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毕节地区地图 >
黔西县地图
黔西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黔西县辖9个镇、4个乡、15个民族乡:城关镇、金碧镇、雨朵镇、大关镇、谷里镇、素朴镇、中坪镇、重新镇、林泉镇、五里布依族苗族乡、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羊场乡、绿化白族彝族乡、新仁苗族乡、钟山布依族彝族乡、铁石苗族彝族乡、协和彝族苗族乡、太来彝族苗族乡、甘棠乡、永燊彝族苗族乡、花溪彝族苗族乡、中建苗族彝族乡、定新彝族苗族乡、洪水乡、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仁和彝族苗族乡、红林彝族苗族乡、锦星乡。

黔西县工业园区

为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我县规划建设了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黔西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位于黔西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7.3公里,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规划分为轻工、电子加工功能区;农副产品加工功能区;生态肥业加工功能区;医药制品加工功能区;现代生态农业区;物流仓储、综合服务区等。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依托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产业集聚,努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管理有序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力争到2015年,产业转移基地初步形成轻工、电子制造、特色食品加工为重点的地方特色产业,同心产业园初具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左右。到2025年,形成轻工、电子制造、特色食品加工、民族制药为重点的地方特色产业,初步扩大规模、完善产业链的延伸,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远期到2030年,力争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黔西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黔西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位甘棠乡、城关镇境内,距县城4.5公里,规划面积为17.0531平方公里。园区规划共分七个板块,即:电力产业功能区、煤化工板块功能区、建材板块功能区、矿山机械加工功能区、高新产业(光伏太阳能产业功能区)及物流功能区、煤炭加工功能区以及预留用地板块等。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202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2030实现工业增加值400亿元。同心产业园区:同心产业园区位优势明显,该园位于贵州省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园区内,距黔西县县城7.3公里,东距省会贵阳117公里,西距毕节109公里,距黔西货运火车站3公里、成贵快速铁路黔西站9公里,黔织高速公路、黔西至大方高速公路出口、昭黔铁路黔西站紧邻基地,厦蓉高速、杭瑞高速公路从境内通过。园内道路、电力、管网等“七通一平”(供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讯、网络、公交、土地平整)附属配套工程正加紧施工,明年上半年可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园区内已有四川通威、香港森仕等20多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达9.7亿元,为同心产业园区奠定了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

优先优惠政策

税收政策: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对西部大开的区域性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依法依规及时落实国家颁布的对外来投资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今后如果国家有新的优惠政策出台,按照新的优惠政策执行。二是凡在产业园区投资新建的企业,自企业投产年度起,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县级财政部分,经核实后,三年内县财政全额补贴,五年内补贴50%。
土地政策:园区土地采用统征储备,对企业供地。对优先发展产业用地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和以农、林、牧、渔产品初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格标准》的10%-50%执行。
奖励扶助:一是对建设标准厂房、宿舍出租的投资企业、供水企业、供电企业、污水处理企业、公交车站等公益性项目,每亩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5万元以上的,经园区管委会核实,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可给予资金扶持。二是单个项目投资总额在人民币1亿元以上,投资强度在每亩200万元以上,用工在1000人以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项目建成报经县政府审核后,所交土地出让金全额奖励企业作发展基金。三是投资者将园区内企业所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在园区内兴办其它企业,经营期超过五年的,对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县财政实际所得40%的所得税款),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实后,所得税县级部分财政给予补贴。四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对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国内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给予优惠。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对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年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对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五是园区新建、扩建工业项目,属于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除需上缴中央和省财政的部分外全部免除。
财政支持:一是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设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用于改善园区内的公共道路、电力、广电、给排水、排污、污水处理厂、绿化等基础设施条件。以后随着园区投资增长,适当提高资金投入幅度。三是组建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公司和县内金融机构将把入园企业作为新的信贷热点进行支持。
投资环境:我们承诺对入园企业手续将按照“精简、快速、高效”的原则,及时受理,快速办结。县供电、工商、税务、国土、建设、消防、环保、发改、安监、质监、卫生、水保等部门在园区设立业务办事窗口,在园区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办理项目申报审批、证照发放、土地利用、环境评价、安全生产、消防、建设施工等有关手续。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历史沿革

据沙井乡“观音洞”出土文物考证,黔西县是祖国人类发祥地之一,属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黔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夏、商时为梁州南徼外“荒裔”。商末周初属鬼方联盟的卢夷国。春秋、战国时,先后为蜀国和鳖国地。秦嬴政二十七年入版图,属夜郎县。汉元光五年属鄨县。齐、梁之际,昆明夷闽支卢鹿部占据鄨县等地,实行部族统治。唐初,卢鹿部遥附。贞观中期,鸭池河、六归河沿岸入琰川县。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基本以今县境置龚州。北宋沿置。皇祐至嘉祐年间,卢鹿部建立“罗氏鬼国”,州名消逝。元初,置亦溪不薛总管府和宣慰司。大德七年废亦溪不薛府、司。洪武十五年,筑水西城(今县城);次年,置“龙九驿”中的谷里、水西、奢香(西溪)三驿站。崇祯三年属水西宣慰司,水西城为设治地,分置则窝,以著则溪。清康熙四年置黔西府,辖则窝、以著、雄所三则溪。二十二年废府置州,因在黔之西部,故名。乾隆元年,上拨四川叙永厅岩上、岩下地入黔西州,全州划9个里、51甲、113寨。1913年置黔西县。县下行政区划为区、乡镇、保、甲。1941年6月前,全县分9个区,有4887平方公里面积,7月,上划北部4个区2400.53平方公里面积入新置的金沙县。余下境域划为24乡、4镇,共218保2667甲;后又撤并23乡、3镇,直至解放。194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西。12月3日,中国共产党黔西县委员会和黔西县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是月,全县划5个区。1950年划10个区、231个村,1953年划12个区、131个乡镇。1958年9月,各乡镇并改为81个人民公社。是年12月下旬,将各区并为5个大公社;1959年2月下旬,以区建公社,乡镇改称管理区。1961年,上级划大方县的青冈公社入黔西县,次年恢复各区,管理区改为公社,全县为11个区,1个区级镇,90个公社,754个生产大队、3874个生产队。1984年夏,改革政社合一体制,恢复各乡、镇、村组建置。1991年建并撤后,全县分为19乡、9镇、741个行政村,33个居委会。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黔西县辖9个镇、1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9707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97411、金碧镇32793、雨朵镇20981、大关镇30877、谷里镇23787、素朴镇30650、中坪镇24371、重新镇28221、林泉镇32355、五里乡23033、沙井乡31309、羊场乡16748、绿化乡18810、新仁乡18569、钟山乡21533、铁石乡16193、协和乡23540、太来乡20781、甘棠乡31083、永巢乡19460、中建乡8723、花溪乡12590、定新乡15943、洪水乡19356、金坡乡13050、仁和乡18075、红林乡20338、锦星乡26495。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2001年机构改革把741个行政村调整为382个行政村。2003年,黔西县辖9个镇、19个乡(其中15个民族乡),382个村委会3、3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83.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0.19万人;非农业人口5.87万人。2007年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建立,黔西县的金坡乡、仁和乡加上大方县的普底乡、大水乡已经划归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代管。

黔西县社会和经济发展公报

一、综合:2006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4779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549万元,增长5.56%;第二产业增加值138229万元,增长52.45%;第三产业增加值107019万元,增长24.3%。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11064万元,增长98.0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411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78%。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全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32.5:31.3调整为29.5:39.7:30.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7.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薄弱;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弱;三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比较薄弱,工业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四是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较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二、农业:2006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稳定发展。全年种植业实现增加值62378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农作物播种面积18.83万公顷,比上年略微减少。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2.1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06%;油菜籽种植面积3.0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01%;烤烟种植面积0.7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8.28%;蔬菜种植面积1.2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94%。主要农产品在种植面积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仍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16017吨,比上年增长1.57%;油菜籽产量54670吨,比上年增长5.23%,属历史最高产量;烤烟产量12986吨,比上年下降19.93%。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林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继续实施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06.67公顷,比上年增长2.72%,其中退耕还林513.33公顷。本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333公顷,育苗面积11.39公顷,苗木产量476.05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5%。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渔业生产有所下降。2006年,全县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6474万元,点生产总值的10.49%,比上年增长13.66%。全年肉类总产量达43169吨,比上年增长11%,其中猪肉、牛肉和羊肉分别到37575吨、2220吨和84吨,分别增长11%、6.99%和10.53%,禽肉产量为2816吨,比上年增长18.12%。全年大牲畜、猪、羊、家禽出栏分别为23398头、387367头、5627只和187.73万只,分别增长0.98%、11%、10.01%和18.11%。全县水产品产量131.75吨,比上年下降3.13%。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0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71%;化肥施用实物量8.9万吨,增长0.07%;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6650亩,比上年增长0.09%。劳务经济实现新突破,农民群众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全年输出劳动力13.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6%,寄回带回的现金收入达3亿多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1064万元,比上年增长98.0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9%,比上年提高11.9年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584万元,增长148.42%;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5480万元,增长13.47%。原煤、水泥、发电量等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891万元,是上年的22倍,产量销售率达99%;实现利润总额7695万元,是上年19.7倍;实现利税总额22461万元,是上年的24.7倍。建筑业发展下滑。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7165万元,比上年下降20.43%。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受大型项目的建成投产影响而回落。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147万元,比上年下降24.95%。全县固定投资133802万元,比上年下降22.84%,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改投资131477万元,比上年下降22.6%;房地产开发投资2325万元,比上年下降34.5%。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443万元,比上年下降38.87%。
五、贸易经济和市场物价: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04万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3.17%。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7557万元和22547万元,均实际增长13.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7443万元,增长13.1%;餐饮业零售额1764万元,实际增长35.6%。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6%,其中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涨势明显,交通和通信、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呈现略有上涨,烟酒及用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6%。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不断发展。2006年,货物周转量41400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23149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91%和9.44%。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3748辆,其中:客车类1193辆,货车类934辆,摩托车类1621辆。邮电通讯业平稳发展。全县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0206万元,比上年增长11.9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9377户,比上年末增长7.89%;年末小灵通电话用户12637户,比上年下降11.4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万户,比上年增长5.26%;互联网用户3666户,比上年增长41.33%。
七、财政和金融: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36945万元,比上年增长6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915万元,比上年增长29.6%。全县财政总支出54166万元,比上年增长29.4%。农业、水利和气象、教育、卫生、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费用、城市维护等支出增长较快。

本地潜在主要商品

高岭土、大理石、重晶石、土陶原料黏土、黄铁矿、赤铁矿、钴锰矿。

社会发展

黔西,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于1988年倡导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8县市之一,被列为民建中央重点帮扶县。近年来,黔西县紧紧围绕试验区主题,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煤电产业、城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实现了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就业增加、后劲增强的目标,尤其是在发展民办教育、壮大农村劳务经济等方面不断创新思路,取得了较大突破。“十一五”期间,黔西干部群众正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建带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战略目标,以更扎实的作风和更高昂的激情,为建设黔西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