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沟镇地图
双沟镇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产品和资源
巩固、拓宽林果基地建设,以草湾百亩林果示范园为核心区,向高速公路和宁徐公路两侧辐射、延伸。2003-2004年通过对草湾、周冲等村部分土地的流转,拓植林果1000亩,品种主要有李子、油桃、凯特杏、大枣等;利用河道纵横、水域宽阔的优势,引导农民从事水产养殖,2004年底全镇有围网养殖面积3万亩,内塘养殖2300亩,网箱养殖面积12万平方米,并且申报了1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全镇水产品年产量6870吨。
醉猿传说
公元195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在疏浚淮河流入洪泽湖湖口的双沟下草湾河床施工现场,意外地发现了距今约15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经专家们进一步探源考证发现,江苏泗洪双沟镇一带,早在旧石器时代就生活着一批猿人,他们采集野果,堆于洞穴,经淮水浸泡自然发酵后,野果及其流出的液体,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醇香。猿人纷纷饱尝之后,竟一一醉卧不起。百万年沧海桑田,当醉卧的猿人们重浴阳关时,在他们骨骼上浸透着的酒的醇美印迹,一下子震惊了整个世界,于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便多了一个词条---醉猿化石。于是全世界都心悦诚服地承认酒的源头在中国;于是中国所有关于酒的记载和传说都一下子变得苍白而又荒谬。从此,这块依傍在洪泽湖与淮河交汇的三角小洲被酒类学家称之为中国酒的源头,被诗人称为醉猿洲。
自然村庄分布与建设用地
1、双沟镇共有53个自然村。每个行政村平均3个自然村,农村人口47516人,平均每个自然村897人。双沟镇17个行政村中,有三个行政村的自然村在6个以上,14个行政村的自然村在5个以下。其中800人以上的自然村有23个,占总数的43.4%。村庄规模悬殊较大,人口最小的自然村为官路村的郑庄为151人,人口最大的自然村为胥湾村3648人。大部分村庄都是临水和道路而建,总体特征是自然村数量多,村庄占地面积比较大,设施滞后,环境较差。2、全镇建设用地为1079.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155.6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最小的村庄为孟圩村赵楼101.1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最大村庄为官路村的郑庄298.0平方米,镇域农民住房大部分为为平房,约占总建筑面积的74%,主要建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二层楼房约占26%,主要建于近五年。人均住房面积39平方米。睢宁县双沟镇各行政村基本情况现状统计表,序号行政村自然村(个)户数(户)人口(人)劳动力(人)建设用地(公顷)人均用地(平方米/人)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亩)1孟圩89924815241373.4152.467861.42园西37082657136051.1192.340771.53柳元1412170293025.8151.624721.54高赵28623823198067.8177.37123.51.95魏林211084028191477.0191.255351.46上坝55832405112044.2183.82872.51.27焦营36162600125049.9191.947311.88张宋2362140875023.9169.720221.59陈王1404158788026.4166.416681.110苏杭69283615187362.4172.647731.311官路65792401123568.7286.136361.512观阁35342136107032.6152.61552.50.713胥湾17453648183456.4154.64045.51.114大白25622020104039.2194.125741.315纪湾3452183298032.9179.628801.616三友28163649167062.9172.463421.717新源37553200156071.5223.45872.51.8小计1753114184751636745866.1182.3748801.318双西19624806243027.156.428200.619双东19214930251721.543.622950.520盘王1392138085539.1283.3802.50.6镇区89653262830125.5235.6小计205631711644236745213.2130748801.3合计561458963958395751079.3155.6748801.2
双沟酒业
:江苏双沟酒业股份有限有公司,座落在淮河与洪泽湖环抱的千年古镇——双沟镇。1977年在双沟附近的下草湾出土的古猿人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考证后,被命名为醉猿化石。科学家们推断,1000多万年前在双沟地区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中生活的古猿人,因为吞食了经自然发酵的野果液面醉倒不醒,成了千万年后的化石。此一论断,已被收入中国现代大百科全书,为了充分发掘双沟作为中国酒源头古老内涵,2001年,中科院的考古专家们第二次对双沟地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科考,结果发现早在1000多万年前,双沟地区就有古生物群繁衍生息。据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玉柱、徐钦琦、计宏祥三位著名学者联手撰写了《双沟醉猿》,并在海内外发行。独特的地理环境,铸就了悠久的双沟酿酒历史,据《泗虹合志》记载,双沟酒业始创于1732年(清雍正十年)据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双沟酒业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双沟美酒的美丽传说,最广为流传的有《曲哥酒妹》、《神曲酒母传奇》等。古今文人墨客、将军、学者等也都为双沟酒留下动人的诗篇,如宋代的苏东坡、欧阳修、杨万理、范成大等,明代的黄九烟,当代的陈毅父子,叶圣陶、陆文夫、陈登科、茹志娟、绿原、邹荻帆等,在许多美好诗篇里,双沟美酒香透千百年的每一个日子。如今的双沟酒业有总资产10亿元,2010年预计销售收入35亿元,年创利税逾10亿元。具有投资发、经营多种产业和对内对外开拓来务的雄厚经济技术实力。江苏双沟酒业拥有3700多名职工,占地130万平方米,年产大曲酒产销量最高、江苏省获国家优质酒奖牌最早的企业。连续6年跻身中国最大工业企业500强。主要产品双沟大曲以优质高梁为原料,并以品质优良的小麦、大麦、碗豆等制成的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混蒸工艺,经人工老窖长期适温缓慢发酵分层出醅配料,适温缓慢蒸馏,分段品尝截酒,分级密闭贮存,经过精心勾兑和严格的检验合格后灌装出厂。双沟大曲以“色清透明、香气浓郁、风味纯正、入口绵甜、酒体醇厚、尾净余长”等特点著称,在历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被评为国家名酒,荣获金质奖。1994年由中国食品协会,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等单位组织的全国名优白酒检评中,双沟大曲继续保持国家名优酒称号。双沟集团199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又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2001年荣获“中国十大文化名酒”称号。在全国同行业中首批通过国家方圆标志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
特殊地理
双沟现已成为谯、涡、太、郸、鹿五个县区交界处的区域中心小城镇,被《中国名镇》称为“皖北边贸商城、中原名珠、棉花之乡。”双沟文化灿烂:双沟是全国体育先进镇,全省群众文化先进镇,镇文化站曾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是全省“双百”工程试点单位,镇广播电视站是省四星级广播站、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先进单位。双沟文化站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是安徽“双百”工程试点,现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双沟交通便捷发达。京九铁路、105国道纵穿镇区、西有双漯省际公路连接106国道,东有双师公路直通京九铁路油河车站,双沟成为我区南部的交通中心。
镇级市
双沟镇被确定为镇级市,为城区四个镇级市之一。先行试点的城镇有:枣阳市吴店镇、兴隆镇,宜城市小河镇,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孟楼镇,南漳县武安镇,保康县马桥镇,谷城县石花镇;城区参照执行的城镇有:襄州区双沟镇,襄城区卧龙镇、尹集乡,樊城区太平店镇。通过努力,把试点小城市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人口聚集度高、功能设施完善、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镇级市。
历史传说
双沟亦称“双溪”、“双河”,这些地名源于镇区北边靠近故黄河堰的两条奇特的小河沟。这两条小河沟虽然相距仅仅只有百来米,但水流方向却是相反的。南边的一条河沟水向东流,北边一条河沟水向西流,而且最终都汇集到镇外西大沟,又向西南安徽省灵壁方向流去。在没有称呼双沟之前的此地,只有王庄、张庄、高康庄等几个小村庄。每个小村庄只有十户八户人家。因这里是南来北往的商人水陆运输的必经之地,随着生意人逐年增多,居住的人烟也逐年增加。生死病老,人间常事。原在城区北边的故黄河堰下,是一片长满芦苇、杂草的荒滩地,后来就自然成为埋死人的乱葬岗子。说来也巧,有一天,南海观音菩萨到北海去参加聚仙会路过了此地,她按下祥云往下一望:“怎么能让死人与活人住在一块儿呢?”于是就动了恻隐之心,用手指向下一划,地面上立刻出现了一道小河沟,这就自然把阴宅和阳宅分开了。这道小河沟就是南边的那一条,由于观音菩萨是从西向东划的,所以水流的方向也是向东的。俗话说,天上方一日,人间已百年。观音菩萨三日聚会结束,当返回南海又途经此地时,再次按下祥云往下一看,却发现她上次划出的河沟北边又居住了人烟,而且是一片低矮的茅草小屋,衣着破烂的穷苦的人家。于是她手指一动,在居住人烟和乱葬岗子之间又划了一道河沟,这就是现存北边的那条河沟。这条河沟,观音菩萨是自东向西划的,所以水流的方向也是向西的。后来,随着集市面积的不断扩大,自然地把原来的几个小村庄连到了一起,原来几个小村庄的名字也就分不清了。那些做生意的远近客商,也就自然称呼这里为双沟集,久而久之,双沟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有正史考证,其实这两条小河沟是在早年黄河决口泛滥而形成。大约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从河南澶渊(濮阳西南)决口,黄水过处便形成一条大河,即今日的黄河故道。从那时起在一百多年间,因黄河屡次决口,泛滥的黄水又从故道南侧冲泻形成两条大沟,在两条大沟之间即黄河故道南二里许便形成一个冲积高滩,后来在这高滩上陆续有人家居住,也就自然的将该地名称呼为双沟。解放前,双沟镇区大王庙戏楼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至今双沟人还清楚记得:“黄河北去流双水,徐郡东来第一楼。”这也是对双沟地名的真实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