加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等战役中,多次指挥一个团担任主攻,为战斗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渡江战役中他率一个师担任第一梯队,强渡长江,之后又挥师南下,乘胜追击,参加了攻占上海的战斗。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张雍耿转战南北,屡建战功,曾在兖州战斗中光荣负伤,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雍耿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十六师政治委员,空军第五军政治部主任兼福建前线指挥所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福州指挥所政治委员,空军第八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顾问(大区副职)。在人民空军初创时期,张雍耿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积极探索空军部队建设和成长的规律,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担任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后,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为空军建设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改革开放,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987年离休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部队建设,保持晚节,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品德。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7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赖林芝:(1914-1991年),宁化县治平乡高峰村人。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赖林芝幼年读私塾时就比较聪明、精干,接受新生事物敏捷,常跑治平街上了解革命形势,知道红军来了,急想参加红军求解放、得翻身,于是,在1934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编人瑞金中央苏维埃政府警卫大队二中队三班,担任班长,后改任为中央警卫营二连三班班长,1934年5月加人中国共产党。赖林芝参加革命后历任战士、班长、红军大学卫生队指导员、连长。1937年任抗大司令部卫生队长。1938年任抗日游击队一支队二连连长。1942年任抗日游击支队支队长、区队长、科长。1943年任太行山六分区作战参谋,同年任一二九师司令部科长。1944年任太行山六分区游击七团副团长、团长。1945年6月任东北游击队新团团长。1946年11月任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二团副团长、大队长。1949年2月任三十八军后勤部参谋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之初,赖林芝奉命参加中国民航的创建工作,时任军委民航局华东办事处机航科科长,1950年任上海市民航管理处机航科科长,1952年任中南办事处广州民航管理处副处长、处长,1956年任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处处长,.1959年任西北局民航兰州管理局局长,1964年任北京管理局民航-o-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先后参与领导了接受改编两航(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起义员工和运送物资的工作,参与领导了华东、中南、西北民航的组建和建设工作,组织中苏民航通航,开辟了兰州机场,后期参加和领导了-o-厂和民航北京管理局的建设工作,1979年任北京管理局顾问,1981年离休。赖林芝于1955年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还被授予空军上校军衔。1991年5月4日,因病医治无效,赖林芝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交通建设

永宁高速公路:概况永宁高速公路全长123公里,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6米,全线在吉山、大湖、明溪、嵩口、清流、宁化、石壁7处设置互通式立交,另建互通立交连接线31.9公里,项目估算总投资为91.02亿元,是三明市目前设计标准最高、每公里造价最高的高速公路。项目工期为三年半。永安至宁化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点干线公路中“泉州至广西南宁”(泉南高速公路)横线的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三纵四横”高速公路骨架网布局第三横的西段。项目路线起自永安,接在建的泉三高速公路,经大湖、岭后、梧地、清流、宁化、石壁,止于石壁镇五里亭(闽赣界),接江西省在建的石城(闽赣界)至吉安高速公路。它的建设将使三明市增加一条出省快速通道,极大地改变三明市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沿线丰富的自然资源。项目的建设对加快山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山区与沿海的差距,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浦建龙梅铁路·三明段:其三明段途经泰宁、建宁、宁化、清流四县,浦建龙梅铁路全长约527公里,其中三明段约180公里。铁路等级:国铁I级;正线数目:双线;设计行车速度:200km/h;最小曲线半径:3500m(2800m);限制坡度:13‰(双机);牵引种类:电力。本线建设,是加快海西经济区建设,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优化完善东南地区路网布局,加强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珠三角间的交通联系、促进区域合作的需要;是强化厦门港国际枢纽港地位的需要;是打造“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对台经济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战略部署顺利实施的需要;是适应我国能源政策,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本项目总投资约为543亿,其中三明段投资145亿元。建设年限:2010-2014年。浦城经建宁至龙岩、梅州铁路,称浦建龙梅铁路,是长三角经海峡西岸经济区至珠三角最便捷的快速铁路,也是厦门漳州龙岩地区途径宁化通往中西部地区的第一条便捷铁路通道。该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铁路网布局,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促进沿线地区旅游、矿产资源开发,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密切闽西老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推动宁化老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客家祖地

宁化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为闽赣两省交界县之一。宁化紧邻江西石城、广昌县,这里是三江(闽江、赣江、汀江)源头之一。宁化于唐开元十三年置县,至今已有1280年历史。县域面积23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辖4镇12乡1个华侨农场,总人口35万,85%是农民,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宁化县在隋唐时期便初有开发,“开山伐木,泛筏于吴”,沟通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正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南迁汉人源源不断地聚集拢来,特别在唐末至两宋间,客家先民溯抚河、赣江高度聚集于宁化及其石壁地区。在这里休养生息,拓荒垦殖,建家立业。他们以其传统优势文化和生产技术,同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连结地区(亦称三江之源)的原住居民相互融合,在宋代,创造出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宣告汉民族一支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诞生。在宋代,聚居在宁化及其石壁客家先民有150姓以上,人口达11万之众。唐朝末年,在宁化便诞生了汀州府的第一位进士。历史上宁化共50名进士,唐末至南宋便有30名,占60%,《嘉庆重修—统志》所载汀洲唐宋二代人物共11人,其中宁化人5名,占45.45%,若以唐至北宋计算,宁化人物则占62.5%,北宋“靖康之难”后,宰相詹学传携眷来到宁化石壁设馆讲学,著名理学家朱熹前来拜他为师,充分说明了客家崇文重教的传统,也说明当时教育之兴盛。正是宁化及石壁的特殊历史,所以她早就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清光绪温仲和编纂的《嘉应州志》便述及宁化同嘉应州的重要关系。《嘉应州志》云:“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若以此时开始算起,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在这百年中,研究石壁者难以计数。如英国传教士肯贝尔早在1912年发表的《客家源流与迁移》一文中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者。肯贝尔当时的论断是历史的真实,并不为过。百年中论石壁的书文不下千万字。宁化学人在大环境的推动下,1991年成立宁化县客家研究会,成为国内第一个县级客家学术机构,同年编辑出版县级第一本客家学术刊物《宁化客家研究》,1992年成立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两会”密切合作,2000年编辑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客家社区文化丛书《客家祖地石壁丛书》达155万字。分别于1997年、2000年成功地举办了二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160余人次,他们来自包括台、港在内的中国十余省、市、区和日本、法国,交流论文110万字,分别正式出版论文集两册。迄今,宁化客联会、客研会合作编辑出版书、刊20余种、410万字。宁化客家历史上,英才辈出,自唐至清考中举人152名、进士50名、状元1名。民国时期大学毕业的有90余人,出国留学的有10人。宋至清140余位宁化人著书立说300余部,其中郑文宝的《江表志》、罗登标的《易学阐微》、雷鋐的《读书偶记》等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唐代伍正己为汀州的第一位进士。宋代郑文宝,登太平兴国进士,潜力诗、史,擅长篆书,其篆刻《峄山石刻》被誉为后学楷模。明代张显宗,洪武间中状元,治学严谨。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丰富,志节高尚,其《物感》被誉为我国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清代画家黄慎,为“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三绝”称誉。理学家雷鋐主张穷理致知,躬行实践,被赞为“天下第一流人物”。书法家伊秉绶其隶书别开生面,名重于时,与邓石如共称“南伊北邓”;宁化石壁南迁梅州,客家杰出人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都是我国一代名流,建树卓越,享有盛誉。

历史沿革

唐乾封二年(667年)以黄连峒置黄连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宁化县,历属建州、汀州府(临汀郡)、汀漳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分设宁化、彭湃、泉上苏区县。1949年10月21日和平解放,历属永安专区、龙岩专区、三明专区(地区)、三明市。1959年2月至1961年6月曾与清流县并为清宁县。1995年,宁化县辖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济村乡、城郊乡、横锁乡、禾口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治平乡、中沙乡、水西乡、安远乡、河龙乡,5个居委会、207个村委会。2000年7月6日,三明市人民政府(明政[2000]文122号)批复同意撤销治平乡,设立治平畲族乡,以原治平乡的行政区域为治平畲族乡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宁化县辖4个镇、11个乡、1个民族乡: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城郊乡、城南乡、济村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中沙乡、水茜乡、安远乡、河龙乡、治平畲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9843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翠江镇46701泉上镇19345湖村镇16175石壁镇28566城郊乡18282城南乡8026济村乡11898淮土乡24493方田乡8757安乐乡15428曹坊乡20'291治平乡10746中沙乡12281河龙乡6974水茜乡23046安远乡27425。2003年,宁化县辖4个镇、11个乡、1个民族乡。

宁化特产

1、烧卖:宁化客家传统小吃。把芋子煮烂,剥皮,捣皮糊状,掺入地瓜粉反复揉搓,切成小圆团,捍成圆形的皮,再用葱、香菇、瘦肉丁、萝卜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20分钟,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趁热食用,有嫩、香、鲜的美味。2、鱼生:又名生鱼片,宁化传统名菜。限3-4斤重的活草鱼一尾,去鳞、皮、内脏,再剔去排刺,然后横切成薄片,洒上麻油,再蘸酱油、芥辣即可食用,鱼生鲜脆爽。为下酒名菜。3、韭菜包:宁化县客家传统小吃。用优质大米磨浆,入热锅不断搅动,熬成糊状,出锅待用。将头茬韭菜、腊肉、香菇、冬笋、虾仁等原料切成馅,把米团揉捏成皮包馅,入笼蒸熟,后装盘,趁热即食。特点:清香扑鼻,味鲜皮滑,一食难忘。4、大卷:宁化客家传统宴席上的主菜。做法是:把豆腐捣碎,拌入切成丁状的萝卜、瘦肉、笋等原料,调入适量的地瓜粉,放笼内蒸熟后切块装盘,再淋上酱油、麻油,洒上少许葱花,其味鲜美。5、老鼠干:宁化县特产,旧"汀州八大干"之一。它系用捕获的山、田鼠,剥去皮毛,置糠入铁锅,将鼠架其上加盖,用炆薰成干。宁化田鼠干有滋补功能,能治小孩夜尿;以猪肉、冬笋、大蒜炸炒田鼠干,香酥适口,为下酒名菜。6、辣椒干:又名牛角椒,宁化名产。它以色泽鲜红、透明、皮薄、味香、油质多、辣味适中六大特色而驰名中外,畅销港澳、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7、客家擂茶:宁化客家特有饮料。制法:将自制茶叶(淮山茶叶或大茶叶)、青草药、茶油、放入擂钵,擂烂,再倒入煮熟的绿豆(或赤豆)、猪小肠、花生、炒米、粉皮、粉干混合而成后,即可食用。擂茶味道鲜美,既可解渴,又可充饥,且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