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电子地图 > 大兴安岭地区地图 > 呼玛县地图 >
鸥浦乡地图
鸥浦乡相关地区地图:

对外相关

在鸥浦乡,俄罗斯的后裔特别多,全乡8个自然村的1500口人中,有俄罗斯血统的竟占到了三分之一。他们大多是中国男性与俄罗斯女性相结合而繁衍的后代,他们也是鸥浦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他们也是鸥浦和谐社会的建设者。鸥浦原本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但是到了20世纪初,这里发现了金矿后,便有来自俄罗斯的淘金者、来自中国关内的单身汉以及想发大财的各色人等齐聚于此,一时间人口剧增,热闹异常。那时候黑龙江虽为中俄界江,但是边境地区的两国百姓尚无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往来,所以有许多的俄罗斯的男人跨江而入,盗金寻宝;所以也有许多俄罗斯的姑娘跨江而来,觅窝寻爱;于是便演绎了许多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于是才留下了许多拥有俄罗斯血统的后代。在鸥浦乡境内,有著名的三合村(吴八老岛)景区。自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起,该岛所在地的三合村村民,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为了捍卫民族的神圣尊严,同前苏联入侵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1969年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授予三合“战斗村”的光荣称号。在俄罗斯一侧,与鸥浦乡相对应的是俄罗斯的马格达加奇区,该区主要以林业、农业、畜牧业、运输业为主,全区人口约5万,区辖三个大型国营林场、四个国营农场,有木材加工厂20余家。位于鸥浦乡政府所在地隔江相望的切尔纽耶沃农场是个大型国营农场。

沿革

鸥浦乡名源于鸥浦县名。据有关史料记载,原鸥浦县驻地“倭西门”(今老街基岛),早年常有成群结队的鸥鸟来岛上栖息、繁衍,在此设治时将“倭西门”改称“鸥浦”(“鸥鸟”指生活在黑龙江上的“江鸥”,“浦”本义为“水滨”)。清末,为加强边防,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置倭西门卡伦(卡伦:清朝到民国时期在边疆设置的政权机构,负责边境管理、检查税收等),隶属呼玛尔河总卡官,属黑河府境内。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呼玛厅设治局管辖。民国三年(公元1913年)七月一日将倭西门卡伦改设为呼玛县倭西门县佐。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将倭西门县佐改为鸥浦设治局,同年,将鸥浦设治局改升为丁等县,即鸥浦县。东北沦陷后的1936年,伪鸥浦县公署由倭西门岛迁至下地营子(现鸥浦一村),隶属鸥浦保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3月,将鸥浦县并入呼玛县,设鸥浦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鸥浦乡。1958年因特大洪水原鸥浦(倭西门)的居民全部搬迁到今鸥浦村,原址倭西门改称“老街基岛”。同年9月,改鸥浦乡为鸥浦人民公社。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称鸥浦乡。

2009年鸥浦乡行政区划及城乡划分代码

232721呼玛县:232721203鸥浦乡:232721203200220李花站村,232721203201220曙光村,232721203202210鸥浦村,232721203203220三合村,232721203204220老卡村,232721203205220怀柔村,232721203206220正棋村

土地人口

鸥浦乡全境总面积1408.8平方公里,多为山地丘陵,沿江有小块平原。全乡耕地面积3.4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鸥浦乡共辖曙光、老卡、鸥浦一村、三合站、正棋、怀柔站、李花站、鸥浦二村等8个村委会,均为临江自然村屯。全乡总人口3195人(据1980年版《呼玛县志》),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35人,据说现在全乡总人口也就是在15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