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湾镇地图
洽湾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洽湾镇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有耕地面积22815.2亩,其中水田面积18300亩,旱地4515.5亩,林业用地103305亩,森林覆盖率达72.6%;境内水库众多,池塘密布,水域面积广阔,达16000多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达2819亩。洽湾山河秀美,人杰地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故里,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海拔577.8米风光秀丽的何竺峰,也有生态建设的典范,全国水土保持小流,抚州市南丰县洽湾镇,域治理示范区——里陈农场;有文化气息浓厚的曾文定公祠、胡家祠、仙人桥、肖公殿、金龙古寺;还有规划科学、集人流、物流于一体的洽湾农民街。多年来,洽湾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创“经济强镇、蜜桔名镇、生态亮镇”积极推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4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12元。南丰蜜桔产业迅猛发展,种植面积达4.3万亩,产量达3100万公斤,总产值达7460万元,蜜桔产业已发展成为镇特色农业的一大品牌,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支撑,镇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社会稳定的一大基础。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镇有粮食加工企业3个,环保砖企业5个,有兰鑫有机肥厂、亚通塑料厂、中意木制工艺品厂等,乡镇工业总产值达7105万元。三产异常活跃,建有蜜桔流通市场、农贸市场各1个,从事零售、饮食、家惧、建材等个体工商户已达480多户,从业人员1800人,上交税金42万元。赣东大地一个耀眼的“明星镇”正悄然崛起。经济发展
洽湾镇大力实施“蜜桔立镇”战略。鼓励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利用各种可以开垦的土地栽种桔树,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管理,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标准建设精品园、科技示范园,并加强了南丰蜜桔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带动洽湾镇蜜桔生产向标准无公害生态化方向发展。洽湾镇已建成洽湾村、西坪村、黄家村示范基地各一个,蜜桔栽种面积由去年的3.8万亩增加到今年的4.5万亩,2007年洽湾镇南丰蜜桔产量达9000万斤,蜜桔产业总产值可达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336元,来自蜜桔产业的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有关稳定粮食生产精神,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土地向农村种粮大户手上集中,大力推行“良种+良法”,实现了粮食生产稳步增长。镇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各村地域、习惯等特点,宜种则种,宜养则养,鼓励和引导农村发展南丰腌菜、草霉、猪、鸡、鸭、加州鲈鱼、美国牛蛙等特色产业。2007年,洽湾镇水产养殖总量达650吨,生猪出栏1.3万头,家禽出栏22万羽,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以招商引资促工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洽湾镇的地理、资源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小分队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为洽湾镇的财政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民风民俗
古镇的先民中,有不少人逆水而上,奔江浙闽等地闯荡。在外做生意顺当,便回乡谋划,把宗祠天井两口塘填掉,栽上香柏、桂花,以求生意如枝似叶,茂盛旺发。沿河建造了码口一条街,开启了一排商店,每天早上的露水圩,吸引了周边村民,很快便成了商贸中心地,热闹非凡,长盛不衰。古镇居民特别看重农历五月十三,关公磨刀过生日,洽湾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关帝会。胡氏宗祠门前广场上,高搭戏台,码口街和沿河沙滩上,用店门板架起长长的货摊,请来戏班唱连台本戏,居民出动龙灯满街舞,年年都从四面八方招徕成千上万人。是日,人们到关帝殿朝拜关帝后,或看戏,或做买卖,整个洽湾人山人海,喜庆热闹,戏班一般要唱三四晚戏,鼎盛年连唱过十晚。其声势一代胜一代,一年盛一年,传至今日,仍不减当年。洽湾古镇中虽有二十多幢大屋,均平常无奇。但胡氏后裔在镇中建有四座小祠,并在镇子外围建造了诸如许君、观音、圣主、三仙、竹山等十二座殿。沧浪河上架了两座桥。经过多年船和竹筏从外地运来大批青石板,沿河砌了近2米高的石岸,铺了5米宽、400米长的码口街,洽湾镇所有的大街小巷亦都铺了大石板,并辐射四面八方,连通向周边各村的路也铺了2.5公里远的大石板。这些石板路经过数百年风雨的冲刷,虽有些损坏,仍在供人使用。历史文化
简介:洽湾,原名漯溪。因地处沧浪河湾,前方500米与桨坑水汇合,而改名洽湾。沧浪水系盱江较大支流之一,源出黎川鸡公山,河宽水深,潺潺长流,山上竹木常从河中“放羊”至盱江外运。据《胡氏宗谱》记载:元末,胡保堂(均保公)由官塘迁游源,没住几年,就迁至洽湾。胡姓人氏介绍:游源在盱江畔,距沧浪河入江处不远,均保公撑筏逆水而上,见此处山势盘曲,清潭秀丽,虎踞龙蟠,正合祖先逢塘逢井逢源逢溪注水之地必昌之训,遂携妻过1620年)告成,又花了三年修理粉饰以壮祠貌,共历时十六载,耗资数千金。宗祠宽35米、纵深50米,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共256柱落地,为三厢进宫殿式。上厅系胡氏家庙,供奉历代祖宗之神位;中厅宽大雄伟,两边墙上分别书有“忠孝廉节”醒目字样。左右房为藏祭器、古今书籍之用。厅前的大天井,方方正正,两个长型花圃,各栽一株桂花、两株香柏,枝叶繁茂,四季常青;中秋桂花飘香,香播十里外。前厅并列开着三座大门,正门两旁蹲着一对石狮,两侧门旁各竖一对石屏,“胡氏宗祠”金字大匾悬挂正中上方。宗祠门前是大广场,平坦开阔,原立12根旗杆,广场左侧是花园,栽有各种花卉,姹紫嫣红。宗祠两侧,右有仁寿宫、关帝殿相连,左有“季仁祠”、“信祠”相依,整个宗祠气势恢弘,雄伟壮观。宗祠建在船尾,显掌舵压艄之威。宗祠于清雍正九年和乾隆五十三年进行过两次大修。解放后,曾一度改为粮仓储粮,建仓时将内壁与门窗拆除。文革期间又遭大劫,石狮被砸,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天井花圃的香柏不复存在,仅留一株桂树。上世纪80年代末,粮仓搬迁,胡氏子孙于2000年进行重修,初步恢复其面貌。所幸太平盛世,青龙回首,老桂树枯木逢春吐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