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电子地图 > 大庆市地图 > 杜尔伯特县地图 >
泰康镇地图
泰康镇相关地区地图:

“十五”计划

“十五”计划实施的五年,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面对非典、严重自然灾害的新挑战,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扎实苦干,经过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环境整治

泰康镇下辖四村两场七个区,社区共有主巷道59条,次巷道614条。居民区垃圾点340处,卫生池203座,公厕25座,年产垃圾量60441立方米,社区现有一支专业卫生保洁队,卫生监督员105人。泰康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县委“环境整治月”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把环境整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全力抓好,作为一项服务百姓的民心工程全力推进,通过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合力攻坚,实现了整治范围全覆盖、整治标准再提高的目标,环境整治工作再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加强领导,搞好发动,确保环境整治月活动有序推进。全镇各村场、社区共发放宣传单1万余份,张贴标语26条,悬挂横幅13条,召开党员大会12次,座谈会18次,参加党员群众560余人。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全力推进环境整治月活动。设立了村屯柴草粪肥堆放点。全镇共规划设立柴草粪肥推放点30处,迁出柴草粪肥102处。共清理居民门前三堆(柴草、土堆、粪堆)1021处。通过修墙补路、栽花种草、兴建垃圾池提升巷道环境水平。雇佣大型翻斗车156台次,上土方2000立方米,对27处地势低洼、泥泞积水的道路进行铺垫,平整次巷道69条,并疏通排水沟3500延长米,在此基础上,引进10余种花卉共1.5万株,共投入资金20余万元,出动大小清运车辆近千台次,出动人力近万人次,清理45处垃圾点历史遗留的垃圾6000立方米。完善机制,长效治理,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全面落实“日产日清”制度,配备了15台卫生包段清运车辆,15名清扫员,实行“一路五保五到位”制度。开展“红领巾”一条街、“共青团”路活动。初步确定20条巷道作为“红领巾一条街”、“共青团”路。严格执行督办制度。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在农村全年考核中,“改、塑、树”工作不达标,扣除全年奖金,对环境整治工作做出贡献的给予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通过制度来调动干部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环境整治是一项长久的工作,泰康镇党委、政府决心继续加强对《卫生管理条件》和《城镇建设管理条例》的宣传落实工作,做到家知户晓,人人皆知。同时,与行政执法部门搞好配合,加大对乱泼乱倒、乱摆乱放等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巩固环境效果。加强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计划在主巷道增设垃圾池235座,污水井430眼,公厕40座。抓好载体活动,开展“美在农家”、“洁净之家”、“文明创建一条街”等活动,树立典型标杆,以点带面,示范推进,提高环境整治工作的影响力。

工业经济

2005年,全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增长21%;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增长20.4%;实现利润1.63亿元,增长10.4%;实现税金1.62亿元,增长13%。实现工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10.8%。工业经济健康高效运行。一是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全县工业生产形势稳定,大小企业全部生产,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4%,工业产值利税率达到13.6%。工业税收(含油田)占全县税收的比重达到93%。地方工业产值(除油田)实现15.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7%,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升。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亿元,比2004年增长38.2%;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比2004年增长14.1%;实现利润8100万元,比2004年增长25.6%;实现税金5100万元,比2004年增长3.5%。三是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年初以来,我县生产企业的续建项目有6个,增加投资总额5737万元。即:杜蒙海达纸业有限公司的“增长2730高速长网纸机项目”、杜尔伯特伊利饲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狐貉饲料生产项目”、“膨化饲料生产项目”、“酵母饲料生产项目”、大庆吉禾豆奶有限公司的“豆奶粉生产项目”、大庆妙士乳业的“杯酸生产线项目”等。企业的增资扩股,产品创新,增强了工业经济实力,积攒了发展后劲。四是重点企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伊利、妙士等乳品加工企业运行良好,拉动作用更加突出,乳品加工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较2004年增长34.8%,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35%。仅杜尔伯特伊利乳业公司就实现产值4.5亿元,上缴税金4150万元。园区开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是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园区内已入驻企业8家,共9个项目,项目建设总投资达到7.73亿元,已完成开发建设面积120万平方米。目前,园区内新建项目土建工程均已顺利结束,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近期均可投产,牧源兽药加工项目已顺利通过了国家GMP认证。二是区内企业效益大幅提升。2005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占全县地方工业总产值的39.6%,上缴税金46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1500个。三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总投资1198万元,完成了3公里园区环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并为合隆、馋神、兽药加工等企业平整场地,修筑施工便道,打深水井以及提供其他的配套服务,保障了新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园区土地征用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2005年征用土地66公顷,为园区下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目前我县的德力戈尔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全市比较成型的工业园区,对此市领导也给予了充分认可,并明确表示将在2006年对我县的工业园区建设给予更大的支持。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是我县工业项目建设取得可喜成果的一年,全年在建项目18项,总投资5.2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98亿元。一是一批新建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2005年,联塑、伊路、津威、酒厂等15个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投产率达到83.3%,为工业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二是产业化龙头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2005年,我们围绕“畜牧立县”方针,新上了馋神食品、合隆羽绒等鹅产品深加工企业,依托我县芦苇资源,在理顺造纸企业机制的同时,新上了“增长2730高速长网纸机”项目,这些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加速我县资源优势向资金优势的转化,壮大地方工业实力。2005年新建项目投产后可新增生产能力7.55亿元,增加就业岗位550个,将极大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加快我县的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建设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依法行政和民主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办理人民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认真落实《自治条例》和其它单行条例,在巩固省财政单列县的同时,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又实现了省计划单列。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完成了“四五”普法目标,依法治县进程明显加快。完成了第六届、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组建了城镇七个社区,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推行审计执法,促进了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对照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整改措施,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圆满结束,保全资产2000万元,解除不良债务15509万元,为职工补发工资和接续养老保险关系928万元。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两补一免”政策全部兑现,企办学校全部纳入政府管理。组建了敖林“兴农兴牧”、胡吉吐莫“东兴”、白音诺勒“百兴”等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转变传统扶贫救助机制,完成了30个重点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贫困人口脱贫率达18.7%。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累计引进市外项目392个,到位资金24.3亿元。伊利、妙士、合隆、馋神、海达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进驻,壮大了企业群体。德力戈尔民族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累计入驻企业8户、实现产值14.32亿元。地方工业实力不断增强,产、销、利、税年均增速达到38%以上,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元工业经济新格局初步形成。

党政领导

2004年全县机构改革后,镇党政领导成员为:党委书记(孟海涛)、党委副书记兼镇长(毕文成)、党委副书记兼纪检、人大(霍洪文)、副镇长(付国春)、副镇长(王铮)、社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宪民、孔祥瑞)。2005年,全镇紧紧抓住“畜牧强县、生态优县和旅游名县”这条主线,集中精力狠抓了农村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全镇经济建设成果显著。农业总产值实现12897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实现9248万元,农业总收入实现4176万元,农村人均收入实现4331元,同比增长7.2%。

生活条件

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投资15.4亿元,开发建设面积35.42万平方米。建成达尔罕立交桥、草原广场、天湖公园等146项公益基础设施。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户率、道路铺装率分别比2000年提高13.3%、14.9%和19.9%。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用电条件明显改善。信息网络全部覆盖,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明显提高。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建、改建油路27条430公里,新建红砖路52条303公里,全县硬化路面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853公里,通油路乡镇比例达到100%,通硬化路面行政村比例达到95%。林肇路、让杜路的全线贯通,结束了我县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改善办学条件,实施“爱心工程”,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卫生机构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新建了疾控中心、传染病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289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扩大到8344人。实施扶贫解困工程,为770余户城镇特困职工落实了脱贫项目,完成了农村30个重点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分别比2000年增长124%、291%和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