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城镇地图
铜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第一产业
50年代初期,全镇粮食平均亩产420公斤,总产2032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520公斤,总产2992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对境内的1800公顷盐碱地进行改造改良,并配齐配全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打机井600余眼,开挖沟渠24条,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占全镇可耕地的90%以上,连年被市、县评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已达5500万公斤。1990年以来,全镇大力进行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冬暖式大棚菜、大拱棚西瓜、大蒜三大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新格局。2000年全镇建冬暖式大棚3500个,大拱棚300余公顷,种植大蒜530余公顷。主要种植黄瓜、台湾圣女红果、芹菜、大蒜、西瓜等10余个品种,平均亩产值1.6万元。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瓜果9.6万吨,产品远销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该镇重视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家庭畜禽饲养,2000年全镇饲养专业村12个,饲养专业户1600个,肉鸡年存养量360万只,大牲畜存栏量2.6万头。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29亿元,其中种植业1.5亿元,畜牧业6200万元,林业800万元,渔业900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1947年前,仅有少数白铁、砖瓦、白灰等零星私营手工业。1947年,冀鲁豫第六行政公署在大秦创办民生铁工厂,分锻工、钳工、木工工种,主要生产弹花弓等。1953年起发展生产合作组织,先后建起副食加工厂、粮油加工厂、榨油厂等小型企业,年产值25万元。1965年起注重对地方名产品开发生产,先后建起大秦村火药、卜庄村镰耙、香山石灰等厂。1968年8月,大店子35千伏变电站建成送电。1969~1977年先后建起轴承、焦化、农机修配、化肥、木工等企业。1978年以后又建成电动工具、染织、造纸、水泵、铝塑板、纸箱等企业。1978年,镇办企业总产值110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27万元。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和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157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38万元。90年代后,镇村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转变,内联外引,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铜城塑料编织、化工、运输、建筑建材、汽拖维修等为骨干,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464处,从业人员7800余人,产品178个品种。年末固定资产总值0.9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7亿元,创利税1400万元。名优产品:“七彩”铝塑板、天奇水泵、“山河”系列化工产品等。
建筑业:境内建筑业历史悠久,历代不乏能工巧匠,黄屯一带从事木器制作业的匠人较多。沿黄艾山、香山等临山村多石匠。1949年前,从事此类业者多以帮工混饭为主,各种工匠混合搭帮,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人员亦不固定。1953年农业合作化后,多数工匠组织起来,纳入集体,从事民用住房建筑及学校、桥涵闸、牲畜棚圈等公共设施修建。1965年,联村、联队式建筑队全镇有7个,300余人,年建筑安装量在100万元左右。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985年,全镇个体建筑队46个,500余人。乡镇建筑企业也蓬勃发展,如东联建安公司、王海建安公司、中兴集团建安公司等30多个。全镇年建筑安装量达500万元以上,拥有建筑人员600余人,技术人员47人,汽车5部,机械设备功率870千瓦,其技术能力可承担10层以下楼房及跨度30米的中小型工程,县广播局家属楼、医药公司住宅楼均由铜城建筑公司施工,并被评为聊城市、东阿县优质工程。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0年,宋怀良升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铜城镇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1936年7月,秦延彬在姜楼高小读书时,由苏广才(苏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村从事革命活动,建立了铜城镇第一个党支部即铜城镇大秦村党支部。1939年建中共第四区(铜城)委员会,到1940年初,全区建党支部12个。1949年底,共有党员187人,党支部19个。1976年底,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462人。1993年铜城镇被评为“基层组织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党务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该镇调整充实了34个村的党支部。2000年底,全镇党员发展到2048人。
基层政权建设
1939年初,东阿县二区抗日政府成立,1945年8月14日迁驻铜城,1957年底建立铜城镇。1958年9月撤镇建人民公社,行政机构为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革命委员会。1981年2月,改称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7月机构改革,建立铜城镇人民政府至今。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37年底,中共东阿县委在黄屯召开抗日救国联合动员大会,宣布成立东阿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工人团体有1950年11月艾山成立的石塘工会、教育工会。妇女团体有1940年成立的县妇女抗日救国会,铜城建第四区妇女抗日救国会,1949年更名为妇女联合会。农民团体有1965年成立的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1982年成立铜城镇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83年12月建立铜城镇个体劳动者协会。之后该镇又成立了铜城镇计划生育协会。
第三产业
1949年前,境内商业相对落后,在经营中多以零售为主,少数批零兼容。1945年,全镇私营业户54家,资产总额9.76万元(折银元),以烟酒业、饮食业、服务业为主。1947年东阿解放后,取得较大发展,到1949年,全镇已发展到168家,资产总额14.2万元。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全镇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5年,国营网点21处,集体48处,个体网点发展到149处,此外农村尚有小商贩200余户。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该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建成瓜菜专业村20个,村村铺上石渣路,建成大型瓜菜批发点4处,私营园区1处。到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1660户,私营企业126家,个体运输户1640家,被聊城市评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一等奖”,被聊城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个体私营经济强镇”。2000年下半年引进项目3个,固定资产投资1660万元,年创利税达1890多万元;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374人,销售收入1.9亿元,利税2280万元。
强镇由来
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县乡镇第一名,在全市范围属前十强乡镇。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司法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三八”绿色工程活动先进单位、聊城市镇村建设先进单位、聊城市经济强镇、聊城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东阿县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先进单位、聊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
体育
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镇、强村及镇办企业有体育场、文化活动室等。拳术在东阿历代相沿,素有“拳不打铜城”之说。流传的拳种有少林拳、二郎拳、太祖拳、形意拳、查拳、大洪拳等20余种。新中国成立后,铜城武坛精英辈出,多次参加各级武术比赛、表演,在1963年、1972年、1984年县武术运动会上,获得较好成绩,并代表全县参加地区比赛。80年代后,随着体育事业发展,业余武术训练场达10余处,专项训练也逐渐走向正规化。学校师生积极投身体育比赛,组建专项体育队12个,运动员60余人,多次参加县、市运动会,在田径、武术及球类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