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淄博市地图 > 高青县地图 >
田镇镇地图
田镇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现状

沿革战国时(田镇)已有村落,为齐国贵族田横家的封地,田横死后葬于此。又说,田横死后,以王者礼葬,并派人守墓,守墓人赐予田姓,故有“田镇”之名。1948年,高苑、青城两县合并为高青县,田镇为高青县第一区。1949年夏,田镇镇直属县政府领导,辖3个乡,11个村;1967年改称田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改为田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1年省政府批准田镇人民公社改建为田镇镇至今。地理位置田镇镇位于高青县中部,县政府驻地,北与常家镇为邻,南与高城镇、花沟镇相接,东与唐坊镇接壤,西与青城镇、花沟镇毗连。自然状况该镇地处黄河三角洲平原,地势西略高于东。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8.5公里,总面积9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有3000公顷,主要河流有北支新河,引黄总干渠,干一、干二、干三排水沟穿镇而过,加之刘春家虹吸工程和密布全镇的众多机井,使得引黄自流和提水灌溉都很方便。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苹果、西瓜、蔬菜等。全镇辖79个行政村,9380户,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6‰。全镇除蒙古、回、苗、彝、朝鲜、满、哈尼、傣、土家、独龙等少数民族136人外,其余皆为汉族。主要经济状况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08万元,1978年为627万元,2000年为14301万元,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27.5万元。该镇特色效益农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在当地享有盛誉。近年来,农业已初步形成“西部早春西瓜、东部大棚蔬菜、北部林果、南部桑蚕及特色菜”为特征的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乡镇企业除有与国有大企业华光集团联合的田发陶瓷厂外,淄博宏业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田兴建工有限公司、振兴化工厂在当地也负有盛名。第三产业以沿街沿路开发为重点。兴起了包括各类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及维修业等门类众多、服务项目齐全的三产项目。强镇由来该镇财政总收入名列全县九镇第一名。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小康乡镇,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1999年被山东省财政厅授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先后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评为明星乡镇、文明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48年,分属高青县城关、寨子、义和区。1958年,为田镇人民公社。1981年1月,撤田镇公社改称田镇镇,辖田镇、常家、大李、三合、台李、郑庙、义和、崔张、李星耀、寨子10个管理区,149个生产大队,145个自然村,人口62124人。1984年6月,机构改革,寨子乡、许管乡、常家乡从田镇镇析出。1987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寨子乡复并入田镇镇。至2004年底,全镇辖城北、城南、城区、寨子、崔张、义和6个管理区,79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人口34218人。耕地4153公顷。1978年,田镇人民公社有土地9300公顷,耕地7300公顷,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红薯、油菜等,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8元。1979年后,粮食生产有了大幅度提高。林果、棉花、畜牧、蔬菜、桑园等经济作物发展较快。1986年,建成万亩果品生产基地。1993年,建成万头肉牛生产基地。1994年起,分别在崔张管区和义和管区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886公顷。1995年,建成省级畜牧强镇。1997年,建成万亩瓜菜供应基地。1997年、1999年相继开挖建成干二排(崔张段)、支十七及干四等条形水库。2003年,投资230万元完成了镇农业科技示范园、段家示范园及400公顷大棚微滴灌和大田管灌节水工程。至2004年底,全镇有各类瓜菜大棚3000余个,瓜菜面积1800公顷,桑园面积453公顷。奶牛存栏量达2600头。1978年,田镇公社有搬运公司、建筑公司、砖瓦厂、油棉厂等几处小型企业。1988年10月,田镇振兴化工厂成立,年加工原油1000吨。1993年5月,成立高青县田发实业公司。1994年8月,全县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东弥陶瓷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产日用陶瓷制品。1999年,中外合资淄博宏业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产坚固呢系列服装和童装。2001年,淄博冠华陶瓷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产咖啡杯。2002年起,先后有淄博钜创纺织服装有限公司、鲁群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淄博鸿丰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山东永盛油脂有限公司等10几家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落户田镇。至2004年底,全镇共有工业企业524家,其中私营企业521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21家。个体工商业户2850家。经营范围主要有纺织、服装、地毯、陶瓷、化工、建筑、建材、酿酒等。工业总产值为8.92亿元。主要私营企业有:淄博宏业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淄博钜创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淄博鸿丰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淄博冠华陶瓷有限公司、淄博大地集团川爵酒业有限公司、高青华盛商贸有限公司、高青森尼印业有限公司等。1978年,田镇公社机关驻地位于旧镇路北段,皆为砖瓦房。田镇四街有两条宽不到6米的土街道。1991年,对田镇四街实施旧城改造;1992年,镇政府迁至黄河路西首,新建办公楼一幢。1995年3月,中心路北延至纯梁采油二矿,机动车道拓宽至14米。1996年,依托县城驻地优势,在田镇四街以沿街沿路为重点进行开发,累计投资8000万元,先后建起田镇四街、官庄、侯家、寨子、崔张等副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至2004年,共有一横(即田镇大街)四纵(即中心路北段、田镇路、和平街、齐东路北段、)5条主街道。1978年,学校较分散,规模很小。有1处10间平房的医院。1991年,建成完全小学5所,开始按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镇第二初级中学。1994年,建成镇卫生防保站;1995年,建成镇成人教育中心校。2002年8月,第一初级中学和第二初级中学合并为田镇初级中学,同年,通过市级教育强乡镇验收。至2004年底,田镇镇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园6所,在校学生2758人,其中中学1380人,小学1378人;教师245人,其中中学教师127人,小学教师118人。有卫生室91所,医护人员123名。省级模范敬老院1处。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08万元,1978年为627万元,2000年为14301万元,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27.5万元。该镇特色效益农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在当地享有盛誉。2000年以后,农业已初步形成“西部早春西瓜、东部大棚蔬菜、北部林果、南部桑蚕及特色菜”为特征的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乡镇企业除有与国有大企业华光集团联合的田发陶瓷厂外,淄博宏业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田兴建工有限公司、振兴化工厂在当地也负有盛名。第三产业以沿街沿路开发为重点。兴起了包括各类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及维修业等门类众多、服务项目齐全的三产项目。该镇财政总收入名列全县九镇第一名。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小康乡镇,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1999年被山东省财政厅授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先后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评为明星乡镇、文明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黄河三角洲平原,地势西略高于东。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8.5公里,总面积9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有3000公顷,主要河流有北支新河,引黄总干渠,干一、干二、干三排水沟穿镇而过,加之刘春家虹吸工程和密布全镇的众多机井,使得引黄自流和提水灌溉都很方便。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苹果、西瓜、蔬菜等。全镇辖79个行政村,9380户,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6‰。全镇除蒙古、回、苗、彝、朝鲜、满、哈尼、傣、土家、独龙等少数民族136人外,其余皆为汉族。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6060男33057女33003家庭户户数21362家庭户总人口(总)63484家庭户男31680家庭户女318040-14岁(总)124100-14岁男63280-14岁女608215-64岁(总)4902515-64岁男2473015-64岁女2429565岁及以上(总)462565岁及以上男199965岁及以上女262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9306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境内有私塾12处,学生4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到1949年,境内有小学13处,在校生43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6%。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中小学教育全面展开。到80年代,全镇中小学校校舍改造全面启动并达到有关部门规定标准。进入90年代后,镇投资500万元,加快了合班并校工作,并开始按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镇第二初中,同时,幼儿教育也开始步入规范轨道。为加快改善教师住房条件,近几年已累计投资500万元建成3幢教师宿舍楼。1995年建成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才累计2200人。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600人;小学5所,在校生1800人;中学2所,在校生1500人;成教中心校1所。幼儿入园率,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是全市首批通过义务教育验收的乡镇。为加快科技兴镇步伐,全镇从镇到管区、村,层层都建立了科技服务推广网络,镇有科技副镇长,管区有科技网长,村有科技副主任管理此项工作。由于组织机构健全,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田镇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芯子、高跷、跑驴、旱船、吕剧、京剧等民间艺术代代相继。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特别是田镇的“芯子”,更是名扬省内外。1970年建成广播站,1976年建成文化站,1990年建成镇图书室和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干部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建国前,境内卫生医疗条件较差,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名中医。建国后,卫生工作有了大的发展,到60年代末,各村普遍建成了卫生室,配齐了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94年,该镇全面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使医疗卫生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到2000年底,全镇有达到规定要求的卫生室91所。“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已基本达到。
人民生活: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贫困的生活,人年均粮食60公斤,经济收入不足60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80公斤,经济收入62元。70年代,农村以地瓜为主粮,玉米、小麦还属稀缺物。进入80年代后,玉米、小麦逐渐成为主食,90年代转入面食为主,鸡蛋、青菜、肉食为辅的时期。穿着方面,70年代穿青、蓝、白单调衣服,进入21世纪后穿着颜色多彩,样式新颖,并逐步向高档发展,已有90%以上的农户建设砖石结构的新居。全镇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并已实现了“电话镇”,电话普及率达70%。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机动三轮、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运输工具。农业生产中的耕、播、浇、收割等已全程由机械操作,大大解放了劳动力,并促使劳动力更多地转入二、三产业。1998年,镇敬老院被评为“山东省模范敬老院”,有53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9年,该镇被评为淄博市小康镇。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60元,被评为山东省小康镇。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4年8月,湾头村的张廷秀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共有党员387人,建党支部45个,到2000年底,有党员1809入,党支部109个。1994年,田镇镇党校被评为淄博市“红旗党校”。2000年6月该镇被县、市分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六好乡镇党委”。1997年10月被授予“淄博市文明乡镇示范点”。“八五”“九五”期间,连年被评为县“文明乡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基层政权建设:1949年4月,高苑、青城两县合并为高青县,田镇为第一区,1967年改称田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省政府批准田镇人民公社改建为田镇镇人民政府至今。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职工抗日救国会,简称“职救会”。1946年6月,建立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青救会”,同年,“青救会”改称“青年联合会”。1948年,建立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1949年,改称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1957年,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田镇委员会。1978年,成立教育工会。1994年,成立田镇镇老干部协会。1996年,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1997年,成立瓜菜生产运销协会。
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实施了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年”和“村级班子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水平。文明镇、文明村、文明一条街等群众性文明建设活动成效显著,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稳妥地化解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类矛盾和信访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推进”平安田镇“建设活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