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枣庄市地图 > 山亭区地图 >
桑村镇地图
桑村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近年来,该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按照稳粮扩菜大上畜禽的思路,用宣传、示范引导、服务的方法促进农民自觉调整。2000年,种植业内部粮经比为6∶4,冬暖大棚菜为6400亩,其中冬暖大棚红椒为5000亩;在低山丘陵区,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在平原地,进行林、田、路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名优稀特林果,提高林业的产值比重,大棚果成为农民增收新的亮点。畜牧业发展迅速,2000年生猪存栏1.9万头,羊7.4万只,兔9.2万只,家禽130万只,养殖大棚553个,养殖专业户531个,肉鸡孵化厂2处,肉鸭孵化厂2处,肉鸡屠宰厂1处,初步形成畜牧业的产业化。2000年,全镇粮食亩产676公斤,总产达到3650万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7900万元。其中种植业5785万元,林业32万元,畜牧业2083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仅有少数红炉作坊等零星私营手工业。建国初,手工业作坊大部分停办。1978年,镇主要有石料厂、化工厂、农具厂、砖厂等社办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大上乡镇企业,先后建起庄裕制革集团公司、保温瓶厂、羊绒衫厂、泰昌玉米淀粉厂,上述企业对推进农村工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庄裕制革集团公司是1988年与台湾华裕有限公司合资的外向型企业,以生产羊、猪皮革为主,1995年公司承担省科委下达的洗涤型山羊绒面服装革研制技术,取得成功,被国家科委等五部委列为“星火计划”扶持项目,产品有服装革、鞋面革、绒面革、烫化革、水洗革,年产系列羊皮革300万平方尺,产品远销俄国、韩国、意大利等地,1998年销售收入6500万元,获省政府颁发的“先进三资企业”称号。依托原料和劳动力等优势,1995年镇集资1248万,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建泰昌玉米淀粉厂,主导产品为玉米淀粉,建厂后,受市场影响,效益没有充分发挥。2000年,企业进行改制,泰昌玉米淀粉厂被亨元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买断,投入技改资金,年产酸化、氧化系列变性淀粉3万吨、普通玉米淀粉1万吨,产品涉及造纸、纺织、食品、制药、钻井、粘合剂、日用化工等领域,生产能力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2000年实现利税667万元,获利314万元。最近几年,立足山区实际,发动千家万户,靠优势项目牵动,靠城镇建设拉动,靠产业推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2000年,全镇个体业户达到5600家,私营企业387家,注册资金1.1亿元,营业收入3.16亿元。全镇初步形成了塑编、淀粉、皮革、劳保用品、建材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格局。
第三产业:依托小城镇,发挥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镇区内第三产业获得较快发展。镇区内实现社会化供水,建立了自来水服务中心,3万多人吃上自来水。2001年,又打深井1眼,可解决1万多人的饮水问题。辖区内修建公路67公里,其中北留线(桑村段)、冯木线硬化公路26公里,桑黄线、蒋黄线油化公路41公里,形成了“两纵两横”的运输干线格局,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运输业有了快速发展,辖区内有各类运营车辆700多辆,总吨位600吨。1984年4月9日,桑村邮电局成立,主要经营函件、包裹、汇兑等邮政业务。当年底,出口信函3万多件,出口包裹580多件,出口汇票825张,报刊发行量51万份。1988年5月1日,开设邮政储蓄业务,1998年邮电分营时达到400多万元。1998年10月以后,邮电实现分营,业务量不断上升。至2000年底,全镇邮政业务总量完成38万元,信函4.2万件,包裹720件,汇票2760张,揽收特快专递200件,邮政储蓄余额首次实现了千万元。发挥了为山区发展提供信息流通、商品流通、货币流通服务的功能。
塑料编织产业:1994年,位于镇东部山区的玉子山村,利用能人振兴经济,从温州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建起塑料编织袋厂。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帮助打井、修路、整改电路,使其迅速膨胀。2000年塑料颗粒加工厂达到201家,塑料编袋厂达到46家,年产编织袋5亿条,形成废旧塑料编织袋回收、颗粒加工、编织袋生产、印刷封口、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年吃掉“白色垃圾”12万吨,安置农村劳力6000人,年销售额近3亿元。
辣椒种植:辣椒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又一强项。通过宣传、示范引导、服务,发动农民进行连片规模种植,镇里在全国媒体上宣传其特有的品质,设立了专门批发市场,现在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为使农民增收,又与台商达成建天然色素厂的意向,年生产10吨辣椒红色素,50公斤辣椒碱,消化鲜辣椒2700吨,将促进万亩红椒基地的形成。
淀粉及粉条:淀粉及粉条是桑村镇的又一特产。由于桑村镇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区,地瓜栽培历史悠久,每年100万吨的地瓜淀粉和30多万斤粉条、粉皮销往全国各地。近年,又引进高淀粉玉米,依托亨元精细化工公司,发展订单农业,公司与农户互惠互利,桑村镇已成为全国性的玉米淀粉产地。

强镇由来

该镇科技农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特别发达。为枣庄市“小麦千斤市”整建制镇,每年5000万斤反季节蔬菜远销全国各地。年产编织袋5亿条,为全国江北最大的塑编基地,中央电视台专门作过报道。乡镇企业49个,其中枣庄市亨元公司年生产变性淀粉3万吨,普通淀粉1万吨,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变性淀粉生产厂家。全镇获得的荣誉主要有:全国五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山东省小城镇建设新型乡镇、省级文明乡镇示范镇、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先进乡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文明乡镇、突出贡献单位。2000年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镇。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16′至117°23′,北纬35°03′至35°06′之间。面积7800公顷,地处沂蒙山区西南部,属淮河流域,位于山亭区、滕州市接壤处。

现任领导

现任镇党委书记:张壮伟
现任镇长:刘春玲

桑村名人

程子显(1907~1945)桑村镇西坦村人,1907年生于贫苦农家,幼年胸怀读书报国之志,1938年组建联庄会抗击日军。是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三区办事处成立,任山亭乡乡长,翌年秋被叛徒告密,身陷囹圄,受尽酷刑,但坚贞不屈,被押送鞍山服苦役,旋经党的营救,1943年秋逃脱,重返故里。党又设法命程子显以伪三乡办事处主任职,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屡建奇功。
程子亮(1911~1945)程子显之胞弟,生于1911年,与其兄程子显志同道合,矢志报国。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常入敌巢,散传单贴标语,搞地下联络,历尽艰险。1945年夏历五月八日,由于奸细告密,兄弟俩被日伪逮捕,敌人先用严刑,后施软计,二人坚贞不渝,视死如归,始终未泄露党的机密,壮烈牺牲。
张岳琦1938年3月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吉林省政协主席。1955年8月~1958年9月在铁道部济南铁路运输机械学校学习;1958年9月~1966年5月任牡丹江机车厂技术员、党委干事;1966年5月~1967年4月任牡丹江市委工业部干事;1967年4月~1969年8月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革委会、地区革委会干事;1969年8月~1979年10月任黑龙江省革委会、省委办公室干事、秘书;1979年10月~1980年11月任辽宁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80年11月~1982年10月任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82年10月~1985年6月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1985年6月~1986年5月任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1987年11月~1989年7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1990年8月~1993年10月任吉林省副省长;1993年10月~1994年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1994年2月~1997年1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1998年1月以后任吉林省政协主席、中共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党组书记。
李朝忠1943年1月出生于桑村镇任庄村。196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院从事计算机研究,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到国防科工委从事计算测量,再到通讯总体研究所从事计算机软件研究,参与计算机航天卫星的应用,为研究员。现为总装备部计算机软件专家组成员,曾被国防科工委荣记“三等功”。

社会事业

文教科技:解放初期,全镇只有一处完全小学,其余则为1~4年级初级小学,教学班89个,在校生2897人,入学率达60%。到1991年,全镇教育进行调整,村小合并到附近完小,合并后的完小仍为22处,中学合并为2处,教学班203个,在校生11400人,教职工48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到2000年,全镇中小学共有203个教学班,在校生11206人,教职工5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师资力量也不断扩大增强,学历达标率100%,教学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卫生医疗:全镇现有行政村卫生室63个,其中甲级卫生室25个;乡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3人,其中乡村主治医师45人,医师15人,医士7人,卫生员16人。桑村镇中心卫生院坐落于桑村镇驻地,始建于50年代后期,几经变革,1986年划归桑村镇人民政府管理。1988年卫生院进行了扩建,建门诊楼一幢,面积达3000平方米,业务用房300平方米。现医院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有职工94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3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0人,初级71人。设有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妇产科、放射科、化验室、治疗室、中西药房、B超室、心电图室、防疫股等20多个科室。病房里设有50张病床,卫生院年门诊量25000人次,年业务收入90万元左右。积极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小学学生健康教育和居民健康教育得到普及,95%的居民饮用自来水,实行卫生厕所的改造与家庭住宅同步规划,儿童的“四苗”接种率达到85%,传染病发病率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广播电视:桑村镇农村有线广播,开始于1958年,1964年滕县广播站开始实验“远距离送电”,在桑村搞试点。到1968年底桑村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有线广播,广播喇叭也发展到3000多只。1999年6月1日停止播音。1998年4月,桑村镇有线电视开始建设,开辟了16个电视频道,到2000年底共接通了13个自然村,电视用户1100多户,总投资已达到4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