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西省电子地图 > 晋中市地图 > 和顺县地图 >
青城镇地图
青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高氏祠堂

始建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计20多间,过厅还悬有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匾额。里面悬挂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匾额。200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发发展

青城镇党委、镇政府面对众多的文物古迹,以“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基本思路,依据《文物保护法》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文物古迹的宣传保护力度。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文物古迹对卉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保护文物古迹的行列中来。使现有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此外,从2001年开始,政府多方筹资,先后对高家祠堂、青城书院、罗家大院等古建筑采用原址、原貌、原材料修复其完整性、真实性,恢复其传统的自然风,打造黄河第一古镇。使青城成为兰州、白银大都市圈内最具有魅力的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原兰州军区政委喻林祥上将(现任武警部队政委)等党政军领导曾专程到青城考察。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黄河浪》中大量镜头在古镇青城取景拍摄。著名演员斯琴高娃、陈逸恒、田成仁、沙景昌、张兆北和多次出演王光美的郭红以及于月仙、唐静、席于立等演员曾到青城镇参加电视剧拍摄。《老柿子树》中的“青城县船湾镇”即为青城镇。这使得青城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鲜明黄河风情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目前,以“青城水烟”为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古镇》目前已进入筹备阶段。这也是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现在荧屏上。《黄河古镇》主要以“青城水烟”为主线,讲述了1900-1937年,在青城古镇发生的与水烟相关的故事。故事将围绕青城两个水烟大户三代人的恩怨展开,以此来反映“青城水烟”这一甘肃地方工业从兴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剧中人物80%都有原型。青城水烟虽闻名遐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黄河古镇》就是通过“全景式”的拍摄视角去记录这一古老的工艺,包括水烟的制作、销售等,以此弘扬甘肃省独有的青城文化。近年来,在史学界引起轰动的“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之说,使黄河古镇青城引起了各方关注。2007年4月5日(清明节),甘肃省明清史学会联合李氏后人在青城镇苇茨湾村龙头堡子为“闯王之墓”立碑揭幕,并举行首次公开祭奠仪式。此外,他们还初步计划将在青城苇茨湾村建成李自成陵园,陵园将包括纪念堂、雕像等建筑,以纪念、旅游为一体,将极大提高青城的文化知名度。据“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提出者、当地70多岁的退休测绘师、历史研究爱好者罗士文介绍,根据当地流传久远的口头传说,他先后多次踏访榆中青城、白银武川、靖远北湾一带的李氏后人,并最终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论点一经披露,立刻引起各方关注,并同时给明清史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成为闯王之死的又一历史新说。2005年8月14日,在兰州参加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等专家专程赴榆中青城考察,查阅了《李氏家谱》,踏访了当地传说中的闯王之墓,认为值得研究。对李自成史事研究颇深的常福元先生著作《李自成陕北史事研究》中,对《李自成兵败归隐榆中青城》进行了肯定,指出李自成归隐青城具有可能性。常福元先生在这本书中以《关于李自成归隐甘肃青城问题的探讨》为题,专门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四点理由。常福元先生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后认为,当时清朝的注意力在南方,西北是清人统治的薄弱地区,因而李自成兵败后会选择西北落脚,而且李自成了解甘肃榆中的人情地理,有一定的人事基础。另外,他认为,青城有奇人隐士生存的历史,也有利于隐居的环境,并且青城李氏多,李自成可以得到族人的掩护照顾。

青城书院

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百多年的历史培养了大批优人才,其中翰林1人,进士10人,文举23人,50多位武举人及许多贡生。是兰州六大书院之一。古镇还有多处明清时期的民居和城皇庙内的古建筑。青城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待于进一步去挖掘开发。

罗家大院

为四合院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馆。院子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石桌和满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进院子陈设有刺绣、灯笼和一些小物件。院后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电视剧《老柿子树》在此院拍摄,成为剧中四个儿子居住的场所。

四、新农村建设

为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五左农家,学习在农家、帮扶在农家、服务在农家,致富在农家、满意在农家”活动;以石桥村为代表的党员电教工作受到了成都市的好评。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2003年对口帮扶农村贫困户77户,落实扶贫资金20余万元。投资10.5万元实施“安身工程”7户,继续深化了村民自治,狠了政务公开和村务,社务公开工作,代表都江堰市顺利通过了成都市对青城镇“村民自治模范镇”的检查验收。有服役人员36人、民兵3027人,2003年全年打击犯罪人员11人,治安拘留8人。为加大“处法”工作力度,开展了“创安”细胞工程工作,金镇有安全文明村9个,涉及77户村民小组。下发“创安”资料900余份。重视基础工作,全镇建立治保会10个,有专职治保巡逻队1个,兼职治安巡逻队9个,专兼职巡逻队员62人,有护厂组3个,护校组5个,守楼护院92个。坚持重点部位和拆迁安置区的巡逻、守卡,狠抓民调工作,全年民间纠纷147起,调处147起,调处率达100%,调解成功139起,成功率为95%。

3、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


三、旅游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青城镇利用青城山的区位优势和享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一优惠政策,引进开发了青城山云海、新亚别墅群、青青园宾馆、成都东软信息学院、青山制药、丽嘉制药、青青园宾馆、青城山水、青城阳光、华风房产、红阳猕猴桃等8个项目服务等一批高起点的旅游度假项目。同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怀下,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之路,先后在全镇出现了以五里村为代表的农民自主经营产品为主的农家旅游经营模式,以芒城村、香花村,大田为代表的3000亩公司加农户的青城绿茶基地、红阳猕猴桃基地模式,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2004年4月13日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成为都江堰市首小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