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酒泉市地图 > 敦煌市地图 >
七里镇地图
七里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七里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区滨临鸣沙山一线,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平均海拔1138米,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全年平均气温9.4℃,并且昼夜温差大,适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生长。优质桃、葡萄等水果,色香味美,名益敦煌,现已打入外地市场。镇区紧靠青海石油局敦煌基地,西郊二三产业带示范区建设已具规模。

今日农村

七里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围绕敦七公路、215国道过境段及一、二号路的开发,上世纪九十年代适时提出了发展沿路经济战略计划。以铁家堡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南台村、邵家桥村、三号桥村、白马塔村,逐步形成商贸、流通、运输、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共同发展的二三产业密集区。年二、三产业收入达11104万元。目前,镇政府又进一步总体规划,加大招商力度,更充分地发挥二、三产业优势。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结构产业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上了新台阶。过去不多见的小康住宅现在已成了大多数农民敢想也敢做的事。尤其是该镇铁家堡村三组,全组117户人家,现已全部搬进了水、电、暖、气、电话全通的一幢幢豪华气派、错落有致的高标准小康住宅楼,楼前笔直宽阔的马路,楼房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室内室间布局合理,厨房、卫生间设施配套齐全,居住条件极大改善。现实的发展变化使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风景名胜

白马塔耸立在沙州古城东南隅,塔身叠九级12米,塔型形奇饰美,别具风格。塔底呈八角形,每角面宽3米,二至四层为折角重叠式,五层周围有突出乳钉,上为仰莲瓣,六层为覆体开塔身,七层为相轮形,最上为六角坡刹盘盖顶,每角挂一风铃,轻风吹来,铃声清脆悦耳,十分迷人,意为白马啸啸长嘶。白马塔历经三次修复(道光年间、民国年间、1992年),如今在绿树丛中,莹洁如玉的塔身与远处的鸣沙山相辉映衬,显得更为绚丽庄重。传说,这座古塔是著名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为他的白马而修建的。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十九年,大将吕光西征获胜而归,鸠摩罗什随吕光来到敦煌,去长安传播佛教,行至沙州古城普光寺歇息、讲经。不久,鸠摩罗什所乘白马突然一病不起,水草不进。一日晚,白马托梦给鸠摩罗什道:"法师,我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主之命,驮你东去传播佛教,一路上沙海茫茫,道路险阻,与你相随,如今已是阳关大道,再无坎坷之路,敦煌是我超脱生死之地,我将不再伴你而行,望你前途郑重"。鸠摩罗什听罢,紧紧抓住马尾苦苦哀求道:"传教乃是佛祖大事,可不能半途而废"。白马依依不舍,又言:"法师,前边不远处便是葫芦谷,那是出天马的地方,在那里有新的乘骑,将伴你东行"。言毕,白马化作一道白光,升向天际。值此时,一声马嘶,法师惊醒,原为一场噩梦,旋即随侍来报:"白马已逝!"鸠摩罗什悲痛于心,百感交集,为报答白马的辛劳无怨,他在普光寺讲经说法,筹集重金修建了这座白马塔。斗转星移,白马塔经历了千年风雨,如今依然气势轩峻,成为敦煌旅游八大景之一的"故城晚眺"。

区划建制

1949年属二区,1956年设高坡乡,1958年改蓼市公社,1961年更名七里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建镇。辖七里居委会和茅坪、乌石、株树、七里、南营、桃源、柏树、大树、湘源、高坡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煤矿、铸造厂、大米加工厂、大型养猪场。有大石庵农业综合开发区。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曹里怀出生于此。七里镇下辖村:柏树村株树村南营村桃源村乌石村高坡村茅坪村湘源村大树村七里村

简介

七里镇位于古南岳--回龙山下,是资兴市的北大门,它东邻团结瑶族乡,南连蓼江镇,西北面与永兴县鲤鱼塘接壤,土地以丘陵为主,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为七里村街八组,1993年7月15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全镇平均海拔310多米,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在170C左右,雨量充沛。七里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土地面积7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9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043.33公顷,人均0.07公顷。2008年,全镇辖10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63个村民小组,4691户146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7人。2008年人口出生率为26‰,自然增长率为20.7‰。

历史文化

七里镇历史悠久。赣县县城曾于晋义熙七年(411年)设县在七里镇达142年。唐代晚期,由于七鲤窑的兴盛,这里成了一座以制瓷业为主的手工业集镇。宋代鼎盛时期,七里镇居民6000人左右,成为江西南部最大的集镇。成书于北宋时期的《元丰九域志》一书就有“七里”之名。到了明代,由于竹木发达,上游于都、瑞金、宁都及三南各县的木材大量水运到七里镇一带,再从七里扎成木排通过赣江运到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七里镇便成了赣南最大的竹木集散地,一批木材富商便在这里兴起,并开始在此建造规模宏大的住宅。七里民居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造,既有赣南客家民居的特点,又吸收江浙一带民居所长,大部分为三进式,配有天井、走廊、厢房、四边采用柱板、雕花木扇隔断空间,有的有石柱、对联。七里古民居集中在上坊、中坊、下坊三个自然村,有50栋以上,并都建在贡江沿岸。七里镇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里镇古窑遗址就坐落在此,还有市场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仙娘古庙和池家祠。池家祠位于七里镇古街东端,贡江北岸,是赣州城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池梦鲤(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甲戍恩科状元)的家祠,堂名敦本堂。赣南池氏的祖籍为灌南省西平县。南宋时期,绍兴至喜定年间(1132—1224),池梦鲤的祖父在广东边州为官,返乡时途经赣州,因慕此地山水田间之美,遂在赣州城东水脉洞(今南市街)安家,成为了赣南池氏的始祖。至池梦鲤(第三世)这一代迁到七里镇定居。池梦鲤的七里镇旧居一直保持到明代才因为失火而被烧毁。清代乾龙十九年(1754),散布在各地的池氏后裔在池梦鲤旧居的遗址兴建了池氏宗祠。池家祠面朝贡江,遥对峰山,是一栋上下厅布局的建筑,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外部是高大的五山式封火山墙,并且配以砖雕、水磨、灰塑等工艺,内部装修有澡井、轩棚、倒板及雕刻精美的木拱、雀替等。整座建筑气势宏伟庄重,是赣南宗祠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赣南文化史及宋城赣州的历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199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座落在七里镇境内,建于明代。为三进式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东、西、北为封火墙,进深96米,面阔45米,第一进为古戏台,第二进为天井、走廊,第三进为神位。整座庙宇规模宏大,为水东寺庙之首,是当地群众祭祀许真君的一座庙宇,又称真君庙。198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仙娘庙,始建于明末,坐西北,朝东南,正中间有一扇宽1.5米,高2.9米的大门,左右各有一扇门,左边小门上方书有“福海”,右边小门上方书有“慈航”,古庙幅宽26米,进深32米,中门面阔三间。为三进式砖木结构,四周为封火墙。第一进上层为亭式“文昌阁”,中层是古戏台,底层为进入第二进的通道。古戏台以六根大木柱为支柱,柱头上书有三幅对联;古戏台的左右为厢房,上为戏楼,是古代专为女子观看戏文而设。第二进为天井和供群众看戏的走廊,走廊廊顶为覆盆式造型,古戏台和走廊的倒板绘有彩绘图案。第三进为正殿,左有庙钟,右有庙鼓,正殿放在神位,分上下两层,上层祀观音,下祀金霄、琼霄、碧霄三位神像。198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鲤镇古瓷窑遗址:坐落在赣州市水东镇七里、沿垇两村境内,323国道南侧,贡水北岸,因窑址集中于七里镇而得名。始烧于唐代,宋代最为兴盛,是宋代江南四大窑场之一,宋代外销瓷产地之一,元代开始衰落。现遗址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出土瓷器主要为民间日用品,有青釉、影青釉、白釉、褐黑釉瓷,器形多碗盏、杯、碟、壶、钵、罐、枕、瓶等,并有狮、蟾蜍等形象精美的高档瓷,器表有刻花、划花和模印的连、菊、鸟、云、山、水、乳丁刻等纹饰。七鲤窑的青白釉瓷器可与同时代景德镇的同类产品相媲美,各类瓷器曾出口到欧洲、日本、韩国等地。七鲤窑的装烧工艺在唐末五代时采用垫柱支钉叠烧,宋代以后,则采用垫饼匣钵装烧,窑型以龙窑为主。1986年曾在张家岭清理出两座并列的宋代龙窑,各长30多米。该遗址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