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畈镇地图
桐畈镇相关地区地图:
城镇建设
2002年末,桐畈镇总户数8023户,总人口32222人。镇内新建、改建主街道2条,小街道4条,街宽8~16米,总长3公里,浇筑水泥路面4.3万多平方米,铺设下水道1600米,新建商住楼5000多平方米,建有自来水厂,供水户数2300户。新建16米大街,长300米;桐新大街宽30米,长500米。镇区商业、饮食、住宿及其他服务行业齐全,共有各类商店460个,年营业额1420万元。1993年12月建成自动电话端局,交换机容量3912门,桐畈镇已安装程控电话3367部。广浦(广丰——浦城)公路经过镇区,公路交通便利。镇驻地建有占地5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设有墟场,农历三、六、九为墟日,是省际边贸市场之一,为广丰县与福建省浦城县边境农副产品集散地。1994年,镇办淀粉厂公开拍卖,改制成的白云淀粉有限公司,为广丰县乃至全地区乡镇企业改制开了先河。镇设有文化站、电影院、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终端用户1882户。有初中1所,教职工112人,在校学生3303人;小学15所,教职工217人,在校学生4274人。学前班4所,教职工26人,学生630人。镇有中心医院1所,病床10张,医务人员24人,医疗设备较为齐全。有村卫生所、个体诊所40个,乡医72人。按照“一河两岸”的总体布局,对镇区进行总体规划。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布局,拆迁旧房,把老街部分居民移迁到滨河公路周边,改变了“屋多空间少”、“人多街道窄”的现象。另一方面,依托二上线,紧扣交通“大动脉”,以“建好一桥、一路、一校,完善镇区功能,提高城镇品位”为出发点,开辟城建新区,规划新街主干道,引导城镇建设向县城方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两年来,桐畈镇采取市场化动作方式,共引进和瞬息万变筹资金800余万无,投入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大洲大桥,方便2000余名居民的出入通行;新建中学教学楼,实现中学的整体搬迁;兴建桐畈自来水厂,让广大居民用上清洁卫生的生活用水;筹建停车场和边贸市场,通过“划行归市”,改变人车混杂,交通堵塞现象。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创建文明卫生城镇打好了基础,而且通过“闹市外移”迅速做大了镇区规模。镇区建设面积已达1.2平方公里,计划到2010年,镇区面积达2平方公里。
镇村建设
桐畈镇共有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辖区面积74.6平方公里。为尽快完成村道硬化任务,镇党委政府调动镇、村、组、户四级积极性,形成全民办交通的新格局。共筹集建路资金210多万元,计划建设通村公路10公里,已建成6.5公里,已有5个村修建了水泥路,基本实现镇区到各村15分钟到达的目标。多措并举,筹措公路建设资金。桐畈镇村道硬化总里程为20公里,共需资金650万。镇党委政府克服等、靠、要思想,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筹措公路建设资金:一是向上“争一点”;二是财政“挤”一点;三是群众“投”一点。通过“一事一议”,发动组织群众自愿捐资投劳;四是经营“筹”一点。通过拍卖部分闲置资产、荒山等筹集资金;五是社会“捐”一点。动员干部带头捐资,发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投资,数额大的可获得“建路功臣”荣誉称号和道路冠名权。自村道硬化工程启动以来,桐畈镇农民建路热情空前高涨,实际捐资额大幅度超过标准捐资额。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村道建设新模式。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各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由普通群众组成的村道建设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征地拆迁、资金使用和质量监督,凡涉及资金雉和使用情况一律张榜公布,透明动作。桐畈镇今年开工的5条通村公路,征田约42亩,拆迁约800平方米,没有出现一起征拆纠纷,没有一人上访。桐畈镇通村公路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造价降低20-25%。
农业发展
2000年,桐畈镇有耕地面积695公顷,粮食总产量6236吨,经济作物主要是晒烟、烤烟、油菜子等。烤烟年产量24吨。桐畈镇农业总产值3076万元,工业总产值1.34亿元,民营企业总产值502万元。桐畈镇年财政收入1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2002年桐畈镇有耕地总面积962公顷,其中水田面积874公顷,粮食总产量4672吨,农业总产值3800万元,全年财政收入279.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工业总产值3200万元,民营企业46个,产值2.3亿元,其中镇世堂特色食品开发公司年销售收入1亿元,税收315万元。
社会管理
为实现对社会治安形势“发现得早、控制得了、处理得好”的目标,桐畈镇在建立和完善民情动态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部门联动、边际联防联谊“四项机制”上下功夫,推动工作措施的落实。建立了民情动态管理机制。以各村(居)为单位,建立动态民情网,把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人户分离人口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加强人口登记和信息采集录工作,全面、准确地掌握人口情况,实现了对各种治安状况的及时掌控。以学校为主阵地强化学生的教育管理,防止在校生参与社会不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对已发生的矛盾纠纷疏通渠道及时化解,对潜在的矛盾隐患经常性排查,堵住源头防止矛盾纠纷发生。形成了部门联动机制。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齐抓共建的合力,集中处理社会治安中一些问题。健全了边际联防联谊机制。针对桐畈镇处于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加强了与周边乡(镇)、村(居)间的联系,建立了治安信息互通报告制度,相互定期走访,共同协商解决边界区域出现的矛盾纠纷,协同开展边界地区治安隐患整治活动,有效减少了此类案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