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站镇地图
沙河站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1037男25510女25527家庭户户数14211家庭户总人口(总)50570家庭户男25206家庭户女253640-14岁(总)115900-14岁男62030-14岁女538715-64岁(总)3445315-64岁男1719715-64岁女1725665岁及以上(总)499465岁及以上男211065岁及以上女2884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0034下辖村
沙北村沙南村丰庄村于楼村黄路沟村中李庄村董堂村贾海村大王营村小王营村曾庙村北场村小辛庄村王堂村冯洼村乔村村马河村东杨楼村双楼村西杨楼村熊村村张老庄村吴桃园村徐楼村常庙村杨营村大巴掌柳村东巴掌柳村张庄村屈楼村洪福寺村李村村三官庙南村三官庙北村三官庙西村孟庄村八角堂村韩村村蔡庄店村樱桃园村华堂村丁堂村林海村二郎庙村西李庄村西张圈村前河涯村小杨庄村大杨庄村王庄村李圈村侯圈村韩圈村尹村村大刘庄村董寨村廖村村何村村李纸坊村东李庄村孙楼村张村村柏村集村芦村村孙村村畜牧养殖
在畜牧业生产上,重点突出了生猪、肉、蛋鸡和小尾寒羊的发展壮大。目前,全镇发展规模养猪场19个,养猪专业村21个,户均养猪5头以上,生猪存栏量达到了2万头,年出栏量达到了2.5万头,年收入3800万元;发展肉鸡规模饲养场40家,年出栏40万羽,产值900万元;蛋鸡规模饲养场35家,鸡存栏7万羽,年产蛋210万斤,产值630万元;小尾寒羊主要以散养为主,主要集中在吴桃园、熊村、西杨楼、双楼、韩村、二郎庙、西李庄、西张圈等村,小尾寒羊年存栏1.8万只,年出栏2.1万只,年产值68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3亿元,人均1800元。产业特色
小竹编长成大产业:沙河站镇孙村立足“一村一品”作文章,全村185户,900人,仅从事竹编业的就有137户,673人,竹编专业户占总户数的74%,全村仅竹编一项人均收入就达2300多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4%。在它的辐射带动下,周围三、四个村庄也都加入了竹编行列,年加工能力突破了100万件,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竹制品加工基地,被市政府授予竹编专业村。孙村竹编业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传说有个叫李箩匠的浙江籍竹编艺人,逃荒要饭至此,被一位名叫孙洪明的村民收留,结为拜把兄弟,李箩匠遂将竹编手艺传授于孙氏,以后逐渐在全村推广开来。最初村民们主要利用冬闲时间从事竹编,以加工竹笆子、竹筚子、竹笼头等粗放型的竹制品为主,产品靠走村串巷销售,换取零花钱。近几年来,这个村从实际出发,把发展竹编业作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充分发挥村民资金互助会的作用,采取集体帮扶一部分,互助会借贷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的办法,聚拢资金500万元,帮助村民发展壮大了竹编业。竹制品加工由最初的绑竹扫帚、扎竹梯子、编竹篮、竹扇面、竹饰物、竹挂件等精细竹制品和手工艺品,花色品种也由三五个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个。产是基础,销是关键。为了把村民每年产出的数十万件竹制品销售出去,村里成立了12人的销售服务队,在8个省24个地市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由以前的供货上门变为现在的求货到户。孙村竹制品原料全部选用江南竹,村里每年到浙江、安徽等地选购,根据生产需要,挑选毛竹、钢竹、水竹等不同竹料运回。一般每年秋后至冬初进料,冬春两季进入竹编生产的旺季,夏秋时节销售。孙村竹制品有着严格的生产程序,从选料、破竹、削条到编花成型、刨光上漆,大体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竹制品的要求开始由实用型转向工艺欣赏型。他们及时抓住这一机遇,盯着市场求发展,翻新花样挣大钱。为此,村里专门从省、市外贸部门和工艺品生产厂家请来了美术教师和技术人员,设计各种艺术造型,并把各种编制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群众。如今,这个村编制加工的“心”形花篮、“嫦娥奔月”、“五子闹春”、“猫头鹰”等竹编造型挂件,已远销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孙村常年在外搞技术输出的就有60多人,年收入都在数万元以上。孙村的竹制品加工可望突破百万件,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人均增收2500元,村集体预计增加公共积累10余万元。小物件牵来大市场:“莫嫌小、关键巧。”这是沙河站镇农民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经营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致富经。小笊篱。走进小辛庄村,树荫下,房舍前,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放假在家的学生,都忙着各自的活计,有的剪铁丝,有的盘圈口,有的旋把子,有的编笊篱,各尽所能。农闲时节,每个熟手可日加工笊篱28把,获利30元,产品遍销周边二市四县。小辛庄笊篱编织已有近百年历史,有花眼、盘丝之分,现已申报非物资文化遗产。小刻刀。进入沙北村任庆海家,楼上楼下、屋里屋外摆满了大大小小系着中华结,刻着牡丹图、醉酒图、老寿星的亚葫芦手工艺品。其加工的漆雕葫芦不但热销大江南北,还进了中南海,被选为国礼跨出了国门。在他的扶持带动下,有100多户村民拿起了小刻刀,吃上了艺术饭,有1200多户村民房前屋后种起了亚葫芦,搞起了庭院经济。小棒针。为充分利用农村家庭妇女这一庞大而廉价的资源优势,该镇三庙西村刘曰瑞与外贸部门联合,投资兴建了手工艺品编织厂。通过来料来样加工针织挂件、手提包、工艺座垫等,让全镇5000多名家庭妇女舞起了小棒针,挣起了手艺钱,每个家庭妇女平均每人每天能赚到加工费15—20元。产品遍销全国各地,有的已远销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实现了出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