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德镇地图
万德镇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景点
万德镇境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植被茂密,文物古迹荟萃,自然资源丰富,镇内有国家“4A”级景区灵岩寺,有“AA级”旅游风景区卧龙峪大峡谷和凤凰岭旅游度假区,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及万南遗址;并有龙居寺、黄巢寨遗址,烽火台遗址等旅游景点等待开发。灵岩寺:坐落在灵岩山南坡上。灵岩山又名方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玉符山,系泰山12支脉之一,距泰山主峰西北麓20公里处,海拔683.7米。灵岩名字和十六国时期朗公和尚有关。《神僧传》云:“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遂名灵岩。”灵岩寺因山而得名。朗公创建的寺院,兴盛不到10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遭灭佛之劫,庙宇全部被毁。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法定禅师来此,重建寺院于方山之阴,曰“神宝”(位今小寺村南,仅存遗址),后又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在今寺址东北甘露泉旁)。今灵岩寺是唐贞观年间慧崇高僧建造的,经宋、元、明几代修葺,已非原建(多属宋代)。宋真宗景德年间灵岩寺改称“敕赐景德灵岩禅寺”。明成化四年(1468年)又改称“敕赐崇善禅寺”,嘉靖年间复名灵岩寺。灵岩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最盛时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侣500余人。经历代修葺增建,寺院布局恢弘,文物古迹丰富,主要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御书阁、钟鼓楼、辟支塔等,还有积翠证明龛、墓塔林、五花殿石柱及唐代李邕书《灵岩寺颂碑》、元代日本僧人邵元撰书《息庵禅师道行碑》等唐宋以来碑碣,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的汉柏、摩顶松、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以及“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都别具情趣。明代学者王世祯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灵岩,不成游也”之说。1982年3月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胜境坊:位寺区西端,为石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灵岩胜境”4字为爱新觉罗.弘历亲笔题写。灵岩寺颂碑,位灵岩寺鲁班洞中。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邕于天宝元年(742年)撰文并书写的。字体为行书共21行,满行41字。碑最早见于宋赵明诚《金石录》。清乾隆间,阮元撰《山左金石志》时,此碑已不详所在。咸丰六年(1856年)书法家何绍基来济南访得此碑,已断为二石,文字也有不少残缺。
大灵岩寺碑:原嵌于广场戏楼前,今位于灵岩寺山门西南处,成为迎接游客的标志。“大灵岩寺”4字为元至正三年(1343年)山东廉访副使文书讷书写。
大雄宝殿:位千佛殿点偏东处。宋崇宁大观年间住持僧仁钦创建,是寺僧诵经的地方。明正德年间鲁王捐塑佛像于其内后,更名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6间,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是硬山顶,建造精巧,勾角铃珑,上施黑瓦,现存殿是清朝中叶建造。
千佛殿:位于寺内,是灵岩寺中保存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物。为唐高僧慧崇所建,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大雄宝殿。千佛殿一名始见于宋庆历年间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禅寺记》:“千佛殿、般舟殿,辟支塔皆为古刹塔”。现存殿为明嘉靖年间重建,梁间有“时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九月初八日德府重修”的墨记。千佛殿屹立于踏步11级、高约2米的石基上,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上盖灰简瓦和绿琉璃瓦,前檐8根石柱,雕刻精丽华美。经历代重修,有些虽非原物,但仍保留唐宋风格。千佛殿正中,置长方形石座,上有3尊大佛,中为毗卢遮那佛,传为宋治平年间僧惠在钱塘制造运来,是藤胎髹漆塑造,端坐在莲花座上。东侧为药师佛,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西侧为阿弥陀佛,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均为铜铸。周壁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铜铸或木制小佛(明代所置现存不足半数),千佛殿由此得名。殿东西及后壁台座上有40尊泥塑罗汉像,这些罗汉像是北宋宣和年间宋齐古施舍的,原列于鲁班洞上“十王殿”中,清末移于千佛殿。每尊罗汉泥塑身高1~1.2米,身上的妆銮用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涂饰,永不退色。每个罗汉不同肤色、袈裟、袍袖、手帕、衣带、缨穗以及花边图案等,设色和谐精当,与身份神态十分协调。每尊罗汉的神情状貌喜怒哀乐俱形于色,无一雷同,摆脱了一般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关于罗汉塑造年代,《山东通志》载:“宋灵岩寺施工五百罗汉记,宣和六年”。1982年维修时,在泥塑腔体及殿壁上,发现铜币78枚,其中“五铢”1枚,“开元通宝”16枚。余皆为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共18种61枚。以上实物资料证实,罗汉确系宋代塑造,距今已800余年,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7月来此游览,亲笔写下“海内第一名塑”碑碣,立于千佛殿前。
辟支塔:耸立于千佛殿西北百米处,是8角9层12檐楼阁式建筑,底围48米,通高54米,通体呈灰白色,基座石砌,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浮雕(现埋于地下)。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底部3层为重檐,余皆单檐。塔檐由华拱两跳组成,朵数逐层变化,塔层高度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挺拔雄伟。塔内底层有塔心柱,1~4层内设有登塔阶梯,5层以上为实砌塔体,台阶设于塔身外檐,登塔时须沿塔檐平座绕行,可登塔顶。塔顶是铁制塔刹,由复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另有8根铁链分别由9层塔檐的8尊金刚拽引加固。倘若登上9层塔顶,可以尽览灵岩风光。辟支塔创建于宋代。
墓塔林:位于千佛殿西南0.5公里,有唐宋至明清各代灵岩寺住持僧墓塔167座。其中唐代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其余为元明遗物。志铭碑81通。这些墓塔和志铭,反映不同时期的雕刻特征,寺宇史实。墓塔的形制多样,造型古朴、雕工精细。一般墓塔均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多呈方形或圆形,雕刻成莲瓣式金刚、力士顶托,多至数层,有的做成须弥座式。塔身一般较高大,有圆形、长方形、钟形等,每个上面皆刻祖师僧之名和年号。塔顶一般呈长方形,雕刻着莲华瓣的复钵和圆形相轮,上置宝瓶或相轮式宝尖。
御书阁:位于千佛殿东北面,是唐代住持僧慧崇和尚专为存放皇帝赐书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祐年间(1213~1217年),曾遭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阁额为宋僧仁钦篆书。阁前有宋人蔡卞所书圆通经碑,书体优美豪放,成为灵岩名笔。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称“云檀”或“银檀”,亦称“千岁檀”,为一大奇胜。
卓锡泉:位于汉柏东北,苍苔之崖。传灵岩寺创建于前秦永兴年间,创始人法定禅师初建寺院时,由白虎驮经,青蛇引路,来到灵岩,转了多时,发现无水。正犹豫间,忽有一樵夫用手指点说,双鹤呜处有泉,说完隐身不见。法定禅师顺樵夫所指方向看去,果见有两只白鹤呜叫着从山中飞出,顺起飞方向找去,果见两处清澈的泉水。法定禅师将锡杖插在地上休息,等他拔出锡杖时,又涌出一泉。法定禅师便将三泉命名为“双鹤”、“白鹤”“卓锡”泉,卓锡泉又名锡杖泉。崖上镶乾隆题“卓锡泉”大字额碑及诗刻碑2通。卓锡泉为泉城新72名泉之一。
袈裟泉:位于灵岩寺“转轮藏”仙人岩东,庙堂遗址处崖下。亦名“印泉”“独孤泉”,为济南新72名泉之一。泉水激流,长年不竭。人们以泉边立有“铁袈裟”铸铁,便习称为袈裟泉。此泉泉源旺盛,水质甘美,昔日灵岩僧众皆钦用此水。泉源出于涵云洞中,现在洞口被封,泉水自岩壁石隙流出,注入半圆形石砌水池中,然后盘桓曲绕,由石雕龙口中喷泻而出。池周曲廊环绕,水质清流澈,金鲤戏游。池周围林木叠翠,危崖耸立,清爽宜人。铁袈裟立于泉边,两物相映,愈显得古朴深重。
檀抱泉:位于灵岩风景区明扎山脚下,泉上方有一千年树龄的青檀,故名檀抱泉,泉水从树根下流出,入一3米见方的池内,泉水常年不竭,丰水季节从方池上口溢出。檀抱泉为济南新72名泉之一。
烽火台遗址:位于万德镇万德南村南京福公路东侧,齐长城北1.5公里处。现有土层高20米,长31米,宽16米,燃火点基高4米、长11米、宽8米,周围有散存地面的灰陶、黑陶器碎片。此烽火台属春秋、战国时期遗物,为长清县境内仅有的1座。
黄巢寨遗址:位于万德镇石胡同村南2.5公里,海拔628米的黄山上。现存遗址有寨墙1面,位黄山主峰东北向寨门处,高3.5米、宽2米、长约50米。乱石垒砌的半穴式房基约26间,分别位于寨东面下坡处和有用山南崖下。顶峰有一大旗杆穴,曾发现有金属兵器、碎陶瓷。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率部驻扎过的一个重要山寨。
姜女祠遗址:位于万德镇长城村北首,原有姜女祠正殿5间,内有姜女及其夫塑像,正殿前为天王殿,还有东西厢房、钟鼓楼等。现仅存遗址及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观音堂、姜女祠、玄帝阁圆头石碑1通,另有残碑数块。
三皇庙:位于万德镇史庄村西北首,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1间、全灰布瓦盖顶,内有宽9.4米、长5米、高4.2米的清代壁画。另有明朝创建三皇庙题记1方。该庙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建造。现仍保持原貌,壁画尚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