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德阳市地图 > 什邡市地图 >
双盛镇地图
双盛镇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

双盛境内工业发展较快,至2000年,有企业331个,其中市或市属以上企业18个,镇办集体企业5个,私营企业52个,个体企业256个。乡镇企业总产值5.05亿元,税利总额604万元,主要产品有建材、化工、针织、服装、食品等。随着工农业的稳步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镇财政税收得以较快增长,2000年,财政收入535万元,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1990年3月,双盛镇域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详细规划完成,集镇步入科学,有序,规范建设的新时期,1991年被列入四川省建设委员会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0年间,共投入资金2924.8万元,其中基础设施679.9万元,建成区面积由不足6公顷扩大至18.20公顷。常住人口由1009人上升至2829人,居民人均年收入8017元。城镇水平由4.44%提高到11.73%,2000年被列入四川省级试点小城镇。

农业发展

试验田,稳粮增产是双盛镇坚持多年的发展思路。双盛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多年来该镇一直致力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不断探索新路子。双盛镇特别是在农技推广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品种改良、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广,很多项目试验所取得的成果多次受到中省市表彰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2000年来该镇又在生态农业方面大做文章,积极发展农村生态观光产业,成为双盛镇一个亮点,吸引了各地客人前来参观考察。双盛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在抓好工业的同时,双盛镇一直致力于稳粮增产促农增收。在花卉苗木、食用菌种植、蔬菜、经果林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双盛镇不断在促农增收方面积极探索新路子。2000年双盛镇从沿海地区学习经验,经过自己摸索,在双盛开始的“稻鸭共作”试验经过几年时间的试验示范,经验成熟,现已全面推广,2008年该镇进行“稻鸭共作”的面积已达4000余亩,仅此项就给全镇村民带来人均30余元的收入增加。2007年,双盛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280元,这与双盛镇在农业方面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稻鸭共作”技术也已推广到双盛镇境内,在农业方面,双盛镇是互为借鉴互相促进。

风土

气温:双盛系石亭江冲积性平坝地貌,年均气温15.23℃,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944.6毫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河流: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以白鱼河、牦牛堰为代表的大小自然泉堰88条,人民渠和4条支渠纵横境内,水资源丰富,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
农业:农业主产有水稻、小麦、大麦、玉米、红苕、晒菸、油菜、花生、地瓜、西瓜和各类蔬菜等。晒菸质地细腻,色泽红润,口味纯正,品质上好,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贡菸”已享誉全川。

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境内有小学3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299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青壮年非文盲率96.3%。文化精神生活呈多样性趋势发展,除传统的龙灯、狮灯、川剧座唱外,书法、美术、摄影、卡拉OK发展较快。电视机拥有率达95%,安装有线电视275户。小城镇有卫生院1个,个体诊所5个,农村医疗诊所17个,能方便、快捷地满足群众常见病的治疗。全民强身健体意识增强,除青少年的必修体育课外,太极拳在双盛兴起,标志着全民体育进入新的层次。

交通、电力

、通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105(成都至青川)、106(彭州至双盛)省道、“双禾”3条公路纵横交汇于小城镇,村村可通汽车。电能源充足,年供电量700万千瓦·小时,乡民全部用上电照明。固定电话装机容量2千门,已装固定电话3575部,移动电话基站2座。解放50余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1997年,全镇成建制进入小康。1999年,土地租赁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使农村经营体制更趋完善,农民加大了对土地的综合投入,科学种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2007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51公斤,纯收入4438元。境内有先秦、明、清时期建造的洛通桥,皇庄东岳庙,洪山寺,观音堂,三观堂,万缘庵和双麟桥,给双盛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沉。

基础建设

领导视察,1990年3月,双盛镇域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详细规划完成,集镇步入科学,有序,规范建设的新时期,1991年被列入四川省建设委员会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0年间,共投入资金2924.8万元,其中基础设施679.9万元,建成区面积由不足6公顷扩大至18.20公顷。常住人口由1009人上升至2829人,居民人均年收入8017元。城镇水平由4.44%提高到11.73%,2000年被列入四川省级试点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境内有小学3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299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青壮年非文盲率96.3%。文化精神生活呈多样性趋势发展,除传统的龙灯、狮灯、川剧座唱外,书法、美术、摄影、卡拉OK发展较快。电视机拥有率达95%,安装有线电视275户。小城镇有卫生院1个,个体诊所5个,农村医疗诊所17个,能方便、快捷地满足群众常见病的治疗。全民强身健体意识增强,除青少年的必修体育课外,太极拳在双盛兴起,标志着全民体育进入新的层次。交通、电力、通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105(成都至青川)、106(彭州至双盛)省道、“双禾”3条公路纵横交汇于小城镇,村村可通汽车。电能源充足,年供电量700万千瓦·小时,乡民全部用上电照明。固定电话装机容量2千门,已装固定电话3575部,移动电话基站2座。解放50余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1997年,双盛镇成建制进入小康。1999年,土地租赁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使农村经营体制更趋完善,农民加大了对土地的综合投入,科学种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2007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51公斤,纯收入4438元。境内有先秦、明、清时期建造的洛通桥,皇庄东岳庙,洪山寺,观音堂,三观堂,万缘庵和双麟桥,给双盛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