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地图
市中区相关地区地图:
区位优势
交通信息:市中区交通发达,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206国道贯穿境内;西连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东依京沪高速公路,青岛、日照、连云港三个出海港口;南濒京杭大运河的台儿庄等内河港口。周边有五个空港,100公里内南有徐州观音机场、东有临沂机场、西有济宁机场,北距济南国际机场200多公里,东距青岛国际机场300多公里。BRT城市快速公交系统:2010年8月1日,枣庄建设的“BRT城市快速公交”投入运营,是山东省继济南之后第二个拥有BRT的城枣庄BRT市。枣庄市首条BRT线路设置主线1条(B1)、支线2条(z1、z2)。B1线:始发站东盛路站(光明东路),经光明东路、光明大道、光明西路、泰山路、临山路到枣庄火车站。Z1线:始发站枣庄汽车总站,经解放路、光明东路、光明大道、光明西路、泰山路、临山路到枣庄火车站。Z2线:始发站文化东路站(与东盛路交口处),经文化路、西昌路、光明大道、光明西路、泰山路、临山路到枣庄火车站。
历史沿革
因地处枣庄市中部偏东,原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得名。市中区城区枣庄,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唐、宋时期形成村落,元、明以后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集市。1928年建枣庄镇,直属峄县。1958年11月峄县治所由峄城迁至枣庄。1960年1月撤销峄县建制,建立县级枣庄市。1961年10月枣庄市升格为省辖市,下辖齐村、峄城等4区。1961年6月建立县级枣庄镇,直属枣庄市。1976年7月建立枣庄市市中区,下辖2处人民公社和3处街道;同年12月合并为1处人民公社和1处街道。1981年12月1处街道分设为5处街道。1983年11月区划调整,市中区辖区又增加了原属齐村区的9处人民公社和1处社改乡。1984年4月人民公社全部改设为乡镇,市中区下辖市郊、渴口、黄庄、永安、孟庄、郭里集、安城、西王庄、周村、齐村、税郭11处乡镇和中心街、文化路、龙山路、各塔埠、矿区5处街道。2001年3月乡镇规模调整,撤销周村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孟庄镇;撤销安城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税郭镇;撤销郭里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西王庄乡;撤销渴口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齐村镇;撤销黄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永安乡;撤销市郊乡,以原市郊乡的行政区域设立光明路街道。至此,市中区下辖孟庄、税郭、齐村3镇,西王庄、永安2乡,光明路、中心街、文化路、龙山路、各塔埠、矿区6街道。2003年,全区总面积375平方千米。辖11个乡(镇、办事处),176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49.14万人。2008年总体概况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9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15.38%;第二产业增加值56.4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29.55亿元,增长22.72%。三次产业比例为4.97∶62.37∶32.66。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07亿元,减少10.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8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2.95%。税收总收入8.8亿元,增长33.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2.03亿元,比年初增加67.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95亿元,比年初增加7.71亿元。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粮食总产7.42万吨,增长4.8%;油料总产1.36万吨,减少2%;水果总产8248吨,减少2.3%;蔬菜总产15.36万吨,减少30%。肉类总产1.4万吨,禽蛋总产1.44万吨,奶类总产0.96万吨。水产品总产3900吨,增长1.3%。全年人工造林面积909公顷。全区农机总动力19.03万千瓦,增长5.7%。
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8家,全年实现增加值59.35亿元,增长35.1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4.92亿元,增长43.7%;实现利税28.62亿元,增长23%;实现利润18.78亿元,增长24.2%;产品销售率99.3%。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8亿元,增长52.23%;纳税额4.72亿元,增长24%。
建设环保,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5%,城市园林绿地率28%。公共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9.5万立方米/日,供热面积622万平方米,用气人口30.1万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6.47辆,生活垃圾处理率95%。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9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亿元,增长0.7%。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量2691万立方米。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6个,完成投资额1970万元。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1.2%。
交通邮电,公路通车里程5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8公里。公路客运量10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9%;公路货运量1442万吨,增长2.9%。营业性机动车6269辆,减少418辆。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027万元,减少8.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5.62万户,电话普及率38.2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46493户。
贸易旅游,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实现进出口总值14595万美元,增长35.14%,其中出口总值13881万美元,增长34.77%。新签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71个,合同金额58.41亿元,增长7.5%,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5.05亿元。主要旅游景点有枣庄北郊园林、孟庄龟山、甘泉寺、鲁南观赏石馆、蛤蟆泉度假村、羊鼻子泉、红石岭度假村、凤凰岭自然风景公园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8.72万人次,增长26.03%;实现旅游总收入12422万元,增长29%,其中外汇收入26.25万美元。
教科文卫体,枣庄学院坐落于市中区北部。有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生3651人。普通中学19所,在校生22361人。小学61所,在校生36052人。共取得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申请专利214件,授权专利123件。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6个,公共图书馆1处,文化馆1处,档案馆1处。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卫生机构10所,其中,医院、卫生院7所,疾病卫生机构1所,卫生监督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492张,卫生技术人员713人,其中,执业医师340人、执业助理医师78人、注册护士163人。有体育馆1座,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66枚,其中金牌17枚。
社会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5元,增长14.2%;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32元,增长21.1%;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57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22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5798元,增长7.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1元,增长14.2%;人均居住面积32.32平方米。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9486万元,增长18.2%。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91万人,其中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万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人口参合人数达15.36万人,参合率达到72.7%;参加失业保险1.3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175万元。最低生活保障救助3.02万人,其中,城镇低保2.54万人,农村低保0.48万人,发放城乡居民低保金1591万元。全区福利彩票销售2870.31万元。城区社会福利单位8个,乡镇敬老院6个。社会福利企业4个,安置残疾人员115人。
自然环境
〔地貌〕广元市市中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地势东北、西北高、中部低,形成北部中山区,中部河谷浅丘及平坝区,南部低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全区70%属山地类型。境内山峰属米仓山脉西、岷山脉东,龙门山脉东北三尾端的余脉。最高点西北部白朝乡的黄蛟山海拔1917米,最低点南部嘉陵江边的牛塞坝海拔454米。全区被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南河4个水系划割为大光、艮台、黄蛟、云台、南山5个小山系。〔气候〕全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生长期平均310天,无霜期共263天,年日照时数1342小时。光热资源丰富,热量集中在4至9月,能满足多种农作物生产。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698毫米,年内降雨量集中在5至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形成了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一般现象。〔矿产资源〕全区矿藏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已探明的有煤炭、金、赤铁矿、硫铁矿、菱铁矿、耐水粘土、熔剂白云岩、熔剂石灰岩、水泥用石灰岩、水泥配料、水泥粘土、石英砂岩、方解石、高岭土等20多个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0个矿种,其中煤6452.32万吨,水泥灰岩9723.11万吨,玻璃脉石英72万吨,耐火粘土155.82万吨,硅石194万吨,重晶石11.55万吨,玻璃石英砂150万吨,页岩960.61万吨,石膏194万吨,建筑用砂1803.15万立方米。水泥灰岩、耐火粘土储量居全省之首,煤炭是主要矿产资源之一,除国家煤炭开采外,其它可供开采的储量达1800多万吨。全区现有勘查矿山企业3个,油页岩勘查企业1个,有矿山企业90个。〔水资源〕嘉陵江由北至南横贯全境,流长90公里。形成了以嘉陵江为主干、白龙江、清江河、南河为支流的江河水系。全区大小河流20余条,总长400余公里。全区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近100万千瓦。国家重点工程宝珠寺水电站就在区境内白龙江下游。其中白龙湖水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库容70亿立方米,有岛屿20余个。〔生物资源〕全区生物资源品种多。粮油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豌豆、胡豆、薯类、土豆、云豆、小豆、绿豆、香谷、油菜籽、花生等,高山区主要生产天麻、杜仲、川芎等名贵药材和香菌。全区林草地面积广阔,林业用地面积131万亩、森林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4%,主要林产品有油桐、生漆、核桃、木耳、棕片、茶叶、水果等;草地面积125万亩,禽畜主要有猪、牛、羊、鸡、鸭、兔等。〔旅游资源〕市中区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乡,全区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千佛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石刻标语碑林、观音岩摩崖造像;凤凰楼掩映于绿树浓荫之中,被誉为“川北第一楼”;天台山云蒸霞蔚,峭壁悬崖,林深路险,满目苍翠;王家营温泉、盘龙温泉服务设施配套,泉水含矿元素多,有良好的保健作用;雪峰水库可荡浆碧波、漫游青山……如诗如画的风景名胜,招来了无数观光客。乡镇简介
安谷镇位于乐山市城区西南5千米,地处平坝,兼有浅丘。面积56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138个农业经济社、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户数8504户,总人口282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16人,农业人口26372人,人口密度505人/平方千米。土主镇位于乐山市北部、市中区东北部,距乐山市区9千米。全镇幅员面积46.33平方千米,总人口15632人。临江镇全镇面积30余平方千米,人口一万余人。距乐山市中区30千米,距峨眉山市16千米,距沙湾区17千米,紧靠峨眉山市乐都镇、九里镇、桂花桥镇等工业强镇。苏稽镇位于乐山中心城区西部,辖23个行政村,3个社区,177个经济社,总人口3.48万人(其中集镇人口1万人),镇域40.82平方千米(其中小城镇3平方千米)。(可能是2003年数据),罗汉镇地处乐山市中心城区城西南缘大渡河北岸,距中心城区20千米。地势北高南低,海拔最高513.7米,最低372.4米,境内以平坝为主,兼有丘陵、河心洲坝,全镇幅员面积22平方千米,辖10个村,67个经济社,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约1.3万人。九峰镇坐落在风景秀美的乐山城南,东接凌云乡,西邻岷江河,南通牛华,北靠通江镇,与嘉州内城隔江相望,是乐山中心城区的南大门。九峰镇幅员面积24.4平方千米,辖七个自然村和一个居委会,人口14500余人。全福镇位于乐山城东,距中心城区3千米,地处浅丘,幅员面积约54平方千米,全镇辖8个行政村,61个经济社,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10603人。白马镇位于乐山市中区东部边缘,北与童家接壤,南与青平相连,东西分别紧连三教(属井研县)、石龙。幅员面积32.95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82个经济社和一个居民委员会。2000年总人口数12466,其中非农业人口421人,人口密度为378人/平方千米。青平镇幅员面积39.77平方千米,距离乐山城区约25千米,辖9个行政村,8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000多人,属纯农业乡镇,地形为丘陵地区,属浅丘,海拔359.8—471米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037毫米。童家镇位于乐山市市中区东北角,离乐山县城36千米,与井研县、青神县相接壤,全镇幅员面积37.4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960亩,全镇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82个经济社,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4821人,(可能是2004年数据),牟子镇地处乐山城郊,全镇幅员21.5平方千米,辖区内有10个行政村,75个经济社,一个社区,人员1.7万余人。水口镇位于乐山市城西5千米处,因位于青衣江、大渡河、临江河一江三河出口交汇地带而得此名。水口镇位眉山、乐山大佛和郭沫若故居三大旅游胜地中心地域,幅员面积20.68平方千米,可耕地8000亩,人口1.82万人,辖11个村,76个经济社和1个社区,4个居民小组。茅桥镇地处乐山市中区东南部,面积32.72平方千米,其中集镇面积1.4平方千米,辖9个行政村78个经济社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5365人,其中农业人口13540人,非农业人口1825人。车子镇地处大渡河南岸,面积19.25平方千米,与大佛、乌尤隔河相望。通江镇位于乐山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东临岷江,西傍青衣江与大渡河,面积52.92平方千米,镇建城区面积达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万余人,非常住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542人,人均占有耕地0.45亩。辖1个街居委会,17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是典型的城郊型乡镇。棉竹镇位于乐山中心城区的东北面,北距成都仅1小时车程。棉竹镇幅员面积38.5平方千米,辖11个行政村,85个经济社,1个社区居委会,有常驻户3684户,人口11965人。(可能是2004年数据),悦来乡位于乐山市市中区北部,距乐山中心城区18千米,东与关庙乡隔河相望,南与棉竹镇相连,西与夹江县接壤,北与青神县交界,乐青路贯穿全境,平羌小山峡镶嵌东侧。全乡幅员面积45平方千米,辖9个行政村76个经济社,人口10077人,其中城镇居民344人,人口密度为224人/平方千米,城镇面积0.4平方千米。(可能是2004年数据),关庙乡位于乐山城区东北部约8千米的岷江河畔,北邻青神县汉阳坝,东邻市中区剑峰乡,西与市中区悦来乡隔河(岷江河)相望,南与市中区牟子镇接壤,幅员面积34.3平方千米。辖9个行政村、72个经济社,1个居委会、2个街道;总户数3265户,总人口约10400人,其中农业户3009户10008人,非农业户256户392人。石龙乡地处乐山城东北19千米,与土主镇、剑峰乡、白马镇、青平镇接壤;境内主要以丘陵为主,兼有少量平坝。幅员面积33.66平方千米,全乡总户数2706户,总人口8842人,其中:乡村人口8602人,非农业人口240人,总劳动力5242个,外出务工1000余人。全乡辖7个行政村,55个经济社。九龙乡与井研县磨池镇相邻,距乐山城18千米,全乡幅员面积13.32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40个经济社,人口5024人,农户1448户。(可能是2004年数据),凌云乡地处乐山城东南4千米,属于浅丘地带,辖8个行政村,66个经济社,一个街道居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2053人,其中:农业人口11574人,非农业人口479人,全乡幅员面积34.9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342人/平方千米。(可能是2003年数据),剑峰乡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北部,幅员面积54.75平方千米,最高海拔714米,最低海拔408米,距乐山城区15千米。辖12个行政村和1个街村,99个经济社,有住户4120户,人口13505人。(可能是2003年数据),普仁乡位于乐山市城东28千米处,与青平镇、九龙乡、井研县四合乡相接壤,幅员面积13.78平方公理。普仁乡现辖4个村计42个经济社、1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745户,总人口5395人,非农业户29户,每平方千米391.5人。地属丘陵,海拔高度在359-471米之间。(可能是2003年数据),平兴乡位于市中区西南面,距中心城区23千米,东与水口镇连界,北与苏稽镇相邻,西北与峨眉符溪镇接壤,西与峨眉桂花镇相连,南与沙湾区交界。辖9个村,58个经济社,人口8956人,面积26.93平方千米。(可能是2003年数据),杨湾乡位于乐山城西19千米,青衣江右岸。界于东经103°36′40〞-103°40′40〞,北纬29°36′40〞-29°39′40〞。东和北皆临青衣江,南靠苏稽镇,西与夹江顺和乡,峨眉山市平城相连,幅员面积24.011平方千米。杨湾乡驻地杨湾场,据民国《乐山县志》载:“万顺场俗名杨湾场。清时创设,出产以米、麦、茧等为多。1934年属怀苏乡,解放后建杨湾乡,辖10个村、92个组,2001年未有4636户,158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8人。地属平坝,兼有丘陵,海拔高度在481.3—373.2米之间。迎阳乡位于乐山市中区东南部,由原茅桥镇分出,距乐山中心城区约24千米,东北与青平镇交界,东南与九龙乡接壤,南靠茅桥镇、西南靠凌云乡,西北邻全福镇、北邻土主镇,全乡幅员面积18.41平方千米,辖三个行政村(前进村、迎阳村、四合村)35个经济社,2003年全乡人口统计为6015人,1807户。2001年乡政府由迎阳湾搬迁至现在的四合村范围内的甘塘坳。旅游景点
煤炭工业旅游区(在建):枣庄因煤而兴,是一座斐身中外的煤城。据史料记载,1308年枣庄就有人掘井采煤;1908年成立了峄县中兴矿局。中兴矿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民族资本独立经营的大型煤矿。至30年,代,中兴煤矿发展成为仅次于抚顺、开滦的全国第三大煤矿,1936年原煤产量达182万吨,堪称“中兴”极盛时期。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被日本三井株式会社攫取。日本侵略者对枣庄煤炭进行了大规模掠夺性开采,煤炭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八年间有4000多名矿工死于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法西期血腥政策之下。建国后,中兴公司更名为枣庄煤矿,1999年枣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关井破产重组为新中兴公司。枣庄煤矿、几度兴衰、百年沧桑。现有“电光楼”遗址、“八大家”遗址等景点。中兴矿务局(中兴煤矿公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民族资本独立经营的大型煤矿,是旧中国唯一由民族资本经营的最大私营煤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家机械化采煤企业、近代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唯一一家由两人民国总统(徐世昌、黎元洪)任董事长、民国总理(周自齐、朱桂辛)任财务总监的企业。李鸿章、张学良等人都曾是中兴公司的大股东。中兴公司在清末和民国年间的董监会大股东和经理人,是新旧不断更替的大官僚、大军阀、大财阀,如张莲芬、徐世昌、黎元洪、张作霖、朱启钤、任凤苞、钱新之、叶景葵等。百年中兴,孕育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寄托了几代民族资本家富国强民的梦想,其遗存是民族工业的标志和见证,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主要矿业遗迹有办公大楼、配楼、东大井、南大井、北大井、机务处、电厂、老公司、东过车门、西过车门、台枣铁路、老洋街、枣兴堂、电光楼、老火车站、国际洋行及探采矿工具、史籍等,绝大部分矿业遗迹保存完好。依托中兴公司,积极建设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国家矿山公司、张学良纪念馆等,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龟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市中区东北部孟庄镇境内,距市驻地15公里,景区北与国家级森林公园抱犊崮隔水相望;西连国家级地质公园熊耳山大裂谷;南临峄城冠世榴园风景区。龟山风景区占地总面积约40余平方公里,由龟山景观区、水上游乐园、板栗基地生态园区、千亩观光桃园及桃园山庄服务区组成。景区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错落有致,交相辉映,老龙潭商周遗址、雁窝岭汉古墓群、跑马岭等古遗迹,展示了龟山风景旅游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国家AAA旅游景区。
甘泉寺:甘泉寺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卓山北侧,因寺中甘泉而得名。该寺建于元仁宗延佑六年。寺内现存千年树龄的银杏古树,足以佐证该寺历史之悠久。银杏树下,有一块石碑立于明朝万历十五年(1588年),题为《重修龙窝寺碑记》,该碑高约四米,为一巨石雕刻制而成,碑文为明朝光禄寺卿贾梦龙所撰,其弟贾梦鲤所书。碑背面记载着甘泉寺过去的辉煌:拥有良田千顷,寺内僧人逾百,重修时捐资捐助者有数千人之众。该寺始建年代已无从查考,明朝万历年间曾进行较大规模重修。至近代仅存遗址,1992年重建,正名甘泉寺,因甘泉而起今名。占地10.7亩。寺内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窑神殿、东西配殿,两侧为连接长廊,院内有放生池、甘泉、千余岁银杏树及各种古树,寺内还存有历代修建寺院的石碑。大雄宝殿塑金身佛像三尊,配以十八罗汉,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放生池内塑有骑龙观音,甘泉水流注池内。
周村水库:周村水库坐落在龟山脚下,总容量2850万立方米,盛产鲤鱼、鲶鱼、银鱼、鲫鱼等。周村水库一年四季美景不绝,日落西山时最为迷人。每逢傍晚,太阳西下,斜阳铺泻,龟蛇二山在水中倒映;渔舟点点,湖面碧波在落日的余辉下熠熠闪光,构成了周村水库特有的壮丽景观。
枣庄市博物馆:枣庄市博物馆是一座以陈列历史文物为主、专题文物为辅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占地近20亩,总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其中主展楼2700平方米。整座建筑采用民族特色的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集园林、建筑于一体,共分为前后两院,其中主展楼高3层,分为8个展厅,中间为攒尖式宝顶。博物馆大门是一道仿汉厥式、具有牌楼风格的建筑,雕梁画栋,斗拱立柱,浑然一体。门两侧,配对有青石麒麟,围墙宛如长龙,起伏错落。展厅大门也是汉厥式结构,主柱嵌贴黑色花岗石,光润平滑、庄严肃穆。门楣上是诗人贺敬之题写的馆名。右侧刻有山东史前图画文字和甲骨文,左侧刻有仿战国风鸟图腾。主楼建筑内设四个主展厅,四个侧展厅。一楼两个主展厅向游客简要介绍了枣庄从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的历史,展示了200余件本市出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兵器;薛国故城出土的典型文物等。东展厅分两汉、隋唐、宋元明清几个单元,陈列200余件汉墓出土的各种陶器、陶模型、铁器、隋代铜佛造像、历代铜镜、宋元瓷器等。二楼中部设电视厅,观众可观赏反映枣庄名胜古迹风土民情的录像资料。东西两个侧厅,分别为近现代文物展厅和机动厅,主要承接全国各地的文物、书画、摄影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巡展。三楼顶阁内设标本室内,藏有考古工作者从全市各个古遗址采集的各类文物标本,供专家学者研究使用。博物馆主楼后是一处型园林,小池、凉亭和石桥点缀其中,沿着池塘有一座汉画像石廊,陈列着枣庄市出土的具代表性的汉画像石、历代碑刻和石雕,其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已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
鲁南观赏石馆:鲁南观赏石馆位于枣庄市市中区西昌路中段,是枣庄奇石收藏家、市政协委员李忠洋先生自筹资金筹办的。该馆建筑面积760平方米,馆名为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朱训题写。石馆以弘扬赏石文化、普及地质知识为宗旨,以石会友。馆内藏石2000余块,分象形石、纹理石、矿物晶体石、化石、纪念石、事件石等60余种,先后入选亚洲太平洋地区赏石展、山东省奇石精品展、山东省第二届赏石展等,并连连获奖。同时兼藏自然天成根雕。鲁面观赏石馆是目前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较有影响的民办观赏石馆。是国家“AA”级旅游景点、“全国石文化先进单位”。
光明广场:枣庄光明广场位于光明路与龙庭路的交汇处,南依烈士陵园,北临科技馆,是市民们游玩、健身和举办各种文艺娱乐活动的场所。广场占地200余亩,由中心区、休闲区和文化区三部分组成,配有草坪花池、疏林草地和喷泉灯光等,采用轴线规划布局,动静结合,通透开阔,从高空俯瞰,颇似一个呈放射状的圆环。每当夜晚来临,整个广场灯火通明,人流如织,翩翩起舞的健身者,悠闲散步的人流,此起彼伏的乐曲,流光溢彩的喷泉,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枣庄全民健身中心(东湖公园):占地总面积980余亩,其中水面510亩,总投资2亿元;综合交通、生态、游憩、文化等因素,主题公园分为文化广场区、体育运动区、水上活动区、滨水休闲健身区、综合服务区、湖心岛文化休闲区等六大功能区,最终形成“二台三园十二画、一湖一岛一翠峰”的景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