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固镇地图
重固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重固镇是2001年1月8日由原重固镇和原香花桥镇两镇合并而成。2004年,重固镇的6个村委会(朝阳村、曹泾村、金星村、郏一村、泾阳村、福泉山村)以及香花桥居委会,总计面积23.95平方千米,人口17621人划入新设立的香花桥街道。调整后,重固镇行政区域范围为:东至华新镇;南至赵巷镇;西至香花桥街道;北至白鹤镇。面积约27.31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72万。辖8个行政村(郏店村、毛家角村、中新村、回龙村、新丰村、章埝村、新联村、徐姚。地理交通
重固镇位于青浦城东北,东临华新镇,南接赵巷镇,西连工业园区,北靠白鹤镇,处于A30、苏虹公路交通大动脉的交汇处。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东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分别为15公里、40公里,南靠318国道,北近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同三国道贯穿南北,苏虹公路横卧东西。位于境内的油墩港,南通黄浦江,北连苏州河,可供300吨级船舶通航。全镇总面积2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79公顷。陆路:东西向依次为:沪宁高速公路、苏虹公路、318国道、沪青平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南北向依次为:外青松公路、同三国道、金汇公路、赵重公路。
水路:内河运输东西向有毛泾河、太浦河、上达河;南北向有西大盈港、东大盈港、油墩港,皆为六级以上航道,可通行百吨级船舶海运至上海港仅45公里,至上海港集装箱码头仅50公里,货物集装箱可直接出口。
科技工作
到2010年逐步形成与科技、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全镇高新技术产业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产、学、研"联盟,有一定数量的高新技术研发。基本形成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全镇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4年。努力打造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资源体系。着力抓"二手",重点做"四点"。"二手":一手抓科技创新,为打造高新技术基地,提高创新能力;一手抓科教普及,建设科技人文环境,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四点":做好环境,逐步形成区域创新链;做好服务,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好创建完善科普设施;做好培训,现代化服务人才培训,科普队伍培训。社会保障
--夯实社会救助基础,加大救助工作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一是建立社会救助中心。到2010年,政府救助覆盖面将逐步扩大到占全镇总人口的15%左右的相对困难群体。二是建设救灾物资仓库设施和捐赠物质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在全镇形成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经常性捐赠网络。三是依托社会救助计算机信息系统,2007年建成方便、快捷、反映灵敏的市民求助服务平台,提高救助水平。四是建立自然灾害救灾处置快速反应机制,形成信息畅通、处置有序、保障到位的救灾工作体系。--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社区助老服务,拓展社区照料服务模式,着力构建社区助老生活照料、社区紧急援助和健康保健三张服务网。到2010年,三张服务网覆盖总人数达1200人,约占届时老年人口总数的12%左右,初步实现"老年人生活照料有人帮,紧急援助有人应,健康保健有人管"。二是稳步推进社会福利设施网络建设,继续发展养老机构为主的机构照料服务。至2010年,全镇养老机构床位达到150张(其中,为不能自理老年人提供的床位占总床位50%),约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左右。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使社会保障功能更加健全。要按照"深化城保、推进镇保、完善农保"的要求,做到应保尽保;要按照"人人享有初级保健"的要求,达到全覆盖。旅游景点
骆驼墩古文化遗址:位于重固镇北约1.5公里处,土墩东西长35米,南北宽20米,高约2.5米。清光绪青浦县志上有相传,“宋理宗林如墓葬于此”的记载。遗址发现于1957年,1959年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骆驼墩遗址经1959年的第一次探掘到1962年的试掘基本探清了具体事函,在土墩表面下,深30--50厘米处有几何印纹陶片、夹沙陶、泥质会陶和釉陶片,也发现了石镞和灰屑,印陶纹以曲折纹、席纹、回字纹和米筛纹为主,米字纹和窗棂纹少见。在土墩西南角,距墩面深2米处,又发现一座汉墓,除7件陶器单件外,其他均为成双放置,鼎盒为釉陶,色黄绿,陶胎红褐色,盒圆球形。有子口,盖如复碗,平底,圆足高12.5厘米,鼎深腹矮足,足有兽形装饰,瓿为小口平底,肩部刻划双线弦纹和波浪纹,罐和为灰陶、质松软。还有陶汉丰收两钱和蟠龙纹铜镜一,系战国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风格,说明这是一座西汉前期的墓葬。金泾桥:又名观月桥,座落于章埝镇河东街南市,是一座拱形单拱石桥。光绪版青浦县志云:“章伯颜于金湄建观月堂,堂前有金泾桥。”可见,宋代已有此桥,但几经整修,现除石拱保持原状外,桥面与桥栏,多次修补后,已呈紫、青、黄等多种石色。桥长20米,宽约2.5米,桥拱内圈仍保有多处石刻,但字迹模糊难辨。相传,宋时章曾监华亭,疏青龙江,子孙耕乐,名其里曰章家埝。章伯颜官做到今日的上海,告老还乡,在金湄(章埝)建观月堂,堂前有桥,常邀当地文人墨客,饮酒赏月,吟诗作对。伯颜特喜上桥观月,抬头明月当空,低头河中倒影,煞是好看,故金泾桥又名观月桥。
法会庵:在重固镇北市,通波塘东岸,庙泾桥北堍。相传系青龙寺下院,原房廊十间,占地十余亩,尼众十人,香火较盛。清咸丰战乱时被毁。光绪十一年(1909年),里人朱丁氏建茅屋三楹复之,挽“了深”来茅庵住持,讲经传教,’苦行佛事,博得善男信女崇敬,香火日盛。宣传元年(1909年)重固镇陆周氏等发起墓捐,遂将草庵改建为瓦房十间,增添佛象,遂重具规模。解放初期,佛事渐减,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庵寺受到冲击,佛象被毁、经书被焚、法器被砸、房廊先后被农业中学、镇办厂所占用,尼姑出庵做镇办厂职工。1981年后,政府发还了原有房产、主持尼(了悟)等还庵,在县宗教事务所和上海市佛教协会扶助和善男信女们的支持下。重装佛象,汇集经典,增添法器,佛事活动,恢复正常,香火日盛。法会庵有殿二进、房廊十余间。已成为青东地区一大佛地。现已形成初一、十五较大规模的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