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淮安市地图 > 楚州区地图 >
平桥镇地图
平桥镇相关地区地图:

主要特色产业有:

工业:产业用布、旅游品(自动冲气床),农业:紫凝荞头、紫凝山柿、西坑药材(天麻、白术)、茭白、长毛兔、放养鸡、花卉苗木等。
名人:陆蠡(1908一1942),字圣泉,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原籍浙江天台。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曾翻译俄屠格涅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朴实、诚挚。

历史沿革

1、平桥——顺治年间,一个名叫陈尧勤的人,在乌杨树旁的大沟上修复一坐石小桥,桥的路石是用一块长约1丈,宽约五尺,厚1尺有大青石盖上,解决了老百姓过沟踩水的难处(传说中的三步走过巷洞桥就是指的这座小石桥,当时取名为“平桥”。最先当地一老人在这桥边搭上一个草蓬,专卖草鞋和茶水,以解决从鸭子塘、凤来等地通往双龙、水江到南川的生意人和运送倦油、桐油、盐巴的挑夫的草鞋和喝饮水的具体问题。后因此地是通行的必经之道,附近的老百姓逐渐在这桥边修建了几间铺子,做起民间小生意来(草鞋、茶水、粑粑、饭食等)。直到明朝末年,清朝开初的战乱时期,“平桥”的铺子全被“匪军烧毁掉了,从此,经济萧条,就没有人在这里建铺子做生意了。2、百顺场——延至清朝的道光年间(清朝道光皇帝统治时期)有个叫“李百顺”的人,先在平桥乌杨树下面靠乌杨溪河边(那时河边的大小,古老的乌杨树特别多,故称乌杨溪河)也就是现在的镇政所在地址,修建了几间铺子(门面)设店做起了生意来了。生意好了,铺子越来越多。当时的生意人也叫这街道为“平桥”。有人说,这不恰当,离原来的平桥远了些,倒不在原来的乌杨树坝子上了,应该改个名字。但多次的改名,都没有成功。据传说,后一官员路住此地,言谈中提到改名事件,官员便问,是谁先在这里开铺设店的。都说是“李百顺”最先在这里设店做生意的。于是就改名为“百顺场”,弹子山改名“和顺场”,长坝改名为“永顺场”,打蕨沟改名为“兴顺场”。民国年间,区域沿革中,曾取名为“百顺镇”解放后又改名为“平桥乡”。3、平桥大石拱桥——原名叫“忠义桥”。(修大溪河电站被炸毁)现遗存大石碑一块。是“平桥”改为“百顺场”后,以邓成举为首用募化筹资的形式建造的。雄伟、高大、壮丽。一边上有32步石梯子,再平过20米长,宽12米的平面石坝,又下32步步的石梯子,梯两端又是石坝,南坝上立有2丈高,1.5丈宽的石碑,碑上刻有筹资的人名,募捐的金额等。桥顶上有一长石龙,头尾卧着。桥顶底部掉有一把200来斤重的宝剑,传说是专杀妖魔鬼怪之用。是平桥建史上有名的工匠艺术遗产。在此同时,又修建了曹家涧的“利济桥”(也是一座横垮大溪河的大石拱桥,是连通平桥到凤来、庙垭、铜锣等场镇的交通要道桥。(修大溪河电站被炸毁)。据历史记载,用建桥剩下的石料、木料在百顺场内修了两座庙宇,(文庙、关庙)“水口庙”是朝所建。关庙作为当时百顺场米、粮、农副产品市场交易的场所。4、平桥“文庙”——是古代劳动人民雕刻画像工艺的遗产。塑有几十个大小不等各有形象的佛像。解放前夕办为“和平中学”1949年2月中共武隆平桥“特支”在此地“此校文庙)成立开展地下革命工作,与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斗争,解放后作为平桥区公所所在地。该庙建于同治10年,坐南向北的四合院,建筑面积98.61平方米。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政区域变迁

1949年平桥解放后,至1951年3月,原国民党时期的境域未变,人民政府驻平桥水口庙。1951年4月开始民主建镇时期,将原九、十、十三保组建成茅坪乡。下设赵家、魏家、王家、石龙、文龙、金龙、大竹、大田、高家、龙洞十个村。(乡驻地在中间户)将原三、四保组建红岩乡。下设石板、和平、新平、兴隆、合里、梨树六个村(驻地长青安)。将原五、六、七保组建南坪乡(驻地卢家湾)下设中村、三合、永丰永合四个村。将一、二、八、十二保组建平桥乡。(驻地在关圣庙)下设光明、新明、河坎、石梁、土砖、幸福、红岩、仁义、凉水、高屋、三坝十二个村。将十四、十五保组建里仁乡,下设高兴、龙谭、桐梓、义和、里程、马头、白家、三元、肖家、苦竹等十个村。1953年8月划出凉水、三坝、高屋、龙谭、桐梓、龙洞的分水岭建立高屋乡,(驻地三坝滩庙上)同年划出石坝、土砖、幸福、红岩、李家、光明六个村组建大鹿乡。(驻地堡上),1955年撤大鹿乡所辖的6个村划入平桥乡。1955年12月,撤茅坪乡,除金龙村划入和顺乡外,其余各村划入平桥乡。同年撤高屋乡,除分水岭划入里仁乡外,其它划入平桥乡。1992年12月撤区并乡建镇,南坪乡划入平桥乡,平桥乡改建平桥镇。1999年6月,恢复中村乡,将原平桥区公所心为区公委。2004年元月将中村乡合并划入平桥镇区域管辖。并将平桥镇的16个村合并为8个行政村。105个农业社并为55个小组,建立1个居民委员会,4个居民小组。

经济状况

商贸、运输、饮食服务发达。乡镇企业有采煤、铸铁、制碗、酿酒、砖厂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薯类、杂粮,经济作物以油桐、卷子、蚕桑、油菜、水果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牲畜为主。

基本情况

平桥镇位于天台县西部,距县城10公里,毗邻104国道及上(上虞)三(三门)高速公路出口,323省道穿镇而过,是天台西部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是省、市中心城镇和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全国最大的产业用布生产基地,2000-2001年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教育强镇、省级卫生镇。现有行政区域1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10个办事处、10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约11万人,其中集镇人口2.5万人,农业人口10.45万人,农村劳动力6.37万人;耕地面积5.06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2万亩;林地面积13.414万亩。人文景观及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陆蠡故居、开岩景点、天下第十七水等著名景点。改革开放以来,平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总体目标,实施“工业强镇、农业富民、市场兴镇、城建美镇”的战略,大胆开拓,务实创新,城乡面貌和综合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5亿元,财政总收入24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工业至高无上”的理念已被牢固树立,已形成工业用布、旅游品、橡胶制品、化学制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建成产业用布特色园区一个,一期占地250亩,入园企业25家,固定资产投资4473万元,总产值5356万元。二期占地200亩,已完成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特色园区立项。

人文历史

很久以前,平桥场在乌杨树苇子坝,传说中的三步走过巷洞桥就在此处,为顺治年间陈尧勤修复,取名平桥。平桥在明末清初被战乱烧毁后,由于当时经济萧条,再没有在此新建庙宇,设店经商的,平桥逐渐萎缩,及至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李百顺的先生在乌杨树下面(现在的镇所在地),修建了几间铺子开铺做店。以后逐渐延伸了更多的铺子,生意也比以前好得多,原街基的街民也逐渐搬到下面来了。这样再叫平桥不恰当,于是大家提议另改街名,可是经过大家多次研究也没有改成。据说当时有个大人路过此处,大家便向他请教。他问是谁先到这里开店,大家都说是李百顺,于是就改名为百顺场,也蕴含着有百花齐放的意思。平桥改为百顺场后,邓成举为首的以募化筹资的形式修建了平桥忠义桥,这桥解决了来往客商赶场踩水的困难,同时又用建桥剩下的架桥木材修建了两个庙宇(文武两庙:水口庙是明朝所建,关庙作为当时的米粮市场交易场所。历代以来平桥都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的交流活动中心。民国时期设过总团,民国二十四年被取消,改为涪陵五区百顺镇办事处;民国三十一年武隆县改为政治局时,平桥仍是镇公所;1949年解放后,平桥设立了乡公所;一九五九年增设平桥区公所。

辖区企业

目前镇内有华瑞特钢、富民鞋厂和大溪河电站三个规模以上企业,茅坪煤矿、红阳砖厂、玻纤厂等大小企业1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