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地图
沁水县相关地区地图:
地名文化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化石,它带着历史风云的烙印,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轨迹;不管是一座山、一条河,还是一个村落,它的名字背后都会有一段历史、一个典故,或者是珍藏着一个美好的回忆。人有人名,地有地名。古人云:“求其地之所在,可稽风俗之厚薄,见政化之盛衰。”研究考释地名的渊源与变化,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自然特征和地理景观,而且还能了解其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因此,地名既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又是展示自己的一张名片。沁水,地处中华民族较早发祥的沁河流域,下川古人类遗址距今已有两万多年的历史;神腰遗址、东大遗址和八里坪遗址等形成不同时期的文化,至少有着七千至三千年的历史。从下川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文化,沁水境内皆有发现,这就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沁水远古历史,也使沁水地名蕴含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舜耕历山,传说是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姓妫,名重华。受帝尧禅让而即帝位,执政时,德化天下,民风淳厚,天下大治,史称上古盛世。舜王被誉为贤君圣帝。人们为了纪念舜帝亲自躬耕,教民以稼之德风,也为求舜帝庇护一方百姓丰衣足食,便命名历山主峰为舜王坪。现在历山舜王坪之周边许多地名都与舜有关。仍保留着许多舜耕遗址与传说。岳城山,据传是因庙而得名,此山南宋时曾为太行义军一部所据,后投靠民族英雄岳飞部,“大败金兵于南阳”(即土沃乡南阳村)后,岳飞被秦桧撺掇宋高宗谋害。太行义军再度落草,并尊岳飞为神,建立庙宇供奉朝拜,岳神庙即由此而来,该山亦因庙而得名。岳神山是因当地口音演变为岳城山。沁水境内的巍山、榼山、宇峻山、仙翁山、鹿台山、碧峰山及东西坞岭、老马岭等,每一座山都有着神秘的色彩和美丽的传说。探讨沁水县地名的由来,首先应该考证“沁水”二字的来历。沁河古称沁水,也称少水。《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戌郫邵,封少水”。文中的少水即沁河,当指端氏附近河段。沁水古称端氏,县名始于何年?其源异说不一。但有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卫地端木氏之一支迁居今沁水郑庄西城之地,以居此而名为端氏聚,隶属晋国。魏韩赵三家分晋时,迁晋君于端氏聚,西城便成了晋国最后的国都。战国时,沁水隶属韩国,继而赵国又夺取晋君食邑端氏聚,沁水又隶属赵国。秦国灭赵,沁水归为秦国河东郡。三国时又隶属平阳郡,后改安平郡。北齐沁水开始东西分治,沁西为永宁县,沁东为端氏县,隶属长平郡。隋代开皇年间,将端氏县治从西城迁至现在的端氏,永宁县改名为沁水县,并由固镇迁至今日之县城,元代至元年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晋宁路(临汾)。明清两代,沁水隶属泽州府沿革不变。从地名释义看沁水历史文化,很多地名刻印着先民开拓沁水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从村名来看,与姓氏有关的地名在沁水占大多数。如李家山、王家岭、孙家坡、景家沟等,都是以姓氏为代号,以地形为特征起下的地名,这样便于人类交流、沟通和往来。与古代军事有关的地名,比如长平之战在沁水境内留下的村名有武安村,据传是秦国大将白起被封为武安君,他曾在这里安营扎寨,便名为武安村。王离城是王壁村的别名,秦国将领王离曾经在这里驻扎,凭借地形之利,击败赵军,便称此为铜墙铁壁,下属为迎合王离的心理,故将此地称为王壁。后人为了省事,便将王壁简化为王必。马邑城就是城东的马邑村,相传是秦国大将牧马的地方。沁水地名多“壁”,都是秦国将领曾活动过的地方,为图吉利,都取铜墙铁壁之意。在沁水还有洞庵、大将、永安等地名,都与古代军事有关,只是有的还需进一步考证。与古今历史人物有关的地名在沁水为数也不少。如尉迟村原名为吕窑,据传唐代名将尉迟敬德在此隐居,故改为尉迟村。嘉峰村原名为“贾封”,因一贾姓系朝庭命官建村而得名。明崇祯八年,更名为“嘉封”。清道光四年,因该村“来山堂”大富户李某策划再改村名,与贾姓发生争端,买通官府,霸占贾姓山林,强改村名为“嘉峰”。后因同音字简化为“嘉丰”或“加丰”,标准化地名应为“嘉峰”。现在的国华、兴德、海江等村名,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纪念那些抗日英雄而改名的。风景名胜
柳氏民居::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等。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迫害被贬。其亲属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唐宋时,始祖自河东徙沁。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后历代均有扩展,盛兴于明清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大深远。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柳氏民居,坐落在西文兴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依山势高低,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30余亩。始祖食邑为中条道中百顷良田,奴仆百余……。它依托北山之起势“凤凰单展翅”,座落后湾为“二龙戏珠”,左靠东山名“三台左抱”,右倚西岭为“九岗右环”,面壁历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绕府行。四周青山绿野,林木森森,杂花吐芳,清新秀丽,为典型的明清庄园古建筑。藏龙卧虎,豪门旺族,一派气吞山河之气势。由于历史、地理、交通、自然等诸多原因限制,历经多代未造成大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来的六个完整府第。每院均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筑。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只留有西南角的府门楼和东北角的砖拱门可进出,且府区中建有球环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为半封闭式,西部敞开出入。该民居东靠西文兴河,南临山谷,其东部的南北两端,因地势低筑有高大防护墙,墙下是砖窑式建筑,面朝村外。窑门外是走廊,约三米深,两米宽。上部为砖房,面朝西,建有木柱花栏、镂雕过亭、脊兽祥物。中间缓坡处往东走向为出村通道。庄园南临山谷处石墙高筑,西、北部为砖墙高筑。柳氏民居建筑在东南高墙之上、西北高墙之下之间的大平台之上。柳氏民居建筑共分三部分。村东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词堂、虞帝庙、文庙、纸帛楼、天子殿、圣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村北端为内府区,包括府内环形小街、小戏台、司马第、中宪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楼、地道口、赏景亭、观河亭、后花园、府门楼等;中间区为内外府相接处,主要是文昌阁、校场、府外门楼和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坊构成的内街。内府设有铁丝网、警铃、地道、防火墙等,防护设施,至今犹存。外府依据高墙建筑和过亭作防御。内府的八个府匾“行邀天宠”、“承德第”、“武德第”、“司马第”、“中宪第”、“河东世泽”、“青云接武”、“中宪大夫”,古痕斑斑,至今犹存。另外,在距西文兴村北约一公里处的老坟沟,便是规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如今,柳氏族人遍布九乡十八村,更显旺势。柳氏民居,就其建筑规模、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建造工艺水平极高,布局结构精巧,砖木结构十分坚固。从门、窗、过亭、檐头、楼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门匾、楹联、绘画、木刻、石雕、书法的装潢、布局上看,其观赏、研究的价值好于乔家大院,且保存下来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省少见。据考证,目前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书法碑一通,明代文学家王阳明的书法碑二通,明代曲江书法家方元焕的草书碑刻四通,明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可乐山人王国光诗作碑刻一通,明代内阁协办大学士田宜奄的诗作碑刻二通,宁海知州柳柳泉的碑刻二通,大书法家文徵明的书法碑一通,郑观洛的书法碑一通。另外,还有未署名的书法碑40余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楹联、壁画、皇家赐匾多幅,还有柳氏族谱等文物。特别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书法墨迹碑刻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研究价值极大。除此之外,还有散落在地头院落的家训、祭祖、记事、皇旨碑石、墓志碑石多通。从这些物件的艺术构筑上,便知晓柳氏民居的研究价值之重要,更是研究我国北方人文历史、古建筑史、文化、艺术、书法、考古方面的珍贵史料发掘地和开发、利用、游览的胜地。
历山自然风景区:历山,位于山西省南端沁水、垣曲、翼城三县交界处,面积150平方公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风景区,素有“五绝、十胜、百景”之称,被誉为“天然大公园”,是理想的旅游、探险、避暑、度假胜地。历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有舜王坪、西峡、白云洞、东峡、下川、山讪岩、涧河七个景区,以前三个景区为主,其它景区均开发较差或尚未开发。舜王坪是历山主峰,传说为舜帝躬耕之处,山顶有四千余亩的高山草甸,牧草茵茵,野花烂漫,黄牛觅食于其间。舜王坪三面为悬崖,站在崖边可眺望远山连绵,主要景点有南天门、斩龙台、龙翻讪、舜王庙、犁沟、石猴观海等景点。西峡景区与舜王坪景区为同一个入口。西峡传说为舜王刀劈而成,峡谷尽头为沁水、阳城、垣曲三县交界的西哄哄村,目前已开发五公里,峡中溪水淙淙,巨石穿空,两边悬崖百米,景色秀丽,主要景点有水帘洞、珍珠盒、一线天、七彩石、万佛壁等。白云洞景区位于下川乡至沁水县城的旅游公路边。啸天洞传说为舜帝驯化野兽之处,开发长度为400米,因为附近有更为出名的白云洞,所以游客不是太多。啸天洞幽深狭长,潮湿阴森,游览时间约为50分钟。白云洞号称华北最大溶洞,传说为张果老布道修炼之所,开发长度900米,由停车场至白云洞需要下四百余级石台阶。白云洞最宽处30米,最高处27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景点众多,由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组成了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白云洞的游览时间约为70分钟。东峡景区位于下川乡东川村,车程20余分钟,途中可以领略美丽悠闲的历山田园风光。东峡全长约六公里,尽头为阳城县东哄哄村,两侧山崖更有气势,比西峡更为险峻瑰丽,峡中有惊心石、神女峰、风雨潭、中流砥柱等景点。东峡峡底的巨石较之西峡要少,沁水、阳城两县药农在东峡中踩出了一条小路,适宜途步旅行者穿越,抗日战争期间,邓小平曾率领八路军穿越东峡摆脱了日寇的围追。东峡目前还没有开发,游客极少,不收门票,有关部门正计划打通西峡和东峡,建议喜爱自然风光和徒步穿越的游客前往一游,不过,由下川乡至东川村没有客运班车,散客可包租吉普车前往。下川乡景区的主要景点是下川遗址和标本馆,下川遗址位于下川乡西侧,步行仅数分钟路程。下川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发掘清理,有关部门曾计划在原址上修建下川遗址博物馆,但未能付诸实施,原址目前仅留有“下川遗址”石碑一块,对于普通旅游者来说,参观价值不大。山讪岩景区以为数众多、各具特色的洞穴为主要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曲折深邃、洞中套洞的王国光洞,这里是明代万历年间当地名人吏部尚书王国光避难的地方,洞中保存有王国光手书的碑文。山讪岩景区还有中国最大的暴马丁香树和标准森林。不过,这个景区的诸多洞穴都尚未开发,没有洞穴探险经验或向导带领的游客请警慎前往,啸天洞和白云洞在开发过程中均发现了大量探险者的遗骨。涧河风景区位于历山风景区边缘,具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将开辟为以狩猎为主要旅游项目的景区,开放后除国家保护动物之外,山鸡、野兔、黄羊、山猪等均可猎获。
三都古城:“湘峪古堡”位于沁水县东南58公里处的郑村镇境内的湘峪村。南距皇城相府6公里,西距赵树理故居5公里,背山临河,群峰环绕,苍松翠柏,宛然如画。观其脉东临瀑布,西靠虎山,南山藏龙,北山栖凤,其“山”二龙戏蛛,其“水”五龙相会,故名湘峪。湘峪村因明朝户部尚书孙居湘(万历20年进士)、御史都堂孙可湘、四部首司孙鼎湘三兄弟同朝为官而闻名.其古堡历史上民间俗称“三都堂”。“湘峪古堡”建成于崇祯七年(1634),至今已有374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防御性城堡,占地面积3.25万平方米,依山就势,规模宏伟,结构精巧,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有着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在这群山环抱的山村里,孕育了明清进士达9人,举人、秀才不计其数,故有“湘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二千五”之说。在中国历史上,父子同朝做官的可能为数不少,而一家亲兄弟三人同朝为官的却是凤毛麟角。据史料记载,孙居相曾任南京御史台御史,户部、吏部、兵部左侍郎和户部尚书等职。在任时,他改陋习,除弊端,惩腐败,倡廉洁,曾振动朝野,号称为“天下第一清官”。著有《皇明留台奏疏》36卷和《笔严证集》20卷等书。二弟孙可相曾任七省巡抚、御史都堂。三弟孙鼎相曾任户部侍郎、通议大夫、四部首司、巡抚广西、湖南等地并提督军务。著有《承恩堂遗稿》数卷。他们的学识、官品和人格受到了世人的颂扬和称赞。据史书记载,明天启三年(1623),为避战乱,孙氏三人便开始筹划在家乡修建城堡。整个城堡建筑由孙氏三兄弟精心规划和严密组织,施工时间长达十年。湘峪城亦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分外、内二城,城宽4米,最高处可达25米,周长760米。各防御窑洞上窄下宽,与城墙相连。这就是当年用于防卫城堡的藏兵洞。由于地形的险峻,在每个藏兵洞内都设有拱形窗户一个,直面城外,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成为嘹望敌情和用于防御的坚固工事。藏兵洞洞体宽大,集兵营与仓库功能为一体,同时兼顾了抗击功能。除此之外,它还设有通道与城墙顶部的“帅府院”相联,以便于战时指挥和武力增援。湘峪古城的藏兵洞,修得极其富有创造力,它是沁河流域民间军事工程的顶峰之作,也是中国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现保存完整的有南城门和东城门,还有南面及北面的几段古城墙。虽然年久残破,但镶刻在城门上的“迎晖”、“来奕”、“宸薰”字样仍清晰可辨。在城堡外围原是一条宽21米,外城周长多米的护城河,成为阻击外来人侵之天堑。过去只可渡船进城,而别无它路可行。城势险要,易守难攻,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入”,是中国古建史上的智慧结晶和创举。三都堂建筑雄伟,雕梁画栋,主要建筑瞭望楼为五层,高约25米,是整个古堡里最高的明代建筑。该楼为砖木结构,硬山楼顶,垂花门窗,拱形楼门,体现了明代民居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仿西欧建筑。俯视古城堡,城内的街巷为“五纵三横”的棋盘式格局。既有较宽敞的街坊,而更多是弯曲的丁字小巷。这些丁字小巷有阻隔又通畅,除了有积极的防御功能外,更多的表现了孙氏三兄弟的建筑理念和对江南的怀旧情感。后来,由于村民的改建和缺乏维护,昔日“五纵三横”的街巷格局已经很不明显。只有一条中街和几条小巷仍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路面全以条石和磨盘石铺成,街巷两侧是一座座紧紧相邻的明清大院。中街上建有两座雅致的过街楼,使幽深的街巷增添了别有的风韵。在村东一个丁字巷口的高墙上,镶嵌着一座精美的砖雕照壁,它迎面高悬于三层楼房的墙壁中间,这种建造手法在中国北方的乡村中极为罕见。但遗憾的是,照壁中央珍贵的麒麟图数年前已失窃。古城楼院层叠,古迹斑斑,万历皇帝御赐的功德双面石坊“三代少宰”、“两世清乡”高大雄伟,碑楼下石狮仰视,甚是威严。城内还建有棋盘四院望景楼、金鸡高楼、双插花院、绣楼、文昌阁等建筑,将木、砖、石雕融为一体,收敛成南北建筑艺术和中西风格的雅典艺术宅院;古城周围还建有关帝庙、张公庙、岳飞庙、鸿门寺、清心庵等庙院。城内布局的五纵三横“棋盘”形,寓意“万物根柢”,显示孙氏兄弟“直言正气,终无所慑”的品格。这种独特的构建体现了藏风聚气、人旺财发的儒、佛、道家文化之传统印记,显现了保家抗侵的民族气质,也反映出闭关锁国、留土恋家的世俗心理。这些古堡民居构成了湘峪古城丰富的人文景观。近几年来,湘峪古堡经有关专家考证后,正在投入巨资全力修复和保护这些历史家珍和宝贵遗产。目前,当年这座耀目的山乡古城,已恢复了它那昔日的辉煌。在发展旅游,对外开放后,一定会蜚声三晋,成为沁河流域这条古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来源:沁河历史文化研究会《沁河》杂志)
金郭壁,银窦庄:坪上村,是隆庆二年进士刘东星的故乡。刘东星官至工部尚书、漕运总督,留有《史阁款语》等著作传世。四百年后的今天,刘东星的名字依然常常被研究明朝思想史的学者们提起,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他的政绩和学识,也不是他三十年敝衣蔬食如一日的节俭,而是他与李贽之间淡之若水却历久弥香的友谊。做为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李贽超越于时代的学说难以被正统认可而备受非议和迫害,而充满文化良知的刘东星却竭尽所能地给予他庇护和资助。万历二十四年,丁忧在家的刘东星甚至索性将李贽接到坪上住了将近一年。这一年的重阳节,李贽在坪上登高,虽然没有菊花悦目,但幸而有酒解忧。李贽在《九日坪上》一诗中并没有提到刘东星,但我们相信,刘东星一定在默然无语间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此时此刻,也只有刘东星才能读懂他思想深处的隐痛与漂泊的凄凉。这一天,七十岁的李贽大醉。坪上以南五里,是郭壁,壁者,军垒也,长平之战中,秦军曾屯兵于此,这是郭壁最早的历史渊源。今天的郭壁被分为郭南和郭北两个行政村,但他们在过去不仅连为一体,而且规模远甚于今,利用沁河水旱码头的交通优势,郭壁在明清之际成为商贸重镇,仅古镇中的主街就长达五华里,"金郭壁"的赞誉绝非溢美。虽然文运与经济的衰落带走了往日的繁华,但大部分明代民居保存基本完好,古村的格局依旧完整。郭壁背山面河,整个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沿沁河一线是坚实高大的堤坝和古渡口,吊桥是两岸旧时唯一的通道。西以山为屏,东以河为障,郭壁地势上的优势使它对于城堡的要求远不如其它村落迫切,南、北堡墙的修筑已是大明王朝最后一年的事情。崔府君庙是郭壁年代最早的建筑,它的创建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崔府君本名崔珏,原是唐代一位被神化的清官,后世又因为显灵于唐玄宗、宋高宗而不断加封,崔府君庙也兴建至全国各地,但保存至今的并不多见。为数众多的门洞和过街楼是沁河古堡的一大特点,它们将古堡内部又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通常都用"里"或"坊"来称呼。在这座过街门洞上,赫然题刻着"行宫"二字,这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测,难道曾有某位皇帝出巡至此?位于行宫不远处的泰山庙回答了人们的疑问。泰山庙,又称东岳庙或岱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泰山庙以东岳泰安为正,建于全国各地的则称之为东岳"行宫"。郭壁历史上曾产生过十六位进士,他们主要出自张、王、赵、韩四大名门望族,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至政通司右通政的韩范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些博学才子们很多已被后人淡忘,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记载着家族荣耀的一座座"进士第"、"大中第"、"耕读院"依旧保存在"三槐里"和"青缃里"。"三槐"的典故出自于《周礼》,后来成为王姓的代称,王姓门宅常称"三槐堂",郭壁的"三槐里",民间谓之"王家圪洞",正是王氏家族聚居地,王家祠堂就坐落其间。郭壁西北的坡顶上,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堡中之堡,名曰"青缃里"。走过郭北长长的古街,穿过"三槐里"高大的门楼,绕过"进士第"曲折的小巷,眼前豁然开朗,修筑在山坡上的巷道全部用平整的长石条铺就,城门的石匾上镌刻着"青缃里"三个大字。青,青色也,也是青史的代称;缃,浅黄色也,也是书卷的代称。由两种色彩组成的"青缃"二字,也作青箱,指的是世传的家学,郭壁的书院就座落在这里。在这座藏书楼上,重叠着三个时代的标语,一座四百年前的书院,就这样忠实地记录着他走过的风风雨雨,将过去的和正在发生的历史还原在你的视野中。站在郭壁村头,就可以看到窦庄,北宋年间,左屯卫大将军窦璘家族由陕西扶风经端氏迁居到这里,并在村中修建了祖茔,窦庄因此而得名。在宋代暄赫一时的窦氏家族最终走向了衰落,而原为守墓下人的张氏家族却得到茔陵风水的泽福而日渐兴隆。张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南京大理寺卿张五典及其子孙三代,关于他们,《明史》有传,重点记述的是张五典的儿子张铨。张铨,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长期担任御史一职。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开始向明军发起攻击,身为一介文官的张铨屡次上书,指点辽东兵事,力荐熊廷弼,甚至还极为专业的从战略战术角度评述了辽东总兵官张承荫败殁的原因和责任。天启元年,张铨巡按辽东,赴任不久,后金兵围辽阳,明军大部溃散,张铨与经略袁应泰率残部苦战三日,城破被俘,张铨拒绝后金的招降,遥拜帝京与父母之后自刎。张铨殉国后,明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谥号忠烈,并诏恤在家休养的张五典。窦庄及其周边现存三座张铨墓,从史料分析,应该都是衣冠冢,它们传达着乡人对忠烈义士的崇敬。张铨殉国的时候,六十六岁的张五典已是风烛之年,但老年丧子的巨大不幸并没有将他击垮,伤痛之余,深谋远虑的张五典预感到海内将乱,因而耗尽其人生最后五年的心血主持修筑了窦庄堡。昔日的窦庄堡仿北京格局修建,内外两城,九门九关,民间称之为"小北京",同时也有"金郭壁,银窦庄"的说法。崇祯四年,王佳胤率军进入沁水,此时张五典已经去世,张铨之子张道浚正谪戍雁门关,族人请张铨之妻霍氏远走避难,霍氏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毅然率族人与入城避难的乡民坚守,激战四昼夜,直到流寇退去,窦庄因此被兵备副使王肇生称为"夫人堡"。第二年四月,流寇再犯沁水,八月和九月,王自用等部又先后两次围攻窦庄,都被正在协助山西巡抚剿寇的张道浚击退。窦庄,凭借坚固的防城和殊死抵抗,先后三次护佑了周边百姓逃过战乱。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张道浚继续与农民军激战于沁水、阳城,为保卫乡梓而奔波,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当地先后建立起五十四座抵御流寇的堡寨,张道浚在他的著作《兵燹琐记》、《从戎始末》中,详细地记述了这段历史,此外,他还将父亲的遗著《国史纪闻》修订后刊刻。不过,张道浚的仕途却很不顺利,他以忠烈之后任职于锦衣卫,却被卷入政治旋涡而屡受牵连,第一次被贬之后,他本希望通过剿寇来洗刷前耻,虽然巡抚许鼎臣、兵备副使王肇都替他请功,但他仍遭到弹劾,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海宁卫。如今的窦庄,已经很难找到当年"小北京"的风采,但"天恩世锡"的高大牌坊和一座座"尚书府"、"进士第"完全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当年的规模与鼎盛,追寻到张氏祖孙三代的功业成败。
综述
综观沁水地名,除上述外,还有与地理方位、庙宇、信仰、历史演变、政治文化有关的地名。所以说,地名既是历史,亦是文化,更是一种传承与推进,是连接古老和未来的桥梁。现代文明,不排挤古老的地名,现在许多省份和地区都在大做地名文章,不惜代价收集原始资料,编写《地名志》,利用名人及名地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河南济源、林州等地修荆浩纪念馆,建荆浩故居,将一些地名、寺名、村名都改为“洪谷山”、“洪谷寺”、“荆浩村”。在我国历代大量的史志中,都记载荆浩为山西沁水人。我们为什么不能组织有关人员,对沁水的山川河流,村落山庄进行考证,寻找先人的足迹,编写完整的《地名志》?这岂不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来源:沁河历史文化研究会《沁河》杂志)同名沁水县
西汉沁水县,治今河南济源市五龙口镇王寨,属河内郡。西晋初省,寻复置,仍属河内郡。北齐天保七年(556),沁水县省入轵县。调整后沁水县乡镇行政区划
2001年,调整沁水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2001]8号;1月10日晋市政发[2001]7号),由4镇17乡调整为7镇7乡,乡镇平均人口1.39万人,平均面积189.64平方千米:一、撤销王寨乡、杏峪乡、城关镇,合并设立龙港镇。区划调整后龙港镇人口44381人,面积392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西关村。二、撤销下川乡、中村镇,合并设立新的中村镇。区划调整后中村镇人口15271人,面积237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中村村。三、撤销必底乡、端氏镇,合并设立新的端氏镇。区划调整后端氏镇人口25978人,面积257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端氏村。四、撤销王必乡、郑庄乡,合并设立新的郑庄镇。区划调整后郑庄镇人口18829人,面积376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郑庄村。五、撤销樊庄乡、胡底乡,合并设立新的胡底乡。区划调整后胡底乡人口10615人,面积86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胡底村。六、撤销东峪乡、十里乡,合并设立新的十里乡。区划调整后十里乡人口12339人,面积254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十里村。七、撤销柿庄乡,设立柿庄镇。以原柿庄乡的行政区域为柿庄镇的行政区域。八、撤销郑村乡,设立郑村镇,以原郑村乡的行政区域为郑村镇的行政区域。九、原嘉峰镇、土沃乡、张村乡、固县乡、苏庄乡、樊村河乡建制保持不变。行政区划
沁水县辖7个镇7个乡(龙港镇、中村镇、郑庄镇、端氏镇、嘉峰镇、郑村镇、柿庄镇、樊村河乡、土沃乡、张村乡、苏庄乡、胡底乡、固县乡、十里乡)、234个行政村。历史名人
刘东星:沁水人。明隆庆进士。累升湖广左布政使。万历中,历官河漕总理、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时朝鲜以倭患告,王师调集,恰天津等地又受灾,他请漕米平粜,以济民困。开元贾鲁所浚故道,又浚漕渠邵伯、界首二湖之后开泇河。卒官。后李化龙循其遗迹,与李三才共把河开成,漕运遂便。天启初,谥庄靖。孙居相:(?-1634)沁水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恩县知县。征授南京御史。负气敢言,曾疏陈时政,告发诚意伯刘世延奸并及南京子弟暴横罪状,尽被查问,强暴为之掩盖劣迹。天启时,累升兵部右侍郎。被魏忠贤弹劾,削籍。崇祯时官户部尚书。因牵连杨时化通书事,被贬边,卒戍所。
孙鼎相:居相弟。历官吏部郎中、副都御史、湖广巡抚,亦有名于东林中。
张铨:(?-1621)沁水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御史、江西巡按。言辽东兵事,有先见之明。熹宗立,出按辽东。天启初,清兵陷城,被俘,不屈,自杀。赠大理卿,再赠兵部尚书,谥忠烈。
张凤仪:铨女,夫马祥麟(明末著名女将军秦良玉和马千乘所生),明末著名抗清女英雄。
张五典:铨父。历官南京大理卿。卒,赠太子太保。
霍氏:张铨妻。居窦庄寨堡。崇祯中,率僮仆坚守寨堡拒流“贼”,贼攻不克。遂名其堡曰“夫人城”。
张道濬:铨子。荫锦衣指挥佥事。屡升都指挥佥事,佥书卫所。有讨贼功。因沁城失守,被弹劾,更戍海宁卫。
贾景德:(1880-1960)沁水县人。清朝进士。山西大学肄业。曾任山西都督府秘书监、山西省政务厅厅长、正太铁路局局长、山西绥靖公署秘书长。1942年后任国民党政府铨叙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秘书长。到台湾后,任台湾“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
赵树理:(1906-1970)作家。沁水人。曾任小学教员、杂工。后任山西阳城县新编第八区区长,《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编辑,《中国人》报、华北新华书店、《新大众》报编辑。建国后,任《说说唱唱》主编,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有《赵树理文集》(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