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电子地图 >
青浦区地图
青浦区相关地区地图:

民族宗教

2007年末,全区少数民族人口1692人,涉及户籍人数975人,少数民族成分33个,其中人数相对较多的十个民族依次为:回族、壮族、土家族、苗族、朝鲜族、满族、布依族、彝族、侗族、蒙古族。少数民族群众团体是青浦区少数民族联合会。全区有登记且年检合格的宗教活动场所30处,宗教教职人员152人,宗教团体4个。全区有信教群众约5.7万人。2007年到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的信众达102.9万人次。

旅游资源

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之誉,又名珠街阁,雅称珠溪,俗称“角里”,原名朱家村。坐落于青浦县,“金色玉带”318国道横贯全镇,黄金水道槽港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物产丰裕,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
曲水园:初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据说为了建此园,曾向城中每个居民征募一文钱,故又有“一园”之称。园内一石一水,一亭一阁,尽皆成趣。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改园名为曲水园。因园在大盈浦旁,取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之意。咸丰年间毁于炮火。光绪年间费时20年相继修复庙、园,增建放生池、花神堂。1927年增修假山,山上筑九峰一览亭,可登高远眺松郡九峰。
淀山湖:“东方日内瓦湖”之誉,湖光山色,环境幽雅,方圆约1600亩。东半部是自然景点,还有一条380多米长的人工堤“柳堤春晓”,堤上柳绿花红,桥堤相对,堤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淀山湖全景尽收眼底。西半部是一条名为“石城古风”的仿古街道,是为游客提供生活服务的中心区。“石城古风”内座落有高达47米的7层仿古宝塔一座。此塔既是宝塔,亦是水塔,第六层是储水箱。
大观园:大型仿古建筑群和现代园林。东部以上海民族文化村、梅花园、桂花园为主要景观。西部则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意,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建成的大型的仿古建筑群体,再现了《红楼梦》的优美意境。

古文化遗址

福泉山:福泉山,曾名覆船山,又名薛道山,位于重固镇中心地段。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青浦区唯一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福泉山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7000年历史的各时期文化叠压遗存,内含有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与战国时代的遗存,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国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上海的发祥地”。据清光绪《青浦县志》记载,“福泉山在干山北,下皆黄土,隆然而起,仅土余亩,殆古渭息壤也……。初因形似覆船,后以井泉甘美,易今名。”1962年上海市开展文物普查时,在山坡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器与红烧土等文化堆积,确定这里是一处古文化遗址。1977年经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宣布为文物保护地点。同年当地重固中学师生在福泉山下田间劳动,又发现数件崧泽文化的陶器。为了开展太湖地区的古文化研究,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79年,1982—1988年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发现崧泽文化的居址1处、墓葬19座,良渚文化墓葬30座,以及战国墓6座,西汉墓96座,唐墓l座,宋墓2座,共出土各类文物2800余件,其中有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玉琮。现发掘资料和出土文物陈列于上海博物馆、青浦博物馆,其中有些珍品还远赴美国最闻名的大都会博物馆和德国汉堡展出。考古学家在福泉山西北一方5.3米高的深坑里还发现了一大方夹着各种文化土层色泽的壁面,犹如一幅新石器时期以来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历史年表,最底层呈青灰色的为马家浜文化层,中间的黑色土层是崧泽文化层,上面的灰色土是早期的良渚文化层,接近地面的黄褐色土是晚期的良渚文化层。这样完整的古文化土层堆积,是田野考古不可多得的地层遗留,对于研究上海地区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证明了重固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业已成陆,并已有我们的祖先在福泉山附近劳动生息,更用他们的勤劳及智慧改善和丰富着他们的生活。由此可见,远古时期的上海人——福泉山人,通过艰苦的生活磨练为上海古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重固还蕴藏着其他丰富的古文化遗址,有西汉前期的骆驼敦古文化遗址,元代有名的水利专家和画家任仁发墓志、西晋名将陆机墓、城隍庙、法会庵等等。这些遗址,都即将被整理、修复、完善、开放。福泉山古文化群将向社会展示重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让世界再次了解上海,了解上海的古代文明,丰富着上海的文化、历史内涵。

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2007年,全区共新批外资项目82个,吸引合同外资5.2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个,合同外资3.3亿美元,占合同外资额62.9%。全年外方到位资金4亿美元。吸引外资质量继续提高,平均每个项目的合同外资63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8%。2007年内陆续引进了日立电梯、东航惠普等5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四个聚焦”策略效应继续显现。2007年内,全区新批准日本、欧美外资企业33家,合同外资2.8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度总量的40.2%和53.9%。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进出口额9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进口总额4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出口5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3%。

经济概况

概述:近几年来,青浦区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工作,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转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促进农业产业的优化和升级。科技兴农工作,一抓种源农业,为农业产业的优化和升级。科技兴农工作,一抓种源农业,为农业结构调整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良品种,并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了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档次。二抓农技服务。区、镇、村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积极转换机制、转变作风,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专业分工,实行农技力量新的组合,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按照“做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要求,开展各项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和农业社会服务化工作。三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工业:2004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37.7亿元,增长33.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6.4%.从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9.3亿元,三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65.4亿元、私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59.2亿元;国有集体、三资、私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区的11.3%、51.9%和36.8%。工业是青浦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的58.2%,对全区经济起到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2004年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提高,效益大幅提升,全区实现工业利润总额41.1亿元,比2003年增长5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7.7。2004年,全区工业按新国家标准分有31个行业大类,行业门类比较齐全,其中有19个行业大类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比上年相比,增加了2个。
其他:现代纺织、生物医药、精密机电和电子信息是青浦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发挥着对全区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2004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27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9.2%;实现销售收入2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占全区销售收入的38.4%。文体类(休闲)用品制造业是青浦区着力培育的特色产业,经过四年多来的精心培育,青浦区的“特色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4年实现总产值47.5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91.5%,企业增加了10户。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加快发展,且逐步改变着青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200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3.9%。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总产值40.6亿元,增长32.7%;新材料制造业实现总产值55.4亿元,增长33.2%。2004年,全区有123户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6户,共实现销售收入33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47.9%,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

农业现状:200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21.4亿元,比上年下降3%。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887公顷,比上年增长4.4%,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1095公顷、小麦2786公顷、大麦489公顷,完成粮食总产量10.6万吨,比上年增长3.9%。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有力。全区共制定了18只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9个农产品质量标准,9个操作规程。“练塘茭白”、“白鹤草莓”通过了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评审。|
现代农业园区: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注重培养和壮大园区特色产业。引进“一目惚”、“越光”等日本优质稻米品种,繁育青角薄稻系列“老来青”,开发特色稻“早香301”并进行了市场营销的尝试。进行稻蛙生态种养试验获得成功。水稻产量360公斤/亩,虎纹蛙产量240公斤/亩。园区坚持边抓基础设施建设,边抓农业招商引资。截止年末,已有26家实业型企业落户园区,19户企业进入产出期,亩均产值达6900元,吸收安置劳动力近千人,园区全年完成税收近1亿元。
科技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全面推进,全区水稻科技130户示范户,示范面积14140亩;辐射带动农户650户。建立区、镇两级水稻丰产方28个,面积16300亩。实施草莓、玉米、西甜瓜、食用菌等园艺作物科技入户工作,在全区3个镇(街道)选定75户示范户,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工作。辐射带动200户农户,示范种植草莓、西瓜、鲜食玉米面积312亩和食用菌313万袋。加大农业技术培训。2007年共开展专业农民、短期实用技术、远程教育等培训11000余人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试种示范的150亩“罗麦8号”,实现了小麦单产超450公斤的目标;育成的水稻新品种“青角306”(K306)通过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水稻新品系“K517”已进入上海市区域试验。
新农村建设: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加大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的倾斜力度。2007年区本级财政对纯农业各项补贴金额达到4587万元,对林业补贴金额2434万元,对经济薄弱村发放专项补助资金2100万元。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目前全区共有30亩以上水稻规模经营单位548户,种植面积12.5万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75%。10亩以上蔬菜规模经营单位372户,种植面积2.6万亩,占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的33%。金泽镇建国村等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建设全面启动,农村自然村落综合整治982户,共投入资金1969万元。面向农民的特种大病特殊保障机制趋于完善,在全区16.5万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投保覆盖率接近100%的基础上,又启动了“特种大病救助基金”,现已有11.8万农民自愿参与,筹资金额354.6万元,现有受益人数16人,受益金额32.7万元。对纯粮户家庭人员安置就业,并进行就业援助和择业指导。公交“村村通”和农村低等级公路标准化改造进展顺利,新开通农村公交线路7条,新改建农村道路52.3公里、危桥88座。老年农民养老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