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泰安市地图 > 东平县地图 >
彭集镇地图
彭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民营经济

1985年,全镇个体商户1600户,1997年经商户达到3291户,注册资金2837万元。2000年底全镇私营企业18家,个体运输户500家。通过参会招商、网上招商、以友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进一步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东平佛山挂车厂在原有基础上成立了东平佛山车辆销售公司;济南万达科技研究所在此成立了万达科技油化厂,中原油田投资500万元兴建东平鹏飞加油城,青岛肉联厂联合在此兴建了绿地养殖尹普吕种兔繁育基地。从业人员4000多人,实现总产值9800万元,创利税215万元。

工业

1984年,镇办企业总产值800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750万元。1996年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采取内引外联,优化产业结构,全镇企业门类有化工、机械制造、金属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印刷、木制家俱、交通运输等。2000年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28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40余种产品。其中,成丰牌全元肥畅销省内外,粮食食品开发公司生产的风味油填补了国内空白,农机厂生产的小麦精播耧获国家专利。年末固定资产2.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该镇连年被评为泰安市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工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大二型企业——山东瑞星化工集团位于辖区内,具备充足的水、电、气、暖等设施条件。依托瑞星集团、铁矿资源开发建设的东平县重化工业园区正在筹建之中,前来投资、具备入驻园区条件的企业将享受县工业园区的一切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铁矿开发、机械制造、服装建材、板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彭集镇明确提出了走“工业强镇、招商活镇、民营兴镇”的发展路子;在项目建设上,提出了“三次产业兼有,大中小项目齐上,质量规模并重,镇村两级联络”的思路和面向半岛城市群,实施突破“青威”招商战略。现已初步形成了以资源开发、玻纤化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工业体系。至2005年底,全镇共引进外资项目94个,引资额12.6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8家。积极推行了农业标准化建设,高标准建立了5万余亩无公害圆葱、生姜、花生生产基地。重点培植发展了以小尾寒羊、鲁西黄牛、奶牛为主的畜牧养殖基地。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1664户,从业人员6069人。

历史遗址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名胜古迹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郈城遗址和建于明代的素有“北方都江堰”之称的中国著名古代水利工程——戴村坝。

农业

1978年以来,全镇对境内万亩沙丘进行了削高填洼,林田路综合治理,并在戴村坝右侧兴建南城子引水涵洞,引大汶河灌溉农田9.8万亩。1990年以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坚持“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市场活”的原则,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在抓好花生、西瓜等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全镇建冬暖式大棚380人,中小拱棚3000个。2000年粮食亩产950千克,总产2.47万吨。全镇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8亿元,其中种植业9000万元,林业4600万元,畜牧业4400万元。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比较优势明显。特色农产品有花生和圆葱,是全省著名的“花生之乡”、“圆葱之乡”。近年来,全镇积极推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现已建成无公害花生基地5万亩、无公害圆葱基地1万亩。所产“清阳”牌无公害圆葱畅销省内外。该镇现有圆葱种植面积1万亩,花生种植面积5万亩,速生丰产林面积1.5万亩。立足以上农业资源,该镇狠抓了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圆葱产业方面,该镇新上了东平九兴食品有限公司3000吨蔬菜贮存加工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花生产业方面,新引进了东平盛铎商贸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花生饼深加工项目;与湖南好韵味食品有限公司达成2000万元投资协议,准备在后郑海村新上花生油深加工项目;新建成了东平汇通油脂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色拉油加工项目。全镇油脂加工企业已达到1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7家。板材加工方面,在原有金达木业、鹏程木业、传奇木业的基础上,引进新上了临沂客商投资1600万元建设的东平崮源木业有限公司板材加工项目,新上了彭集厚品板材加工项目,使全镇板材加工这一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

社会事业

狠抓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2005年以来共新建7处市级标准化小学,2006年又新建一处省级规范化小学,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教育强乡镇”称号。狠抓了农村卫生事业。大力推广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镇农民参合率达到99.51%。在全县率先启动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全镇共设立了45个定点卫生室,其中10处达到县级示范化卫生室标准。狠抓了弱势群体保障工作。投资170万元,实施了镇敬老院扩建改造工程,新建两栋楼房,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获市县一等奖。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县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来抓,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育教育教学环境。坚持多渠道筹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品位建设的原则,2004年按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设计,多方筹资百万元易地新建了袁楼小学,其中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方便了周围3个村庄3000多人口的孩子就近入学。随后,通过大力宣传,充分调动村级和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2005年争取把尚流泽小学、后亭小学、李楼小学列入了省里的危改项目,尚流泽小学300平方米的D级危房全部拆除,投资80万元在原校址建设了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的新型教学楼;后亭小学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争取到了台湾台塑集团的无私援助,共投资80余万元建起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李楼小学投资70万元易地新建,两层教学楼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06、07年,镇中心小学为争取省级规范化学校,拆除了960平方米的瓦房,投资80万元,新建了1300平方米的实验功能楼,并购置配备了内部设施;大牛村小学其办学单位大牛村委立足于高起点和长远规划,对原小学不再修修补补,全部拆除,优选地址,易地新建,新校投资240万元,规划占地50亩,现在四层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已投入使用,并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硬化,同时配齐了微机、图书等内部设施,让进入该校的孩子一开始就接受高起点的教育。其他学校的平房改造和新建也已基本完成。马代村小学的扩建纳入工作日程,已进入了具体操作阶段。高标准的学校建设较大的提高了该镇的办学水平,也为布局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了彭集镇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筹资方面,首先保证财政倾斜,同时积极对上争取;其次充分调动村级办学的积极性,通过撂荒地发包,沿路开发,闲置资产出租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保证学校建设的顺利进行;再次,充分发动群众和在外工作人员积极捐款,也成为校改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1985年,全镇有初中7处,入园儿童2508人,教职工123人;小学42处,学生7358人,教职工385人;幼儿园24处,入园儿童1242人,教师36人。200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镇有中学4所,学生3214人,教职工233人;小学18处,学生7321人,教职工312人;幼儿园43处,入园儿童1320人,教师50人。扫盲工作1996年经省验收合格。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受到市、县表彰。2000年全镇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0人。自1983年以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8项。2000年,彭集镇被评为“泰安市科技示范乡镇”。,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狠抓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2005年以来共新建7处市级标准化小学,2006年又新建一处省级规范化小学,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教育强乡镇”称号。狠抓了农村卫生事业。大力推广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镇农民参合率达到99.51%。在全县率先启动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全镇共设立了45个定点卫生室,其中10处达到县级示范化卫生室标准。狠抓了弱势群体保障工作。投资170万元,实施了镇敬老院扩建改造工程,新建两栋楼房,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获市县一等奖。

特色产业

彭集镇拥有花生脱壳加工专业村10个、花生加工专业户500多户,花生加工销售成为全镇个体私营经济的亮点。小作坊式的生产虽能为农民带来一定的收入,可由于相对分散,规模又小,难以在大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加大龙头企业培植力度,拉长花生产业链条才能促进这项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赛金河花生油有限公司是彭集镇从事花生油加工的老企业,投入生产十多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扶持其发展壮大,不仅解决了附近花生种植户的销售难题,还安排了几十名群众就业,带动起相关运输业的发展。日前该公司又投资600多万元更新了厂房、设备,新上了一条全自动灌装流水线,使日产量由原来的4吨提高到了10吨。围绕花生产业,彭集镇党委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引进5家花生及油脂加工企业。东平盛铎商贸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花生饼加工的大企业,投资额1800万元,年产花生油2400吨,花生粕28000吨。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辐射带动本县及周边县市的花生种植加工业,带动花生基地面积5万亩,花生基地户年人均可增收260元,带动300余名群众就业。另外,镇里还与湖南好韵味食品有限公司达到了2000万元的投资协议,准备在后郑海村新上花生油深加工项目。东平汇通油脂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色拉油加工项目也已建设完毕,进入生产阶段。据统计,目前全镇专门从事花生及油脂加工企业已达到1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7家。花生产业已成为彭集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随着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灿烂美好的新彭集必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建置沿革

1955年9月成立彭集区。1958年2月撤销彭集区,分设彭集、梁村两个乡。1958年10月更名为彭集、梁村两处人民公社,是年11月撤梁村公社并入彭集公社。1959年10月撤东平县建制,彭集公社划属汶上县。1962年11月恢复东平县,彭集公社复归东平县管辖。1984年3月撤彭集公社建彭集区,1985年12月撤彭集区建彭集镇至今。2000年全镇辖53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总人口5.7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6‰。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朝鲜族,共76人,占全镇人口的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