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铜仁地区地图 > 沿河县地图 >
淇滩镇地图
淇滩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水能资源:境内水能资源丰富,除现有白果树电站2×320KW,在乌江之沙坨,可建装机100万千瓦的水电站,是乌江阶梯级开发贵州第九级电站。
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152681亩。有耕地71260亩,其中田15721亩、土55539亩;林地40781亩,其中有林地25587亩;牧草地24909亩;水域2843亩。土壤以黄壤为主。
矿产资源:境内有萤石、铅锌矿、贡矿、金矿等矿藏待开发。
旅游资源:淇滩是乌江上的古镇,乌江三峡夹石峡的东口岸,有坐落与当门街的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和新街垴红军战士王子龙烈士墓等文物古籍。

经济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该镇农田水利设施差,种植业以旱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玉米、水稻、小麦、花生、油桐、乌桕、猪、牛、羊等。农业总产值4432万元,其中农业2929万元、林业181万元,牧业1286万元、渔业36万元。粮食总产量1091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148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894元,人均占有粮食330千克。
乡镇企业:该镇有乡镇企业589个,从业1426人,主要从事工业、运输、建筑、商业、饮食服务业、实现产值1377万元,总收入1500万元。工业:境内有县属水泥厂2个,国营粮食直库1个、沙坨渡口等企业。全镇工业产值255万元。淇滩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0325男15825女14500家庭户户数7972家庭户总人口(总)30146家庭户男15695家庭户女144510-14岁(总)98340-14岁男53130-14岁女452115-64岁(总)1885215-64岁男967615-64岁女917665岁及以上(总)163965岁及以上男83665岁及以上女803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0084

气候特点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17.3℃,1月日均温6.8℃,极端最低温-5.8℃,7月日均温27.6℃,极端最高温40.2℃,无霜期294天。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年降水量1100毫米。地处低热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农作物以一年二熟为主。

基础建设

交通:境内有乌江航运条件,411省道由南至北穿越全镇,有沿河至夹石、沿河至板场县道公路的腊园至白果树、彭家至钟南等乡村公路,水陆交通方便。
通讯:开通了程控电话。
电力:通电较早,农村电网覆盖面大。

旅游景点

夹石峡从德江新滩乘船北下,进入夹石峡。夹石峡,在德江又名望牌峡,为七里滩至淇滩峡段。峡长43公里,经夹石、土地坳、板场、甘溪、官舟、淇滩等6个乡镇。峡中有七里、扶塔、三堆子、老窍子、三颗桩、鸭滩子、野猪子、土夹子、丛滩、雷洞子等滩,有夹石、彭家两个渡口。两岸绝壁悬崖,山高齐云,蓝天一线,滩陡流急,峡风呼啸,江涛激荡,喧哮山谷。清代诗人张日仑游此峡时赋诗一首:嶙嶙怪石满江盘,怒浪如花滚雪团。百尺游龙拖匹练,一群飞鸟过危滩。
燕子岩在淇滩镇的后面,有一山形若燕子,展翅奋飞,燕尾即淇滩场。钟岭山:淇滩对岸,一山陡峭,高约五百米,宛如屏幛,即“卧虎镇江”。民国《沿河县志》记载:“钟岭山,山势磅礴,绵延数十里,俯视乌江,形势扼要。”钟岭山相传又叫钟鸣山。远视,形如钟。与对岸铜鼓池对峙。据说,钟岭山顶有凡人看不见的神钟,与铜鼓池的鼓一样,时有鸣响,鼓响钟和,或钟鸣鼓和。后人更名为钟岭山。如今,人们既未听到钟鸣,也未听到鼓响,只留下美丽的神话。有小路盘旋而上,山顶呈丘陵状,住数百余户人家,均姓张,相传为土家族张姓鼻祖发源地,明朝时建一祠堂,供张姓祖宗灵牌和木雕菩萨。至今碑序尚存,有和尚常年住持,绵延香火。方圆数十里,凡张姓后裔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或六月十九均到钟岭山朝山拜佛,焚香点烛,顶礼膜拜。解放后,菩萨和神主牌均被毁坏,石碑被主持和尚埋于地下才免招破坏,现已回到原处。
铜鼓池离淇滩后上方二公里处,地处丘陵。数百户人家,均为土家族杨姓。与钟岭山隔江对峙。寨中有塘,叫铜鼓塘。早年有水,后干涸,改名为铜鼓池。塘边有一洞,叫“庙灵洞”,洞内深幽,阴暗潮湿,内有一自然石槽。洞口隔田一丘,对面为私塾学堂。夜深入静时,学堂寄宿的先生隐隐约约听到庙灵洞中响起沉闷的咚咚鼓声,与隔江对峙的钟岭山的当当钟声唱和,或咚咚当当,或当当咚咚,遥相呼应,回环不绝,声声入耳,沁人心脾。
木鱼洞在淇滩场南面江边有一洞,洞中有一块大石,如石龛罩下,石面凸形光滑,如鱼背,石块中空,敲如木鱼响,故名“木鱼洞”。洞前水流湍激而回水循环,是垂钓的理想之地。当年贺龙在淇滩时,常来木鱼洞口垂钓。
深沟子位于乌江西岸彭家上游两公里的钟岭山麓,悬崖峭壁,嶙峋险峻,树茂清幽,景色迷人。崖上建庙一座,叫“火神庙”,供火神祝融大帝像,常年香火缭绕,佛徒参禅打坐。
石马石马坐落于淇滩镇铅厂坝水泥厂对岸.在沙坨与彭家交界处,现粮油直库下的悬崖峭壁上。悬崖高约500米。石马右侧靠岩壁,头部逆江流斜向上西南方,全身站于岩壁中、下段,身长约2米,胸围约1米多,四肢朝下。身色淡黄,在石马唇边长有许多嫩绿的野草。石马迄今还有一个传说,大约2000年前,在彭华村(彭家)的田地里。群众发现一匹野马在吃庄稼,群众追赶一天.野马四处奔跑,逼在石马坐落的悬岩顶点,无路可逃,于是纵身跳下悬崖,不见其影。人们认为是石马作怪,就聚众来到岩底,爬上悬崖.用铁锤将石马头部打掉。事后,在石马受伤的颈部流了三年黄水。从此,不见有野马在田地里吃庄稼了。据说,有一个姓李的穷秀才路过石马坐落的地方,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石马原来在月舟,从古留下几千秋。邪风荡起无毛动,细雨飘飘有汗流。嫩草登唇难开口,铁鞭任打不回头。出峡处为乌江沙砣渡口公路大桥,大桥于2002年6月1日通车。渡口大桥飞架南北,全长340米,主孔长180米,为桁架组合全国第二大桥,投资1410万元,由贵州省国道公路工程公司承建,合格率达100%、优良率85%以上。沙砣乌江大桥的修建,给山峡增添了新的亮彩。

历史沿革

淇滩地,汉先后属涪陵县、永宁县,蜀汉属万宁县,隋、唐、宋属务川县,元、明、清属沿河祐溪长官司。清乾隆年间辟齐(淇)滩场,场期“一·六”,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有铺民120户。民国3年(1914年)属沿河县,民国15年(1926年)设四区(淇滩)。民国23年(1934年)红军建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和淇滩、檬子、梅子、天宫井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7年(1938年)设淇滩联保,民国31年(1942年)改为淇滩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0年设淇滩乡,1953年淇滩乡分设淇滩、檬子乡,析黑水乡分设钟南乡、新型乡、结群乡、联桥乡。1956年,檬子乡并入淇滩乡,新型、结群乡部分并入钟南乡。1958年淇滩乡、钟南乡、联桥乡改为公社;1959年改为管理区;1961年淇滩管理区改为淇滩公社,钟南、联桥、高穴管理区合并改为联桥公社;1963年复设淇滩、钟南、联桥公社。1984年改淇滩、钟南、联桥公社为乡。1993年并淇滩、钟南、联桥乡为区级淇滩镇,南北长15.65千米,东西宽12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101.7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