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泸州市地图 > 泸县地图 >
奇峰镇地图
奇峰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该镇水资源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土壤呈中性,适宜种植龙眼、甜橙、中药材、优质水稻等多种农作物;畜牧业以发展猪、牛、羊、兔、鸡、鸭为主,其中兔业发展已颇具规模,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年出栏肉兔可达20万只;优质肉羊养殖,拟用三年时间建成7万只规模的基地。奇峰镇镇外奇峰林立;剑戟千重,诗云:“奇峰镇外看奇峰,万点尖峰锁碧空,”群峰之中,高峰上有一个透明大洞,是传说中伏波将军“一箭穿三山”所射穿的第二个洞,像是月亮挂在山上,称为奇峰挂月。奇峰镇山势雄奇,层次丰富,色彩绚丽,近看山如剑戟,直刺天汉;远看犬牙交错、重重叠叠,深逢莫测,是峰林最为密集之处,游船过此进入一个小高潮,据说这里曾是太平军练兵之地。

历史沿革

1986年奇峰区,驻地奇峰场,位于泸县中部,泸荣公路穿境而过,幅员面积118平方公里,辖6个乡,即奇峰乡、曹市乡、上坪乡、宝藏乡、喻坪乡、玉河乡。全区有57个行政村,62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6个街村;耕地面积185069亩,其中田63181亩,土15392亩;总人口80502元,其中农业人口76964人,非农业人口3538人。1992年8月撤区并乡建镇后奇峰镇,驻地奇峰场,位于泸县中部,距县城福集28公里,距酒城泸州30公里,是泸州北部重镇,是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综治模范镇、万亩甜橙基地镇、小康镇、四川省文化先进镇;辖区奇峰乡、曹市乡、宝藏乡,共有30个行政村,357个农业生产社,3个街村。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3.87万亩,其中田3.27万亩,土0.6万亩;总人口47208人,14519户,其中农业人口44437万人,非农业人口2771人;男性24527人,女性22681人。

机构设置

奇峰镇的机构设置情况是:党委、政府,下属机构党委系列是:党委办公室、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政协小组、宣传、妇联、武装部、老龄委。政府系列是:政府办公室、人大主席团、财政所、地税所、民政办、企业办公室、安全办、矿管办、环保办、计划生育办公室、招商引资办、计生指导站、农办、农经站、农技站、林业站、蚕桑办、果技站(经作站)、水电管理站、农机站、文体办、教办、农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联防队、法律服务所、派出所、法庭、广播电视站、国土所、建管所、就业站,并又陆续建立了生猪办、卫行办,撤区并乡建镇初期设有奇峰、曹市、宝藏三个片区办事处。

社会习俗

1、生活习俗服饰:奇峰镇人民政府近20年衣着丰富多彩,中西式为主。男装保留了部分中山服,有军干服、干警服、学生服;女装有各色花布。男女装均以西式为主,不断翻新的夹克、旗袍、连衣群、超短群裤;色调以青、兰、灰、黄、白为主,红、绿、绛、紫也不少;料质因季节、贫富各取其异。以细布、绦纶、维纶、晴纶、丙纶、人造革面料为主,人们新的嗜好是棉织品和真丝绸。自纺自织的粗布早已绝迹。男女老少均以购买成衣成裤为主,花样各异,品种繁多。男女手表已普及,使用BP机、手机者不断增多;男女戴戒指,妇女戴耳环、项链、手镯也屡见不鲜,有金镌、银制、玉镶,有珍珠、玛瑙、翡翠点缀,城乡人无异。饮食。奇峰镇人民主食大米,其次是面食,掺食有新鲜红薯、玉米、豆类;逢节日喜吃猪儿粑、黄粑、泡粑、粽子、糍粑;有红白喜事、过节日,宴客喜欢丰盛,用菜有猪肉、鸡、鸭、鱼、蛋、蔬菜,因家境而异,喜用全鸡、全鸭、全鱼、全肘,以显家境。农村有土八碗、九大碗、十大碗、九碗四盆,外加四、六、八个“耍碗”;场镇更讲究色香味形、山珍海鲜,并喜在餐厅“包席”,一桌100—300元不等,因各自家境,爱好而定。农村场镇,每宴必酒,有“无酒不成席”之说,有白酒、曲酒、花酒、米酒、果酒等,品种繁多;酒过三巡,行令、估子、划拳、翻牌,以醉为快。烹调技艺有煨、蒸、炸、炒、煮、炖,因粗精、口味而定。奇峰镇人喜欢喝茶。解放前农村人多用桂圆叶、板栗叶、荆芥、薄荷、侧耳根等沏茶,场镇少数人用沱茶;解放后,用沱茶、青茶、花茶沏茶已成普遍;场镇一部分已用康韵矿化水沏茶。奇峰镇人部分吸烟,其中男性为多。解放前以叶子烟、水烟为主;解放后,绝大部分吸各种香烟,近几年国家作了“吸烟有害健康”宣传,嗜烟人逐渐减少。居住。奇峰镇人历来分散居住,宅基多选择依山傍水、背风向阳之处。民国时期,房屋多以土木竹结构为主,砖木结构很少。农家住房土阶茅舍居多,布局简单,一正两横,一正一横,长三间,长七间,房盖多系草顶,较富裕的系瓦顶,室内窗户狭小,光线较弱;富豪之家有四合院、二重堂、四重堂,重檐迭户,搬鳌座脊,雕梁画柱,有的还建有牢固的碉楼。场镇街道依地形修建,如,奇峰场1760年建于山背上,正街为坡街道,故得名为骑峰场,光绪时改为奇峰场;有的街道为暗街,如,奇峰场肉市街面被瓦盖遮蔽。解放后,居住条件普遍改善,特别从改革开放至今,奇峰、曹市、宝藏旧街改造,新街开发,街面宽阔平整,硬化,绿化;砖混钢混楼房不断迭起,居民普遍住进套房,三室一(二)厅一厨单卫套房不断增多,采光通风特别讲究。农村草房多数早已被瓦房取代,90年代以后,砖混钢混楼房不断普及,样式不断更新。场镇和农村均讲究室内陈设和环境美化。用具。民国时期,用具十分原始。粮食加工用磨子、碓窝、砂盔、碾子、碾槽等;煮饭用铁锅、沙锅,盛饭菜用粗碗、粗盆子;场镇农村普遍照明用菜油、桐油,有的用麻秆、松油根,夜间出行用竹秆或绕香照路;提水用水车;纺线用手摇纺车。解放后,广大农村粮食、饲料加工及提水已实现了机械化,碾子、水车等原始用具已基本消灭。新式家具逐步普及,炊具、餐具已基本被铝制品、细陶瓷取代,照明用煤油前进了一步。53年开始,场镇用电,80年代普及到家家户户。经近几年连续改造,用民质量大大提高,电价0.4765元。电视机、电风扇已普及,4056户已看上了闭路电视,逐步进入家门的有电脑、放像机、收条机、电冰箱(柜)和洗衣机。94年起,全镇安通了程控直拨电话,实现了村村通。公用电话、私人电话、BP机、手机已成快速发展趁势,群众使用十分方便。近十年农村普遍改进,打井,场镇自来水几经改造,现全镇1200余户吃上了清洁水。行旅。民国年间,奇峰镇境内无公路,陆路到泸州有一条石板铺成的东大路,到毗邻的云龙、宝藏、喻坪、平安、涂场、玉河沟、曹市、宋观等场分别有小石板路,出门靠步行,运货到泸州、内江、自贡等地靠肩挑,靠背背。富豪人家到玄滩、泸州等地坐简单的轿子——“滑竿”。解放后,交通状况逐步改善。1952年修泸荣公路穿境而过;1953年正月初一日通车:彩车缓缓行进。男男女女和拄着拐棍的老人都来喜看彩车,公路两旁很热闹。1999年新修奇曹公路,2002年改成水泥路面;99年新修奇宝公路,2002年改成水泥路面。2003年穿境而过的泸荣公路全改成水泥路面。90年代起,全镇各村社大修机耕道,100%的村和70%的社可通公路。奇峰镇搬运社自建客车队,到泸州、荣昌、云锦、福集、喻坪、曹市等地均可乘车。现在全镇有大小客车5辆、大小货车37辆、摩托车150辆、自行车500辆,班车可直达广州等。人民群众行旅十分方便,货物流通来去自如。娱乐。民国时期,只有外地川剧团要时来奇峰镇演出,春节期间才有不受欢迎的“草疙瘩”(稻草编制而成的龙模样灯)、板凳龙、马儿灯、少有火龙、彩龙、花灯,从来没听说过“电影”,更没见过电影。解放后,1952年奇峰学校新操场(今中学教学楼和电影院前面)有史以来第一次放映电影,观众人山人海,深受欢迎;80年代起,自建电影队,各类演出队、各种灯相继出现,吸引观众;90年代起,电视逐步普及,人们信息灵通。每逢重大节日,每逢红白喜事,有各种演出队(宣传队、龙灯、狮灯、牛儿灯、花灯、清吹队、打玩友、杂技魔术等)和电影、电视录象以及各种体育活动(篮球、乒乓、拔河、象棋、竞技等),大大丰富了全镇人的精神生活。80年代起,全镇部分群众利用节假日、工作之余、走亲访友、赶集进茶园等休闲时间打大贰、搓麻将、玩扑克、下象棋,通过这些健康活动,过着悠闲自在、安居乐业的生活。
2、生产习俗农事习俗:解放前,奇峰镇农业科技落后,仅靠传统习俗进行生产,乞求丰收;农业从“立春”开始,按24个节气安排当年生产。腊月三十日晚深夜不睡为“守田坎”,意求田坎不倒。腊月“吃年饭”,将敬神米盛入大碗,盖上小碗,置神龛上,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后视而不见其米饭霉变各色多少预测当年丰欠,黄示稻谷,红示高粱,白示棉花,绿示蔬菜、水果。正月十五日晚上赶毛虫,驱土蚕,塞老鼠洞,意示减少虫害、鼠害;正月十五日晚上“采青”,意示当年作物茂盛和丰收。立春后,逢戊日忌动土、扫地、施肥,戊属土要连忌五戊,戊不忌收成不好。正月打雷黄土堆,二月打雷谷堆堆,三月打雷秕壳飞,预示当年收成好坏。二月初四为“百雀会”,忌干农活,以免雀鸟糟蹋粮食;四月初八嫁毛虫,贴红纸十字于柱,使毛虫提前作茧自缚,减少虫害。惊蛰不使牛,使牛影响牛的体力。逢破不出种,出种抛撒大。春早不宜早,春迟不宜迟,惊垫有雨早撒秧,惊垫无雨不要忙,预示中温期的早迟。懵衣懵懂,春分泡种;早撒惊垫秧;三戊殡红茹种,撒高粱秧;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清明甘蔗谷寸姜,立夏小满正栽秧;六月有甲子,迟秧有谷子,可将清明后播种的迟秧栽入本田;七月葱八月蒜;白露豌豆秋分菜子;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山上等等,如此具体安排生产。七月初一晴,谷草白如银;七月初一稻场生,忌在稻场打晒谷物,否则收成不好。八月逢三卯雨多,收藏难。冬至出太阳,挑水灌高粱,预示次年栽高粱秧天气不好。稻田讲犁耙,种子均系老而低产的品种,均靠自行自留,少量互换。播水稻各一律为水秧,庄稼一律不治虫,肥料一律为农家肥。农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天旱年大面减收或无收,收成好坏总归年辰好不好,运气佳不佳,再盼来年,“今年又说明年好,等到明年差不多”,如是而已啊!解放后,农业生产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农民靠天气,病情和虫情预测预报安排生产。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已实现良种化,这些良种主要靠国家主管部门提供,全镇早就坚持按计划进行杂交水稻制种。育苗已地膜化,稻田已广泛推行“免耕法”,配方施肥,按预防预治病虫已成为农民的习惯。水利工程及设施齐全,基本做到旱涝保收,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工商习俗。解放前开山、伐木破土、上梁,均要择期敬神求保佑。商店开业,要用鸡毛用鸡血粘贴在“开张宏发”字牌上;建房坐向,要户主生庚八字;旧房拆除,要送地脉龙神;新船下水,要有老鼠上船始启航;矿井凿成,要有动物入坑道,工人始下井操作。
3、岁时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年开始,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常在外人员也要尽力回家团聚。解放前,常年冬至后,根据家境,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春节,办年货,杀年猪,制新衣裤袜,洗蚊帐、被褥,打扫灰尘,准备糖果。腊月二十三日晚上“钻灶”,以酒肉糖果敬灶神,送灶神回后家,祈求它上天奏善事;然后择吉期团聚吃“年饭”,菜肴中必有鱼,以示“年年有余”;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年画;当晚称“除夕”,长辈给小辈喜发压岁钱,敬灶神,迎接灶神回来,全家人深夜不睡,名曰“守田坎”。下月初一子时烧香,放鞭炮,谓之“接年”,送旧迎新,全家人穿戴一新,以求长富;饭后选吉利方向“出行”,亲友见面,互道“恭喜发财”;全天,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打烂用具,忌见刀斧、扫把、秤杆、竹竿,不扫地,不切菜,不倒水,不打小孩;中午,有的吃面,有的吃猪儿粑;当天上午,当家人带着家里人去给祖坟山“挂纸”,以示祭奠,有的下午给祖坟山“挂纸”。初二三开始亲友间相互拜节吃“年酒”。初五商店开门营业,农民开始下地,谓之“破五”。初八,庵、坛、寺、观立“灯杆”(即以数丈高的大圆木为杆,从顶端以绳悬端正党风以绳悬灯,远方可见),36盏为清树灯,9盏为九皇灯,3盏为三官灯;民间龙灯、狮灯、牛儿灯也开始出演,直到十五止。正月十五日晚为“元宵节”,亦称“过大年”,燃放烟花爆竹,烧火龙,往来漫步“游百病”,潜入别入园里去“采青”。大年过后倒灯杆,停灯出演,人们各安其业。解放后,繁琐礼仪已淡化了一部分,多数习俗沿袭至今,燃放烟花爆竹有增无减。清明节。解放前,民间虔备酒肉,燃香点烛,鞭炮震天,拜扫宗坟墓、理坟;有的聚族众组织“清明会”,敬宗续谱。解放后,有的旧俗至今尚存在。各界人士、学生为缅怀革命先烈,去烈士纪念园地献花拜扫,以示崇敬。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俗称端阳,家家户户门上挂陈艾、菖蒲,意示大祛除瘟疫;小孩戴香囊背布猴,脸上抹雄黄酒,传为免生疮疾;民间采百草泡酒,据说可治百病;节日吃粽子,示为纪念屈原投江免遭鱼吃;节日吃雄黄酒免灾难。城乡举办龙舟会、青苗会(吼薅秧歌,展示早熟农作物)进行竞赛。有的习俗至今尚存在。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又称鬼节,有“七月半,鬼乱窜”之邪说,民间燃香点烛化纸,祭奠祖宗,泼水饭,以驱鬼邪。还说:“鬼邪吃了水饭,到远方去”。有的旧俗仍流传到今。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吃月饼,吃糍粑,象征着全家团圆。当晚赏月吃月饼,讲嫦娥奔月,嫦娥慢慢离开了院子,向夜空缓缓飞去,飞到月亮上的广寒宫。家里人盼远方亲人回归。“每逢佳节倍思亲”盖出于此。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传说是为黄帝时代酿酒发明先贤者杜康诞生,蒸醪糟,酿陈酒,不变味;可开展登高秋游活动。近年来亦作为“敬老节”,开展了各种尊老、敬老、慰老和各种老年活动。冬至节。冬至一般在农历冬月份,民间祭祀祖先,吃羊肉、狗肉,煨补药,以避寒健身。冬至后,开始杀年猪腌肉。此俗基本保持至今。解放后,机关、单位、学校对口开展了元旦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各种纪念和庆祝活动,参加的面呈逐步发展趋势,民间已逐步知晓这些节日,但自觉开展活动的少。
4、婚丧习俗结婚:旧俗,婚姻不自由,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男女双方不许见面,民间沿袭插毛香(送礼求婚),讨庚(询问女方姓名和出生年、月、日、时)、还书(送礼定亲)、讨期(议定婚期)、迎亲(男方亲往女方迎娶),有同姓不婚、姑女不配舅儿、舅女可配姑儿(俗称随姑亲)、姨表兄妹可以婚配(俗称姨娘开亲)习俗。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封建婚姻习俗仍占统治地位,官绅富豪之家可重婚纳妾,妇女夫卒再嫁倍受刁难,男子入赘女方倍受歧视,童养媳妇、娃娃亲、冲喜家等残酷婚姻不同程度存在。结婚礼仪后逐步简化为插香、还书,即视为已定终生。结婚时,男方用花娇到女方迎亲。女方要陪奁,多少由家境而定,富者陪奁丰厚,仪仗鼓乐,沿途鸣锣开道,炫耀乡里,然后举行参拜天地、祖宗、父母仪式,婚礼始成,入夜闹新房,第三天回门,省视岳父母,所生子女多随父姓。解放后,按1950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有年龄限制,结(离)婚经政府登记,发给证书,取缔买卖婚姻,禁止近亲结婚,提倡婚姻自由,孀妇再嫁不受刁难,赘婿受尊重,倡导婚事新办。旧时婚姻礼仪绝大部分废除,少数沿袭受到今;近年收彩礼、大操大办有所抬头。丧葬。解放前,葬仍沿袭“重殓厚葬”旧俗。凡人死后,多延僧请道,开灵引路,实行土葬;或葬或殡,请阴阳择期、选地;发丧前举行家祭,谓之“坐大夜”(俗称办砣子会)。葬后三天看坟,谓之“谢土复山”。死后七天做斋,谓之“念七”,有念到“七七”者,最后一七谓“封七”;满百天或周年后,择期“除灵”,大做斋醮;晚辈守孝有达三年者,富豪之家礼仪更多。解放后,大力进行丧葬改革,丧事从简,改丧礼为追悼会,改旧式祭礼为送花圈、孝彩,改穿孝衣为戴青纱、白花,推行火葬。旧的丧事礼仪多数废除,部分沿袭至今,请道士开灵引路和穿老衣大面存在,农村土葬多。
5、庆贺祭祀:庆贺祝寿俗称“做生”,平时生曰“寒生”,逢十做生曰“满十酒”,逢大寿(60以上)礼仪较重,亲友除常礼外,还有寿衣、寿帽、寿鞋、寿匾、寿联、寿彩。富有之家,做生前发请贴,筵席多达数十桌、上百桌;50—70年代,仍有优生习惯,但一般从简;80年代起,大办寿筵之风有所抬头;近年,小孩满周岁、十岁,操办者居多。结婚。结婚历来视为终身大事。男女双方正式约定结婚佳期后,即发通知或口头约定届时赴宴,俗称“吃喜酒”。送彩礼的宴客贵宾多。席间,新郎新娘亲自向亲友敬酒。筵席多达数十桌或百十桌,操办程度视家境而定。此俗沿袭至今。汤饼会。生儿育女历来视为喜事。婴儿出生三日宴酬亲友,即汤饼会,俗称“三朝酒”或“红蛋酒”。亲友送母鸡、鸡蛋,岳家送婴儿包裹衣饰和产妇营养品(母鸡、猪油、醪糟等),谓之“送粥米”,操办程度视而不见家境而定,此俗历来存在。此外,民间对建房、迁居、店铺(含企业)开业、参军、入高校均视为喜事,邻里、亲朋具备礼品、对联、画匾、鞭炮祝贺,主人宴客酬宾,以表谢意。近几年,此风盛行。祭祀。解放前,无论士、农、工、商,不分贫富均在堂屋正壁上设神龛(俗称香火),祭祀祖宗,上书“天地君亲师位”或“某氏堂上历代昭穆高曾祖显考妣之位”字样,每逢先祖生日、岁时节日,则具酒肉、果品祭祀,行跪拜礼;有的修宗祠供奉祖先,每年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进行祭祀。解放后,供奉“香火”,修“宗祠”祭祀已废除,而利用祖先生日、春节、清明节化纸钱,行跪拜礼放鞭炮者有之,近年来民间少数立神龛。祀孔子。民国时期,订孔子生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去“文届”(孔夫子庙)学校进行祭祀,祀仪繁琐,解放后已取缔。祀观音。民国时期,以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生日,是日办“观音会”进行祭祀,祈求保佑顺达、昌盛,解放后已取缔,但近几年民间自发办了“观音会”,摆素席、烧香、化纸钱、放鞭炮者有之。祀宗烈。历代有之。解放后,政府修建“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烈士墓”,清明节人民团体、学校采献花、扫墓等形式祭祀,让子孙后代对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永世不忘。

社会事业

奇峰镇有永安、宝藏、曹市三个社区,阳高、华通两个新农村建设聚居点,有非农业人口共3000多人,有各类商贸服务业1100余家。镇域内有三所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的九年义务一贯制学校,一所国家一级乙等综合医院。泸县奇峰镇中心卫生院坐落在镇所在地永安社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劳动力3万余人,剩余劳动力1万多人。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5428男18111女17317家庭户户数11691家庭户总人口(总)33836家庭户男17157家庭户女166790-14岁(总)84650-14岁男45360-14岁女392915-64岁(总)2299615-64岁男1168115-64岁女1131565岁及以上(总)396765岁及以上男189465岁及以上女2073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3524

基础建设

奇峰镇位于成渝经济圈内,距机场、火车站、集装箱码头半小时车程.泸荣水泥公路横贯全境,三级水泥路网硬化完成,村村通公路,交通便捷;水、电、气、邮政、通讯、广播、电视、学校、医院等设施完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体系已经形成,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奇峰镇历史悠久,环境优越。省道泸州至荣昌水泥公路穿境而过,半小时可达四川第二大航空港泸州机场、四川长江出海第一巷——泸州国际集装箱头、泸州车站、成渝和隆纳高速公路,镇道全是宽敞平整的水泥路面,早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邮政通信、宽带、光纤电视村村通;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齐备;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体系完备,治安秩序良好;以玻璃制品、羽绒、酒类、煤矿、建材、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企业先后落户奇峰并发展壮大,使奇峰经济腾飞再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