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镇地图
上都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上都镇水源丰富。在沙地和草原上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是上都镇的一大自然景观。全旗境内有大小河流共21条,由两大水系组成。北部属呼日查干诺尔水系,主要由流经浑善达克沙地的高格斯台河,芒克敖里木河等内流河组成;南部属滦河水系,主要由发源于旗南部低山丘陵区的上都河、慧温河等外流河组成。境内河流总长度283.9公里。除此之外,还有水泉16个,湖泊(诺尔)142个,最大的淡水湖是扎格斯台诺尔,最大的咸水湖是浩勒吐音诺尔。在春季和夏季,主要河流和湖泊中栖息着许多珍贵的鸟类。上都镇植被类型丰富。拥有种子植物共计708种。北部浑善达克沙地东端发育有杨、桦次生林,西部低山丘陵的山体阴坡有岛状灌木林,北部是沙地榆树疏林,中部有大面积的草原。夏季的上都镇草原,蓝天、白云、百灵鸟与星罗棋布的湖泊,蜿蜒曲折的河流和一望无际的山峦、树丛、草甸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草原图景。历史文化
游牧时代:上都镇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早在一二十万年前,上都镇范围内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从春秋战国直到元代,这里是北方民族生产活动的场所。其中影响较大的民族有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在这里活动,绘制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公元前相当长的时间到公元一世纪,这里是匈奴统治的区域,公元二世纪到三世纪是鲜卑人的属地。四世纪末柔然统治该地区,到五世纪中叶则由突厥人治理。六世纪到九世纪接受回纥人的统治,十世纪时使成为契丹人的领地,是辽朝皇帝捺钵避暑的地方。十二世纪初,女真灭辽,建立金朝,在曷里浒川北岸建造桓州城,治理金朝西北边陲,是金朝西京路桓州府所在地,又是金朝西北路招讨司治所建帐之所。金国皇帝金世宗完颜雍将此地更名为"金莲川",说"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经常率骑兵来此消夏围猎。金章宗完颜頫出生于此地的麻达葛山,便以"麻达葛"命其小字。金朝在原辽朝乌鲁古的基础上,在这里设置特满和忒恩群牧,为金朝畜牧战马。归属中国: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南下攻金,"下金桓州,得其监马几百万匹,分属诸军,军势大振"。公元1251年,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于金莲川。在这里,忽必烈广召天下名士,组成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金莲川幕府的建立,对忽必烈治理汉地乃至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此地选址建城。1259年城郭建成,命名为"开平府"。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登元朝皇帝之位,将开平府作为临时首都。1264年,改燕京(今北京城)为中都,后称大都,从而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1272年,上都开始大兴土木,不断扩建。元朝历代皇帝每年四月至八月,巡幸上都,避暑行猎,处理朝政大事。元朝灭亡,元上都几经战乱的损毁,变成了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明朝曾经在这里设立开平卫指挥使司,屯田驻防。随着明朝势力的衰微,蒙古人重返故地,游牧生产,成为蒙古右翼诸部的领地。1675年,察哈尔林丹汗孙布尔尼举兵反清,兵败身死,清廷将察哈尔余部编入八旗序列,设总管治之。上都镇与镶黄旗遂成为察哈尔八旗的左翼,被安置在这片草原上,接受清朝的直接统治。民国时归察哈尔省管辖。
解放后镇情:1945年获得解放,第二年建立人民政权,1956年最终形成现有的行政区域。上都镇名人荟萃,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独特。中国现代蒙古族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当代蒙古族著名的历史学家赛熙亚勒、蒙古族著名歌手朝鲁、蒙古族近代画家阿格旺、蒙古族现代小说家钢•普日布等生长在这片沃土上。以上都镇察哈尔方言为代表的察哈尔语音作为中国蒙古语标准音,曾于1980年3月31日得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准。察哈尔民俗、察哈尔奶食,名扬区内外。上都镇拥有如此优美的自然条件、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备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上都镇旗委、旗政府制订了调整产业,振兴上都镇经济的近期和中远期的规划,提出了在发展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的同时,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此带动其他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为此,请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上都镇绘制了《上都镇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5)》,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元上都是上都镇旅游业中的重点观光景点。上都镇拥有这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努力保护的同时,正在配合自治区致力于将元上都申请加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工作。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草原城市,更是元王朝的夏都,在世界及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元上都遗址像座巨大的人类文明的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认识元上都,解读元上都,不仅能获得有关蒙元王朝历史文化的许多知识,更能了解蒙古民族会同其他兄弟民族创建元朝,为今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所做出的不朽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