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市电子地图 > 永川区地图 >
松溉镇地图
松溉镇相关地区地图:

四合院民居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chuò)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养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cì)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xiāng)嵌(qiàn)在上面的吉辞、颂语。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hè)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过年、过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bēi)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dài)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松溉发展

建制调整后,松溉镇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谱写出崭新的历史篇章:总投资15亿元的永川火电三期工程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实施,年内发电正式投入运行;投资60亿,两台60万千瓦的火电四期工程完成前期论证;投资4250万元,年吞吐量150万吨的重庆永川港区松溉作业区一号、二号码头投入营运;滨江路开发达成意向性协议;完成了场镇总体规划和古镇保护性祥规;实施了古镇入口建设;完成了罗氏宗祠的正堂修复工程;拟投资300万元新修恢复修建罗氏宗祠彩楼;成功举办了罗氏清明会、东王庙会,举办古镇旅游首游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委政府将工业发展重心南移,把松溉纳入港口工业组团、港口城市组团、建设民俗文化休闲旅游高地这一难得的历史契机,提出了“以工业促旅游带农业”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力争三年,确保五年将松溉建成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力争八年,确保十年打造南部经济龙头;确保十五年建成永川城市次中心”的奋斗目标。松溉的过去,从繁华到沉寂,松溉的现在,从沉寂到振兴,松溉的未来,将从振兴走向辉煌,新一届党委政府将以更大的胆略、更足的劲头和更实的作风,抢抓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继续保持创新、发展的精神状态,继续增强改革、发展的开放意识,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既定目标顺利实现,为再现松溉昔日辉煌而努力奋斗!

古镇集萃

温中坝温中坝,又名中坝,地处滔滔长江之中,总面积大约有几百亩,长度约为一千米左右。春天,这里绿草如茵,野鸭成群,也是工人们采沙采石子的好季节;夏天,江水猛涨,温中坝远看就像一条大鲸鱼浮在江面上,近看则草木茂盛无比,生机盎然;秋天,农民在上面种的农作物收获了,岛上一派丰收的景象;冬天,大水退去,中坝风貌全现,是游人踏沙采石的好时节……。
飞龙洞幽静的飞龙洞、美丽的青紫山,系明代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一处优美的自然景观,故又称“飞龙洞”,深潭绝壁,飞流不断,并刻有明万历年间的摩崖造像一尊。飞龙洞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洞壁上有清朝乾隆时期的文字石刻和繁体的“飞龙洞”、“陈公堰”的文字石刻,洞壁上还刻有一尺见方的一个图腾石像。这里有飞泻的瀑布、深深的水潭、奇特的洞中之洞、黑乎乎的大圆石,四周绿树成阴、野花遍地,环境清幽,真是美不胜收。
夫子坟,是南宋著名经学家,著名文人陈少南的墓室,位于永川市松溉镇旗山村三社。祖籍永川的陈少南与苏东坡、张子昭当时合称“注经三杰”,在江淮一带享有崇高声誉。
青紫山青紫山又名“金子山”,是由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坡组成的,山上除了人家和几十年前栽种的松树以外,还开发山坡种植了有许多果树,现有新修的公路和石阶盘曲而上。山上还有七十年代用于积粮的“深挖洞”。
古县衙古县衙——松溉人称为“老官庙”。据《永川县志》载:“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徐先登任永川知县,将县衙迁松既。”“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赵国显到永川任知县,因战乱,县城被毁,居民无几,县衙仍驻松既。”,从正街上鱼市口处踏上20多步油光石阶梯,便可窥视其貌。它的四个厅的地基石板如旧,前厅衙门口还存留有一个垫木柱的油光石的园墩,它也是几百年历史的见证物。后厅背后有较宽的空地,是用围墙围住的,现存有两株古老的黄桷树,后厅后门可直通诸家巷街,站在古县衙前厅遥望,真是气象万千!面对长江温中坝,侧见长江对岸山峦起伏,郁郁葱葱,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千帆竞发。后侧可望见朱杨溪一带的景象。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眼前,真是美不胜收。
东岳古庙,东岳古庙在松溉镇江边行一华里。此庙建于明代盛于清代。此庙为木结构,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与中殿间第一套四合院殿堂两旁分塑“阴司十二殿(丰都少两殿),艺术价值在历史上,高于丰都“鬼城”,只可惜,未能完好保存。此庙属“鬼城文化”集儒、佛、道于一体。提倡惩恶扬善,因时代差异而内涵各别。辉煌时期,往来人等络绎不绝。

松溉历史

松溉为千年古镇,其始建时间现无法考证,但根据清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南宋陈鹏飞(子少南,与苏东坡、张子昭被誉为当世注经“三杰”),因为秦桧诬陷遭贬,偕妻在松既设馆教学,死后葬于松溉,可知当时此地已有场镇。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设县治于松溉。公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和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知县徐先登上任、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任知县赵国显,均设县治于此。
行政沿革:清乾隆《永川县志》记述的"乡甲旧里"中的"松子里",即指此处。松溉玉皇观内明朝万历年间知县徐先登德政碑文记载,县治曾移此。清光绪《永川县志》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赵国显也设县治于此,招抚流亡。康熙四年(1665年)县治迁回县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曾于此设总爷衙门,与县城一样修有城隍庙;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设把总。民国初年,名松溉场。民国22年(1933年),名松溉乡。民国24年名松溉联保。民国27年10月新生活运动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在此设立纺织实验区,名松溉实验乡,实行厂乡合一,厂长兼乡长。民国29年,名松溉镇,直至永川县解放。解放初,成立镇人民政府,1951年划出镇属农村部分建立松江乡,1953年松江乡划为松江、新华两个乡,1956年两乡合并仍为松江乡。1958年镇乡合并建镇江公社。1963年镇社分开。1978年合并为松溉公社。1980年分为松溉镇和松溉公社。1983年松溉公社改为乡。1986年,镇乡合并建松溉镇,至1992年,均属何埂区。1992年10月"撤区并乡建镇",松溉镇与聚美乡合并组建松溉镇,属永川市管辖。1994年1月恢复聚美乡。2003年11月,撤销聚美镇,将原聚美镇保胜、鱼岭、打鱼三个行政村划归松溉镇。
商贸往来:历史上的松溉,是永川、荣昌、隆昌、内江一带商贾来往重庆的物资集散枢纽。松溉有上、中、下码头3个,除当地的137艘小木船外,还有民生公司的趸船1艘。上码头,为人力行运输装卸的码头,主要停泊宜宾、乐山的酒船和重庆、泸州的过往船只。运进的物资有棉花、棉纱、匹头、药材等,运出的是荣昌、隆昌的夏布、折扇。中码头,为小力行(挑脚)运输装卸处,运进的货物有金堂叶子烟、内江的糖、乐山的丝绸,江安的竹制品等;运出的是大米、黄豆、油、酒等。下码头,停泊渡江船只载人载货过江,对岸江津的蔬菜、柑橘、甘蔗、竹木、畜禽等又运到松溉,大部分在此销售,小部分转运外地。当时的陆路运输,全靠人挑马驮。每天,从荣昌、隆昌及永川县境各地来此运货的骡马、黄牛近千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当地流传的民谣“白日千人拱手,入夜万盏明灯“,正是松溉码头热闹景象的真实写照。
古镇风貌:居住在喧嚣城市的人,一踏入古镇即可感受到松溉的“三清”:清幽的环境、清洁的石板路、清新的江风。松溉的七绝更让人流连忘返:一是明清建筑,主要是吊脚楼、四合院、穿斗屋;二是祠堂和庙宇,以罗家祠堂、陈家祠堂和清洁寺为代表;三是石板路,蜿蜒曲折近5公里;四是夫子坟,即注经大师陈鹏飞之墓;五是古县衙,又称老官庙;六是陈公堰,系明代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优美的自然景观,故称飞龙洞;七是长江温中坝,使重庆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中坝。松溉现在的新街子、半边街、观音阁、黄桷树、核桃街以及大阳沟、正街、临江街等老街的石板路和民居大部分还原样地保存下来……

旅游指南


特色美食:盐白菜、高梁酒、松溉醋、长江鱼、盐花生。
进出交通:有重庆坐班车经成渝高速公路到永川,永川有直达松溉镇的中巴车。
停留住宿:松溉镇住宿方便,如长江旅馆、茶园宾馆。
气候与游季: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18.2℃.四季皆可前往。

名人堂

陈少南:陈少南名浩字少南号鹏飞,宋代著名经学家,永川松溉人。九岁读《易经》,特别对晁(cháo)说的古《易》有独特的见解。后著《晁氏诗解》和《五经通解》。他与苏东坡、张子昭在江淮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注经“三杰”。南宋,秦桧住温州时,少南曾为馆客,很受敬重,以贡举官经筵。在南宋与金抗衡之际,少南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上书高宗,请诛奸臣。在其万言书中写道:“大臣不言,小臣言之,小臣不言,书生言之。”措词严正不阿,因而激怒秦桧(huì)。被贬去惠州。少南到了惠州,每天都有许多学生去听他讲学和谈论历史上圣贤名臣修身治世的事迹,对于性理诸书讲得更多。高宗知道后,又想起用少南。但秦桧却诬少南结朋党讲伪学,加以阻挠。后来,少南偕同妻子回到故乡永川县松溉,自号潜溪散人,在松溉讲授理学,从不间断,直至逝世。其死后,葬于旗山之阳(即现在的旗山村三队小地名黄石龙),这就是夫子坟。
陈文贵,陈文贵又名愠(yùn)愧,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8月23日出生于永川县松溉镇陈记顺庆号花纱商人家。陈文贵6岁进私塾,12岁进江津聚奎小学,1917年进江津县中,次年转入重庆私立求精中学,1922年进湖南雅医学院。1927年参加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1928年春,陈文贵转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科。1929年毕业获博士学位。1936年春,陈文贵赴印度南部考察鼠疫防治措施。1937年12月到延安设立了防治第四分队。1940年底最先揭露出“日本在中国进行了细菌战”。1941年底,陈文贵成为日军进行细菌战的最早见证人和控诉人。1952年底向世界控诉美帝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解放后,陈文贵为祖国的科学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被评为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飞龙洞的传说

听说,很久很久以前,二郎神和观音菩(pú)萨(sà)打赌:“我一夜之间能把一群猪从天上赶到长江。”观音菩萨怕,二郎神赶的猪赶到长江后,把长江堵塞,给人民造成水灾,于是就半夜学鸡叫。这时,二郎神正好把猪赶到松溉石包冲的上空,还差一里路左右就到长江了。他听到鸡叫,以为天已经亮了,自己输了,气得从天上一屁股坐了下来,在地上坐了一个深深的水潭,就是现在的“洞子潭”;他把赶猪的鞭子用力一抽,就在石壁上抽了一个斜斜的、嘴巴状的石洞,再一抽,又在石壁上抽成了一条长长的、窄窄的石缝,就是现在的“二层岩”。而他赶的那些猪呢?则变成了潭边的一个个黑乎乎的、圆溜溜的大石包。不信。你仔细一瞧,它们还真像一头头大肥猪呢!,还有人说,飞龙洞的得名是因为水潭里住着一条飞龙,因此潭水丛未干过;洞和“二层岩”是那条飞龙在潭边没人的时候出来活动,飞舞着身子在石壁上留下来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