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湾省电子地图 >
台南县地图
台南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任县长

第一任、二任:高文瑞,第三任、四任:胡龙宝,第五任:刘博文,第六任:刘博文、金骆(代理),第七任:高育仁、李悌元(代理),第八任、九任:杨宝发,第十任、十一任:李雅樵,第十二任、十三任:陈唐山,第十四任、十五任:苏焕智

基本概况

台南县已于2010年12月25日与省辖市台南市合并升格改制为直辖市,改制后面积2,192平方公里,人口187万。台南县位于中国台湾省西南部,西临台湾海峡。面积2016平方千米。人口100多万。汉族为主。明分属天兴州和万年州。清分属台湾县和诸罗县。光绪十三年(1887)置台南府。1945年设台南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甘蔗、稻谷、花生、豆类、水果。矿产有石灰岩。名胜古迹有洋港大帝宫、南鲲身代天府、关子岭、碧云寺等。台南县是本省开发较早的地区,畜牧业较为发达,盛产甘蔗。工业主要有制糖、肉类、食品加工、造纸、制药、成衣等。台南县已建立台湾第二个科学园区即台南科学园区,目标是要把农业大县转型成为科技大县。随着时代推移,如今在科学园区的进驻下,台南县也即将发展成台湾高科技重镇之一。台南县境平原坦阔,西海岸是广大的泻湖区,沙洲绵互,如今则整片水域都布满蚵棚、定置渔网;海岸线则是台湾最大的日照盐场所在,俗称为“盐份地带”。与沧莽的海岸相比较,内陆平原区则是满布绿意的农业区。平坦的陆地原不利于蓄水,因此历代莫不大兴水利。各乡镇孕育出的丰庶农产及广袤的田园景致,正是台南县吸引游人之处:柔软多汁的麻豆文旦声名远播,玉井芒果香甜硕大,白河莲田连绵潋滟,官田采菱扁舟轻摇,再加上东山乡的龙眼、南寮椪柑、楠西杨桃、左镇破布子、关庙凤梨等,一幕幕农业地景,勾勒出富饶的乡村风貌。由于开发得早,台南县文物古迹也冠于全台,境内古迹多,庙宇也多,民俗庙会相当风行,其中以盐水蜂炮、南鲲鯓王爷祭、西港烧王船、慈济宫上白礁、头社夜祭最脍炙人口,吸引大批信徒游客蜂拥而至,多彩多姿的民俗盛会,交织出农业乡最眩目的人文活动。

地方特产

台湾年来有很多地方都大力推动荷花产业化,北有桃园县观音及新屋一带,东有花莲县马太鞍,中部也有不少地方以荷花作为地方产业的一环。然而,讲起赏荷,台湾第一个将荷田发展为观光地的是台南县白河镇。旧名“店仔口”的白河,位於六重溪与八掌溪之间,另有白水溪流贯全境,区内以农产品为主,而荷花在30多年前已是重要经济作物。1995年配合文建会社区总体营造计画,台南县将白河的荷乡风情规画成“白河莲花节”,未料一炮而红,打响白河荷乡之名,最兴盛时曾栽植有4百多公顷,带动了莲花产业文化发展,甚至建有莲花产业文化资讯馆。白河镇种植的荷花品种甚多,包括有石莲(莲子少、但莲藕大,适宜做莲藕粉)、建莲(莲子产量多)、大贺莲(又称“大憨莲”,主要莲种)、菜莲(主要取藕作菜)、睡莲(花色多而美)等等。而这些清丽秀雅的荷,整株都有经济价值。荷叶可作为荷叶饭的炊具,荷花可以观赏,荷花花瓣可以晒乾制成荷花茶或入菜,莲蓬内的莲子是消暑圣品,而莲子里的莲心收集后又可制成莲心茶,莲藕则可料理或制成藕粉。夏日过后,荷花渐渐凋萎,白河镇便进入采收莲子的季节。在莲田中把莲蓬采回后,先要挖取出内部的莲子,然后在莲子上划痕脱膜,再以牙签手工戳除有苦味的莲心,最后予以包装,全部过程非常费工,而且1公斤的莲子加工后大约只剩6百公克。一般而言,目前市面所售的干莲子均为进口,本地所产的量仅供鲜食,口感鲜香且甜。入冬后,则是白河镇收成新鲜莲藕及开始制作莲藕粉的时节。莲藕粉煮水食用口感极佳,对於胃肠不佳、养颜美容、退火颇有助益。而因为制作过程复杂、产量更少(一分地的石莲仅可生产120公斤莲藕粉),所以价格昂贵。也因此有众多仿冒品乱市。近年白荷镇的荷田栽植面积一路减少,相关单位除持续推动荷的相关农产品,也发展莲花大餐、莲子饼、蜜莲子、莲花T恤等周边商品,让农业带动观光,让地方产业更兴盛。

区划

县治新营市,辖2市7镇22乡:新营市、永康市;新化镇、麻豆镇、佳里镇、学甲镇、白河镇、盐水镇、善化镇;归仁乡、左镇乡、玉井乡、楠西乡、南化乡、仁德乡、关庙乡、龙崎乡、官田乡、西港乡、七股乡、将军乡、北门乡、後壁乡、东山乡、六甲乡、下营乡、柳营乡、大内乡、山上乡、新市乡、安定乡。台南县位于台湾岛西海岸南部,西临台湾海峡,南、北、东被高雄县、嘉义县所包围。全县面积2016公里,人口110.7万人(2001年底)。下辖1市(新营市)、7镇(盐水、白河、麻豆、佳里、新化、善化、学甲)和23乡(后壁乡、东山乡、柳营乡、六甲乡、下营乡、北门乡、将军乡、七股乡、西港乡、安定乡、官田乡、大内乡、楠西乡、南化乡、山上乡、新市乡、永康乡、仁德乡、归仁乡、关庙乡、龙崎乡、左镇乡与玉井乡)。县治设在新营市。台南县是本省开发较早的地区,畜牧业较为发达,盛产甘蔗。工业主要有制糖、肉类、食品加工、造纸、制药、成衣等。台南县已建立台湾第二个科学园区即台南科学园区,目标是要把农业大县转型成为科技大县。台南县东边有一部分山地丘陵,逐渐西降至平原,形成背山面海、气候温和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充沛雨量与密布的灌溉埤渠,浇灌出丰饶的土地,为物产富庶的农业大县。随着时代推移,如今在科学园区的进驻下,台南县也即将发展成台湾高科技重镇之一。台南县境平原坦阔,西海岸是广大的泻湖区,沙洲绵互,如今则整片水域都布满蚵棚、定置渔网;海岸线则是台湾最大的日照盐场所在,俗称为"盐份地带"。与沧莽的海岸相比较,内陆平原区则是满布绿意的农业区。平坦的陆地原不利于蓄水,因此历代莫不大兴水利。各乡镇孕育出的丰庶农产及广袤的田园景致,正是台南县吸引游人之处:柔软多汁的麻豆文旦声名远播,玉井芒果香甜硕大,白河莲田连绵潋滟,官田采菱扁舟轻摇,再加上东山乡的龙眼、南寮椪柑、楠西杨桃、左镇破布子、关庙凤梨等,一幕幕农业地景,勾勒出富饶的乡村风貌。

商业活动

台南县的商号,在战后初期仅剩1,600多家,战后在大家的努力下,商号组织逐渐扩大,且有公司行号的设立,其组织非一般商号可比,颇具有现代企业的规模。如台湾洋钉股份有限公司、允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及泰丰纺织有限公司等等工商行号,组织设备相当完善,营运情形也相当良好。这些年来,台南县商业活动情形,由台南县历年来商业登记家数、资本额、行业别可以看出,台南县的商业形态逐步转变,商业登记家数、资本额一年比一年增加,显示商业活动相当蓬勃发展。而就行业别来看,台南县的买卖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所占的比率都是最高的,未来也将是台南县商业形态发展的主轴。目前台南县的商业和服务业,以新营、佳里、麻豆、永康、仁德、归仁等地较为发达,未来随着县内二高、高铁、快速道路等重大交通建设陆续完成后,边陲和农业地带各乡镇市的商业发展将欣欣向荣,各乡镇市商业发展也将趋于平衡。在商业活动方面,为加强产业服务,配合整体经济发展,台南县在台南生活圈及新营生活圈共规划80公顷的工商综合区。这些工商综合区的开发,将带动台南县整体工商发展更为迅速,其商业机能及创造的就业机会,对地方帮助甚大,也将使台南县整体经济发展体质更加良好。

农业发展

战后的台南县,因产销设施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农业生产萎缩,所以需要振兴农业,恢复战前农业的水平。于是,当局在50年代,提出台湾农业史上最重要措施,就是“土地改革”,让实际耕作的农民拥有自己的耕地,提高农民耕作意愿,成为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因素。这次的土地改革,也是台湾史上第一次成功的例子。战后当局为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土地充分利用,增加单位面积的生产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为了充分供应粮食,解决突然从大陆迁入的120万军民的民生问题,乃自1949至1953年先后推行土地改革政策。由于战后土地改革成功,大部分的佃农成为自耕农,拥有自己的耕地,愿意在农业发展上求新求变。因此,台南县各种作物的产量,不断的提高,而且项目繁多,从单纯的米、糖传统作物,到今日发展出具有乡镇特产的产业文化,是经历多年农业改革的成果。今日台南县不论在耕地面积,或是农产品的产量及种类,一直高居全台之冠,故有“农业大县”的美名。稻米为台南县重要农产品之一,但为纾解稻米生产过剩所造成的严重仓容不足,及外销困难亏损等问题,县府在1983年推动稻田转作计划。由于县府在稻田转作初期,加强推动集团转作及选定区域,培育8万农建大军,提升农民素质,又推动杂粮集团转作及订定集团转作奖励办法,所以推动绩效相当良好。该县曾经连续两年获得全台推动稻田转作绩效第1区第1名的佳绩。农田转作计划的成功,解决稻米生产过剩的问题,引进高经济价值产品及推广台南县既有的莲子、洋香瓜、金柑、蕃茄等,以达发展一乡一特产的目标。台南洋香瓜,为促进台南县农业持续成长,突破现阶段的发展瓶颈,县府于1984年提出“加速推动农业升级发展精致农业”的计划。这项计划是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灌输核心农民现代化农场经营管理与生产技术,并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高价值农渔牧产品,以加速农业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增进农民收益,让该县农村能呈现另一种新面貌。而为了让精致农业推动成功,县府也拟定发展精致农业重点方向,如发展技术密集的农业、辅导农产品加工、发展地区性特产、发展观光农业等等。多年精致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所得,增加农民务农意愿,让台南县各乡镇市都发展出许多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如白河莲子、官田菱角、大内酪梨、麻豆文旦、佳里牛蒡、玉井芒果、归仁释迦、南化龙眼、七股洋香瓜、关庙菠萝等等,提高台南县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再创农业活力与生机。1991年,台南县被指定为全台西部唯一办理地区农业先驱计划的示范县,这项地区农业发展6年计划,是以照顾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富丽农村为目标。该项地区农业先驱计划,希望达到“生产农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的预期成效,做为1992至1997年台湾全面性实施地区农业的重要依据。县府并于1993年在佳里镇龙安小区,实施富丽农村示范计划,期望整合并调整产销机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规划朝向科学化、企业化、艺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台南县富丽农村的景象。该计划自1991至1994年度止,投入总经费约14亿,改善农、林、渔、牧、水土保持、农产运销等环境,估计总效益逾65亿元。该县因推广绩效卓著,1993年荣获全台第2区第1名的佳绩。各项计划影响至今,成果斐然,农民反映良好。产业文化活动的举办,是结合地方农特产品、生态景观及民俗文化等要素,并塑造成观光游憩的活动。其主要的目的,在活络当地经济、振兴地方产业、保存传统文化、提供城乡交流机会等等,是乡镇市未来发展经济、保存地方文化的有效方案。台南县最早提出“产业文化”的口号,是1995年的全台文艺季“走马濑之春-南瀛产业文化节”。翌年(1996)的“白河莲花节全台文艺季”活动,则将小区产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结合,成功塑造地方产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因白河莲花产业节一炮而红,成为全台注目的焦点活动,县府即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政策。往后数年,以地方自有产业为标题的节庆名号,在台南县各乡镇市不断推出,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消费采购,不仅增进当地观光产业的发展,也促销当地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台南县产业文化活动年年持续展开,活动内涵也不断推陈出新,慢慢形成“一乡一特产”的产业格局。各乡镇市与农产品结合的印象,深植在游客心中,让台南县农业发展有新契机,同时也让地方文化活络起来。

经济发展

台南县的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盛产水稻、芒果、莲子、文旦、甘蔗、凤梨等农作物,另有养殖渔业(虱目鱼)与沿海盐业等,为台湾主要的农渔业生产区。台南县政府在多年以前曾计划引进炼钢、石化等重工业,其中最著名的开发案就是滨南工业区‎;但该开发案近年已因环境保护和观光考量,加上预算问题而遭搁置。1990年代后期起,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在县境内设立,本县乃成为电子、电机等高科技制造业的重镇。战后初期的台南县经济发展,就如同当时整个台湾经济一般,是处于混乱、百业萧条的状况。由于台南县大部分人口是依靠农业生活,所以基本上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形态。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入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加上当局实施土地改革及发展“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台南县也积极发展农工商业,推行一连串的土地及经济改革措施,奠定今日台南县经济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