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清远市地图 > 英德市地图 >
望埠镇地图
望埠镇相关地区地图:

领导班子

望埠镇党委、政府、人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各村(居)委会、机关、企、事业单位:经党委、政府研究,现将党委、政府、人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安排如下:钟朝本党委书记、人大主席,负责党委、人大全面工作,驻黄田村委会。李启章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财贸,负责墟镇开发工作,驻坪迳村委会。范兰辉党委副书记,分管招商、公路建设、养护工作,联系南华水泥有限公司、负责英石园项目工作,驻桥新村委会。何伦汉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兼党政办主任,分管组织人事、纪检、青年、妇联、办公室工作,驻莲塘、下塘村委会。李育培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负责人大日常工作,分管经管工作,驻同心、崦山村委会。罗永旗党委委员,分管国土、规划、城监、环保工作,协助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联系机关单位,驻望河社区。邓景僚党委委员,分管宣传、文教、卫生、工会、宗教、旅游、体育、科技信息工作,负责油菜花工作,驻鹤坪村委会。林志贤党委委员,分管农林水、畜牧、移民、农技、农机、种粮直补、饮用水安全、扶贫工作,驻寿江村委会。余燕科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分管人口与计划生育,驻青石村委会。刘志毅党委委员,分管民政、残联、合作医疗、统计工作,驻古村村委会。戴富坚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分管武装、民兵、安全生产、劳动保障、食品安全工作,驻崩岗村委会。周文雄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分管社会治安工作,驻望埠社区。吴开繁副镇长,分管信访、维稳、调解工作,负责台泥铁路征地、联系海螺工作,驻朗新村委会。中共望埠镇委员会,望埠镇人民政府,2009年2月23日

产业特色

工业:望埠以工业富镇为目标,大力发展工业,形成了以水泥、钢铁、水电为主的工业体系。近年来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依托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泥工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先后引进了海螺公司,粤华粉磨厂、扬帆运输公司等一批企业,并积极扶持荣达建材有限公司、望埠镇铁厂等民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望埠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农业:望埠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形成了蚕桑、桑椹子、蔬菜、砂糖桔、龙眼、腐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砂糖桔种植面积达5000亩,产值上亿元。近年来,望埠先后引进天龙公司、广东温氏集团、美尔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莞邑养殖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并努力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旅游业:望埠旅游资源丰富,有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题,温泉养生,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休闲度假胜地——英德溶洞温泉度假区、凤景独特的英石展销长廊、中国女足的摇蓝——国家女足训练基地、充满生态农业特色的万亩水果基地等。
国家女子足球英德训练基地:国家女子足球英德训练基地(简称英德基地),是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二日由原国家体委命名并投资兴建的女子足球训练基地。英德地处广东省中北部,环境优美,常年气温10至27度。英德基地位于英德市望埠镇,离市区17公里,距离京珠高速公路34公里,距广州新机场100多公里,京珠高速公路在英德有两个出口,京广铁路从旁经过,南来北往交通便利。英德基地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现有大小足球场12块,篮球场4个,有一栋教练员宿舍,四栋运动员宿舍,超过400个床位,有可容纳500人同时进餐的大饭堂,有可开发利用的温泉资源,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足球队来此训练和比赛。英德基地的诞生是与现在女子足球运动兴起和发展紧密相连的英德市从1983年开始接待全国女足冬训,那时,中国女足还处在创业阶段,为支持女子足球在全国兴起和发展,当时英德县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坚持每年邀请各省市的女足队伍来英德集训和比赛。1986年国家体委黄中、何振梁、徐演生等领导同志先后到英德视察,对这里办女足基地的环境条件深表满意。同年经原国家体委批准投资建设女足训练基地,中国女足从这里开始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步伐。先后夺得了亚洲锦标赛冠军、奥运会银牌和世界女足锦标赛第二名。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队伍,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同时也培养和照就了老女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女足精神”。英德女足基地被社会公认为“中国女足的摇篮”、女足的“娘家”,她为中国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基地场地设施等各方面条件滞后,在九六年冬季承接了全国女足二线队的集训后,未能再接到国家组织的集训任务,英德基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举步维艰,全靠当地政府扶持,冬季接待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男、女子足球队训练。如何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思路,迎接挑战,是关系基地生存的头等大事。2003年,新一届英德市领导非常重视基地的发展,把搞好女足基地建设,力争国家女足回到娘家,再树英德女足基地的品牌,作为一项工作重点,调整了基地的领导班子,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了100多万元,用于改善基地的各方面条件,配备了专车,增加了人员编制,基地也由原来的差额拨款转为全额拨款。积极争取了省体育局、省足球运动中心的大力支持,经过这几年的艰苦努力,英德基地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吃、住、训等各方面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但省的青少年男女足球大赛都放在英德基地举行,而且在2005、2006年都举办了全国女足赛,受到好评。今年四月份,中国足协领导到英德基地考察,拟定把全国女足U—16的冬训回归英德基地。综上所述,虽然基地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是个传统的训练基地。但场地设施和训练条件与其他基地相比还很落后,难以满足日益发展高水平队伍的训练需要。为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完善相应的训练配套设施,为国家和各级运动队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后勤保障,提高基地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强造血功能。同时,也为能更好地利用基地的资源,为此,我们愿意承担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安排的一切活动。建议:1、本基地虽是国家命名基地,每年除冬训外还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闲置,我们希望能列入省的管理范围,综合利用基地资源。2、对基地有些达不到条件的设施、设备,请省给予扶持,使基地更好地为省的体育服务。

传说故事

望夫岗传说:距英城北行15公里的望埠镇,有个望夫岗(又叫望夫归)。望夫岗下有条崩岗河,河边有座酷似妇女的小山,它早迎朝阳夜望月,这是人们传说的望夫石。话说古时候这里有个村庄,村里有对青年夫妇,丈夫叫国忠,妻子叫秀贞。夫妻俩互敬互爱,男耕女织,勤奋过人,生活过得十分美满。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这年,英德境内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田地被淹,房屋倒塌,五谷无收,六畜瘟死,加之地方官府对灾民生死不闻不问,无数灾民别井离乡,逃荒要饭,一片苍凉景象。一天夜晚,国忠对妻子说:“秀贞,如今家境难过,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不如我出外做点小生意,赚点钱回来养家。”秀贞不想让丈夫外出,低着头不说话。国忠看妻子不表态,便安慰妻子:“你放心,赚到钱我一定设法寄回来给你,不管赚钱与否,三年后的中秋节我一定回来。”秀贞虽不乐意,但别无选择。夫妻俩挥泪话别,秀贞一直把丈夫送到崩岗河畔。日子一天天过去,秀贞既打听不到丈夫的音讯,也不见丈夫寄钱回家,日子过得好苦啊!转眼到了第三年的中秋节,秀贞每天到河边小土岗上等丈夫回来,一直等到来年的端午节,秀贞等得人快痴呆了。有一天,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洪水暴涨。秀贞仍站在土岗上等自己的丈夫,她哭着,喊着,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咆哮的洪水冲到面前也不离开。就这样,秀贞被巨浪吞没了。雨过天晴人们发现秀贞变成了一个石头人,仍牢牢站在河边的土岗上。人们为善良忠贞的秀贞所感动,就把这石头叫作“望夫石”。
宝墩湖传说:在望埠街附近的塘墩村有一处占地面积1000亩的大湖——宝墩湖,湖中有一个约50亩大的象一个似海龟的小岛叫宝墩,宝墩在民间有不少美丽传说和解不开的迷,为宝墩增添了神密的色彩,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前来探秘。宝墩湖东靠黄屋村前,北靠梁屋门口的马蹄田,西靠老街三角田,南靠塘墩村门前,占地面积平时1000亩,春水期间有1500亩,枯水时约800亩。相传,古代海龙王带几个儿女沿珠江北上游览各地美景,其中最小的两个女儿来到大湖被这里的美景迷住,偷偷藏起来不回去了。从此她俩白天化成两个美女为民办事,那时没有火种,两位姑娘每天很早起来到墩中的打铁铺为各家各户点燃火种,使农户免去无法生火的困难。她俩还想办法在龟尾的旁边造了一个约三斗种宽的石井,经常通过石井流出一些杉树帮助穷苦人建房造屋,还流一些衣物粮食送给穷人过冬避寒避荒,此井至今仍清淅可见。由于两位姑娘的鼎力相助,塘墩村民家家丰衣足食、良田遍及崦山、崩岗,还出了不少名人志士。两位化作姑娘的龙女,为民做事,日子久了,与在宝墩打铁的一对年轻兄弟萌发爱意,这引起在宝墩开染布坊老板的忌妒,便使出坏计,说这两个姑娘是妖魔,要想留住她,必须在其身上用烙铁烙上印花才会永远留在身边成为夫妻。谈情心切的年轻人听信了染布老板的妖言,一天早晨,两人用烧红的烙铁给两位姑娘身上烙了一个印花,第二天两位姑娘再也不见了。走出门口,在湖边看见了两条身上烙有印花的大鲤鱼,这两位年轻人醒悟过来,无面见家乡父老,从此远走他乡。而染布老板想把鱼捞回来,也浸死塘中。两位烙死的龙女,虽不能化身仍留在塘中,在水下托着宝墩、使地势更低的宝墩不被洪水浸没。宝墩会浮之谜,至今仍无法解开。据塘墩村民潘启纯介绍,1994年英德遭遇特大洪水,全村几乎所有房屋被浸,一条6米多高的电杆都浸没顶,但他撑船到宝墩时,宝墩仍然浮于水上,而且在墩中捡了半箩鸭蛋。为纪念两位龙女,塘墩村民早在明朝就做了两个石人放在宝墩,以供后人纪念,这个湖也称为宝墩湖。
万世封禁:传说古时崦山四周环山,山清水秀,有多处山泉灌溉农田,每年旱涝保水,是望埠的主要粮产区,农民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外地的财主看到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到这里买田买地,当地的农民越来越少,租地主的田地,地租一年比一年高,辛辛苦苦一年除了交租所剩无几。有一年中秋节,按当地风俗放孔明灯,由于风高物燥参天树木挂住孔明灯,引起山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几乎打整个崦山、官坪、青石的山林都烧光。火烧过后到处成为光秃秃的山头,第二年春耕的时候,崦山九洞大部分的山泉都减少了流量,地下泉水成了旱岩,无法耕种,有些虽然播种下去,由于没有山泉水来灌溉,因争水灌溉产生了多次械斗,引起了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和。有一年因为争水,产生纠纷打架,最后各姓氏代表上门打官司。官府派人来实地巡案,认为此事实质是水源不足产生的矛盾,建议他们派出乡绅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九洞九姓族人,在乾隆四十七年的时候,经过几次商讨,实习考察大家充分协商,一致认为普思岩泉为生人之命脉修关鉴定,从山直滑歇为界,右边以角子岩石桥直上为界,场面上左右具是众姓(保护)之地,自永封禁,不许耕锄、桑椹以防泥沙堵塞,对原来邱姓破坏水源山的要追究责任。九姓代表一致同意立碑,教育后人,万世封禁,这就是万世封禁的传说。大跃进、大炼铁的时候,公社派人来指令要砍这片大树用来炼铁,九洞村的干部马上商议如何保护这片原始森林,把下令砍树的领导带到普思岩,假装不认识字叫他们帮助查看,这些人看了这块“万世封禁”的石碑之后,悄悄地走了,再也不说砍树的事了。改革开放初期,镇林业站的个别领导,也出于林业站利益的考虑,要求砍树,提出更新原始林的计划,来到付屋之时,几位老人陪同林业站的领导再次到石碑前请教“万世封禁”的意思和内容的意义。林业站的同志只好放弃砍树的计划,并转告要求村民认真做好保护工作。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后,九洞村民,订出建设青山绿水美好幸福的奋斗目标。
百岁牌坊:百岁牌坊位于望埠镇古村村乌楼村民小组,立于清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十二月初二,是为了表彰五代同堂、年寿过百的袁氏的贞节操行而遵旨营造的。何家十世祖何士球娶妻袁氏,生二男,长子粤馨、次子粤宾(字振东),何士球生二孩后病故,袁氏当时年芳十八,孤身一人把儿子抚养成人。粤宾被后人尊称为宾公,生八子,其瀚秀才,其湛进士(进士学部赐有进士牌匾),其渊、其江二人武生(武秀才,均赐有石牌匾和石秀屯,至今尚存),其深、其淮监生(秀才),还有其浈、其浩共八子。子生孙子、孙衍曾孙,宾公家人丁兴旺、五代同堂,且富甲一方,然而,袁氏终身不嫁,直活百岁(有传106岁),守寡而终,贞节操守轰动四方。1782年乾隆皇帝畅游江南,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特派钦差使节前来探望,恩赐贞节牌坊一座,名曰“贞节之门”,并亲自提写对联“节辉彤管,婺焕瑶池”,还用上等宣纸描画袁氏彩色肖像一幅,每年春秋拜祭,一直延续至解放初。粤宾考取贡生,学部(相当于教育部)赐有拔贡牌匾,文革期间被一把火烧毁。牌坊也差点遭殃,幸得牌坊结构精密、牢固异常,几十人都无法拆除,保存至今,成为著名的保护文物。牌坊为门楼式建筑,石柱为方形抹角,柱下部两边各有“抱鼓石”,整座牌坊用花岗石为原料砌筑而成,坐西向东,通高7.35米,正楼门宽2.10米,两边次门各宽1.42米。首层正面额柱上刻有“双龙戏珠”浮雕和阴刻篆书“福禄寿”横匾,在其两边各有一个身穿朝服单手捧礼作献寿状的官人浮雕,为百岁老人二子,其上还有8个排列整齐成站立状的人物浮雕,为宾公所生八子,两边有一阳刻行书对联“节辉彤管,婺焕瑶池”,为乾隆钦差使节所提对联,三层左边竖刻“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二立”、右边竖刻“英德县何士球之妻寿妇袁氏立”及“男贡生振东孙监生其瀚渊江湛深淮浈浩曾孙礼义仁□建”等字样。背面额枋刻有“双凤朝阳”浮雕,其余部分和正面相同,次门内额两面还荷花图案的浮雕,二层两面阴刻有“贞寿之门”的横匾和浮雕荷花图案等,顶层正中刻有“圣旨”和双龙浮雕石匾,阴刻篆书“福禄寿”三字却为圆形,背面石匾除刻有“恩荣”两字不同外,其它与正面相同,每层顶部用花岗石作脊和瓦,刻画有瓦当、滴水及斗拱装饰,在每层梁脊的两端都有一只狮子装饰(已毁),整座牌坊保护基本完好,且造型美观、工艺精湛,为广东省所罕见,它对研究我市妇女文化、生活及长寿之道都起到积极作用。
长寿桥:长寿桥是赤朱通往望埠的一座石拱桥,它处在莲塘岗的牛过渡(亦叫担水歩),全长16米,宽4.3米,高8.3米。此桥全部用大麻石砌成,由两个半圆拱组成,圆拱最宽处3.6米,桥拱交接上游砌有分水橄,桥中间分水橄上下两边均刻有“长寿桥”三个大字,桥面上两边有三块麻石树起的护栏,洪水浸过桥面时可扶着栏杆过桥。据历史记载,乾隆皇帝畅游江南时,对古村五代同堂的百岁老人袁氏下圣旨建“百岁牌坊”,当时赤朱到望埠无路可行,到场传达圣旨的钦差使节领略了当地的行路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方便村民出行,遂动员当地乡绅筹款在莲塘的牛过渡兴建了长寿桥。长寿桥建成后,又从文明桥到望埠铺设了一条10里长的石街路,彻底打通了望埠的南出口,为长寿桥增色不少。长寿桥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基本保存完好,是英德市重点保护文物。

文教卫生

望埠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较为发达。有中小学24间,在校学生近万人,1995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中心卫生院一间,乡村卫生站48间,文化活动中心已经建好。广播电视建立闭路电视网络。以国家女足基地为依托,群众性文体活动相当活跃,是广东省体育先进镇。

旅游资源

地理特点:望埠地理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全国县级的最大的发电站白石窑电厂就建在望埠,将成为旅游之地。北江名胜——观音岩是广东的名胜风景之一。“百岁牌坊”,“长寿桥”,“万世封禁”是县志的历史文物,近年正在建立观光果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很值得一游。英石市场是旅游观光独特之处。各类奇石精品,英石盆景屹立在公路两旁,使游客无不感到置身于壮丽河山面前之觉,进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千世界,驻足观赏赞叹不已。
温泉:正待开发的温泉、宝墩旅游度假区,更是吸引投资者的好地方,宝墩旅游区,1.1平方公里,有水面80公顷,中间露出水面的宝墩近1公顷,已做好规划开发。望埠境内有水质优良的温泉,水温在57—60℃之间,属重碳酸硫化物型,具杀菌、消毒作用,对治疗痔藓疥、香港脚等皮肤病有独特疗效及关节炎、神经衰弱、动脉硬化和感冒均有疗效。据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专家到中山大学红外线光谱仪全面分析认为,温泉用于治疗具有18种对人体有益成份,温泉储量丰富,可同时满足2000人盆浴式用水需要。
长寿桥:长寿桥是赤朱通往望埠的一座石拱桥,它处在莲塘岗的牛过渡(亦叫担水歩),全长16米,宽4.3米,高8.3米。此桥全部用大麻石砌成,由两个半圆拱组成,圆拱最宽处3.6米,桥拱交接上游砌有分水橄,桥中间分水橄上下两边均刻有“长寿桥”三个大字,桥面上两边有三块麻石树起的护栏,洪水浸过桥面时可扶着栏杆过桥。据历史记载,乾隆皇帝畅游江南时,对古村五代同堂的百岁老人袁氏下圣旨建“百岁牌坊”,当时赤朱到望埠无路可行,到场传达圣旨的钦差使节领略了当地的行路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方便村民出行,遂动员当地乡绅筹款在莲塘的牛过渡兴建了长寿桥。长寿桥建成后,又从文明桥到望埠铺设了一条10里长的石街路,彻底打通了望埠的南出口,为长寿桥增色不少。长寿桥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基本保存完好,是英德市重点保护文物。
百岁牌坊:百岁牌坊位于望埠镇古村村乌楼村民小组,立于清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十二月初二,是为了表彰五代同堂、年寿过百的袁氏的贞节操行而遵旨营造的。何家十世祖何士球娶妻袁氏,生二男,长子粤馨、次子粤宾(字振东),何士球生二孩后病故,袁氏当时年芳十八,孤身一人把儿子抚养成人。粤宾被后人尊称为宾公,生八子,其瀚秀才,其湛进士(进士学部赐有进士牌匾),其渊、其江二人武生(武秀才,均赐有石牌匾和石秀屯,至今尚存),其深、其淮监生(秀才),还有其浈、其浩共八子。子生孙子、孙衍曾孙,宾公家人丁兴旺、五代同堂,且富甲一方,然而,袁氏终身不嫁,直活百岁(有传106岁),守寡而终,贞节操守轰动四方。1782年乾隆皇帝畅游江南,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特派钦差使节前来探望,恩赐贞节牌坊一座,名曰“贞节之门”,并亲自提写对联“节辉彤管,婺焕瑶池”,还用上等宣纸描画袁氏彩色肖像一幅,每年春秋拜祭,一直延续至解放初。粤宾考取贡生,学部(相当于教育部)赐有拔贡牌匾,文革期间被一把火烧毁。牌坊也差点遭殃,幸得牌坊结构精密、牢固异常,几十人都无法拆除,保存至今,成为著名的保护文物。牌坊为门楼式建筑,石柱为方形抹角,柱下部两边各有“抱鼓石”,整座牌坊用花岗石为原料砌筑而成,座西向东,通高7.35米,正楼门宽2.10米,两边次门各宽1.42米。首层正面额柱上刻有“双龙戏珠”浮雕和阴刻篆书“福禄寿”横匾,在其两边各有一个身穿朝服单手捧礼作献寿状的官人浮雕,为百岁老人二子,其上还有8个排列整齐成站立状的人物浮雕,为宾公所生八子,两边有一阳刻行书对联“节辉彤管,婺焕瑶池”,为乾隆钦差使节所提对联,三层左边竖刻“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二立”、右边竖刻“英德县何士球之妻寿妇袁氏立”及“男贡生振东孙监生其瀚渊江湛深淮浈浩曾孙礼义仁□建”等字样。背面额枋刻有“双凤朝阳”浮雕,其余部分和正面相同,次门内额两面还荷花图案的浮雕,二层两面阴刻有“贞寿之门”的横匾和浮雕荷花图案等,顶层正中刻有“圣旨”和双龙浮雕石匾,阴刻篆书“福禄寿”三字却为圆形,背面石匾除刻有“恩荣”两字不同外,其它与正面相同,每层顶部用花岗石作脊和瓦,刻画有瓦当、滴水及斗拱装饰,在每层梁脊的两端都有一只狮子装饰(已毁),整座牌坊保护基本完好,且造型美观、工艺精湛,为广东省所罕见,它对研究我市妇女文化、生活及长寿之道都起到积极作用。

历史名人-莫雄

莫雄,(1891—1988)字志昂,又名莫寅,祖藉英德望埠莨新。其祖辈于光绪初离乡别井,迁居浛洸谋生,出身贫苦,以泥水编织为业。其父与浛洸江氏女结婚,1891年生莫雄。6岁丧母。其父续弦,取浛洸卢氏女为继室。英9岁入私塾,12岁便给人放牛割草,当学徒做杂工。13岁时便远离浛洸父母到广州石室教堂当小伙夫,16岁加入同盟会,深受孙中山思想和人格感召,17岁当兵,跟随孙中山闹革命。在民国期间的数十年戎马生洭中,转战宁、泸、赣、闽、滇、黔、粤各地,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从士兵到将军,历任连、营、团、旅、保安司令、师长等职。1925年8月任粤军第四军第十一师中将师长。莫雄曾经把国民党高层军官会议部署第五次“围剿的绝密情报送给中共中央;他在贵州毕节任专员时曾掩护长征途中的红军二、六军团顺利通过毕节,因此被国民党当局以“通共”罪嫌关押在南京军法处监狱,幸得杨永泰、陈诚、张发奎等人营救出狱。莫还不止一次冒着风险掩护中共党员的地下活动,释放了数百名关押在南雄监狱的进步人士和中共党员。尽管莫雄要担当很大的风险,但由于他在国民党上层结交深广,才多次得以化险为夷。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得知莫雄寓居香港时,便立即派李学林持亲笔信赴香港邀请莫雄回广州工作。建国后,莫雄历任广东省北江治安委员会主任、省参事室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一、二、三、四届委员,常务委员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2月12日,莫雄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在广州去世,终年89岁。主要著作《莫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