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镇地图
史家镇相关地区地图:
辖区代码
511002101史家镇,511002101001史家街社区,511002101201方田村,511002101202四美桥村,511002101203石梯村,511002101204牛桥村,511002101205干田湾村,511002101206吊钟村,511002101207平桥村
农业经济
史家镇是一个农业乡镇,有着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1000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占15000亩左右。主要以水稻、玉米、红苕、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在平桥村、方田村以种植蔬菜为主。1985年该镇粮食产量3600吨,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种子改良,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到2004年,该镇粮食总产量为4634吨,比84年增加了1000吨,增长25%。2001年,史家镇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成渝高速公路沿线进行经济林建设,栽植枇杷、柠檬500余亩,2001年——2004年在干田村、牛桥村、吊钟村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共完成柠檬、枇杷、巨桉等栽植2000余亩。部分柠檬、枇杷已进入挂果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史家镇的畜牧养殖以生猪为主,2004年成立了史家镇优质生猪养殖协会,推动了全镇生猪发展,全年生猪出栏19100头。同时发展其他养殖业,全镇有规模养鸡场4家,年出栏小鸡20万只。奶牛养殖场3家,奶牛25头,年产奶量25000斤。2004年全镇畜牧产值1400万元。该镇渔业养殖面积198亩,其中包括一座小型水库。鱼类品种主要有鲢鱼、鲫鱼、鲤鱼、草鱼等。2004年全镇水产品产量185吨,包括江河捕捞鱼5吨。辖区内有市属企业内江市种猪场。该场于1938年创建,是集种猪生产、科研、育种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原种猪场,是中国政府与加拿大政府合作的三个瘦肉型猪场之一。2004年1月中国最大、最新一次性引进国外(加拿大)种猪350头。该场设施先进、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种猪生产和育种全部实现微机化管理,全国联网,长期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研究院等合作,开展科研课题。2004年1月,该场新引进加拿大优质种猪350头,为保证这次引种成功,该场重新占用500亩地,新建一条生产线,在饲养上严格管理,在健康上使用进口疫苗免疫接种,同时采用综合保健措施,定期对种猪健康水平进行检测;在育种上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法进行遗传评估。该场现拥有加系长白、加系约克、杜洛克、内江猪等优良品种。年生产种猪上万头,畅销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
乡镇特色
史家镇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农民粮食超过245公斤;甘蔗、油菜、花生、水果、海椒、蘑菇、药材收入已达种植业产值的45%;生猪、鸡、鸭、鹅、兔、蚕、奶牛等养殖业发展较快。
地理气候
史家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7.6度,最高气温26.9度,最低气温-2.6度。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9242男9680女9562家庭户户数5738家庭户总人口(总)18926家庭户男9487家庭户女94390-14岁(总)40510-14岁男21010-14岁女195015-64岁(总)1375215-64岁男693615-64岁女681665岁及以上(总)143965岁及以上男64365岁及以上女79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7547
行政辖区
下辖村:方田村四美桥村石梯村牛桥村干田湾村吊钟村平桥村
历史沿革
清名史家街,1913年改街为乡,1951年析场镇,1958年并入川江公社,1962年建牛桥公社,1984年改牛桥乡,1985年复置史家镇,1989年由东兴区划入市中区。1990年区划调整,将原史家区所属的牛桥乡改为史家镇划入市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