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场苗族彝族乡地图
石场苗族彝族乡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建设
全乡有耕地面积23500亩,其中田4000亩。有荒地面积1.5万亩,植被覆盖率45%。2008年实现工农业产值比2007年增长6%,其中:农业产值比2006年增长4.5%。财政收入努力完成90万元;油菜籽、粮食产量比在2007年略有增长,烤烟计划种植3200亩,确保收购烟叶80万斤,烟叶特产税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7年增加130元左右,人均纯收入1850元,人均粮食稳中有升,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比2007年上升7个百分点。乡境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740县道和岩孔至太平公路穿乡而过,且在石场集镇交汇。主干公路网络呈放射状与周边县(市)、乡(镇)相连。金沙至石场油路2006年建成通车,石场至太平乡、石场至马路乡、石场至仁怀九仓镇油路年底将建成通车。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煤、铁、铜、硅土等矿藏,其中黄青树煤矿床探明储量达5.4亿吨,是金沙县三大煤矿床之一。农业发展
石场苗族彝族以“油菜、畜牧、早熟作物、茶叶、酒用高梁”五大产业为基础,发展“三高”农业。烤烟发展已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为脱贫一方作出了贡献。酒用有机高粱的种植,在国酒茅台有机原料基地石场示范园的辐射下不断扩大,畜牧业品种改良,实现杂交优势的普及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产量和质量,乡镇企业稳步发展,非公业主不断涌现,发展成为乡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粮油加工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态势,走向大规模生产道路。世纪之初,随着黔北火电厂在金沙的建成,引资新建年产9万吨煤的金鑫煤矿,煤田进入开发期,正逐步成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历史沿革
石场乡集镇所在地,原名石革闹,民国中期,改为“石革闹场”,简称石场。金沙县立县后,建激扬镇(石场谐音),1943年正式改为“石场”,为行政建置冠称。特色产业
全乡经济以种植烤烟为主,烤烟发展已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烤烟种植3200亩,确保收购烟叶80万斤,烟叶特产税80万元;油菜籽,茶叶,酒用高粱产量665吨,实现畜牧业产值8410万元,财政收入186万元,人均纯收入1400元。2002年全乡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2910万元,实现全年粮食总产量10439吨。传统节日
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廿四的火把节,是中国彝族的传统新年,到了这一天,数万彝族男女老少大清早穿上缝好的新衣,步履轻快地来到石林草场,唱歌跳舞参加各种喜庆节目,一直到晚上的篝火晚会,熊熊烈火染红半边天,足足热闹了一整天。在每年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期间,楚雄彝族自治州将举行火把节狂欢,推出彝族祭祀火神、点燃巨型火把、举办大型焰火晚会等系列活动。火把节期间,在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风景区,彝族同胞们则会拨响大三弦,吹起迎宾过山号,跳起欢快的舞蹈,点燃熊熊的火把,邀请各族人民参与火把节,以盛大的民族传统摔跤、斗牛比赛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艺演出来欢度这一盛大节日。踩花山节: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节主要流行于滇东北、滇南的苗族村寨。各地时间不一,屏边县苗族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过节。该节日原是登高跳舞怀念祖先,男女青年互相求爱的一种活动,后来逐渐成为盛大的传统佳节。节日清晨,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在传统固定坝坡上,活动开始,着盛装的男女老少拥入活动场所。活动主要有跳舞、斗牛和跳狮子3项。斗牛爱好者将赛牛的两只角用刀刮得尖锐锋利,擦上香油,使牛角又尖又亮。比赛按一对一进行,几轮较量后,优胜者由主人拉到花杆前披红挂彩走一圈,人们以美酒敬献牛的饲养者,表彰其辛劳。跳狮子是由若干个跳狮者组成,先在场内跳跃,然后架人梯爬花杆,以跳得好、爬得高的"狮子"为胜。胜者爬到花杆顶取下作为奖品的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群众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男女老少在芦笙声中跳三步舞或蹬脚舞,青年男女求恋寻偶定情结伴,老农在聚会中交流生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