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顶傈僳族乡地图
拖顶傈僳族乡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1975年5月,霞若区析建拖顶区,1987年改拖顶傈僳族乡。
科教人卫
教育:拖顶傈僳族乡为加强教育工作,事关拖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是人民的依托与希望,历年来该乡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把这项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中来,把教育事业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截止目前全乡设有中心完小一所,村完小4所,教学点19个,在校学生1357人,其中小学在校生908人,初中在校生449人,小学教职工62人,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到100%。
医疗:拖顶乡到目前为止共有中心医院1所,村卫生室5所,在职职工19人,病床15张,中心医院设有西医和藏医门诊。我乡自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得到了群众大力拥护,合作医疗制度已初见其效,直至06年末全乡共参户数1139户,人数5804人,其中民政资助27户56人,参户率达61%,1-12月份县乡两级住院人数123人,支付住院补偿51436元;乡村两级门诊减免人数为6107人,支付门诊减免38681元。
计生:计生方面,拖顶傈僳族乡进一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认真落实“三免一补”政策,目前全乡总人口为9796人(其中农业人口9059人),1913户,2007年1-10月份总出生人数67人,计划生育率为71.6%,比上一年有所提高,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03%,使我乡的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的进步。
宗教:拖顶乡境内藏传佛教、基督教、傈僳族原始宗教三种宗教共存,其中藏传佛教共有在寺僧人126人,基督教教徒87人,原始宗教信徒4000多人,在宗教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各教派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发展有序。
区划人口
云南省德钦县地处世界稀景,滇西北独有的“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地段,属寒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境内自然资源富集,有利于发展农牧业、多种经营、旅游和矿业。辖2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升平镇、奔子栏镇、佛山乡、云岭乡、燕门乡、拖顶傈僳族乡、霞若傈僳族乡、羊拉乡。拖顶傈僳族乡,下设五个村委会(拖顶、落沙、大村、左力、落玉),92个自然村,共1879户,78个生产小组,到目前为止全乡共有人口9609人(不包括流动人口),其中农村人口8997人。乡党委政府共有在职职工48人,村委会工作人员15人,党委下设12个支部,50个党小组,53个支委,在06年末共有435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329人,机关党员106人。
社会保障
拖顶傈僳族乡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全乡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2007年该乡合作医疗参户数1463户,人数6597人,其中民政资助1050元,参户率达73%;2008年参合户数1799户,8345人,民政资助570元,红十字会资助8180元,参合率92%。2007年1-12月份县乡两级住院人数216人,支付住院补偿125368.40元;乡村两级门诊减免人数为11257人,支付门诊减免93829.60元。民政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强化,救灾物资、低保金得到了及时足额发放,生产救灾工作扎实开展,2008年该乡共发放各类救灾款、城镇低保金等共计101.2万元,其中发放农村低保金64.6万元,享受人数1705人,1260户,A类143人,B类1257人,C类305人。
特色产业
农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基本着力点,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载体就是农业产业化,因此拖顶傈僳族乡将全乡工作重点放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牢牢把握该乡特殊的区域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围绕高效农业、外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集思广益,在保证粮食增产、稳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到粮经兼顾,增加农民收入。把《拖顶傈僳族“十一五”规划》中的农业、农村发展思路付诸于实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借全乡6800亩退耕地、荒山荒坡在山区、半山区地带实施“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加大秦归、秦艽、木香等优质、高产中药材推广力度,在河谷沿线实施“万亩干果种植基地”建设,着力推广优质核桃、花椒、木瓜等干果种植,着力推广优质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山区、河谷两条线、两种发展思路目前已初见其效。拖顶乡特色产业为野生天麻、重楼、蜂蜜等,目前正准备发展葡萄种植业。拖顶乡近几年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野生天麻产业的科技、资金投入,同时推广种植良种青稞、蔬菜、羊肚菌西瓜等,不断促进种植结构合理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经济
拖顶傈僳族乡已实现中药材种植面积3270亩,实现产值136万元,占全乡国民经济收入的12.2%,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3%;干果种植面积达到7910亩,实现总产值429万元,占全乡国民经济收入的44%,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9%,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政策,促进了物资交流,激活、丰富了农村市场;2006年全乡实现国民经济总收入913万元;实现粮食总产量353万公斤,比上一年增25.7万公斤;实现人均有粮392公斤,比上一年增85公斤,年均增幅为12%;实现人均纯收入1139元,比上一年人均增179元,年均增幅为8%;实现中药材种植收入126万元;实现林业总收入144万元;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00多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207人,实现外出劳务收入250万元;实现城镇居民存款1533万元,发放贷款966万元;城镇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