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电子地图 > 青浦区地图 >
赵巷镇地图
赵巷镇相关地区地图:

交通运输

赵巷镇交通便捷,陆路有“九横三纵”穿赵巷。横向有沪宁高速、沪杭高速、A9高速、A15高速、318国道、312国道、北青公路、沪宁铁路、沪杭铁路。纵向有同三国道、嘉金高速、嘉松高速。水路有可通行百吨级货船的油墩港、淀浦河、新通坡塘等纵横交错,是连接江浙两省的重要水上枢纽。

资源优势

物产:赵巷系鱼米之乡,自然条件良好,闻名遐迩。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赵巷物产品种日益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作物有粮食、油菜、棉花等数十种,还有蔬菜、花卉等。畜禽也品种繁多。其他类有向日葵、蓖麻、芦栗、白木耳等。
生态资源:赵巷镇域南部的北竿山属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上海市内陆地区面积最大,鸟类集聚数量最多、最具有观赏性的生态保护区。有700多种植物,是上海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同时,北竿山的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鸟类38种,隶属7目16科。其中黄嘴白鹭、赤腹鹰等5种鸟类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北竿山鸟类自然保护区已被列入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点和2015年前待建的上海8个自然保护区之一,在2004年4月上海市政府编制的《上海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也为北竿山鸟类自然保护区明确提出了建设目标、规划和对策。

人口状况

至2006年末,全镇居住总人口64707人,常住人口50144人,户籍总户数7316户、户籍人口22994人。

校园文化

赵巷镇坚持“科教兴镇”的战略目标,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投入,创新模式,按照“布局园区化,管理集团化”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小、幼、成教育园区,整合教育资源,实施规范化管理,努力创造赵巷特有的教育品牌。
园区概况:整个教育园区,东临芦胜路,南至赵华路,西至赵巷大道东侧,北至镇中路,总占地160亩,建筑面积42020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其中崧泽学校中学部建设及改建1850万元,小学部新建及设备添置5250万元,幼儿园、成校新建2900万元。整个教育园区的设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整体建筑设计中设立标志性建筑,合理布局功能,有效组织交通,既为学生提供舒适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又方便学校管理,体现了新时代理念,将成为赵巷城市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办学宗旨:教育园区的建设,是我镇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政府巨额的投资,旨在优化办学条件,建成市郊一流的融“中、小、幼、成”为一体的教育园区,为赵巷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教育园区将努力拓展教育功能,大力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特色,营造良好氛围,使我们的学生、乃至赵巷的农民提前跨入城市人的行列。
办学特色、发展思路及目标:硬件建设上去了,但关键是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这是教育生命力的体现。赵巷镇以“教育园区化、管理集团化”为模式,以“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立体化育人”为特色,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形成网络,协调发展,以“一流的园区、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为办学目标,创出赵巷的教育品牌。严格学校管理。一是抓好原中、小学两支队伍的磨合,尽快组建成一支有战斗力的教师队伍;二是加强内部管理,以教学常规为抓手,使园区内的崧泽学校、成校、幼儿园成为管理有序、管理出效的学校;三是加强和社区的联系,依托社区,服务社区,以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努力提升赵巷人民的整体素质,为大力推进赵巷城市化进程添砖加瓦。优化教师队伍。一是调整教师结构,使之合理化;二是抓好教学业务的培训,形成一支教学骨干力量队伍;三是引进优秀教师、聘用外籍教师,形成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办好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我们必须立足未来,重视教育,硬件、软件并进,强调教育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让教育成为赵巷城市化进程中新的亮点,不断为赵巷的三个文明建设增添光彩。
校园特色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活力的源泉,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和魅力的体现,是品牌建设的内核。崧泽学校从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据具有崧泽文化底蕴这一特点,使得崧泽学校形成了环境文化独特学校,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宜人。这里花开四季,松柏常青;柳树婀娜多姿,梧桐树茂密繁盛,动物雕塑造型栩栩如生,古今名人雕像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标语、警句、誓言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进取;文化长廊和橱窗里展示着学生们的各种艺术创作;健身园地、体育快乐园里,活跃着师生们朝气蓬勃的身影,校园里处处体现着文明、和谐。规范制度建设健全制度文化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一定有严格、精细、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学校明确规范了行政管理区域、教学管理区域、生活管理区域的区域管理制度,并努力做到人人皆知、人人实践,建立健全了校园管理制度文化。根据时代特点,抓实活动文化,崧泽学校校园活动文化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具有时代特点、地方特色。活动文化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特别注重举办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特长、体现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各类活动,如科技、艺术、体育活动,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读书活动等,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快乐,充分体现和谐发展、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塑造精神文化、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构建精神文明。学校对内重点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面貌、道德情感一流的教育;对外着重体现出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充分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培育特色和社会魅力。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出优良的品格。学校利用校园橱窗阐释了校徽、校歌、校报、校刊、校树、校花的含意,还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宗旨、校训、校风、学风,让师生受到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同时还建立了校史陈列馆、荣誉室,定期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经过优美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熏陶,目的是使每一名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受到教育和启迪,实现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再塑造。经过不懈努力,崧泽学校师生素质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学校也曾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在市、区等各种比赛中纷纷获奖。

社会事业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赵巷镇有着六千年崧泽古文化的历史积淀,群众文化基础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赵巷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镇率逐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城镇居民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现。为进一步繁荣赵巷镇的文化事业,打造文化品牌,凸现区位优势,同时,在居民中倡导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引导他们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赵巷镇党委和政府积极整合现有资源,根据市政府关于"十五期间"100个社区文化中心实施工程计划,优先安排、优先规划、优先落实,在原有健身苑、广播站和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造寓文化、教育、培训、体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教育中心。赵巷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2004年市府实事工程之一,也是青浦区政府和赵巷镇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程之一,2004年初开始实施工程改建,于2005年6月5日正式落成使用。中心总占地面积2699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0067平方米,总投资近四千多万元。在功能布置上,中心共设置了文化体育活动、信息服务、社区服务、办公配套设施等四大类、二十六个项目,是一座以公益性为主的现代化综合文化活动设施。在中心的室内,设有健身、娱乐、学习、阅览、培训、表演和信息苑、多功能演示等20多个活动室,功能十分完备,室外还建有网球场、门球场、健身苑等。居民不用出社区,便能在这里享受"一站式"服务。同时,活动中心还把"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和市民体质监测站也纳入了管理范畴。新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以后,立即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喜爱。每天天还蒙蒙亮,健身区内就已经有居民在器材上舒展筋骨了。多功能篮球(网球)场上,年轻的小伙分成两队,热火朝天地拼杀着,直到天色黑尽,还能看到他们矫健的英姿。改造一新的门球场上,老年门球队的队员们总是全副武装,精湛的球技不时赢来旁人的阵阵喝彩,他们还不时地边练边交流着各自的心得。室内的健身房内,伴随着激情的音乐,前来健身的居民正在教练的指导下或跑步、或划船,挥汗如雨也心甘情愿。在东方信息苑的机房里,前来充电的不仅有学生,还有许多年轻人,他们正安静地查阅着各种资料,不时,还会来一场有益的小型游戏。赵巷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切实履行公益性文化服务职能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管理经营模式,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开展经营性服务。在探索中,赵巷镇政府坚持了两个保留:一是保留职能,即活动中心始终坚持以公益性文化服务为主。二是保留阵地,运用现有现代化文化设施和资源,精心组织,有声有色地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致力建设赵巷文化大镇。活动中心在建设使用至今半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为全镇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05年以来,赵巷镇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平台,以创建"全国文明镇"为主要内容,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既加强了队伍和文化阵地的建设,也形成了新的文化工作格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向居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同时,还进行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和发展,探索文化产业运行模式。中心建成以后,经多次商榷,赵巷镇政府和上海锦辉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签定了委托经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协议,和地方政府一起,共同建设赵巷大文化。政府在有限持续的支持扶植下,帮助锦辉公司扩建文化平台,整合优质资源,确保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文化性、公益性、开放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实现利益和价值最大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乡镇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能力。在经营性文化服务方面,目前锦辉公司已经正常运作了运动休闲俱乐部,开设了锦辉艺校赵巷分校。运动休闲俱乐部拥有进口及国产先进健身设备共46套、国产先进体能测试设备10套。分4个健身区域、2个美容美体区域、2个休闲吧和2个沐浴间。俱乐部聘请了专业健身教练、专业形体教练6名,具有日接待会员200人的能力。俱乐部采用会员卡销售的方式发展会员,开设以来,已经拥有固定会员近百名。锦辉艺校是一所集艺术与实践为一体的业余艺校,开设古筝、钢琴、声乐、舞蹈、跆拳道和书法等课程。艺校拥有专业教室8间,其中有160平方米的练功舞蹈教室,以及各类西洋、民族乐器45件,各类专职教师5名,并有著名艺术家担任艺校艺术顾问。艺校的开设,为赵巷地区的居民及少年儿童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才艺、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赵巷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将进一步结合自身特色,掌握居民需求,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为全区的文化活动提供经验。
图书馆:赵巷图书馆坐落于赵华路507号,社区文体中心2号楼的1层和2层,面积有1000余平方米。设有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外借室;少儿阅览室、低幼儿早教室;社区信息苑;多媒体教室。图书馆拥有28000册各类图书,120多种各类期刊;70多种报刊。赵巷图书馆每周对外开放时间56小时;一次能接待上百名读者,每天可接待几百名读者。不同的主题服务,将为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要求的居民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赵巷社区图书馆以优雅的阅览环境和丰富的藏书量为每一位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览环境,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新的学习和休闲的场所。

乡土文化

赵巷田歌是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唱的一种歌,又称邀买山歌、耘耥山歌,始源于乾隆年间。解放前,赵巷镇多数农民多会唱,演唱的形式自成一格,有头歌、前买、前撩、长声、后买、后撩、赶老鸦等几个组成部分。头歌即领唱,由一人率先开腔,前买、前撩、长声、后买、后撩均为跟唱,各有一人应接;赶老鸦和歇声是合唱(和声),人数一般在8—9人左右,田歌音调高亢、嘹亮,是劳动人民自己的艺术创造,既能抒发愁情,又能解除疲劳,又能陶冶性情,因此代代相传,流传甚广。解放前,赵巷镇多数农民会唱,解放后,田歌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使其从田野唱到了舞台上。1953年2月,赵巷镇田歌队参加了本县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受到了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文化厅采风小组的好评。同年9月,赵巷镇丁窑田歌队一行9人进京演出获得很大成功。该队还多次到市区演出,受到了音乐界的赞赏,报纸、电台都有报道。1953年,赵巷田歌队一行9人代表华东地区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被评为优秀演出奖,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赵巷田歌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得到了充分肯定。1983年10月,日本歌谣学会理事、日承文艺学会会长、国学院大学教授、文学博士自田甚五郎曾专程来青浦听田歌演唱。1984年9月,又有日本清泉女子大学教授、文学博士直江广冶前来采集田歌。1993年,日本民谣访华团来沪,赵巷老中青田歌手与日本民间歌手进行了交流演唱,同年在上海大世界舞台进行了民间文艺交流演出,受到了音乐界专家的充分肯定。在2003年创作编排了既有田歌韵味又有现代气息的女生表演唱《妹依杨柳望情哥》,这一节目在本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优秀演出奖和创新奖,并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文化“三下乡”活动中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肯定和好评。20世纪50年代的老田歌手基本分布在本乡赵巷、新光两个村,但目前仍健在的已不多,原汁原味的老田歌唱和已有一定困难。田歌在目前年龄在60岁左右的人之中还有记忆,相互唱和还有一定基础。1990年代初,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镇文广中心精心组织人员,邀请专家对老田歌进行研讨、记谱、谱曲、改编配器,并组织了一支青年田歌队,排练演唱了一批既有田歌韵味,又有现代气息的表演唱、对唱等节目。田歌已作为赵巷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政府在管理上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对老田歌手在生活上予以适当的照顾,在平时的文化活动中给予经费补贴,积极培养一批新的田歌手,文广中心在用人方面优先考虑新歌手。赵巷田歌作为本镇的文化品牌,是崧泽文化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加强保护并进一步发展。赵巷田歌作为文化“一镇一品”得到了镇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经费、人员、组织上都给予保证。组织一批青年歌手在老田歌手的指导下,学习田歌演唱技巧,并对原田歌进行谱曲、填词、编排,以创作出适应现代观众口味的表演节目。从1990年代起,曾多次邀请上海的音乐界专家对赵巷田歌进行研讨,着重在原田歌的唱腔上进行指导。特别是今年3月9日,镇文广中心再次邀请上海的新闻媒体和有关专家来赵巷对田歌进行研讨,并和周边地区的民间歌手进行交流演唱。在2003年镇文广中心编排了田歌表演唱《妹依杨柳望情哥》,在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优秀演出奖,并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