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苏州市地图 > 昆山市地图 >
千灯镇地图
千灯镇相关地区地图:

景点介绍

顾坚纪念馆:顾坚(生卒年不详)。顾坚,元末明初戏曲家。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元将扩廓帖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与当时文人顾德辉、杨维祯、倪元镇等相友善。著有《陶真野集》10卷、《风月散人乐府》8卷,今均已不存。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因其"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顾为昆山腔的创始人之一。
秦望山:此山为千灯悠久历史的见证。吴寿梦时(公元前585年-前561年)海寇经常来骚扰,就在千灯浦西的秦柱山上建烽火楼。“秦柱山高不过二寻(注:古长度一寻等于八尺)广不满一亩的土堆”。屯兵守卫,秦始皇曾登此山的烽火楼祭海,因而秦柱山改名为秦望山。清乾隆十一年挖取该墩泥土建通裕社仓,嗣后民间建房均在此墩取泥。解放前夕已无迹。2003年,恢复旧貌。
少卿苑:位于千灯浦东,镇区少卿路之北,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有“中国土建筑金字塔”之称,被列为“中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明永乐年间疏浚千墩浦,淤泥堆于汶浦阳山。为纪念浚浦有功的太常寺少卿袁复,命名为少卿山。由于镇民长期造屋取泥,1958年、1977年、1983年、1984年连续取泥或因修建公路开墩取泥,使山仅存三分之一。取泥及开挖时发现大批石刀、石斧、墓葬玉器19件及数件陶器,经鉴定属新石器时代遗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5件。2002年,为保护文物,在山上植树护土,并在四周栽绿种花,进行环境改造,建成公园。
石板街:石板街与尚书浦平行,南北贯通,并连接支路成百脚状,全长三华里,其主干道长800米,由2072块条形花岗石板铺成。石板街始建于南宋,明清进一步延伸修缮;民国三年又以重金聘青浦县朱家角筑路名匠王世昌,重新整理修缮,遂形成今天纵横交错、贯穿古镇南北的格局,是江南古镇保存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石板街面是人行道,石板下是下水道,沿街临河,且与每家每户的下水道及河滩相沟通,从河滩驳岸边泄水入河,是优良的排水系统,即使倾盆大雨也排泄畅通,雨停水干,从不积水。石板街所用之条石有一美丽名称“胭脂红”,现已无法考证“胭脂红”石产自何地,但条石的美丽永远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石板街所用条石均宽50公分,均长2米以内,稳固而耐用,修理替换又很方便,是科学性和实用性、美观性良性结合的典范。古街狭窄,屋檐相对,成一线天,两侧小楼相依,隔街携手授碗,成为古镇的特有风貌。
延福禅寺:梁天监二年由千灯镇人王束舍宅捐建,取名延福禅寺。吴越天福二年(937年)敕赐“波若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复名为延福禅寺。曾做过县主簿的王珏,因年老无嗣,舍宅扩建寺院,该佛寺规模宏伟,是佛家圣地,江南民众前来朝拜,香火不绝。元末寺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又重建起。永乐二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浚治吴淞江及千灯浦时,曾借宿于此寺。万历年间(1573-1619年),寺僧瞻月重修法堂、山门。明末寺毁,清寺僧大野密音重建佛殿、经阁。清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时,该寺毁于战火,仅存后房数间及和尚数名。解放后和尚转业,后房移属医院。2003年-2005年,重修恢复原貌。
余氏典当:余氏典当是始建于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灯人称它为“典当里”。据载,余氏的祖先余爱山于明代万历年间自安徽休宁县迁来昆山千墩吴家桥开店经商,余氏具经营敛财头脑,收入颇丰。古时里人称“吴家桥”为玉溪,并称余氏为“玉溪余氏”。“余氏典当”是由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东落西,双排两行,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7进,现存五进。第一进东为店铺,四开间门面,经营茶杂山货;第一进西四开间为典当铺;第二进是明厅“立三堂”;第三进为大堂楼,走马楼为住宅;第四进为小堂楼。第五进为当库。整个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弄,前后左右构成“亚”字形“走马楼”,大小房屋120多间,千灯人称它“迷楼”。典当三面有高墙,可确保财产安全;后面是“更楼”,可为全镇防盗、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余氏“立三堂”,风雨沧桑三百多年,依然如故。余氏家族,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曾经是千墩镇上“南顾、中余、北叶”显赫的三大户之一,亦是人才辈出的礼仪之家、书香门第。余爱山的第三代传人余国柱,于顺治丁亥年高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江西清吏司郎中;顺治丙戌年,余国柱和他的侄子余震元同入“科校场”考场,同登一榜,乡里传为佳话。
顾炎武故居:
历史沿革:顾炎武,原名绛,字宁人,号亭林,1613年生于昆山千灯镇,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卒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顾衍生,从弟顾岩扶柩回昆山千灯故里,葬于祖茔嗣父顾同吉、嗣母王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顾亭林先生暨配王硕人合墓”;周围有砖砌矮墙,嵌有清石碑各一块;墓南有明皇朝为旌表先生嗣母王氏的贞孝坊;墓后柳树四棵,四周松柏数十株。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新阳县知县万厉钧重修了坟墓。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学者、孔教会主持人梁鼎芬专程来千墩瞻仰亭林墓及遗腹遗像,并出资委托先生十二世孙顾子玉等筹建亭林祠。一九五六年,顾炎武墓及祠堂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该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坏。一九八四年,江苏省文管会设计并拨款,由昆山市文管会修复该墓及祠堂。一九九七年,昆山市政府拨款修复顾炎武故居,充分利用顾炎武旧居的方砖地、门头、水井和花岗岩坊柱等建筑,修缮了门厅、轿厅和正厅。2000年,顾炎武故居分别被昆山市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昆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保护历史遗存,传承历史文化,2002年,千灯镇人民政府聘请东南大学编制了《顾炎武墓保护规划》,并投入巨资对故居、祠堂和墓再次进行全面修缮,先后恢复了240平方米的住宅楼、120平方米的读书楼、100平方米的水墙门、150平方米的膳房,建设了占地30亩、具有江南私家园林特色的顾园。目前顾炎武故居占地60亩,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
结构与布局:经过修缮后的顾炎武故居,包括顾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顾园三个区域,为千灯明清宅第之首。·秦峰塔,·三桥邀月,·千灯大唐生态园,千灯镇的石板街,南北贯穿古镇,并连接各支路,呈蜈蚣形。全长1.5公里,主干街道长800米,由2072块长条形花岗岩铺设而成。石板下面设有既宽又深的下水道,与古镇各处的河埠、河滩相连通。因此,即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上从不积水,转晴即干,让古建筑专家也惊叹不已。千灯的古河埠约有二百多个。它的构筑真可谓千姿百态。镇市中心有宽大的公有码头,专供大船装卸货物。除此以外,还有特色河埠和大量的独家河滩。有的缩在石驳岸内呈凹式河滩,有的设在楼下,在石框内装木栅门或水榭门封闭。这些河埠,与古镇的贸易和居民的生活关系密切,是千年古镇繁荣昌盛的见证。秦峰塔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系砖木结构,原分7级,高38.7米。现在,秦峰塔俨然已经成为千灯镇的镇标,还未进镇,老远就可以看到古塔直指云天。因塔身修长,故又有“美人塔”之誉。在秦峰塔下的玉佛殿中,躺着一尊来自缅甸的号称世界第一大的玉卧佛。这尊玉卧佛长8.9米,高2.45米,重约有30吨,镶嵌有1500多颗红宝石、蓝宝石和翡翠,莲花座和衣纹用纯金镏金而成,整座佛像显得华贵端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座玉卧佛由于体积空前巨大,已经被载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玉卧佛候选世界纪录。千灯由大户名宅构成的古建筑群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居——顾氏南宅“贻安堂”。南宅现存五进明清建筑,雕梁画栋,砖刻门楼十分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千灯的名门大户有“南顾、中余、北叶”之说,“立三堂”就是余氏的家宅。余宅的建筑特色为前典当、后住宅。现保存双排四进。其中“立三堂”是前后三进六座楼房,相互穿通,呈“亚”字形走马楼,为典型的徽派建筑艺术。既然叫作“千灯”,自然与灯离不开干系。千灯正在古镇区建设一个集灯之大成的灯艺术馆,开发灯艺术品,将相思长廊和千灯铺用灯来点缀,在三里石板街悬挂各色花灯,在古镇区勾勒出千灯齐明,万家灯火的场景。

千灯大唐生态园

昆山市国家农业示范区大唐生态园,位于千灯古镇西侧,涉及大唐和大潭两个行政村。区域内河流纵横,水域宽广。大唐生态园占地面积630亩,总投资1000万元。建成设施连栋栽培区65亩,优质果品(葡萄、枇杷、梨、桔子)栽培区100亩,防虫网设施栽培区85亩,优质水产养殖区150亩。大唐生态园种植各种奇花异草,有小木屋、亭台水榭、玻璃餐厅等休闲设施,游人可在这里参观、采摘、垂钓、就餐,是农业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特色农产品

·香妃茄子,·圣女番茄,·迷你小南瓜,·美人指葡萄,·礼品西瓜,·黄芯大白菜,·丰香草莓,·东方明月甜瓜,·翠冠梨,·玻璃生菜,千灯镇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历史悠久的传统种植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提出一整套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绿色食品标准化体系,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其所生产的生态农产品质量好、品种多、营养丰富,受到广泛欢迎。千灯镇有农产品基地2个,占地2000亩,辐射带动种植面积8000多亩。其中昆山大唐农业生态基地占地面积630亩,引进瓜果类、叶菜类、茄果类新品种20多个,产品种植环境周边无污染,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技术条件》,生产的农产品按照绿色食品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基地环境的主要指标水、土已通过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检测。昆山市绿苑农副产品基地占地面积1300亩,设施农业达到60%以上,其中智能大棚8000平方米,连栋、钢管大棚500亩,并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紧密,科研和技术力量雄厚。引进生产品种40多个,年产量3000余吨,产值1000多万元。已认定无公害产地3个,基地生产的12个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产品。申报西瓜、大白菜、生菜、芹菜、茄子、萝卜、番茄、南瓜8只绿色食品,已经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二大生态基地共引进、试验新品种60多个,其中礼品型西甜瓜8个:早春红玉、拿比特、黑美人、小兰、甜瓜6个,西薄洛托和古拉巴、东方蜜1、2号,网纹甜瓜明珠2号,其它如台湾大青枣2个新品,食用仙人掌、洋参菜,翠冠梨、乌克兰大樱桃和蔬菜新品,如苋菜、系列生菜、樱桃番茄、荷兰黄瓜、彩椒、杭椒、芦蒿、芦笋等共计60个名特优新品种。新品种示范10个,新品种推广8个,重点以西甜瓜为主,新技术引进5项,示范4项。基地通过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形成3000亩的西甜瓜生产基地,带动农户300多户,其中:“西甜瓜协会”150户会员,“雪菜协会”会员102户,种植雪菜面积1000亩。二大生态基地共承担农业科技项目13只,其中省级以上项目2只,苏州市级项目4只,昆山市级项目10只。

地理位置

千灯位于长江三角洲,隶属江苏省昆山市,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本地人口5万,外来人口7万。她位于昆山市南15公里。东接上海青浦区,距上海虹桥机场30公里;西邻苏州,离苏州市中心35公里。

主要景点

三桥邀月:千灯龙乐易镇于2010年5月15号开盘投资顾问李平18721004793三桥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跨过三桥,就跨进了具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千灯古镇。三桥连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三桥有一美丽的名字,称为“三桥邀月”。
秦峰塔:梁天监二年(503年),延福禅寺僧从义,在千灯浦西、延福禅寺南、千灯镇的中心,募建七级秦柱峰(现名秦峰塔),明洪武年间重修。该塔系砖木结构,高十一丈六尺一寸(合38.7米),横断平面为正方形,每边长一丈四尺六寸四分(合4.88米),顶刹系铁铸,高二丈一尺(合7米),铁葫芦作顶,下焊八角环,每角立一紫铜小鸟,再下嵌四片白铜大耳形片,大耳片边有铁连接顶层四只翘角,每角檐下系铜铃,阵风吹过,铜呤叮当,煞是令人心旷神怡。塔内各层用扶梯连接,每层都用楠木作为底板,可直上顶层,旧时顶层设有茶室,各层外围装有木栏杆,可远眺四方景色,清代方豪思有诗云:“千墩墩上塔层层,高入云霄碍野鹰。我欲登上观四海,秋风病骨未堪胜。”明末塔坍。清,径山僧嵩堂募捐重修,恢复原状。雍正二年(1724年)7月,大风吹折秦峰塔顶,折页上铸有万历铸钱数枚犹未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延福寺僧见云募修,至四层,资尽而止。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作战时,秦峰塔的各层搁板、扶梯、四周栏杆均付之一炬(现尚存顶层搁)。至此,不能拾层而上,游人只能望塔兴叹。1962年、1963年进行“封角护塔身”保护性维修。1978年,进行“围墙”护塔维修,1989年,进行加固塔刹、更换避雷针等维修。1994年,大修,恢复宋代风貌,游人又可登塔远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释迦牟尼涅盘像:名贵的缅甸白玉精雕细琢而成。白玉毛料1999年在缅甸发现,历经三年艰苦开采,始现于世。玉料为一块完整一体的纯天然玉料。据玉材的天然造型,经过精心设计,由德纯艺高的工匠历两年时间精工雕成。玉佛精美华贵,庄严殊胜,玉清底白。佛像长8.9米,高2.45米,总宽1.35米,体型比例均确,栩栩如生而自有灵气。玉佛全身镶嵌有1500多粒红、蓝、紫晶宝石和翡翠,衣纹和莲花台由24K黄金镏金而成,彩绘部分采用天然石色彩画而成:如白色、红色、蓝色分别由白海螺、红珊瑚,绿松石研磨制成。玉佛2004年10月被纳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是世界第一大玉卧佛造像,弥足珍贵。

特色食品

·同丰牌色拉油,·千灯羊肉,·九里香雪菜,·保健姜汁,·油煎虾花饼,·田螺肉炒蛋,·老米酒,·阳澄湖大闸蟹,·千灯古镇的燠鸭店

历史沿革

从少卿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地属娄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地属娄县。西汉王莽时,娄县一度改称娄治。东汉建武(25-55年)时,复名娄县。梁天监六年(507),娄县改置信义县,地属信义。大同二年(536年),信义县分置昆山县,地属昆山。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地属昆山县川乡、全吴乡,沿至清末。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茜墩乡,直属昆山县。民国17年(1928年),茜墩乡核定为二等乡,仍属昆山县。次年,县下设区,茜墩乡改为茜墩镇,属第四区。民国27年11月,撤销区制,茜墩镇复为茜墩乡,直属昆山县。民国30年5月,茜墩乡复为茜墩镇,属县第四区。民国31年底,茜墩镇改属县第八区。民国34年9月,茜墩镇复属县第四区。同年12月,第四区改称茜墩区。民国36年2月,撤茜墩区,茜墩镇属杨湘区。9月,茜墩镇改茜墩乡。12月,撤杨湘区,茜墩乡为甲等乡,直属昆山县。民国38年初,县下设督导区,茜墩乡属第五督导区。1949年5月12日,茜墩解放。7月,建立人民政权。设茜墩区,原茜墩乡属茜墩区。1950年,改划乡镇,建茜墩镇,属茜墩区。1956年12月前,撤区并乡,分建茜墩镇、茜墩乡,均直属昆山县。1958年4月,茜墩镇并入茜墩乡。10月,实行政、社合一,茜墩乡改建为茜墩人民公社,属昆山县。1963年5月,析茜墩公社置茜墩镇,为县属镇。1966年4月,茜墩更名为千灯。983年3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千灯公社并入千灯镇,仍属昆山县。1989年9月,昆山撤县设市,千灯镇仍属昆山市。2003年12月,撤千灯镇、石浦镇建制,合并成立千灯镇,镇政府设在千灯集镇。2004年3月,昆山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由千灯镇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