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常德市地图 > 澧县地图 >
双龙乡地图
双龙乡相关地区地图:

贵州省习水县双龙乡

基本概况:双龙乡位于贵州省习水县东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2公里,分别与良村、温水、仙源、官店,二里等乡镇接壤。辖5个行政村,130个村民小组,3220余户,1.44万人。双龙乡有耕地面积(习惯亩)13860亩,(其中水田2400亩),在耕地中有25度以上坡耕地7063亩,占总面积的51%,有林地34571亩,有草山草坡22540亩,有荒山荒坡28420亩。双龙全乡海拔870—1771米之间,乡政府所在地1340米,年平均气温12.1摄氏度,幅员106.2平方公里。境内有河流9条,水库1座,境内85%喀斯特地貌,99%以上汉族居住,交通极不发达,经济、通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状况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有了很大改观,双龙乡现在已建设中药材之乡和畜牧业强乡的思想,加速双龙发展。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粮食总产量5911吨,其中夏粮1884吨,秋粮40人均占有粮食420千克。经济总收入4045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收入2723万元,乡企营业收入1322万元。人均纯收入744元。退耕还林面积1.39万亩,境内有丰富的优质无烟煤、铁矿等矿产资源,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和贵州省极贫镇乡。全双龙乡已落实“两杂良种”示范种植5200亩,红粮连片种植2120亩,魔芋示范种植460亩,金银花、木瓜种植1640亩;养殖三元商品猪840头,二元种猪160头,山羊2180只;解决了48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解决了680人、80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2008年,全双龙乡人均纯收入可增收100元以上,800多贫困群众将实现脱贫目标。
计生工作:习水县双龙乡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扎扎实实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收到了较好效果。该乡把宣传教育进村和妇科病普查普治紧密结合起来。并以计生服务站和村计生室为基地,把婚育新风内容和妇科病普查普治贯穿于乡村人口学校教学全过程,除坚持常年开展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宣传和妇科病普查普治,还开办各种培训班,向群众传播致富信息和生活百科知识等。同时,各村的主要街道和村口张贴了计生宣传画。双龙乡有500余人参加了妇科病普查,查出患有各种妇科病的183人,普治183人,并针对疾病类型制定了随访计划。
历史遗迹:四渡赤水纪念在征集红军长征文物时,在习水县双龙乡兴中村兴罗坝村民组村民罗占清家中,发现71年前红军长征路过双龙时书写在农户门板上的标语,“红军优待投城官兵”、“川军弟兄们你们的枪口要瞄准反革命的官长”等清晰可见,但经过七十多年的风雨,有的字迹已经模糊。现今八十多岁的罗占清老人回忆,71年前,红军他家借宿时,他还给红军打过草鞋,还保留着当年打草鞋的工具。老人家都始终舍不得将这些标语抹掉,是因为对替穷苦人民翻身作主的红军、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重庆市彭水县双龙乡

双龙乡位于县南部,面积62.04平方公里,总人口5087人,非农业人口61人,辖5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驻大坝子。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GDP)1400万元,比2005年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万元,财政收入实现120万元,其中,地方预算收入实现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全乡粮食生产总量3600吨。人均占有粮食实现750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年无森林火灾发生,无乱砍滥伐林木案件;加大稳定、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力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控制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零;加大普法教育力度,保证民事纠纷调解率为100%,成功率达95%以上,控制民转刑案件,杜绝群体上访和重复上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该乡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坚持以“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为方针,重抓科技、主攻质量、提高单产、稳定总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收购预检制度。全面完成种植面积2000亩,按照“科学育苗、科学管理、科学烘烤”的原则,加强各个环节的生产管理工作,实现烤烟增产增收。实现收购烟叶40万斤,中上等烟叶比例占80%以上,实现产值200万元,实现财政税收40万元。在措施落实上实行利益与任务挂钩,推行“一专五定”责任制,成立抓烟领导小组,指导烟农按科技规程生产,为烟农交售烟叶保驾护航,真正实现烟农、行业、政府三者利益均占。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双龙乡

盘龙区双龙乡距城15公里,总面积88.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2337米,常驻人口7264人,流动人口近3000人,辖4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是一个由汉、彝、回、苗等民族组成的城市近郊山区乡。全乡有党委1个,直属党(总)支部10个,村小组党支部30个,党员333名。全乡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72.36%。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乌龙村委会前卫屯村。乡镇机构改革后,乡机关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办公室等行政机构和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站所。2007年,全乡地区生产总值达699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592万元,完成计划总产值比重的37%;第二产业完成500万元,完成计划总产值比重的7%;第三产业完成3900万元,完成计划总产值比重的56%。完成财政总收入531万元。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3万元,完成预算任务的324%,完成上划收入168万元,完成预算任务的114%。另外,临商税收入133万元。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大胆实践,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二十字”方针,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取得的成果,加大力度,投入资金和项目,扩点带面,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07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82元,同比增长7.1%。双龙乡干部群众正按照区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努力打造一流的软环境,加强执行力、创新力和凝聚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建设绿色双龙、生态双龙、和谐双龙。全乡辖4个村委会:乌龙、麦冲、麦地塘、庄房。乡政府驻前卫屯村。2004年由官渡区划归盘龙区管辖。

贵州省威宁县双龙乡

基本概况:双龙乡地处贵州省威宁县城西南,乡政府地处全县人民饮水工程杨湾桥水库边上,距县城约15公里。全双龙乡面积约130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63个村民组,4500余户2.1万人,是一个全农业乡。有彝族、回族、苗族、汉族居住,其中少数民族占52%。双龙乡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一个交通死角,平均海拔高,地势陡,农业出产单一,全双龙乡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乡镇。该乡的西凉山一带有丰富的煤、铁矿资源待开采。开发的最大一项工程是种草养畜,双龙乡凉山村在60年代就是闻名全中国的养畜红旗公社,西凉山一带地广人稀,是一个天然的养殖场。
自然特征:双龙乡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宽约80公里,东北至西南长约120公里;平均海拨1511米,最高2217米,最低470米;年平均气温12.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54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地貌为山、丘、沟、坝、谷、洞交融的喀斯特结构。
资源特点: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硫、铁、硅、砂、粘土、草炭、大理石、高岭土、重晶石等。其中,煤、硫、铁、锌探明储量分别达540000、29856、4042、1540万吨以上,硫磺已打入国际市场。农副土特产品众多。主要有烤烟、天麻、白蒜、大豆、芸豆、竹荪、柑桔、半夏、杜仲、五倍子、生漆、茶叶、党参、蚕茧等。其中,烤烟叶厚、色黄、质优;白蒜、杜仲、五倍子等名贵药材等字闺中。
农业发展:蚕桑、水果、辣椒、大蒜、中药材、反季节蔬菜等特色农业基本形成。发展万亩楠竹基地、万亩魔芋基地、千亩苦丁茶基地、奶牛、仔猪、杂交牛育肥、家禽等畜牧业基地;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生态畜牧业以及畜牧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中介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经纪人队伍,逐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
历史遗迹:马撒驿清真寺:位于威宁县双龙乡西凉山古滇黔道上,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刘彩阿訇在该寺掌教,归主后被回族张氏争埋在张氏坟山。1967年维修过一次,1987年,政府拔款7000元维修。占地700余平方米,辖穆斯林2000余人。马家屯清真寺:位于贵州省威宁县双龙乡大地村马家屯。马家屯清真寺,始建于明代。马家屯,为明代乌撒四十八屯一。《威宁县志·屯垦志》:“洪武二十八年,因乌撒卫开辟,分为五所,各设流官,大兴屯垦”。而马家屯,则是回族马姓屯垦之所,故名。马家屯清真寺,座落在马家屯寨子中间一小山包上,周围古树参天,绿荫掩映,有姜梓树、三角枫树等,胸径均在70厘米以上,环境优美。由于多次被烧毁,清咸丰初年,马元义倡导重修,咸同灭回时又被毁,同治三年重建三间权作礼拜,光绪二十三年,马金翠与族人马金品、马七斤、马金瑞、马正林、马小祯、马老有、马小妹等积资修理。民国21年,族人又重建,木石结构瓦房,建筑面积210个平方米,占地400多个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县政府拔款1700元重新进行维修。2004年由韩阿訇捐资50万元重建,总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辖穆斯林1800余人。

重庆市云阳县双龙乡

历史:将双水乡更名为双龙乡。管辖原双水乡、文龙乡所属行政区域,共10个村、2个社区,幅员面积76.38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原双水乡双河口社区居委会双河口(原双水乡人民政府驻地)。
行政区划更名(双龙镇):双龙镇位于云阳县西北部,西邻开县,北接路阳镇,南通渠马镇,距云阳新县城48公里,开县新县城35公里,云开路穿境而过,团双路横贯其中,交通网络发达,区位优势明显。全镇幅员面积76.19平方公里,总人口41420人,下辖7个行政村2个社区,125个村民小组。柑橘、花生是全镇特色主导产业,现已建成优质柑橘园区16500亩,花生园区5000亩,是全县柑橘主要生产基地。双龙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务实创新、奋勇争先的工作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胡总书记“314”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强镇富民为己任,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13453”战略(即锁定一个目标,把双龙镇建设成为柑橘花生之镇、西部边贸大镇;突出三条主线,发展、和谐、为民服务;围绕四个重点,经济建设、城镇建设、重点工作、社会和谐;推进五大工程,以优质柑桔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工程、以双龙中学建设为主的社会事业工程、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工业经济工程、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工程、以以人为本的和谐工程;夯实三大保障,思想解放、组织制度、公共财力),组织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克难攻坚,扎实苦干,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双龙镇竹坪村村支“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锁定“三村”目标,争做“四型”村干,打造“五好”支部,努力创建“六优”新村,村域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锁定“三村”目标:结合村情,村支“两委”对全村发展定位:一是打造产业强村,努力建成全镇乃至全县柑橘产业第一村。二是打造万元增收示范村,率先在全县实现万元增收目标。三是打造农村经济工作先进村,在全镇9村(社区)中争当各项工作的排头兵,树好旗帜,当好标杆。
争做“四型”村干:为抓好全村主导产业——柑橘,村两委干部在郑重全体村民承诺:不当翘脚老板,争做“四型”干部,切实当好群众的服务员。一是争当“全职型”村干,深入落实“三项制度”,每天实行坐班办公,接访群众,为群众全程代理各项服务;二是争当“科技型”村干,为群众产业发展提供“万精油”服务。两委成员根据分工,建立分片承包责任制度,每名成员对片内的柑橘及其它产业实行技术包干,各自建立示范片,亲自为群众开展柑橘高换嫁接、病虫害防治、保花保果等系列技术服务,当好柑橘保育员,西瓜技术员、花生指导员,确保农业产业增产增收。三是争当“带头型”村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群众都是“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村两委成员每人率先栽植柑橘20亩,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发展柑橘的积极性,当年全村种植柑橘4000亩,主导产业迅速形成。四是争当“创新型”村干,大力拓展致富新路子。在抓好主导产业的同时,村支两委根据村情,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林下养鸡、林下花生、林下西瓜和林下蔬菜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主多副”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打造“五好”支部:一是两委班子好,以支部书记为表率,建设一支以民为本、以村为家、团结共事、风清气正的村级班子;二是党员组长好,采用“点阵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骨干党员和小组长的先锋带动作用,带动一方发展,确保小组安全稳定;三是工作业绩好,管好5000亩柑橘,配套种植5000亩花生,引进新品种种植西瓜500亩,南瓜500亩,林下养鸡20000只,修好畅通路9公里,再建新农村居民点1个,村容村貌整洁卫生,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服务机制好,落实“三项制度”和全程代理机制,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听证和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村级决策民生科学。五是村民反映好,以争当“人民满意好支书”和“人民满意好干部”为目标,进一步整改两委班子作风,接受群众评议,力争在年底实现群众满意率90%以上。
建设“六优”新村:一是产业结构优。形成以柑橘产业为主导,林下经济为配合,种养结合、长短互补的产业发展结构,实现从“粮猪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农村经济态势。二是基础设施优,基本实现村级道路通畅,组级道路通达,园区人行便道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90%,广播电视“户户通”。三是村容村貌优,门前屋内整洁,民居风貌统一,集中建设巴渝新居点2个,;四是生态环境优,户户推行“一池三改”,垃圾集中处理,荒山绿化率90%,确保山清水秀;五是民主管理优,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听证评审会制度,严格审查资金使用和管理,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村级项目建设决策科学,公开透明,实现阳光村务目标;六是社会民风优。开展农民工素质培训,每年举办“五好村民”、“尊老爱幼示范户”等评比活动,确保辖区社会文明和谐安定。

湖南省澧县双龙乡

基本概况:双龙乡地处澧县东北部,与湖北公安接壤,207国道擦边而过,69线横穿全境,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3公里,全程水泥路。全乡集雨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542亩,养殖水面2.5万亩。乡辖枫祥、古塘、曾家、杉林、花庙、万胜、双岗、双兴、双台、界湖、天华、澧州、顺林13个村(居)委会,14753人,4334户,152个村民小组。近年来,双龙乡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调优经济结构为着力点,以建设小康双龙、和谐双龙为目标,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农民人均所得4093元,比上年增长531元。双龙西瓜、双龙柑桔、双龙螃蟹、双龙生猪已形成四大知名品牌,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以传统粮棉油为主,粮食复种面积达到2.68万亩,总产1.37万吨;棉花种植面积1.2万亩,籽棉总产2160吨;油料作物面积1.7万亩,总产2300吨。
特色产业:有以柑桔为主的优质果木林1.5万亩,产量1.2万吨;双龙牌三号黄瓤无籽西瓜5000亩,产量1.2万吨;双龙螃蟹养殖基地2万亩,产量500吨;双龙石化万头养猪场年出栏生猪1万头。
新农村建设:完成县乡主干道水泥路建设12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30公里;建成沼气池500口;千人受益安全饮水工程1处;建成村组活动场所3处;投资80万元,建成占地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可集中供养80人的省级标准敬老院。有移动、联通机站3处,信号覆盖全乡。拉通有线电视村5个。
工业建设:先后建成规模工业企业2家――双兴轧花厂、金荷轧花厂。常年安排农村剩余劳力52人,季节性提供劳务岗位200余个,年创利税100万元。
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完成教育布局调整,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心地区集中,学生向优质学校集中的目标,教育质量提高较快。2007年乡中学考上县一中学生达30人,比去年增加15人,被县一中授予“人才培养摇篮”称号。卫生院申请国债资金50万元,全面完成卫生院住院部的改造,科室齐全,设置合理,基本上做到看病不出乡。全乡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
社会事业: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统一部署和党办〔2007〕97号文件要求,12月14日,市信息化办干部职工在主任舒兆兰、书记王淑华的带领下深入澧县双龙乡,结合信息化工作,认真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为使宣讲扎实有效,市信息化办宣讲小组深入乡镇,采取了召开报告会、座谈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与党员、干部和群众就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行了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宣讲小组成员从党要始终不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和主要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紧密联系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对十七大精神进行解读,特别是对其中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新举措以及借助信息化手段助推经济发展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宣讲。为配合宣讲,市信息化办还精心印制了《关于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提纲》并分发到党员群众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