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镇地图
桃源镇相关地区地图: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桃源镇
基本概况::鹤山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缘。总面积1108平方千米。总人口36万人(2003年)。鹤山市辖1个街道,10个镇:沙坪街道、龙口镇、雅瑶镇、古劳镇、桃源镇、鹤城镇、共和镇、址山镇、宅梧镇、云乡镇、双合镇。市人民政府驻沙坪街道,邮编:529711。代码:440784。区号:0750。拼音:HeshanShi。桃源镇位于珠三角腹地,距鹤山市城区3公里,325国道横贯全境,佛开高速公路、兴建中的江肇高速公路、广珠铁路越过境内。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常住人口2.2万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1.8万人,外来人口1万多人。2007年及2008年,桃源镇连续两年被评为江门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江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先进单位。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8亿元,比2007年(下同)增长15%;社会总产出41.1亿元,增长20.5%;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61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产值31.47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产值8.02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4860.7万元,增长32.43%;农村经济总收入21.6亿元,增长11.2%;农村人均纯收入6992元,增长4.5%。经济概况::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5.28亿元,比2003年增长10%;社会总产出25.72亿元,增长18.5%,其中,工业总产值20.05亿元,增长20.4%,农业总产值1.02亿元,增长5.2%;新上、增资扩建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合共3.13亿元,其中外资1886万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桃源镇已形成了三业齐飞的发展势头。农业方面,桃源镇拥有了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的“三高”农业生产基地,包括年上市鸡苗500万羽的国荣鸡苗孵化场,年上市肉猪1万头的美德洲农场和开发山地5300亩、被列为国家财政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的桃源“三高农业品牌”——甘棠花木基地。工业方面,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已渐成气候,其中外资企业有30多家,民营企业有180家,构成了以电子电器、新型材料、纺织制衣、五金制伞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并涌现出北丰、联塑、法罗力·比力奇、安柏、康佰、制伞等工业品牌。第三产业方面,君威酒店的落成开业,桃花源商住区和桃源影剧院的相继落户,以及色色会所,马山风景区和金峡水库度假村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巩固了第三产业在桃源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工业经济长足进步:工业方面,桃源镇拥有较大规模的外资、民营企业共300多家,形成了以电子电器、五金制伞、纺织制衣、新型材料等为主要产业的工业体系,并成功打造了北丰家用纺织、联塑管道、法罗力比力奇水暖设备、桃源彩伞等四大龙头工业。其中,制伞业是桃源镇的特色传统产业。目前,该镇已成为华南地区配套齐全的伞具生产基地、出口集散地和行业信息交流中心,并于2007年强势启动“桃源彩伞”区域品牌。此外,桃源镇着力完善工业配套设施,以新325国道为轴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开发了富民、建桃、德胜等三个工业园,各园的路网、电网、供水等工业配套已全面完善。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方面,桃源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业产业提升,深化农业保障机制,以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方面,甘棠花木基地被列为国家财政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种植面积突破6000亩;茶科所“金马牌”桔普茶被评为江门市20个优秀旅游商品和“2007江门市五邑八宝(特产)”之一;年上市鸡苗500万羽的国荣鸡苗孵化场和总种植面积达500亩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等也属较具规模的“三高农业品牌”。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方面,桃源文化广场、桃源影剧院已相继建成,三星级君威酒店是全市为数不多的星级酒店之一,镇区三大高品质商住楼盘建设如火如荼,投资近亿元、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全市第一家经营日本料理的综合性特色酒店----椰林酒店正式开业。桃源墟镇逐渐形成以富源大道为主干道的新兴文化商贸区。同时,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城区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桃源组团”的落实和“服务江门、辐射珠三角、面向粤西和大西南”的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以进一步增强桃源镇的综合竞争力。
历史沿革: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置鹤山县。因县内有山如鹤而得名。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208号)撤销鹤山县,设立鹤山市。2000年,鹤山市辖12个镇:古劳镇、双合镇、沙坪镇、雅瑶镇、龙口镇、宅梧镇、共和镇、址山镇、云乡镇、鹤城镇、桃源镇、合成镇。总人口405779人,各镇人口:沙坪镇143888龙口镇35888雅瑶镇35236古劳镇32148桃源镇24333鹤城镇29649共和镇23929址山镇26541宅梧镇32354云乡镇4315双合镇9798合成镇7700(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2年,鹤山市辖11个镇(沙坪、雅瑶、共和、桃源、址山、云乡、鹤城、宅梧、双合、龙口、古劳)。截至2005年12月31日,鹤山市辖11个镇(沙坪、雅瑶、共和、桃源、址山、云乡、鹤城、宅梧、双合、龙口、古劳)。2007年,撤销沙坪镇,设立沙坪街道。4月19日,沙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文化与名人::王老吉凉茶,“老老实实王老吉”,这是家喻户晓的广东王老吉凉茶广告语。但这也是王老吉始创人的写照,王老吉始创人为桃源镇钱塘人王泽邦,又名王阿吉。清道光年间,王阿吉为草药医生,与其子不断探索,以岗梅根、金樱根等10余种山草药,配制成独家凉茶,在桃源圩以大碗茶形式摆档。因卓有功效,故极受欢迎,生意兴隆,且驰名远近。清道光8年(1828),王阿吉全家迁广州,在十三行靖远街开设“王老吉”凉茶店,经营方式照旧。由于疗效优异,适用面广,价格低廉,饮用方便,不久风靡羊城。1840年,始出售袋装凉茶。至其第三代时,“王老吉凉茶”已行销全球华人地区,其孙王裕恒1870至港,在文武庙设店,市道兴旺。随社会发展,“王老吉凉茶”剂型也不断推陈出新,20世纪60年代中期,制成凉茶精,1988年又浓缩成冲剂,饮用更为方便。竹朗金龙鹤山市最负盛名的舞龙要数桃源镇竹朗的金龙。竹朗的舞龙习俗相传已有200多年。竹朗的金龙以龙头到龙尾都用金黄色饰物,故称“金龙”。金龙全长102米,龙头龙尾各重五六十斤。每次出动要动员70多人,表演时舞龙与舞狮同台演出,还配上龙珠、鳌鱼、鲤鱼等行当,表演“翻龙肚”、“金龙追狮”、“狮子洗龙须”、“鱼鳌游龙门”、“鲤鱼跳龙门”等套路,场面壮观,气势魁宏,充分体现我市民间文化艺术之精华。每年中秋节或喜庆,舞龙是竹朗人最喜爱的活动,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部出动,老人、妇女结队观看,附近顺德、南海、高明的客人及亲友都来捧场。其时,锣鼓鞭炮喝彩鼓掌响成一片,呈现出热烈、欢乐、祥和的气氛。雅瑶镇陈山村每年农历8月底都要举行一连三晚别开生面的舞龙活动,他们的龙不点灯烛,而是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火,在夜间看去宛如一条繁星万点的银河,叫做香火龙,远看尤为壮观。陈山分有几个里,各个里都有门楼,龙经门楼侧身而过,村里人在门楼等候,给龙灌酒,灌龙酒时,大家都一饮而尽。鹤山民间舞龙活动相当普遍,历代相传,形成习俗,可说是源远流长。古今名人--李锦泉,大学教授。桃源镇宿坳村人。小学毕业于沙坪镇小,在鹤山一中念初中,高中就读于华师附中,1960年8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分配到上海交通大学,后迁西安交通大学任教。1984年至1993年,任西安交通大学物理系副主任。198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荣誉证书,1993年10月获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发表论文20多篇,其教学改革成果和教材编写曾获陕西省和国家教委奖励。古今名人--施义鎏,总工程师,科技工作者。桃源镇竹朗人。1959年在鹤山一中高中毕业,考入暨南大学化学系,就读5年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化工仪表,化工工程及化工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研究。1982年至1986年间,连续获省、市科技成果奖6项,并将研制成功的系列热分析仪、联检仪,在暨大仪器厂投入生产,推向市场。1987年调进暨南大学科技服务公司,为科研项目主持人,肩负对外科技开发、科技咨询及科技转让服务。1991年以其胶粘剂新技术成果作价150万,与珠海东区房地产公司合作,由珠海方面直接注资150万,创办广州天河万大科技实业公司(生产系列胶粘剂),并兼任总工程师工作。古今名人--李国荣,桃源甘棠犁迳嘴人。全国劳动模范。李国荣鸡苗孵化场创办人。一向居家务农,1982年始,为创业致富,钻研孵化技术,并向银行贷款2万元,办起了简陋鸡场,因经营得法,到1995年规模逐渐壮大,评为鹤山农业种养大户。到1999年底该场扩展占地2.2公顷,建筑栏舍总面积15000平方米,有19台电脑自动孵化机,年孵化量480万羽,父母代种鸡5万羽,产值600万元,纯利200万元,种鸡畅销全国各地。他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向家乡农民传授技术,使当地鸡苗场鸡苗成活率达99%以上;为本村道路硬底化捐资12万元;多次资助甘棠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极受大家赞誉。
旅游景点::色色会所,色色会所位于群山环抱、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鹤山市桃源镇甘棠乡,总占地面积12万M2。内设食肆、宾馆、游泳池、钓鱼台、快艇园、烧烤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娱乐、运动设施依次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这里没有都市的灰蒙蒙的天空、川流不息的车流、脚步匆匆的路人。抛开忙碌工作、烦心的琐事,甩开城市繁嚣,与蓝天白云对话,与轻风拥抱。携妻带子、呼朋唤友,在山水田园之中,自由自在享天伦之乐。投身碧波荡漾的游泳池畅游,细细品尝美味的佳肴,全身的每一寸肌肤都完全放松,与家人、朋友共享美好时光。色色会所设有酒楼、卡拉OK厅、图书室、高贵客房、天台花园等,设施一流。在美丽、静谧的色色桃源之夜,与最爱、最亲的人围坐天台花园,一起欣赏清月辉星,聆听松涛声韵、蛙唱鸟鸣,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的桃花源。马山叠翠-鹤山八景之一,指距城区14公里处的马山风景游览区。面积15000亩,由数十个低山岗组成,绵延起伏,构成绿色海洋般的丘陵自然景观。325国道纵观其间。最高的岗顶建有鹤林亭,因树林长高所掩,遂于其上加盖三层的六角亭,名为亭为亭,登亭可俯览马山全貌。四周山头层林尽染,山花吐艳、山中的叠翠湖可供荡舟、垂钓,周边岗头上有造型各异的凉亭。射击场、游泳池、网球场、卡拉OK歌舞厅等掩映绿荫中。1992年落成的“骏马苑”设有宾馆、餐厅、会议室等。叠翠湖边新建的桃花源假日俱乐部,别墅群错落其间。专业研究、生产、销售鹤山名茶“单丛茶”的鹤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就坐落于此,1987年茶科所首次从广东省饶平县引进单丛茶,种植了8亩示范田,获得一次引种成功。所研制的成品单丛茶具有色泽油润,汤色橙黄明亮、回甘力特强,具有天然花密味等特点。一九九二年,鹤山单丛茶荣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九九三年,荣获广东省茶叶学会颁发的银杯奖。该产品质量优良,价格适中,深受广大顾客欢迎。金峡水库,金峡水库位于桃源境内的桃源河上游,距镇府所在地4公里。水库于一九五七年动工兴建,一九五八年建成,集雨面积22.35KM2,设计正常水位22.75M(珠基,下同)相应库容461万M3,校核洪水位(P=0.2%)25.60M,相应库容884万M3,是一座小(一)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6078亩,坝后电站装机容量160KW。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十一日经广东省水利厅批准,将水库扩建为中型水库,扩建后正常水位24.25M,相应库容665万M3,校核洪水位(P=2%)26.35米,相应库容1160万M3,设计水(P=0.1%)位26.9M,相应库容1160万M3,灌溉面积扩大到10968亩,扩建工程于二000年十月动工,二00一年十二月竣工,工程建设内容:土坝增厚加固,溢洪道改建。鹤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鹤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于1982年建立,属鹤山市林业局管辖的事业单位,差额拨款、自主经营,位于鹤山市中部,广湛公路从旁经过,距沙坪镇13公里,广州市80公里,交通方便。现有职工11人,土地总面积2000亩,其中有林地1700亩,育苗地100亩,鱼塘50亩。建设面积共1500平方米,包括办公楼、职工宿舍、试验室、展览室、招待所和饭堂等,84年与华南植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97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十大重点开放台站之一,中科院鹤山试验站现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6人,具有一群总体知识水平较高,知识结构合理的青年群体,承担和主持国家、中科院和广东省的重大研究项目15项,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本研究所肩负著鹤山市造林绿化、林业良种选育、新品种示范推广、生态公益林营造、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任务,优化的针阔叶混交林已推广23万亩,成为广东省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混交林,“林-果-草-鱼”优化生态模式被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洼地的支柱产业,建立了绿化苗园场和乡土树种繁育基地,成功地繁育了二十多个乡土树种,其中有观光木、格木、伯乐树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建立了2000亩江门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本研究所与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省林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参与了“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重要科研项目,承担省森林病虫害松爽圆蚧监测任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江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鹤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同国内外同行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已有英、美、德、奥、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60人次来本研究所考察和指导工作,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桃源镇
桃源镇,清新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南邻广宁县。镇区曾名十同。民国33年(1944)建横石圩。后以处石灰岩区,山清水秀,喻“世外桃源”而改桃源圩,镇因圩名。1961年成立桃源公社,1986年建镇。在桃源镇内有一个桃花湖,本来是个水库,水面广阔,湖岸线长20公里,水库深度有30多米,可钓鱼、烧烤、野炊……夏天还可以游泳,水很清,鱼很多。四周都是山,湖中还有数十座青山点缀其间,有几座山内有溶洞,湖水通向洞中,可从湖中乘游船进洞游览。清远桃源生态旅游区也在该镇,离清新县城西北90千米,这是独处一隅、群山围拱、森林植被丰富,是生态旅游的好地方。燕子岩因栖息无数燕子而得名,万燕归巢是这里的特色景观。洞内由20多个30多米高的溶洞大厅构成,钟乳石千姿百态,犹胜芦笛岩。燕子岩旁有个桃花湖、湖面清澈如镜,点缀小岛数座:湖边群山起伏、流泉飞瀑、风光如画。桃花湖举办一年一度“桃花节”。电影《桃源镇》
·基本资料:主演:戈治均雷恪生李丁·导演:熊郁,·语言:国语,·ISRC:CN-E22-03-0377-0/V.J9,·产地:中国大陆,·所属分类:电影,·题材:爱情/生活剧情简介:本片是根据徐孝鱼中篇小说《山风》改编。桃源镇是一个景色秀丽、民风淳厚的小山镇。一天,铁匠海老头昂首挺胸地回到了镇上,重新打开了被关闭的铁匠铺,并带来消息说:黄镇长在县上开会时被抓起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冷寂、压抑的桃源镇顿时掀起了阵阵波澜……卖豆腐的金士贵等一批早已习惯了在黄镇长夫妇威权下生活的镇民们,各种微妙的表现如墙头草般迎风摇摆,各色隐秘的心态似变色龙样光怪陆离!桃源镇真要改朝换代?谁是赢家?谁是败方?人间故事,好戏连台……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桃源镇
概述:桃源镇位于大埔县最南端,东连光德镇,北接高陂镇,西邻丰顺县,南界潮洲饶平县,距离县城57公里,面积77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委会、1个林场,有3811户16089人,境内耕地面积4725亩,山地9581亩,旅居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达5000多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陶瓷之乡”的美誉。桃源,清代以前称“泥源”,盖因境内瓷土丰富之故。新中国成立以后改为“桃源”,1957年建桃源乡,1958年成立桃源公社,1983年改称桃源区,1986年撤区改镇至今。桃源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时期李井泉、方方、古大存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组织革命活动。1994年经广东省民政厅确认为革命老区。桃源镇交通通讯便利快捷。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然村有乡道,省道“坑海线”贯穿桃源6个村连结饶平海口。全镇全面开通程控电话,是大埔首个“电话镇”,移动、联通通讯信号覆盖了全镇,有线电视实现市县镇联网、并覆盖全镇。桃源镇历来是大埔的陶瓷主产区,有着700多年的产瓷历史,当地80%以上的劳动力都从事瓷业生产,陶瓷是该镇的一大经济支柱,其生产的日用、工艺美术、仿古等各种青花、五彩釉下、柳釉瓷品种达4000多种,年出口达1亿件,产品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全镇有陶瓷专业厂42家,主要分布在背坑工业小区、东坑工业小区、对门工业小区,其中有11家陶瓷企业年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从事陶瓷业人员达6000多人。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2006年全镇社会经济总收入达3.45亿元,其中陶瓷工业收入2.9亿元,国地两税入库达1600万元。桃源镇现有初级中学一间(田家炳第九中学),完小6间,卫生院1间,卫生所16间;在校中学生739人,小学生2375人。改革开放以来,该镇众多的海外侨胞和外出乡贤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为家乡的教育医疗等福利事业捐资近千万元。圩镇街道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建成了1.8公里的主街道,有店铺350多间,居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新建了邮电大楼、财政所、计育站、工商所、家炳医院、敬老院、自来水厂、有线电视站等设施,全镇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别号“小南京”的由来:民国廿五年(公元1936年),国民政府饶平县某兵团团长曾达裕(原籍客家蕉岭县文福人),对饶平县的海产品、农副产品的去向问题非常关注,后来了解到正是这个距饶平县不出60华里的大埔县桃源乡,吸引了饶平人将海产品、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运送到这个山中小乡镇。当时的桃源乡瓷土资源丰富,取之不尽;山上柴草能源,烧之不完;溪涧流水充沛,流之不竭;中心广场(原福地,今供销社商店)集会祈神,舞狮唱戏,摆摊买卖,非同一般;街道整齐,分上街、下街、新街,有当铺、药店、照相馆、茶叶店、镶牙补齿、饮食小吃、应时布商、咸淡百货、米市面食、干鲜海产、蔬菜糖果、山货三鸟、猪牛肉档……应有尽有;诗联书法,儒学盛行,人文蔚起;民宅民居,大方雅典,错落有序。内外谋生者,热爱故土,勤劳睿智,创建客家土楼围屋:祥和楼(位于新东山下)、祥发楼(位于团结)、福庆楼(位于新东黄泥田)、和发楼(位于桃星蔡上坪),山下钟氏大祠堂(墩本堂),横汾洋陈氏“广合梅”大双堂,慕前子谢三裕围龙屋,对门乃济围、参军第大三堂、郭和顺两堂半新颖大瓦房……;桃山叠翠,平畴十里,经济繁华。此地此景,曾达裕团长拍手称赞,谓之曰“小南京”。不久,曾达裕团长把团部和三个连从饶平迁到桃源,他亲自坐镇设在横汾洋陈氏“广合梅”大双堂的团部,三个连分别扎营郭和顺大瓦房、谢三裕围龙屋、山下钟氏大祠堂,卫生队和通讯排驻扎在钟团九新屋。驻军期间,曾团长与桃源人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留下脍炙人口的故事,他出资将上街头连结横汾洋的原有木桥改建为水泥拱桥(名曰普通桥,今风韵犹在),开辟鹤顶、桐岗、黄屋背三处练兵操场(今旧址尚存),卫生队免费为民众治病,通迅排电话电报常为民众服务。1939年冬,曾团长服从军令,依依不舍搬兵离开了驻扎三年长的“小南京”——桃源。此后桃源“小南京”的美称便相传下来。
桃源名人:郭瘦真(1900~1980),桃源镇桃锋村人。早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广州地委执委。民国13年(1924)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广州农运讲习所教务干事,后任东江工农军副总指挥,领导和组织武装暴动。建国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秘书和省文史馆馆员。,郭栋材(1893~1969年),桃源镇人。中共党员。民国15年(1926)为中共大埔县委首任书记。次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后,参与领导大埔武装暴动,任工农革命政府副主席。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
基本概况:桃源镇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西部,东毗上京镇,南连漳平市新桥镇,西邻永安市西洋镇,北接永安市青水乡,拥有较为优越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商贸优势,素有“世外桃源”之称。镇政府设在桃源“丁”字街的东街头,距县城49公里,离永安城区40公里。内辖13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境内总人口20707人,全镇总面积214.93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50452亩,耕地面积15797亩。桃源镇国有林场、赤头坂采育场、国营东风农场、县良种场、县三中均在辖区内。文化底蕴:桃源原名桃园,是明末引用唐诗“桃花园里可耕田”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闽南人移居桃源旧街,称“世外桃源”,故改为名桃源。宋、元朝划为龙岩府桃源巡检司,明朝属漳平县聚贤里。明嘉靖十四年大田置县后始属大田县管辖,清代隶属永春州大田四区聚贤里。民国始称桃源乡,民国九年改为桃源镇。解放后属第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成立桃源镇,1958年与上京乡合并成立桃源公社,1961年又与上京公开各立公社,1984年改为桃源乡,1992年10月改为桃源镇。名胜古迹有远近闻名的十里五花桥、武陵仙境十八处、广汤的东岳庙、桃源的春安庙、兰玉的三峰寺、黄山头的祖源殿、东坂的安良堡、郑氏“十八户”大祖祠、分水格的革命烈士墓及东坂畲族风情。
自然地理:桃源地处戴云山西侧,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51.0mm,年平均气温17.7℃,一月平均气温7.9℃,七月平均气温25.8℃,最高气温达36℃,无霜期264天。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约665米。镇区为一个河谷小平原,面积2.5平方公里,为桃源溪冲击而成,海拔约530米。
社会经济:桃源镇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林茂粮丰,是大田县的一个农业重镇。烟叶是本镇支柱产业,年种植规模6000亩以上。食用菌是近年新兴的产业,年生产规模达百万袋(平方尺)以上。林木资源储量高,树种以杉、松、竹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2.6%,盛产红菇等野生珍稀食用菌。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流域拥有各类梯级电站13个,所发电量620万度。地下资源丰富,瓷上、红上、多彩玉石、褐铁矿、铅锌矿等都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在充分利用地缘、人缘条件时,桃源镇努力营造一个政策宽、门槛低、项目多、服务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引导个私经济上规模、上档次。发挥资源优势,狠抓水电业的挖潜,依托林产业重点发展家俱业、木制品工艺业,近年先后完成了下井果场、西安电站、桃源三级站等企业改制,新建了西安二级水电站和桃源溪尾水电站,新发展了富源服装有限公司、桃源铨贤铸造有限公司、仙源木制品厂、源兴胶合板厂和诚信竹木加工厂,个私经济在全镇经济总产量的比重逐年提高。同时围绕“抓优势、创特色、抓项目、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抓项目为突破口,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目前,省定重点扶贫村东坂村开发项目、1500亩省国土资源厅立项的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等重点项目建设正序时推进,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招商引资正寻求新的合作意向,已完成可行性研究论证的森林资源开发项目、日供应1500吨的兰玉村饮用天然矿泉水,以及年产1万吨高岭土精致瓷泥等资源开发项目正待开发。【优越的投资环境】桃源镇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迅猛,人民信息往来快捷,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镇区东西大街与南大街构成“丁”字街,街长1.5公里,宽27米,商贸繁荣,是大田、永安、漳平三县市边界的贸易中心。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在实现村村通电话的基础上,向偏僻自然村、偏远农户发展,移动电话基本覆盖全镇行政区域。有线电视网与城区联联网,网络进一步完善。农网改造全面完成,电力运行安全正常。农村沼气池建设得到推广,多数群众用上了节能、卫生保健得到保障。桃源是大田县的“西大门”,镇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是生要的交通枢纽。贯穿东西全境的省道307线的改造工程正开工建设;鹰厦铁路从西边斜穿境内,镇区距岭头火车站公12公里;泉三高速公路也将贯穿境内,在省外事办和民族宗教厅的支持下,通往省定重点扶贫村东坂村的四级村道建设已基本完成。其它村的四级村道也正在规划建设,托资环境正日益完善。
发展道路:一是发挥养殖来发达、沼气池建设多的有得优势,构建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猪—沼—菜”、“猪—沼—烟”等生态模式,把各个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减少传统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收到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镇长任副组长,农技站、农机站、烟草站等负责人和相关村主干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目标、职责、任务。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村干部深入农户面对面进行宣传教育;利用板报等形式,宣传生态农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利用墟日发放宣传单286份,张贴标语26张,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和自觉性。四是在兰玉、桃源、桃新村等村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600亩,依托农村夜校等形式,组织相关技术骨干对农户集中授课,重点讲解沼气池抽渣、绿色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提高生产水平;组织农技人员深入菜地,了解生产工作动态,及进化解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