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安庆市地图 >
太湖县地图
太湖县相关地区地图:

其它太湖县

民国元年(1912)1月,废太湖、靖湖二厅,设太湖县,旋易名为洞庭县。7月,裁撤洞庭县,其地归属吴县。在今苏州太湖中的洞庭东山。

行政区划

太湖县辖10个镇、5个乡、174个行政村:晋熙镇、徐桥镇、新仓镇、小池镇、寺前镇、天华镇、牛镇镇、弥陀镇、北中镇、百里镇、大石乡、城西乡、江塘乡、汤泉乡、刘畈乡(刘洋乡)。县政府驻晋熙镇。晋熙镇面积165平方千米辖34个村、4个居委会,人口7.52万徐桥镇面积103平方千米始建于清咸丰初年,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9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万小池镇面积126平方千米位于大别山南麓,古称小池驿,辖31个行政村,4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6万牛镇镇面积163平方千米位于太湖县城西北24千米,人口2.5万。辖26个村委会,290个村民小组。2004年,原天桥乡整建制和原黄镇镇严姜村划入弥陀镇面积153平方千米镇区建成面积达3平方千米。辖3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86万百里镇面积96平方千米位于太湖县西北部,东邻牛镇镇,西接北中镇,南与弥陀镇相靠,北与岳西县治溪、店前二镇毗连。古时是太湖县通往湖北英山县的主要驿站,沿长河而下,至太湖100华里而得名"百里",人口6278户,24894人。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91个自然村庄,278个村民小组寺前镇面积172平方千米位于太湖县西北部,3万余人,辖32个行政村、365个村民小组。新仓镇面积168平方千米位于太湖县东南部,由原花园乡、新仓镇合并而成。西临县城,东与怀宁,南与望江三县交界,人口7.3万,辖38个行政村。北中镇面积182平方千米位于太湖县西北部。38113人,辖42个行政村,473个村民小组。天华镇面积188平方千米8426户,3.27万人,辖39个行政村,357个村民小组。城西乡面积87平方千米西与宿松相邻,辖18个行政村,24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62万人汤泉乡面积124.24平方千米4610户,1.8万人,辖20个行政村,216个村民组。江塘乡面积101平方千米位于太湖县西南部,东邻新仓镇,南毗徐桥镇,西与宿松县高岭、河塌两乡接壤,北靠城西乡,8382户,37000人,辖23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大石乡面积103平方千米位于太湖县西南部,总人口3.4万人,辖22个行政村、一个渔业队

地理资源

地理位置: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区南缘,介于北纬30°09'至30°46'和东经115°45'至116°30'之间。东邻潜山、石牌,南连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蕲春、英山,北毗岳西。东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城西北面为重峦迭嶂的大别山余脉,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将军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华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将军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两省的天然屏障;东南部除香茗耸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为丘陵平畈交错之地。县境内主要河流为长河,发源于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县境,纳羊角河、同义河、薜义河、白沙河、安乐河、南阳河、黑岩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罗溪河诸水,入花凉亭水库,下龙山,傍县城,穿新仓,进潜山,汇皖河,再入长江。长河纵贯全县,境内总长81公里。全县山地1242.41平方公里,占61.18%;丘陵490.27平方公里占24.14%;平原77.37平方公里,占3.83%;水面222.25平方公里,占10.85%。
气候条件:全县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西北内陆气流控制,气温较低;夏季受东南海洋气流影响,炎热潮湿。年平均气温16.4℃。1月份平均气温3.7℃,7月份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40℃(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69年2月6日)。年平均日照1937.7小时,无霜期249天,年平均降雨量1368.4毫米。

县情概览

太湖县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合九铁路、105国道、211省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行车至合肥、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时。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们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致自古以来闻名遐迩。汉代建的海会寺、三国筑的上格城、晋代修的佛图寺、唐代建的西风禅寺、清代状元赵文楷墓等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国家级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狮子山二祖禅堂正在修建。当年刘伯承、邓小平在刘畈主持召开高干会议旧址胡氏新祠,极具瞻仰意义。赵河汤湾温泉,水温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可医。位于全县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250平方公里,10万亩水面碧波荡漾,气势磅礴。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太湖资源丰富,特产众多。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和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安徽省茶叶、板栗、柑桔重点生产县,“天华谷尖”茶为部优产品并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方竹”粉丝、天华尖封缸酒是省名牌产品,电机、日用细瓷、水松纸、羊毛衫、板栗罐头、李杜茶干、辣红素等特色产品享誉全国,出口海外。境内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铁砂等20多种矿产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县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历史沿革

太湖县汉为皖县与湖陵邑地,后汉省湖陵入皖县。《宋书·州郡志》载: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太湖左县,后省,泰始二年(466)复置。《太平寰宇记》载:南齐建元二年(480)析置东陈县。南陈太建五年(573)废东陈,独存太湖左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初改置晋熙县;开皇十八年(598)又改名太湖县。《新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四年(621)析县地置青城、荆阳二县。七年,省青城,入荆阳。八年,省荆阳,入太湖。县名沿用至今。西汉时为湖陵邑地,属庐江郡。东汉时省湖陵,入皖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太湖左县,属晋熙郡。据《太平寰宇记》:太湖县在“龙山太湖水之侧,因为县名。”上古以右为尊,卑者为“左”。南朝宋、齐时,称南方蛮族为“蛮左”,蛮地之县为“左县”。太湖左县,即由来于此。据《皇明一统志》载,太湖县治原“居万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带,现已为花亭湖淹没区。《太平寰宇记》载:“元嘉未年,以县居山移就平原,去旧县三十八里”,县治从此迁到今晋熙镇老城所在地。南朝齐建元二年(480),立龙安郡,领太湖左县和东陈县(县治在今小池镇后河)。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废龙安郡及东陈县,独存太湖左县。隋开皇三年(583),晋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县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晋熙县复名太湖县,去“左”字,属同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析县地置青城、荆阳二县,三年后废青城并入荆阳,再一年又废荆阳为太湖。天宝元年(742)改舒州为同安郡。肃宗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为盛唐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改盛唐郡为舒州。宋属淮南西路舒州。政和五年(1115),舒州改德庆军。绍兴十七年(1147),德庆军改名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安庆军升为安庆府。太湖县先后属德庆军、安庆军、安庆府。元属安庆路,明清属安庆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道,太湖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六月,属安庆道。民国十七年(1928)八月,再度废道,县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安徽省划十个行政督察区,安庆道为第一行政督察区,区治设太湖县(1940年4月迁桐城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第一行政督察区改名为安庆专区,太湖县属安庆专区。1949年3月23日,太湖县城解放。当晚,中共太湖县委、县政府和安庆专员公署迁进太湖县城。太湖县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专区。1952年8月,太湖县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88年,太湖县属安庆市。1984年,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生产队为村民组。1985年12月,撤销徐桥乡并入徐桥镇(为区级镇)。1992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9镇17乡,乡镇下设42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997年,太湖县面积2030平方千米,人口56万,辖9镇17乡:晋熙镇、徐桥镇、弥陀镇、新仓镇、小池镇、寺前镇、黄镇镇、牛镇镇、北中镇、大石乡、江塘乡、城西乡、花园乡、刘羊乡、大山乡、刘畈乡、百里乡、玉珠乡、罗溪乡、黄岗乡、李杜乡、赵河乡、天桥乡、九田乡、河口乡、望天乡。县政府驻晋熙镇。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1998年底,全县面积2030平方千米,人口56.8万,辖26个乡镇,424个行政村。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98882人,其中:晋熙镇48575人、徐桥镇43429人、新仓镇34565人、小池镇29031人、寺前镇19228人、黄镇镇13691人、牛镇镇13580人、弥陀镇24933人、北中镇14238人、大石乡28059人、城西乡26627人、江塘乡30543人、花园乡32315人、刘羊乡22257人、罗溪乡7649人、黄岗乡6155人、李杜乡7779人、大山乡8767人、赵河乡9060人、天桥乡9000人、刘畈乡8619人、九田乡9632人、河口乡8763人、百里乡22786人、玉珠乡12139人、望天乡7462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1年8月,撤销百里乡、设立百里镇。2004年,黄镇镇、赵河乡分别更名为天华镇、汤泉乡。2004年6月底,太湖县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结束,由原来的26个乡镇调整为15个:(1)撤销玉珠、望天、河口、九田、大山、李杜、天桥、黄岗、罗溪、刘羊、花园11个乡。(2)调整晋熙、北中、弥陀、天华、牛镇、寺前、小池、新仓8个镇和刘畈、汤泉、城西3个乡的行政区域。(3)保留百里镇、徐桥镇、江塘乡和大石乡。调整后,人口最多的乡镇达7万多人,最少的也有1.8万人。大致调整情况(个别地方尚需修改):刘羊乡(殷冲、李冲、月龙、李岭、枫铺5村除外)、花园乡的灯茗村、李杜乡的何岭村、罗溪乡的汪岭、梅河2村以及城西乡的芭蕉、下坞、九龙3村并入晋熙镇,花园乡(方岭、新庄、立新、灯茗4村除外)并入新仓镇,花园乡的方岭、新庄、立新等村以及刘羊乡的殷冲、李冲、月龙李岭、枫铺5村并入小池镇,罗溪乡(汪岭、梅河2村除外)并入寺前镇,大山乡、李杜乡(何岭村除外)并入天华镇,天桥乡和原黄镇镇(已更名为天华镇)的严姜村并入牛镇镇,河口乡并入弥陀镇,望天乡、玉珠乡并入北中镇,黄岗乡并入汤泉乡,九田乡并入刘畈乡。截至2004年底,太湖县总人口为558187人,其中农业人口504412人。辖10个镇、5个乡:晋熙镇、徐桥镇、弥陀镇、新仓镇、小池镇、寺前镇、天华镇、牛镇镇、北中镇、百里镇、刘畈乡、汤泉乡、城西乡、江塘乡、大石乡。

文明古县

太湖县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在西汉时为湖陵邑地,属庐江郡。东汉时省湖陵,入皖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立太湖左县,属晋熙郡。上古以右为尊,卑者为“左”。南朝宋、齐时,称南方蛮族为“蛮左”,蛮地之县为“左县”。太湖左县,即由来于此。南朝齐建元二年(480),立龙安郡,领太湖左县和东陈县(县治在今小池镇后河村)。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废龙安郡及东陈县,独存太湖左县。隋开皇三年(583),废郡置州,晋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县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晋熙县复名太湖县,去“左”字,属同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县地置青城、荆阳二县,三年后废青城并入荆阳,再一年又废荆阳为太湖,属舒州,县名沿用至今。南宋及明、清,太湖属安庆府。民国时期,属安徽省安庆道、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安庆专区。1949年3月,太湖解放,初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专区,后属安徽省安庆专区,现隶属安庆市。太湖县治,据《皇明一统志》载,原“居万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带,已为花亭湖淹没区。《太平寰宇记》载:“元嘉未年,以县居山移就平原,去旧县三十八里”,县治从此迁到“四面河水回环,群山拱揖”的陆地——今晋熙镇老城所在地。

禅宗之源

该县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的发祥地。西晋时期就有西域高僧佛图澄来此建寺造塔;公元561年,禅宗二祖慧可,为避灭佛之灾,从少林寺来到花亭湖畔的司空山、狮子山一带,开坛讲道、弘扬佛法,演化出中国禅宗“一花五叶”,史书记载的狮子山二祖面壁参禅的大葫芦石洞,至今仍保存完好;景区内重点寺庙有数十处,如佛图寺、二祖禅堂、西风禅寺、海会寺自古以来都非常有名。九华山双溪寺肉身菩萨——大兴和尚和著名的宗教领袖、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海内外尊称为“活佛”的赵朴初先生都生长在花亭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