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宜春市地图 > 靖安县地图 >
仁首镇地图
仁首镇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业

仁首镇坚持“政府搭台,开发商唱戏”的思路,紧紧策应靖安县的旅游规划,围绕生态旅游拓展项目,打造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亮点。推进生态旅游开发,以金田龙象户外拓展基地项目建设为基础,加大宣传力度,激活人气,加快镇村第三产业发展。发展“农家休闲游”。以石上分路口为中心,统一规划,形成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农家乐”一条街,凸显“绿色家园区”的特色。仁首镇突出民俗新村、古村风貌、桔园观光、生态农业为重点内容,发展“生态观光游”。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接待能力,进一步加快原505军事基地、雷家、水垅古村等景点开发建设。围绕生态旅游开发,大力发展商贸运输、宾馆餐饮、休闲购物、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进一步扩大市场消费,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拉动三产和镇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发展策略

推进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采取技术转让,共建实体等各种形式进行合作开发。加强企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引导企业培育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的思想灵魂、精神支柱,上下一条心共筑企业的发展。该镇大力搞活流通企业,延伸财力增长的“产业链”,切实为流通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加强对货物运输、纺织配件、印染化工等两头在外企业的管理,形成大流通生大财的良好势头。大力发展仁首货运、申发货运企业、纺配机械配件企业、联盛、鼎新印染化工企业等龙头企业。仁首镇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按照“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强”的思路,实施名牌战略,着重做好特色文章。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建立“三品”农业基地,建立3000亩无公害椪柑示范基地;抓好100亩有机蔬菜基地和1万亩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壮大养殖业,培植一批养殖大户,以大户带动散户,新增大户10户,使该镇生猪出栏突破3万头。该镇注重发展生态农业,继续抓好沼气工程建设,做到点面结合,新增沼气池300个;全面完成10万株杨树种植任务。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多层转化增值,引导、扶持非农民营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业。

经济发展

仁首镇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培育镇域经济的“支撑点”。优化服务质量,改善发展环境。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质量,建立领导干部挂点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服务责任制,切实为企业解决项目审批、用地、用电、融资等问题和困难,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组织企业主参加企业管理知识培训和各类经贸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

文化遗迹

位于靖安县与奉新县交界处的仁首镇周代大型古城址,呈长方形,东西窄、南北长,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址分内外城布局,内城位于城址的南面,东西向分布,长方形,面积4万平方米。城址四面城墙,保存比较完好,其中东城墙长700米,基宽15米,现存高度为15米,辟有两座城门,最宽处达30余米;南城墙长400米,基宽20米,城门内似有瓮城;北城墙长450米,基宽20米,现存高度20余米,有3处豁口,其中一处可以确定为城门;城西墙长600米,基宽25米,现存高度3米,有3处豁口。考古人员对城内局部断面和城墙断面进行小规模解剖发现,城内局部堆积厚度约50厘米,出土了方格纹、米字纹、云雷纹等印纹硬陶片,还有少量的马鞍形穿孔石刀等。专家们初步推定,该城址始建年代不会晚于周代,是江西省至今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古城址之一,也是赣西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址,它对于江西省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结构体系的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其他两处古文物也都处于靖安县仁首镇境内。一处是元明时期古民居——云山世第,位于该镇棠港村牌楼组,据普查人员查阅大量家谱和县志,结合该建筑群的实际特点,可以确定该民居始建于元代早期,在中国现存古民居建造时间排序中属于营建时间最早的。另一处是一座占地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墓葬数量达数百座的大型汉晋古墓群,这是江西省至今发现的保存最好、数量众多的古代墓群。

地理气候

仁首镇位于九岭山脉东段南麓,总体地势西高东低。该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平均年气温17℃,一月份平均气温4.9℃,七月份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10℃,年平均日照时数1872.6小时。由于季风影响,上半年各月降水量呈逐月增加,下半年各月降水量呈递减趋势;全年每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百分比分别是,第一季度21%,第二季度46%,第三季度22%,第四季度11%;5-6月降水最多。年平均降雨1803.6mm,最大年降雨量2536mm,最小年降雨量1343.6mm。有霜期短,无霜期年平均为271天。

基础建设

仁首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政策,加快村组公路改造步伐;结合沼气工程建设,改水、改栏、改厕。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该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文明信用户”创评工作,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维护农村稳定。规划新农村建设,建立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加快集镇建设步伐,扩大集镇规模,健全集镇功能,提升集镇品位,使之真正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