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地图
宁化县相关地区地图:
客家祖地
宁化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为闽赣两省交界县之一。宁化紧邻江西石城、广昌县,这里是三江(闽江、赣江、汀江)源头之一。宁化于唐开元十三年置县,至今已有1280年历史。县域面积23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辖4镇12乡1个华侨农场,总人口35万,85%是农民,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宁化县在隋唐时期便初有开发,“开山伐木,泛筏于吴”,沟通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正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南迁汉人源源不断地聚集拢来,特别在唐末至两宋间,客家先民溯抚河、赣江高度聚集于宁化及其石壁地区。在这里休养生息,拓荒垦殖,建家立业。他们以其传统优势文化和生产技术,同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连结地区(亦称三江之源)的原住居民相互融合,在宋代,创造出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宣告汉民族一支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诞生。在宋代,聚居在宁化及其石壁客家先民有150姓以上,人口达11万之众。唐朝末年,在宁化便诞生了汀州府的第一位进士。历史上宁化共50名进士,唐末至南宋便有30名,占60%,《嘉庆重修—统志》所载汀洲唐宋二代人物共11人,其中宁化人5名,占45.45%,若以唐至北宋计算,宁化人物则占62.5%,北宋“靖康之难”后,宰相詹学传携眷来到宁化石壁设馆讲学,著名理学家朱熹前来拜他为师,充分说明了客家崇文重教的传统,也说明当时教育之兴盛。正是宁化及石壁的特殊历史,所以她早就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清光绪温仲和编纂的《嘉应州志》便述及宁化同嘉应州的重要关系。《嘉应州志》云:“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若以此时开始算起,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在这百年中,研究石壁者难以计数。如英国传教士肯贝尔早在1912年发表的《客家源流与迁移》一文中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者。肯贝尔当时的论断是历史的真实,并不为过。百年中论石壁的书文不下千万字。宁化学人在大环境的推动下,1991年成立宁化县客家研究会,成为国内第一个县级客家学术机构,同年编辑出版县级第一本客家学术刊物《宁化客家研究》,1992年成立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两会”密切合作,2000年编辑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客家社区文化丛书《客家祖地石壁丛书》达155万字。分别于1997年、2000年成功地举办了二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160余人次,他们来自包括台、港在内的中国十余省、市、区和日本、法国,交流论文110万字,分别正式出版论文集两册。迄今,宁化客联会、客研会合作编辑出版书、刊20余种、410万字。宁化客家历史上,英才辈出,自唐至清考中举人152名、进士50名、状元1名。民国时期大学毕业的有90余人,出国留学的有10人。宋至清140余位宁化人著书立说300余部,其中郑文宝的《江表志》、罗登标的《易学阐微》、雷鋐的《读书偶记》等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唐代伍正己为汀州的第一位进士。宋代郑文宝,登太平兴国进士,潜力诗、史,擅长篆书,其篆刻《峄山石刻》被誉为后学楷模。明代张显宗,洪武间中状元,治学严谨。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丰富,志节高尚,其《物感》被誉为我国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清代画家黄慎,为“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三绝”称誉。理学家雷鋐主张穷理致知,躬行实践,被赞为“天下第一流人物”。书法家伊秉绶其隶书别开生面,名重于时,与邓石如共称“南伊北邓”;宁化石壁南迁梅州,客家杰出人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都是我国一代名流,建树卓越,享有盛誉。行政区划
翠江镇:代码350424100辖5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001_中山居委会、~002_红卫居委会、~004_朝阳居委会、~006_小溪居委会、~007_双虹居委会、~201_中山村、~202_红卫村、~203_双虹村、~204_小溪村。泉上镇:代码350424101,辖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001_泉上居委会、~201_泉上村、~202_罗李村、~203_联群村、~204_谢新村、~205_青瑶村、~206_延祥村、~207_黄新村、~208_泉正村、~209_泉永村、~210_豪亨村、~211_新军村。
湖村镇:代码350424102,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001_湖村居委会、~201_邓坊村、~202_陈家村、~203_龙头村、~204_石下村、~205_湖村村、~206_黎坊村、~207_巫坊村、~208_城门村、~209_彭高村、~210_下埠村、~211_店上村、~212_谌坑村。
石壁镇:代码350424103,辖1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001_石壁居委会、~201_红旗村、~202_立新村、~203_杨边村、~204_小吴村、~205_大路村、~206_溪背村、~207_陂下村、~208_陈家村、~209_刘村村、~210_隆陂村、~211_官坑村、~212_石碧村、~213_江家村、~214_桃金村、~215_陈塘村、~216_三坑村、~217_邓坊村、~218_张家地村、~219_江口村、~220_南田村、~221_江头村、~222_拱桥村。
城郊乡:代码350424200,辖18个村委会:~201_高堑村、~202_连屋村、~203_马元亭村、~204_马源村、~205_旧墩村、~206_下巫坊村、~207_扬禾村、~208_上畲村、~209_九柏嵊村、~210_夏家村、~211_瓦庄村、~212_茶湖岗村、~213_雷陑村、~214_社下村、~215_都寮村、~216_李七村、~217_社背村、~218_巫高村。
城南乡:代码350424201,辖9个村委会:~201_上坪村、~202_城南村、~203_鱼龙村、~204_水口村、~205_横锁村、~206_肖家村、~207_龙下窠村、~208_青塘村、~209_茜坑村。
济村乡:代码350424202,辖13个村委会:~201_济村村、~202_神坛坝村、~203_武层村、~204_肖家山村、~205_洋地村、~206_湖头村、~207_罗家村、~208_三村村、~209_上龙头村、~210_长坊村、~211_新田村、~212_昆岗村、~213_吾家湖村。
淮土乡:代码350424203,辖21个村委会:~201_淮阳村、~202_桥头村、~203_水东村、~204_禾坑村、~205_吴陂村、~206_青平村、~207_周坑村、~208_罗坑村、~209_团结村、~210_竹园村、~211_际下村、~212_凤山村、~213_孙坑村、~214_五星村、~215_梨树村、~216_赤岭村、~217_大王村、~218_仕边村、~219_隘门村、~220_寒谷村、~221_田背村。
方田乡:代码350424204,辖8个村委会:~201_方田村、~202_朱王村、~203_岭下村、~204_泗溪村、~205_大罗村、~206_南城村、~207_泗坑村、~208_村头村。
安乐乡:代码350424205,辖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001_安乐居委会、~201_刘坊村、~202_夏坊村、~203_马家围村、~204_安乐村、~205_谢坊村、~206_洋坊村、~207_三大村、~208_黄庄村、~209_丁坑口村、~210_罗坊村、~211_赖畲村。
曹坊乡:代码350424206,辖14个村委会:~201_上曹村、~202_下曹村、~203_双石村、~204_罗溪村、~205_黄坊村、~206_滑石村、~207_三黄村、~208_根竹村、~209_黄金进村、~210_官地村、~211_坪上村、~212_宝丰村、~213_南坑村、~214_曾家背村。
治平乡:代码350424207,辖12个村委会:~201_邓屋村、~202_彭坊村、~203_治平村、~204_湖背角村、~205_社福村、~206_坪埔村、~207_泥坑村、~208_高地村、~209_下坪村、~210_高峰村、~211_田畲村、~212_光亮村。
中沙乡:代码350424208,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001_中沙居委会、~201_中沙村、~202_下沙村、~203_半溪村、~204_廖家村、~205_练畲村、~206_何屋村、~207_武昌村、~208_高坪村、~209_叶坊村、~210_楼家村、~211_樟荣村、~212_石门村、~213_双元村。
河龙乡:代码350424209,辖8个村委会:~201_河龙村、~202_前进村、~203_大洋村、~204_永建村、~205_下伊村、~206_高阳村、~207_明珠村、~208_沙坪村。
水茜乡:代码350424210,辖1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001_水茜居委会、~201_水茜村、~202_安寨村、~203_上谢村、~204_棠地村、~205_张坊村、~206_下洋村、~207_下付村、~208_蕉坑村、~209_沿溪村、~210_沿口村、~211_杨城村、~212_石寮村、~213_邱山村、~214_庙前村、~215_儒地村。
安远乡:代码350424211,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001_安远居委会、~201_安远村、~202_岩前村、~203_伍坊村、~204_永跃村、~205_黄塘村、~206_张恒村、~207_丰坪村、~208_硝坊村、~209_营上村、~210_马家村、~211_割畲村、~212_杜家村、~213_井坑村、~214_洪围村、~215_里坑村、~216_厚溪村、~217_增坑村、~218_灵丰山村、~219_东桥村。
城市新区
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宁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6.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6.5万人。为做大做强做优城区,县委、县政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提出城区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闽赣边界中部中心城市目标,构建宁化城区“一中心三组团”(城市中心、城东组团、城南组团、城西组团)发展格局,近期继续大力实施“东扩南伸”的城区发展战略,拉大城市构架,扩张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打响客家、红色、边贸品牌,力争在3—5年内,开发城市新区5平方公里,逐步把宁化县城建成人口聚集、产业兴旺、功能完备、环境优良、特色鲜明的闽赣边界中部中心城市。5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将由5片区组成:城市中心组团以行政、文化、教育、旅游、会展、商业、服务、居住功能为主,将继续完善中心组团的城东片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同时重点向东发展高堑片区面积约1.7平方公里;城东组团主要以物流、边贸和商业、功能为主,将新开发伍家塘片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作为新城区中心往高速公路互通口方向推进。城南组团将作为城市生态功能区发展,建设城南组团生态休闲区面积约1.0方公里,同时依托现有工业园区,以东溪、九龙溪及东南路为界,沿九龙溪下游向东拓展园区建设范围。城西组团主要以居住、休闲、文化、商业为主,将继续完善瑶上片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强化交通换乘功能和专业市场的培育。按照开发5平方公里城市新区的发展战略部署,根据城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具体实施的战略措施是:1、实施交通发展战略。以建设永宁高速公路和改造307、205省道为契机,加快建设并形成“三纵两横”城市主干路骨架和城市次干路、支干路路网,拉大城市构架,“十一五”期间争取完成城市路网35公里。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启动翠江河绿水工程、工业园综合服务区、世界客家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体育中心、供水管网、污水处理、地下管网、垃圾处理等系统建设,完善城市功能。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一是培育旅游城市。围绕建设新兴文化旅游新区,突出抓好红色、客家旅游品牌创建,加强城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2家三星级和1家四星级旅游宾馆建设,整合客家小吃、特色菜肴,建设以美食、购物为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旅游购物中心,不断提高宁化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二是打造边贸重镇。以市场集聚带动产业集聚,加快建设闽赣边贸建材市场、家俱批发市场、服装及布业批发市场、酒业配送中心、中环购物广场等9个市场建设,力争在3—5年内形成建材、林产品、食品等现代专业物流区经营面积30万平方米。继续推动房地产业适度超前和快速均衡发展,每年完成房地产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三是做强工业园区。把城南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城市一个重要组团,依托城南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以园区发展带动城市扩张,力争五年内完成园区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以上,至2010年形成园区工业产值9亿元以上,实现园区税利1亿元以上。宁化特产
1、烧卖:宁化客家传统小吃。把芋子煮烂,剥皮,捣皮糊状,掺入地瓜粉反复揉搓,切成小圆团,捍成圆形的皮,再用葱、香菇、瘦肉丁、萝卜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20分钟,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趁热食用,有嫩、香、鲜的美味。2、鱼生:又名生鱼片,宁化传统名菜。限3-4斤重的活草鱼一尾,去鳞、皮、内脏,再剔去排刺,然后横切成薄片,洒上麻油,再蘸酱油、芥辣即可食用,鱼生鲜脆爽。为下酒名菜。3、韭菜包:宁化县客家传统小吃。用优质大米磨浆,入热锅不断搅动,熬成糊状,出锅待用。将头茬韭菜、腊肉、香菇、冬笋、虾仁等原料切成馅,把米团揉捏成皮包馅,入笼蒸熟,后装盘,趁热即食。特点:清香扑鼻,味鲜皮滑,一食难忘。4、大卷:宁化客家传统宴席上的主菜。做法是:把豆腐捣碎,拌入切成丁状的萝卜、瘦肉、笋等原料,调入适量的地瓜粉,放笼内蒸熟后切块装盘,再淋上酱油、麻油,洒上少许葱花,其味鲜美。5、老鼠干:宁化县特产,旧"汀州八大干"之一。它系用捕获的山、田鼠,剥去皮毛,置糠入铁锅,将鼠架其上加盖,用炆薰成干。宁化田鼠干有滋补功能,能治小孩夜尿;以猪肉、冬笋、大蒜炸炒田鼠干,香酥适口,为下酒名菜。6、辣椒干:又名牛角椒,宁化名产。它以色泽鲜红、透明、皮薄、味香、油质多、辣味适中六大特色而驰名中外,畅销港澳、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7、客家擂茶:宁化客家特有饮料。制法:将自制茶叶(淮山茶叶或大茶叶)、青草药、茶油、放入擂钵,擂烂,再倒入煮熟的绿豆(或赤豆)、猪小肠、花生、炒米、粉皮、粉干混合而成后,即可食用。擂茶味道鲜美,既可解渴,又可充饥,且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之功效。工业园区
城南工业园区:宁化县城南工业园区是福建省政府于1999年批准成立的宁化县华侨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县城东南部的城南乡境内。园区总体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集工业、仓储、居住、商业服务于一体,是城区发展规划“一中心四组团”板块之一。项目建设用地将在完成“五通一平”的基础上,根据投资额度等情况,按每亩0.1~3万元的价格出让,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逐步把该园区建成实施招商兴工战略、加速工业发展的强磁场和新平台。园区一期工程规划占地1.2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4亿元人民币,现完成入园大桥建设、开发面积1300亩、建成工业厂房30000平方米、员工周转房10000平方米。园区出台特惠招商政策,欢迎社会投资参与园区开发,致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林竹(含林化、林药)产业,特色食品产业,纺织、服装、箱包相关产业,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金属加工、机械电子产业,以及现代绿色、高新技术产业,现已入驻企业15家。翠江生物工业园(规划中):距城区2.5公里,毗连东线省级干道,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正策划申报国家级生态工业园。“留青山绿水,建工业新城”,园区规划为绿色产品加工区、生物医药产业区、综合利用加工区、保鲜仓储物流区、工业化种植示范区、物流商贸生活区。现完成园区构架规划。
宁化现代农业园(规划中):位于省道沿线的城郊区带,旨在承接和引进台湾现代农业,推动宁化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技化推动,规划控制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距城区2公里、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扩展区沿线布设、控制面积3平方公里。现核心区构架路网初步形成,入园条件基本具备,竭诚欢迎客商入园投资。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行政区划
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福州市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闽清县|永泰县|连江县|罗源县|平潭县厦门市思明区|海沧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莆田市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三明市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明溪县|将乐县|大田县|宁化县|建宁县|沙县|尤溪县|清流县|泰宁县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金门县漳州市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平和县|南靖县|诏安县|漳浦县|华安县|东山县|长泰县|云霄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邵武市|武夷山市|建阳市|松溪县|光泽县|顺昌县|浦城县|政和县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永定县|连城县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寿宁县|霞浦县|柘荣县|屏南县|古田县|周宁县经济社会概况
200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1.10亿元,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0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7.45亿元,增长33.5%,第三产业增加值11.15亿元,增长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9亿元,增长7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8亿元,增长19.6%。财政总收入1.57亿元,增长2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7元,增长30.0%;财政支出3.91亿元,增长44.7%。2010年GDP总值为48.14亿元。农业生产: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5亿元,增长6.4%,其中:农业产值10.38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3.86亿元,增长9.4%;牧业产值4.21亿元,增长5.7%;渔业产值1.19亿元,增长6%;农林牧服务业产值0.41亿元,增长4.5%。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34亿元,增长6.3%。
工业经济:全年新增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县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3.86亿元,增长53.6%。工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99.8%,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67亿元,增长35.7%,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全年出口总额1209万美元,增长4%。全年新批办外资企业16个,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1140万美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310万美元,增长2.6%;内资实际到资额6.3亿元,增长13.2%。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99亿元,增长20.0%;道路运输完成客货运量24507万吨千米,增长26.0%,其中货运周转量21320万吨千米,增长29.0%。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841万元,增长11.8%。全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3亿元,分别增长16.2%和18.1%。
社会事业:全年小学在校学生数19032人,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85%;普通初中在校生13839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8032人。全县文史类、理工类达到省定高职(高专)以上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共有3007人,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556人,高考本科以上万人口上线率居全市第三。科技创新推广步伐加快,全县有1个项目列入省级科研项目,专利申请量15件,专利授权量5件,比上年增加4件。
品牌建设:宁化穗利牌大米和绿风牌细木工板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正泉盛”、“淮土”2个商标获市知名商标称号,三和木业有限公司通过国家“十环认证”,客家源牌红薯粉丝、宁花牌山茶油、碧水牌姬松茸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认证取得零的突破。宁化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客家习俗)之乡”获省政府批准命名;宁化客家山歌、客家擂茶制作工艺及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祖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人民生活:全县户籍人口为348604人,比上年末增加1850人,增长5.3‰;总户数90962户,平均每户数3.83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47元,增长25.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400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4579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89元,增长11.3%。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7.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51平方米。全县共有4068户被纳入城乡低保户范围,25.8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