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滁州市地图 > 天长市地图 >
郑集镇地图
郑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饮食

主食:郑集以食米为主,食面次之,家境贫困者间以山芋、大麦仁等为食。荒歉年月多以蔬菜、长饼、野菜煮饭熬粥充饥。午饭时,城乡贫困之家以新麦磨水糊,俗称“连麦尺倒”,熬粥或烙饼,直到早稻登场。餐项:城乡均为一日三餐,旧时一般两稀一干,近年城镇居民改早晚半稀半干,早晚餐稀粥、炒饭或佐以包子、油条、烧饼等。到农忙季节及客人登门,上、下各增加一顿,俗称早、晚菜。菜肴:郑集镇地近扬州,菜肴具维扬风味,或淡适宜,偏甜,考究色、香、味、型。城乡居民喜吃“上市鲜”,谚有“清明螺蛳午虾,九月重阳蟹爬爬,七月半子鸡中秋鸭,五月黄鳝冬天鳖。平时家常菜,荤素因家境而异,建国前后,一般以蔬菜居多,近年肉类和小产品逐渐成为家常菜肴。农村各家有菜园,瓜菜种类多,韭菜炒蛋、小蒜炖蛋、冬天的什锦菜(又为十香菜)等,颇具特色。藕夹子、八宝饭、狮子头、烩鱼羹、煮干丝为传统名菜,龙岗的溜鸡汤、铜城的樱桃肉,秦栏的卤鹅等、更是脍炙人口。冬天吃烩牛、羊肉取暖,已成习俗。郑集人喜腌制家常小菜。春腌小蒜、蒜苗、蒜头,莴苣、鸭蛋;夏天的黄豆、蚕豆等制酱,兼以酱黄瓜、烧瓜等;小雪以后腌猪肉、牛肉、鸡、鸭、鹅、鱼等。小吃:郑集镇小吃品种繁多、街头叫卖,早晚不脱。主要品种有:米食、汤圆、糯米蒸饭、水饺、油饺、油条、千层饼、酥饼、葱油饼、包子、馄饨、春卷、烧卖等。豆制品:素鸡、油炸干、豆腐脑用及糯米糖藕、烧山芋、粽子等。宴客:亲朋小聚,菜肴一般5到8样,品尝上市鲜,称为家常便饭。招待远客,酒菜从半,并请人声望的人作陪。春节期间,互请春酒,联络友谊。近县城乡请客收礼之风盛行,寿诞、婚娶、生子、高考录取、参军、招工甚至上代冥寿也要请客。有请必送礼,礼品也日渐丰厚,成为一大负担。更有不少单位利用大款请客,成了“灾害”,致有“玩在苏杭、吃在郑集”之说。旧时郑集请客筵席分三等,上等8大4小口碟带烧烤,俗称烤席。大多以第一碗主菜为名,如燕窝席、鱼翅席、蹄筋席。12碟包括4荤菜、4密饯、4水果;4小碗有象牙柱(蛇肉)、鸽蛋等;8大碗包括全鸡、全鸭、西米莲子等;烧烤、烤鸭、烤猪子或烤伢猪。中间上一两道点心。中等是鱼皮席或海参席,8碗8碟,其中有不少是传统名菜。下等是8大碗,荤素各半。建国前,官绅富商多备上等筵席待容。中下等筵席在民间较普通,花式品种有所不同。

新农建设

郑集镇集镇建设在镇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集镇规模得到不断拓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个适合人民居住、生活、工作、文化休闲的新型集镇已初步形成。郑集镇高度重视集镇创建工作的开展,针对街区部分路段由于长年失修、坑洼不平、路况较差的实际,给广大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郑集镇的整体对外招商引资形象。2008年郑集镇把街道向阳路、真武北路建设高标准水泥路拓宽改造工程作为今年为民办实事来抓。对于该项工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预算,计划建设道路总长度一千一百多米,按7米宽20公分厚度的标准进行施工,预计工程所需投入资金约100万元左右。郑集镇对工程建设所需资金采取“四个一点”即:集镇居民筹一点;财政供给人员捐一点;企业单位赞助一点;政府财政补贴一点的方式进行筹集。该项工程建设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到位,工程采取招投标方式选取有资值的企业已与日前正式开工建设,全部工程预计年底前完工,届时集镇将全面实现水泥道路全覆盖。为确保2008年秋季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协调落实秋季油菜、小麦良种的补贴供应工作,郑集镇农技部门及早行动,采取积极措施,保质保量实施好小麦良种补贴工作,同时也有力地推动郑集镇小麦和油菜种植同步恢复增长态势。秋种在即,受2008年午季成熟期推迟和收获期连续阴雨的影响及安徽省小麦部分种子田种子发芽率下降、备种数量减少、种源紧张、种价偏高等因素的制约,郑集镇供种计划按计税面积的八成进行供应。针对农户需求压力的加大和订购资金收缴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当地政府通过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逐村安排,力求保质保量保时完成该项工作,镇农技人员放弃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从快从好地做好订购资金的收缴和订购名单的登记管理工作。郑集镇已收缴订购资金30.4万元,计划种植小麦1.9万亩,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下步将实现向订购农户进行具体供种阶段。

生活

衣裳:清未民初,衣着颜色以蓝黑为主。衣料有丝织和棉织两种,富者冬着皮衣。衣式:官绅长袍(衫),对襟马褂;劳动者多着短衫长裤;妇女上衣倒大袖,衣裤镶宽边,亦有穿长裙者。男子长衫和女子上装均为大襟式。裤子均为大裤腰。民国10年以后,妇女衣裤不镶边,长裙亦少。30年代,青年妇女一度流行精制旗袍,少数在外读书学生穿学生装和西装。建国初,除老年妇女穿大夫上衣外,教师、干部、学生多着制服,盛行青年装、学生装、列宁装、中山装,颜色以蓝黑、灰居多。青年人一度喜穿毛蓝裤,浅士林(色)衬衣。其后,撺绸、涤棉、涤卡、麦尔登等各种化纤、毛料服装渐次流行。80年代服装的款式、颜色、质地变化很大。青年男女中流行滑雪衫、羽绒衫、茄克衫、蝙蝠衫、牛仔裤、喇叭裤、健美裤等。质地有呢料、毛料、羽绒、化纤、针织等。青年妇女多穿各种颜色的短裙、连衣裙、呢制服、西装、羽绒服较盛行。鞋帽:民国初年,官绅穿云字头双梁厚底靴。妇女穿后跟口沿有叶瓣的锈花鞋。城镇居民多穿元宝口和鸭舌布鞋。农民在劳作时穿草鞋或赤脚,冬穿蒲鞋、麻窝子,上街或串亲戚穿布鞋。工人多穿草编的凉鞋子。30年代城镇居民雨雪天穿钉鞋、木屐,少数穿胶鞋。建国后仍以布鞋为主,穿球鞋、胶鞋及胶靴者日多。“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塑料凉鞋和军用“解放鞋”。70年代后,多数有胶鞋、胶靴,男女各式皮鞋、凉鞋、球鞋在干部、教师和城乡中青年中日渐普及。80年代,流行各式旅游鞋。清未民初,男戴红顶瓜皮帽,少数戴毡质礼帽,中老年妇女戴勒子或包头,农村妇女嬉扎黑布头巾。男孩戴和尚帽,女孩戴猫头风帽,夏秋季戴莲花帽箍子。农民多戴马虎帽。建国初,流行解放帽、新四军军帽、八角帽,男孩戴针织绒线帽。60年代以后,流行呢制解放帽、东北帽和棉军帽。80年代,戴鸭舌帽成为时尚。从50年代起,农村妇女流行扎三角巾,至今仍盛行。发式:民初,男子剪辫留长发,俗称“二刀毛”,后演变为方头、平顶。初生男婴留胎毛剪桃子头,亦有蓄发打辫子的,10岁生日这一天由舅舅将辫子剪掉,女孩梳“爬爬角”,成年梳独辫,额留“刘海箍”,嫁后去齐眉发梳髻。30年代后,城乡妇女逐渐剪短发。80年代后,男女发型有很大变化,男青年多留长发,少数烫发,俗称“大包头”,中青年妇女流行烫发。装饰:旧时“贵子”多戴银项圈、长命锁(金、银、玉、桃木多种)、耳坠、手镯脚铐等,帽饰有“开通关煞”、“长命百岁”或罗汉、八仙图等,取其驱邪祈安、深寿延命之意。旧时妇女梳头用茶油(30年代后)、刨花水(梧桐树皮浸泡,30年代前),扑粉敷脸,少数妇女淡施胭脂、描眉,入秋以凤仙花汁染红指甲。农村妇女在绣白花的围裙上配以桃红色丝带,两端垂在腰际,直到50年代始。妇女戴首饰很普遍,质地有纯金、包金、镀金及银质。种类有耳圈、耳坠、耳环、耳塞、手镯、戒指、发簪,针等。农村妇女尤喜头上插牙拢或各式发夹。富家老年妇女的勒子上还镶嵌珍珠、玛瑙之类的珠饰。“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道饰均称为“四旧”,除少数老年妇女发髻上银簪外,余均绝逐。男女老幼胸前多佩戴各式毛主席像章。80年代以来,金戒指、项链、旅游纪念章等较流行。

人文景点

郑集镇地处汉江、蛮河交汇地带,位于宜城市南7.5公里,襄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7国道纵横南北,百里长渠流经东西,距宜城市区11公里,平均海拔49米。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电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汉江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的楚皇城遗址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出土的文物有2000多件,文化底蕴十分丰富。

楚皇城古遗址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经是楚国辉煌的都城,是镶嵌在汉江流域上的一颗明珠。楚皇城贵址1981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定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楚皇城旅游开发已列为全市旅游发展总规划,批建文化游乐园,楚皇城遗址展示园,百里长渠揽胜园。整个楚皇城平面近似梯形,分大小内外两层,大城总面积2.2平方公里,城垣周长6420米,底宽24至30米,高为2至3米等,均为夯土筑就。在皇城内外发掘和征集了一批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的历史文物。例如,古朴笨重的铜方壶,体美实用的铜车壶,做工精美的铜提梁壶等文物。楚皇城四周城垣,四面的城门以及紫禁城、晒金坡、跑马堤、烽火台和昭王墓(俗称“金银冢”)等重要历史遗迹景点,至今仍都清晰可见。与此同时,在城外还有捞尸湖和鞭尸台等与楚皇城紧密相关的传说遗迹可寻觅。在城内外,耕地中到处可见到当年建筑物的残片。如鬲、豆、盆、钵,街道破碎陶片和简石、板瓦等。据史料记载,楚皇城作为楚郢都,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起,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止,历时420余年。其间,楚国强盛时期疆域辽阔,东南至昭关(今安徽含山新疆北),西北到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北到河南南阳,南到湖南洞庭湖以南,成为“楚地五千里”的泱泱大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楚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清奇空灵的风格,而且北凝结成筚路蓝缕、上下求索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推陈出新的开拓创新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融合精神;勤修戈矛、忧国怀民的崇武爱国精神。在楚皇城城内城外方圆几十里,至今还留下楚文化的历史印迹:古城墙、车马坑、紫禁城、跑马堤、撒金坡、金银冢、烽火台、白龙池、捉锹沟、捞尸湖、鞭尸台等,每个遗址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一个动人的故事。楚皇城旅游开发已纳入省市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主要景观及游娱项目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兴建楚文化游乐园,占地面积420亩,设有楚史展览馆、楚乐舞宫、楚街市、楚作坊、楚名人园等项目。二是楚皇城遗址展示园,主要将古城墙、紫禁城、车马坑等遗址景点浓缩展示在财贸内。三是百里长渠揽胜园,建在207国道郑集公路桥上下,为室内外结合的专题性公园。四是兴建楚皇城仿古一条街。将以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为格调,逐步形成餐饮小吃、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道。

社会事业

“抓班子、带队伍、夺红旗”竞赛活动是该镇在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有效活动载体,受到襄樊市委、宜城市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加以推广。2000年7月该镇党委被襄樊市委授予“六好乡镇党委”称号,非典防治工作扎实有效,被市委评为“突出贡献奖”;大力实施“双百双千”工程,高标准建起20个文化示范户和小康户,68个文化中心户,2个微波联网小系统,农民看书读报、学科技有了好去处,中央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该镇文化中心户的情况;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全镇有30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3500名,2004年"基本无辍学乡镇"验收获宜城市第一;皇城小学被确定为"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楚都中学和皇城小学被襄樊市评为首批“示范学校”;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率先在襄樊市建立了融招投标交易中心、办事办证中心、农村财会服务中心、纳税大厅为一体的行政服务中心,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杜绝了暗箱操作。招投标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全镇共公开处置、发包农村集体资产和多工副项目80多宗,总金额668万元,为集体增加收入140多万元。全镇有差转台2个,日均播出节目18小时,主要文化活动场所4个,电影院2座。有村级医疗点30个,经医疗卫生部门批准持有医疗证照的乡村医生54人;卫生院2家,病床80床,专业技术人员51人。

娱乐

打牌:包括纸牌、骨牌,玩法有:打分、争上游、看九张棍、赶猪撵羊、接龙、吹牛、五十开、打四十分、打八十分、放鹅等。下棋:种类有象棋、军旗、围棋、儿童下的有跳棋、补兽棋、登山棋等。猜谜: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人名、地名、文字等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取,以取乐。其种类有打灯谜、打诗猜字等。豁拳:又称划拳猜拳。饮酒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两人同时出拳。伸出手指并喊数目,所喊数目刚好是两人伸指之和为胜,负者罚饮,不过所喊数字和正常数数有不同,如零至十喊为“宝一对、一定、两好、挑园、四喜、五魅手,大顺,七巧,八马,九连环,满堂”。打铜板:每人用铜角一只,在墙上撞之落地,以远者打近者,打中为赢,还有滚钱堆、圈圈等其它打法。斗鸡:以一脚着地,一脚环走是为鸡,两人架起“鸡”互相撞击为斗鸡。比赛可一人逐一斗多人,可几人为一方群斗。跳绳:儿童游戏,有短绳和长绳之分,短绳可单人跳或双人跳,长绳则为集体跳。跳法有前甩、后甩、前交叉、后交叉、格、叉、蹦等。跳房子:儿童游戏,在地上划一长方形,分十格,抛瓦片于第一格内,随即入,用脚拔瓦片到至第二格,以此类推,跳完十格,就可在十格中买一格为房子。其它人则不得跳入,先将十格买完者为胜。改绷绷:二人游戏,一方通过手指勾绷结成图案,另一方通过勾绷解对掉对方图案,同时结出别的新图案,真到一方所不掉时为输。此外民间常有的游戏活动还有斗蟋蟀、踢毽子、斗草、荡秋千、摸瞎子、抱羊、过月亮、逮花、赛龙船、放风筝、抽地翁、抖斗翁、挤墙角、丢手帕、跳橡皮筋以及养花、养鸟、养狗、养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