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桥镇地图
孙桥镇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
工业形成了冶炼铸造、机械加工、桥米加工、建筑建材、木制品生产、花木盆景等六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以冶炼铸造、机械加工、桥米加工、建筑建材四大工业集团为主体,公司和厂矿企业达120家,拥有各类机械加工设备达500余台套,固定资产1850万元,年创工业产值4.4亿元。
交通条件
孙桥镇的自然条件便利。交通畅通。南通汉水岳口码头,西达汉水皇庄码头,省道和长荆铁路东西贯通武汉、荆门、宜昌、襄樊等大中城市,通村公路网联起各村致富路。能源丰富,地处华中电网中部,建有35千伏变电站,可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有日供水量1万吨的自来水厂,生产和生活用水无后顾之忧。通讯便捷,全镇有3000门程控电话与全国联网,有移动用户1万户,建有基站4处,覆盖率达100%,有方便快捷的国际、国内各种邮电业务。
区位优势
孙桥镇的发展环境优越,镇政府确定将省道皂当公路沿线孙桥东街至梭罗河三公里长距县城8公里黄金地段划为客商工业经济开发区,以客商兴办独资企业为主,政府提供专用场地。本镇现有企业以客商合作合资为主。引进外资可采取出租、委托经营、补偿贸易等多种方式进行。凡在镇创办“三资”企业的客商除享受国家在税收方面优惠政策外,镇政府配套制定了优惠措施。对招商引资的有功之臣也制定和落实了优惠的奖励办法。
历史
孙桥镇政府驻地原名孙家桥,是一个古老的小集镇。相传300年前,这里以街中心河为只是,河西多居孙姓,河东多居罗姓,一王姓在河上修了一座石桥,名“王公桥”,以桥为界,东西各有一条小街,分单双日轮流开集,因桥连两街,改为孙罗家桥。由于桥西生意越做越旺,桥东日渐萧条,罗姓受挤外迁,东西街生意都为孙姓所垄断,便改名为孙家桥。因此地所产稻谷米质优良,称为“桥米”。米市生意兴隆,商贾云集,便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商贸金融
孙桥镇活跃商贸经济,确保财政收支平衡。认真开展税收征管,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地税部门为了保证税收任务完成,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提高征管人员的素质入手,狠抓队伍建设,落实了岗位责任制,量化考核,细化征管,强化个人业绩考核制度,分局建立了个人业绩考核档案,实行干部职工一人一档,百分考核,分别对税收任务、社保任务、征管质量、征管资料、服务质量、廉政建设、组织纪律等七项具体内容,按岗位设置分月进行考核,使干部职工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二是从强化征管,确保征收上入手,狠抓任务的完成。他们利用三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镇的千山万水,核实全镇个体工商纳税户480余家,并分户建立了纳税档案,实行微机征管,确保了税收任务的按月入库,切实做到了应收尽收。三是开展税收阳光工程建设,从政务公开入手,实行阳光税收,采取税负公开,服务承诺公开,人员定岗,岗位定责,征管规程公开,改善了税收环境,增强了纳税意识,提高了征管质量,确保了税收任务完成。开展信用乡镇创建,积极服务三农。“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一年一评审,孙桥镇连续三年被评为“信用乡镇”。信用社对全镇6565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摸底,下发信用证户5581户,持证面达到了85%,评选个体信用户297个,评出符合条件的信用村17个,占58%,通过评级,共核准贷款4831万元。抓农家连锁店建设,促商贸流通。农家连锁店建设是商务部开展的万村千乡工程的一项惠民工程,是促进商品流通,拉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全年共完成10家,主要与保丰公司、中商集团、财政购物广场连锁,保证了商品质量,促进了消费增长。商品零售总额达到了5000万元。
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孙桥镇立足自然优势,着力培植发展优势产业,迄今已形成机械加工、桥米、生猪养殖三大支柱产业。拥有机械加工企业25家,年产值1亿元;拥有桥米加工企业48家,桥米种植面积7.5万亩,年加工量8000万斤;生猪年出栏规模8万头。孙桥镇工业从2001年开始实施招商引资战略,至2006年,累计引资7000万元,新建了11个规模企业,其中,千万元企业2个,500万元以上企业9个。主要有机械加工、桥米加工、精密铸钢等产业。孙桥镇农业以落实中央惠农政策为动力,进行了土地二轮延包、农村税费改革、粮食补贴等新的农村政策改革,农业和农民修养生息,农民种田不交税,还享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农业、农村和农民向平安、和谐、富裕方向发展。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开始,孙桥镇以镇村为单位编制了5年规划和当年规划,并按规划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孙桥镇确定了余家沙坡、蒋家大堰、官桥铺三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社会发展
孙桥镇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全镇5所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初等教育率均达100%,中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98%,重点高中上线24人,教育水平居全县领先地位。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镇卫生院在全县率先完成了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率先实行了村卫生室药品集中采购,规范了药品管理。医疗质量居全县乡镇之首,100%的农户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十分关注弱势群体生产生活。183人纳入低保,安置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210人。民政事业长足发展。镇政府筹资40万元,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镇福利院公寓,老人入院率达到85%,为特贫困户发放救济金6万元,为“五保”老人落实供养金30万元。邮政电讯业发达。邮政可办理国内各种邮政业务;电讯畅通,共有程控电话1500门,手机信息覆盖畅通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