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河镇地图
施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发展
施河工业经济发达,教学具产业块状经济优势明显,施河镇拥有大大小小的教学具企业近100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供销员5000多人),形成了教具、学具、幼儿玩具、体育器材、电教设备、运动场地及学校后勤装备等7大类4000多个品种的产品系列,申请国家专利70多个,有26个系列产品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其中共创人造草、爱心智能等新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最大的教学具生产、销售基地之一,是华东旭日教学用品城所在地,年实现销售6亿元。淮安楚州区施河镇成功地实现了施河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举成为全国知名的“教具之乡”。教学具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从粗放型和低成本型到集约型、差异型竞争的重要转变。施河镇有企业50多家,固定投资近1.5亿元,5000多名供销员遍布全国各地,取得了吉林、山东、新疆等多个省区教学具产品的经营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教学具生产和集散基地,年产值近3亿元,并有26个系列的教学具产品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形成了教具、学具、幼儿玩具、体育器材、电教设备和学校后勤装备六大类共三千多个品种的教学具主导产业,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工业园区
施河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举全镇之力,潜心培育特色产业,倾力打造教学具特色园区。施河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已完成世纪大道、德福路等“三路三桥”建设,集中区已建成面积达800亩,入园的40家企业,吸纳劳动力8000人。集中区生产教具、学具、电教设备、后勤装备等七大类2000多种产品,其中有60个国家专利产品。2005年,教学具产业的税收,占施河镇全年财政收入的90%以上。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招商引资成果的不断扩大,施河镇对工业集中区进行重新规划,面积为4000亩。将入园企业的投资密度提高到120万元/亩,亩均建筑面积在1800平方米以上,亩均工业销售不低于100万元,亩均入库税收不低于4万元,亩均职工收入在800元/月左右。施河镇通过土地挂牌出让、连片开发,以及拍卖道路冠名权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区“五通一平”面积可望达到1200亩,建成“四纵四横”道路框架,形成更多可供投资开发的“熟地”。客商投资1.5亿元建设的120亩的全民创业园,已有14家企业签约入园,其中包括王牌电器等著名企业。相关报导
斥资4亿打造施河教玩具产业园:2010年12月8日,东施河教玩具城有限公司与楚州区施河镇政府斥资4亿元共建的“教玩具产业园”在施河破土动工。施河镇是全国闻名的“教玩具之乡”,拥有从事教玩具生产经营的企业170多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去年教玩具产业实现销售30亿元。据了解,新建教玩具产业园占地面积300亩,预计明年5月一期工程开园营业。建成后的教玩具产业园将集产品展示、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镇政府在品牌建设、信息管理及物流运输等方面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三集三突出”推动教具产业转型升级:全国教具之乡——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施河镇以“转型升级当先锋,科学发展争一流”为主题,围绕教具产业“生产要素集聚、发展规模集群、经营方式集约”的转型思路,不断创新实践载体,全力推进教具产业的扩量提质,转型升级。
集聚要素,突出“功能提升”促产业转型升级。:为有效提升镇工业集中区项目承载力,该镇结合“十二五”确立的“全市争第一、全省创一流、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先后聘请省市相关专家为该镇修订了施河镇《教具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业集中区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拍卖冠名权、广告招商招租等市场运作的办法,在规划的集中区内新建标准化厂房10幢,铺设“三纵三横”水泥路面共12千米。结合公开承诺活动,较快完成人民路二期,双福桥、集镇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亮化工程,及时兑现了工业集中区内电力扩容、污水管道延伸等承诺事项。动员并鼓励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作坊、小企业增资扩股到集中区发展,结合“三新三服务”活动,研究出台了“区外作坊企业扩建进园”的激励办法,有效促进了本镇27家,周边乡镇7家共34户小企业入区经营。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为教具产业的扩量提质、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集群发展,突出“品牌引领”促产业转型升级。:一是龙头带动。针对教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家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单打独斗的经营格局,充分发挥教具协会党组织的引领协调功能,在明确责权利的基础上对56家生产型企业和61家销售企业,按松散层和紧密层进行科学整合,成立“华旭”教学具用品集团,统筹生产、研发和营销。二是品牌引领。由协会党组织牵头,组织专门力量精心筛选编制项目,申报施河教具集体商标,印制施河教具宣传画册,目前“施河教具”两件集体商标收到国家商标局受理通知书,2010年4月,“施河教具”在浙江义乌举办的第5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示会上登台亮相,现场成交5.3亿元。三是抱团作战。按区域划分,“一个窗口”对外。由协会党组织牵头,组建教学具营销团队,实行资源共享。销售订单根据企业生产能力,按需分配到相关企业,较好解决了过去平行企业“互不相连,恶性竞争”,小企业“每况愈下,难以生存”等一系列阻碍教具产业发展壮大的突出问题。
集约经营,突出“双轮驱动”促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创新驱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活动开展以来,协会党组织紧扣“特色产业创一流”主题,数次推动集团董事会攀亲高等院校,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建立了互动双赢的合作关系,目前联合开发通用技术管理软件等项目6个,并有12个系列203个品种获批国家专利。二是内力驱动——走“中小企业孵化”滚动发展之路。积极优化企业党组织设置,将协会党组织升格为党总支建制,按照单独、联合或挂靠组建的方式,在工业集中区新建产业党组织8个,有效实现企业党组织全覆盖。通过搭建企业党员干部“产业扩量我先行”载体,深入开展“平行结对比高低”等竞赛活动,促成8名党员业主增资扩股,带动13名非党员业主新上精加工和教具制造项目,较好实现产品由加工型向制造型转变,2010年“华辰”等4家企业被评为市高新技术企业,有3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共创公司被评为省民营经济100强和省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