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张掖市地图 > 山丹县地图 >
清泉镇地图
清泉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856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9600吨,油菜籽总产量1429吨,出栏生猪24200头,人平1.74头,小家禽58.29万只。全镇财政收入实现199.69万元,完成农业税40.8万元,工商各税入库19.2万元,比上年增加22%,发放粮食直补金12.4万元。?,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197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2750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922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21吨,油菜总产量达到9677吨。年养蚕4200余张,产茧2400余担,产值280万元。年出栏生猪26000头,人平达1.87头,年出栏小家禽畜59万只。优质稻种植面积达6500亩,蔬菜种植达1500余亩。国地税收入实现23.5万元。财政收入实现2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117元,比上年增加234元。?,2004年,积极培养养殖专业大户,年出栏肥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达64户。全镇养蚕户达614户,共养蚕3500张,产茧1850担,蚕农实现收入180万元,新栽桑树40万株。在原有红埝、金塔、古井已开成2500亩水稻制种规模的基础上,白果村又发展了500亩,全镇制种面积达到3000亩,制种农户收入达550万元。强化金塔、双兴、白果、红埝、大埝等村2500亩优质薄壳核桃基地的管理,干果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883元,比上年增加325元。全镇农民在信用社存款总额达2283万元,比上年净增500万元。推广农业科技,全年举办种植、养殖技术培训15次,发放各项技术资料1万余份,播放技术电教片68部,召开实用技术推广现场会20余场。?,2005年,水稻制种已推广到全镇8个村60个组,水稻制种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新增面积1000亩,产量200余万斤,产值达700余万元。2500亩干果果苗存活率达100%,挂果率达5%。全镇出栏生猪26000头,小家禽59万只,年出栏猪100头以上的户数达100余户。出产商品鱼350吨,实现收入280万元。大力推动蚕桑业,全镇共开大型宣传动员会3次,带领村组干部外出学习3次,张贴宣传标语80幅,印发宣传资料3000份。全年共新栽密植桑园1910亩,补栽退耕还林地1500亩,植桑450万株。加强对全镇584.8公顷“天然林”和3100亩退耕还林的管护,完成了1830亩退耕还林(桑)的规模和栽植任务,使全镇退耕还林面积达到4930亩,林地面积达到12990亩,按期发放退耕还林补助113.39万元。?

简介

清泉镇于二00一年三月由原清泉镇、原麻桥乡、原余堰乡的余堰办事处、龚铺办事处、闫河办事处及原三店乡的白石办事处合并而成,镇政府所在地乃原清泉镇政府。东邻洗马镇,南和南城开发区、丁司铛镇接壤,西与兰溪镇交界,西北接竹瓦镇,北邻汪岗镇、关口镇,东北连蔡河镇。该镇地处浠水县城关,区位优势明显,京九铁路、大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京珠高速公路入口20公里,至武汉天河机场、九江国际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到北京、上海、广州朝发夕至,半径300公里范围的省会城市有武汉、合肥、南京、南昌、长沙等,是鄂、皖、赣、湘、苏的通商和交通枢纽。该镇版图面积259.5平方公里,辖72个行政村,9个社区(含3个混合型社区),5个农业企业队,69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205人,26484户。全镇现有党员5039名,镇委下设党总支20个,支部151个。该镇属沙泥土壤带,浠河直贯镇内,两岸低洼处,以河流冲积渣为主,田畈广阔,适宜水稻、棉、麦、油菜生产。主导产业有窑炉机械、装饰材料、大棚蔬菜、畜牧养殖、名优水产、双低油菜和商品粮基地等。其中双低油菜生产、大棚蔬菜生产、食用菌生产、淡水养殖、蛋鸡养殖等闻名省内外。该镇是矿产资源大镇,主要资源有黄沙、铁砂、建筑石材和工艺石材等,已探明矿产资源20多种,其中大理石、石英石和黄沙储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尤其是黄砂以"色泽光亮、颗粒均匀、质纯耐压"而闻名全国。镇所在地的中等城市框架已拉开,城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已建成16平方公里。现有220千伏、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各一座,城区实现了电信、电视传输光纤化、程控交换数字化、信息传递宽带化、移动通信传输数字化、天然气供应管道化。2007年以来,清泉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62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88万元,财政收入16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9元。镇政府驻清泉,人口204090人,面积259.5平方千米。

经济建设

农村税费改革一切依据政策、全面围绕政策,真正落实政策的原则,通过降低税率,实现了亩平农业税及附加55.53元,人平负担49元,分别比2003年下降了42.8%、43.1%。乡镇机构配套改革严格执行“四到位”,即机构到位、领导职数到位、党政交叉到位、人员定编到位,领导职数由改革前的31名精减为9名,中层干部职数由改革前的7名精减为3名,在册在编国家干部由改革前的127人精减为73人,全面完成了乡镇配套改革任务。2004年,全镇共计扩大早稻种植面积9623亩,扩大晚稻种植面积11211亩,消灭抛荒面积798亩,实现粮食增产643万斤,人平增收50元。新增生猪养殖3万头,禽类养殖10万多只,新增经济作物种植5000亩,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0亩,精养鱼池13000多亩,莲藕面积400亩,果树种植面积10000多亩,网络种养大户837个,加工大户124家,营销大户220户,万亩设施蔬菜带、万亩名优水产带、万亩常规蔬菜带、万亩特色西瓜带、万亩经济林果带已初步形成并发挥效益。全镇蔬菜面积8130.6亩,年产量为17196.8吨。反季节蔬菜面积为3664.3亩,占蔬菜总面积45%。年产鲜菜总产量为:10992.9吨,占全镇全年蔬菜总产量63%。反季节蔬菜(即大棚蔬菜)主要优良品种有:辣椒高产优质耐贮运品种“汴辣一号”。茄子品种有:“圣黑龙”、“玫良8819”。蕃茄品种有“合作903”,“改良903”等,芹菜品种有美国两芹“文图拉”。反季节蔬菜年均亩平纯收入为12443元。按照以“诚信引商、亲情安商”的原则,本着“内资外资一起引、工业农业一起抓、大小项目一起上”的招商引资思路,2004年,全镇共引进投资项目13个,引进资金近亿元。其中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2个,投资过500万元的项目6个,投资300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招商项目个数、规模和投资额再超历史,招商引资初步形成了装帧材料、建材石材、机械制造、编织造纸、医用纺织、农产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产业。

自然资源

清泉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稀土、钾长石、高岭土、萤石、石英石、钠长石、钨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稀土、高岭土、萤石储量大,已探明高岭土矿点面积2平方公里储量500余万吨,稀土储藏面积42平方公里,价值无法估量。萤石10万余吨,这些矿种纯度高,品质好,极具开发价值。全镇水利资源丰富,水能蓄量1万千瓦,现有电站6座,装机容量5000千瓦。全镇木材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5%,杉木蓄材量30万立方米,楠竹蓄材量16余万根。

清泉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5461男8040女7421家庭户户数4989家庭户总人口(总)15419家庭户男8012家庭户女74070-14岁(总)33440-14岁男17270-14岁女161715-64岁(总)1089315-64岁男566515-64岁女522865岁及以上(总)122465岁及以上男64865岁及以上女57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5101

社会事业

清泉镇交通便利,境内有下丹至大汾、下丹至黄坑、下丹至七岭3条省际公路,形成了以省际公路为中心,县乡路、乡村路为支线的交通网络,境内县乡公路全部进行了硬化。镇驻地有汽车客运站,距106国道37KM,距井冈山机场80KM,到遂川上高速仅需2小时,至广州7小时。全镇现有移动基站3座,网吧2个,移动网络和有线电话网络覆盖各村。邮政、金融、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达。

美食

有清泉第一美食之称的“红喜兔头”位于清泉镇汽车站斜对面。
地理优势:清泉镇幅员面积46.14平方公里,总人口3498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800人。辖15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2003年末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6947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621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64.5万元,乡镇企业利税总额271.5万元,财政收入135万元,其中农业税100万元,工商各税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5元。清泉镇城镇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俗称廖家场,民国初称太平镇,1981年后以更名为清泉镇。地形地貌属东山丘陵与龙泉山低山区结合部,镇西北部11个村为浅丘区,海拔470-508米;东南部4个村为低山区,海拔540-730米。水源充沛,土壤以黄泥紫沙土为主,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开发价值较高。清泉镇是东山丘陵五场之首,集贸市场发达,尤以四季水果、蔬菜、生姜、中药材交易最为著名。因交通方便,周边乡镇农民和商贩隔日到此赶集,人流量最高在每天3万左右,车流量高峰期每天超过千辆,现已成为青白江区五乡一镇及邻近区县部份乡镇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发展:清泉镇将继续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立足“果蔬禽木、加工商贸、休闲旅游”十二字产业发展方针,抓住“加快毗河以南地区发展、重点镇建设、试验区建设、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五大机遇,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工作这一重点,围绕城镇管理与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产权融资和市场体制改革等三大任务,全力推进统筹城乡“六个一体化”,努力建设青白江副中心、东山生态宜居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