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镇地图
沙湾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状况
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盛产水稻、玉米、烤烟、蔬菜(辣椒、洋荷、大蒜)。烤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以养猪、羊、牛、禽为主。工农业总产值3.3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6亿元,工业总产值2.1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2.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镇内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充足,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纵横交错,公路四通八达,煤矿资源丰富,现已有鲁家坝煤矿、五一煤矿、新材料加工厂等17家企业落户沙湾,每年可创煤碳税费达百万元。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喀斯特地貌特殊明显。特别是位于仙人山脚下的板水沟峡谷风光更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还有远近闻名的中世纪古军事城堡海龙囤与我镇相邻。全镇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草坡、草地3000公顷,非耕地2000多公顷;有杨梅、板栗、方竹笋等丰富的野生资源;仅建设村境内年产方竹笋就达200余吨。还有天麻、杜仲、板蓝根等中药材的种植也将成为我镇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民展观、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全镇经济发展为大局,拓宽视野,强化功能,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实现五大提升”,“以四强四重四突破”为抓手,“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线,着力建设三大机制(党建工作责任、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党内民主政治),筑牢三大工程(能人兴村、党员关怀、便民服务),筑出三大载体(综合示范带、三关工程、远程教育),凝心聚力,抓住关键,谋求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全镇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名胜古迹
宝墨园:始建于清末民初,当时只占地3亩。现扩建至160多亩,以弘扬包公清官文化为主线,特具岭南园林建筑风格,南国水乡特色。艺术精品琳琅满目。昔日广州荔枝湾风情、清代珠江紫洞舫等佳景的缩影再现园中,美不胜收。沙湾何氏大宗祠:
沙湾何氏大宗祠(即留耕堂),始建于元朝正年(公元1275年),距今700多年。最大规模扩建重修是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总占地面积3千多平方米,是一座由青砖、石、木、牡蛎构成的古建筑。清代最后一次重修也比广州陈家祠还早170年。是番禺区年代古、规模大、艺术精、格调高的何姓族人的祖祠。其特点:以柱多而闻名,一共112条木、石柱,它汇集了元、明、清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加上高超的砖、木、石雕手工艺,闪烁着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光彩。1986年,重新修葺,恢复原貌。1989年列入广东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至今一直对外开放,让游人参观。牌坊正面“诗书世泽”,背面“三凤流芳”,是明朝理学家陈献章(陈白沙)书写。“留耕堂”、“大宗伯”木牌匾分别由陈白沙及明代广东省中书参知政事郑允成书写。
沙湾“魁星楼”:
沙湾“魁星楼”,又称“水绿山清阁”。这是源自“鲤鱼跃龙门”、文魁”独占鳌头“传说构想建筑的。始建于康熙60年,距今二百八多年。何氏先祖以此激励后人发奋图强、勇夺头标。
鳌山古建筑群:
鳌山古建筑群位于沙湾镇三善村鳌山脚,由报思祠、鳌山古庙、社稷神庙、先师古庙、神龙古庙、观音庙等组成,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古庙群,属清代建筑,保存完好。
区位概况
该镇古称南陵镇,是沙湾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乐山城西南37公里,东经103°33'40″北纬29°25'12″。东临大渡河,西枕二峨山,南接轸溪乡,北与嘉农镇交界。境内有郭沫若旧居、美女峰石林,素有“沫水钟灵,绥山毓秀”之称誉。截止2005年底,该镇幅员面积87.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072米,最低海拔404米,分高山、中山、城区三个部分,现有耕地面积3780亩,退耕还林面积12000亩,荒山荒坡造林面积4.5万亩。该镇有10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80个村民组,6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3120人,耕地面积3780亩,其中:农业人口11896人,共有23个党支部1332名党员,其中:农村党支部10个,党员329名,社区党支部10个,党员925名。社会事业、文化、旅游
社会事业:沙湾镇积极响应市委开展的“山花工程”和省委开展的“东海明珠”创建活动。该镇文化站先后通过了“山花工程”和“东海明珠”工程验收,成为全县迄今为止通过省“东海明珠”考核验收的两个乡镇之一。拥有图书5000余册的阅览室于今年初实行对外开放,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线电视网络覆盖沙湾、仙菇、七里等24个村,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镇拥有门球、武术、保健操等各种体育协会组织,形成了沙湾、叶桥、道化等几个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村。建成文体休闲广场1个,敬老院健身场1个,篮球场9个,文娱活动室6个。沙湾农民体育代表队参加省、市级运动会屡获优异成绩,2005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2002年被授予“丽水市老年体育工作红旗单位”,2003年被授予“浙江省体育特色乡镇”,现正朝着建设“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的目标努力。民间文化:带大嫫:畲族风俗,指后人把女性死者的灵魂招回来,供奉在中堂,以示对死者的孝顺。迎神:每年4、5月份农耕结束后,各村到相关的佛殿迎接神到自己的村供奉起来,以寄托一年的丰收和保平安。打黄:家有人生病、流年不利、运气不顺时,请道士先生来驱逐恶鬼。降神(问神):家有东西丢失、运气不顺等时,请巫婆或者是先生询问神,以得到神的指点。
旅游资源:沙湾村根据《柳氏宗谱》载:先祖于康熙十八年来沙湾开基。由于村建河湾沙圩,地呈月牙形,素有“半湾村傍月,一曲水鸣雷”之喻,故名之。早在清朝的时期,就有十大风景点,分别是:半月增光、双凤朝阳、伏虎望兔、福脉庵堂、海虾盘沙、雷滩鼓浪、石佛点头、三水会合、金鸡亭、文昌阁。现部分已破损,遗迹仍存。
乡镇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沙湾镇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上级党委政府及挂钩结对单位的大力扶持下,全镇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发展中的效益农业: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努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根据本地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一是举办科技培训班,做好示范工作,扩大农户受益面,近千人通过省科技特派员现场科技培训和传播示范途径受益,形成了人人“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二是成立“畲仙高山蔬菜合作社”,积极主动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指导,稳妥实施市场营销战略,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06户,带动发展500多种植户,实现效益达500万元。三是结合山海协作工程,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规划试验示范基地50余亩,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和实施,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机制拓展市场。该镇现已形成高山蔬菜、烟叶、田鱼、山羊、药材、水干果等六大优势高山农业产业,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全镇发展高山蔬菜1500余亩,其中400亩高山小尖椒为订单农业;烟叶种植面积800多亩;发展稻田养殖有机鱼面积1000亩,其中示范面积300亩;发展以杨梅、西瓜、雪梨为主的干水果2000余亩;积极发展高山养羊产业,提供农户优质种羊40头,现农户存栏山羊1600多头;种植以厚朴为主的药材1600多亩。
工业经济概况:招商引资工作富有成效,工业生产增长势头喜人,“十五”时期新增从事工业生产的单位20家,总产值近6000万元,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比“九五”时期显著提高。其中阀门业和水电业发展迅猛,嘉宁泵阀制造有限公司投资600多万元投入生产,与正兴阀门制造有限公司等成了该镇阀门制造业的代表;全镇小水电发电量为1813万千瓦时,规模以上水电企业发电量为757万千瓦时;医药包装业发展势头强劲,腾龙医药包装有限公司投资1300多万元新建产房和进行技改,目前已经投入生产;来料加工业发展态势良好,直接培训人员500多人,培养了3名较大规模的经纪人,结线、打火机和其它产品加工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实现年产值50余万元,净利润20多万元,为农村闲散劳动力取得可观经济收入的同时,更稳定了社会治安状况,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沙湾”、“和谐沙湾”,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注重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层次,把工业经济的发展从投资推动转移到创新推动上来,努力推动“绿色GDP”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