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南昌市地图 >
青山湖区地图
青山湖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条件

地理位置:青山湖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下游,青山湖畔。地处东经115°49′00″—116°03′48″,北纬28°47′41″。全区呈城乡合一的格局,位于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城东。
地形及地貌:南昌市青山湖区地处鄱阳湖平原区的中部,境内地形开阔平坦,相对高差小,属赣抚河流冲积平积平原地貌。海拔高度一般在18—30米之间。
气候:南昌市青山湖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冬季短,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6℃,平均日照1895小时,平均降水量1522毫米,平均无霜期280天。
水资源:南昌市青山湖区水系较为发达,江河湖泊众多,水资源极为丰富。赣江流经扬子洲乡、塘山镇,再分北、中、南三条支流进入南昌、新建两县,在青山湖区境内流经区域长达12.5公里,流域面积达26.2平方公里;境内有风景秀美的青山湖风景区,水域面积300公顷,陆地面积近65公顷,承担着南昌城区52平方公里雨水的调蓄;赣抚平原引水工程长约19.28公里;全区多年均地表径流量这1.8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量635.2亿立方米,大气降水与过境水构成全区的地表水资源,计为637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青山湖区天然原生植被早已不复存在,现有天然林木基本上是次生林。
竹木主要有竹、木、果树。竹类主要有毛竹、青竹、淡竹、桃竹、箭竹、花斑竹、蕉笋竹等10余种。木类主要有樟树、松树、桑树、柳树、榆树、枫树、柏树、枫杨、泡桐、水杉、柳杉、乌桕、油桐、女贞、木棕、合欢等30余种。
药材主要有两面针、鸡血藤、蒲公英、秋蝉衣、苦瓜蔸、淡竹叶、金银花、车前草、麦冬、菊花、艾叶、桑叶、桃仁、藕节、莲子、地黄、茴香、百合、枳壳、陈皮等100余种。
水生物主要有苦草、芦苇、苔草、聚草、茭笋、荸荠、莲蓬、蒲草、水节、菱角、水浮莲、水葫芦、金鱼藻、芡实(鸡头莲)、灯芯草、凤眼莲等100余种。
菌菇主要有地菇、草菇、香菇、杂菇、平菇、蘑菇、黑木耳等20余种。
矿产资源:该区矿产资源情况比较简单,只有砖瓦粘土、河沙、卵石、花岗片麻岩、水泥粘土等。河沙、卵石主要分布在赣江河道、抚河河床,储量在5000万-1亿吨。

基础设施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07亿元,增长27.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93亿元,增长39.5%。投资结构优化。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良好,新上了一批投资规模大、配套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工业项目完成投资53.91亿元,增长43.5%,园区完成投资39.25亿元,增长51.5%。重大项目储备充足。全区在建项目302个,其中工业项目167个。新开工项目159个,其中工业项目86个。计划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96个,其中超亿元的项目27个。
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完成了洪都大桥、省艺术中心、玉带河南支、青山湖南大道等市政工程10多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启动了艾溪湖截污管网工程,基本完成了城东低排沟建设。出台了《青山湖区农民公寓建设管理安置分配实施意见》,维修了区直管公房95栋,拆除违章建筑4.3万平方米。投入5000多万元,重点整治了28个城中村、14个远郊村,1420户“六小”店面,21个集贸市场,40个困难企业和薄弱社区。改造了上海路、龙街等城市道路20多条,完成了京东大道、上海路、青山湖大道等7条主干道的绿化改造,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变了辖区面貌。
交通通讯青山湖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处于南昌公路主枢纽的核心节点上,城市外环高速公路有6个出口该区内,“五纵五横”的城市快速反应路网全区,距南昌火车站仅3公里,约10分钟车程,赣江主航道穿越其中,通航能力到1000吨级。市政设施与中心城区共享,交通通讯极为发达,电话普及为每百人83部,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已形成
水电供应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近30万吨,其中农业年供水能力4000万吨,水源取自赣江、抚河,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用电来自华中电网,电力供应充足,区内有35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下设5个供电所。

经济结构

一产在加速推进城郊经济向城市经济和边缘城区向中心城区的两个根本转变过程中,农业生产用地呈减少趋势,农业经济下降。2006年农业产值完成22641万元(现价),下降5.6%,其中种植业10715万元,林业180万元,牧业9326万元,渔业2325万元。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投入2000多万元,启动了25个省市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新修农村道路20公里,整治门塘60多座,试点村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涌现出了以罗家慈母邹村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明村,以京东梁万村为代表的一批产业特色村。全区“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30个,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业产业经营户8590余户。完成了33个水利冬修项目,改造了扬子洲电排总站等8座排灌电站。
二产工业经济产业集聚效应突出,效益持续提高。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3.66亿元,占GDP比重达65.2%,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1.61亿元,增长27.7%。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8.06亿元,增长30.5%,利税总额完成11.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8.8%,比上年提高31.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规模企业达215家,比2005年新增45家。其中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67家,超亿元的企业16家。支柱产业优势增强。冶金、针织、食品、医药化工四个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2.25亿元,增长29.1%,对规模工业贡献率达84.8%。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3.4亿元,增长62.1%,交纳各项税金4.96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43.7%,增长46.5%,增幅比全区高12.1个百分点。园区企业发展迅速,统一、娃哈哈、银志、通威、德科纳米、东方电缆、三联铜业等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雪津、亚东水泥等新增企业快速成长,销售收入超7000万元。
三产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5.36亿元,增长17.0%,增速首次高于GDP增速,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城东经济日益繁荣。基本形成了以麦德龙为代表的商贸业,以香江商贸中心为龙头的市场流通业,以新湖景酒店为代表的酒店餐饮业,以天香园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业,以金域名都为代表的房地产业等共同繁荣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76亿元,增长18.1%。业态结构进一步升级。重点打造了洪都中大道、上海路等商业特色街,加速了废旧钢材大市场、江西国际家具港等11家专业市场改造和建设,晶帝商务大酒店、玉泉岛宾馆等37家住宿餐饮企业开张营业,开发了天泽园、水岸菁华等20余处房地产楼盘,完成了索菲亚等15家商场超市的建设,增设了洛阳东路、江大南路等8个社区商业网点。呈现了连锁企业、超级市场、仓储商场、便利店、专卖专业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形成了一个内资、外资并存,以集团化发展的优势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为主体的新的零售市场格局。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该区经济发展最具挑战性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经济大区、生态之都”、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的战略目标,以“十大工程”为总抓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90.59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57.61亿元,增长18.0%。
二、农业:农业生产: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增加值8980万元,增长2.8%;林业增加值120万元,增长4.1%;牧业增加值7870万元,增长3.8%;渔业增加值1780万元,增长4.2%;服务业增加值50万元,增长5%。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3.4万吨,比上年增长37.4%;肉类总产量8020吨,下降5.4%;生猪出栏数9.7万头,下降1.8%;家禽出笼60万羽,下降29.4%;禽蛋总产量1920吨,下降8.6%;水产品总产量2692吨,下降0.2%。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63.60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下降16.88%;集体企业增长26.0%;股份制企业增长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8%;股份合作企业增长18.0%;私营企业增长22.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6.8%,重工业下降0.7%。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看,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8.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4.6%,医药制造业增长16.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5.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5.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9.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下降0.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上升21.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升46.8%。建筑业:2009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2家,全年完成施工产值6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4.3%;施工面积1184.32万平方米,增长103.5%;竣工面积191.41万平方米,增长113.3%。以建筑业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82万元/人。

科技事业

该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科技厅、局的大力指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各项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教兴区”战略目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01年“国家星火密集区”以全省最高分获得通过,2001年和2003年连续两届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2004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和“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并且历年荣获省、市、区先进集体的称号。
一、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增强该区科技发展动力:为进一步加快该区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和自主研发能力,全面提高全民的科普意识,“十五”期间,该区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01年为130万元,2002年150万元,2003年162万元,2004年200万元,2005年280万元。科技投入已形成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辅助的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体系。
二、全面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该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该区与省内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促进该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知识优势,为该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科技支撑。我局多次承办召开了该区与大专院校科技成果对接座谈会,邀请了省内南大和江西农大等8所大专院校与该区区属企业负责人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进行座谈。会上,部分企业与高校达成了初步的科技项目合作意向,进一步加强了政府与高校之间科技合作的良好关系。并且以实用技术培训、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产学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科技合作。同时为企业牵线搭桥,在搞好国内科技合作的基础上,加大国际科技合作的力度,努力提高该区的科技开发水平,进一步推动了该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积极参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和“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的评选:为了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进一步推动该区科技进步,推进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优化该区科技进步政策环境,全面提升综合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我局全力以赴,加班加点,认真组织材料,参加全国评先活动。“十五”期间,该区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并且同时获得国家科技部授予该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称号和我局“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展现了该区科技工作在“十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提升了该区科技工作的知名度。

卫生事业

全区形成了以区直医疗卫生单位为技术指导中心,镇级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实现一般疾病不出村,大病重病不出镇,疑难急症不出市,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2005年卫生机构25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9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198张,卫生技术人员2016人,其中执业医师632人,注册护士481人。各种医疗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为全国典型。

历史沿革

青山湖区地域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晚期(约5000年前),区域境内就有比较集中的原始居民点。至3000年前,南起青云谱,北至艾溪湖一带,已形成居民的密集点。夏、商、周时期,南昌市青山湖区属扬洲之域(《尚书·禹贡》)。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南昌府志卷-沿革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南昌市青山湖区地域划为九江郡属地(《通典》)。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命颍阴侯灌婴大将“渡江定豫章郡(《汉书》)”以御赵佗,进而平定南方。灌婴渡江后选定南昌为郡治所在地,于公元前201年在南昌筑城。城址选在“诸道之冲”,位于今青山湖区湖坊镇境内的黄城村一带。因此,历史上素有“青山湖区是南昌城的鼻祖”之说。区划变迁:青山湖区的行政区划,随着南昌市行政区划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南昌市青山湖区作为县级行政区,始于1961年11月正式成立的南昌市郊区人民委员会,当时下辖青云谱、城南、湖坊、罗家、货场、顺化门、桃溪、扬子洲、昌北、瀛上、桃花等十二个人民公社,142个生产大队,1090个生产队,全区人口92530人,地域面积为185平方公里。它的雏型始于1953年8月成立的南昌市人民政府郊区办事行政区撤销,分别划归南、新两县或城区管辖。1972年1月重新恢复南昌市郊区的县级行政区建制,当时下辖塘山、扬子洲、桃花、湖坊、青云谱五个人民公社和青云谱农场、扬子洲农场、朝阳洲农场、市水产场,47个生产大队,462个生产队,全区人口95774人。1978年5月朝阳洲农场划出,为市直属农场。1980年5月南昌县辖的罗家镇、新建县的蛟桥镇或归郊区管辖。1986年2月又将南昌县辖的罗家乡划归郊区与罗家镇合并。1987年象湖水产场批准成乡政府建制。1994年青云谱乡前万村、石马村划出该区归青云谱区管辖。1995年南昌县尤口乡三村二组划入该区与湖坊乡、塘山乡的八个村组建成立京东乡。1996年蛟桥镇划入该区昌北经济开发管辖。至96年底,郊区管辖七乡(湖坊、塘山、青去谱、桃花、扬子洲、京东、象湖)一镇(罗家)或三个农场(青云谱农场、扬子洲农场、市水产场子),111个村委会,531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65.2平方公里(含城区农村插花面积48.2平方公里),地区总户数69978户,总人口258254人。1998年青云谱乡(除楞上村和辛庵村划分归湖坊乡管辖外)和青云谱农场划入青云谱区管辖。2000年5月湖坊、塘山、桃花、京东等四乡撤乡建镇。2001年10月塘山镇北沥村和京东镇艾溪村、南塘村、广阳村、邓坊村、艾湖村、鱼尾村以及市水场划入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管辖;2001年12月罗家镇月坊村、联胜村和湖坊镇桃竹村、黄城村划入京东镇管辖;象湖乡并入桃花镇。至2001年底,全区管辖五镇(湖坊、塘山、桃花、京东、罗家镇)一乡(扬子洲乡)和一个农场(扬子洲农场),97个村委会,全区国土面积180平方公里,地区户数72873户,总人口270560人。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郊区改名青山湖区,并正式挂牌。2004年,南昌市区划调整,桃花镇、湖坊镇同盟水产场划入西湖区,塘山镇永和村、公园村、贤湖村、永溪村、长巷村、七里村六个村划入东湖区,湖坊镇楞上村、太和村、热心村划入青云谱区,东湖区青山路街办潘坊等七个居委会、西湖区上海路街办洪钢等二十八个居委会划入青山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