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泾镇地图
王江泾镇相关地区地图:
青鱼之乡
王江泾镇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浙北地区通往苏南的要道,与苏沪杭距离均在1小时车程以内。地理环境优越,河荡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全镇总面积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35公顷,总人口8万人。全镇水产养殖面积3080公顷,2006年全镇淡水鱼总产量1.07万吨,产值1.42亿元;水产品深加工550吨,增加附加值1600多万元。渔业产值占秀洲区渔业产值的54%,是秀洲区的渔业重镇,2001年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为“青鱼之乡”。“青鱼之乡”的王江泾镇拥有青鱼养殖基地1万多亩,年供青鱼等原种3000余组,无公害青鱼近5000吨,青鱼制品600吨,产值8000多万元。青鱼及其完整的产业链已成为王江泾镇渔业的一大亮点,其规模、产量和产业化水平均位于全省前列。王江泾镇的渔业生产具有较高集聚度,较大的规模,并形成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链。该镇已初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并强化了品种繁殖、养殖技术、供销服务的程序化。全镇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嘉荷池青”青鱼干、“天然荡”鳖等知名品牌在浙江省和嘉兴市已有一定影响力。已建成国家级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1个,省级青鱼良种场1个,省级无公害青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1个(270公顷),省级休闲渔业基地1个,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市级涉渔农业龙头企业3家,区级涉渔农业龙头企业1家,其中3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其中省、市示范专业合作社1家;已通过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认证基地4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水产品4只,已注册商标9件,创立省著名商标1件,市著名商标2件,市名牌产品2个,“嘉荷池青”青鱼及青鱼制品通过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2005年嘉兴市工商局认定王江泾镇为“水产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王江泾镇的水产业发展确实令人瞩目,在养殖面积、品种及产量上位居全省前列。全镇水产养殖总面积46200亩,其中精养鱼塘9688亩(渔业基地以青、鲫鱼为主);内塘养殖10135亩(水田开挖鱼塘以养殖名特优新水产品为主);外荡养殖26377亩(网箱养殖以四大家鱼为主,大水面养殖以珍珠为主)。2006年各类水产品产量较高,其中青鱼4029吨、鲫鱼1350吨、鲢鱼1980吨、鳙鱼992吨、南美白对虾750吨、草鱼370吨、鳊鱼156吨、青虾95吨、鳜鱼62吨、鳖48吨、鲌鱼47.6吨、珍珠46吨、鲈鱼25吨,其他鱼类750吨、观赏鱼1万条。2006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7713元,同比增长8.1%;从事渔业的农民人均收入为9285元,比2004年增加815元,增长9.6%。“青鱼之乡”秀洲区王江泾镇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作客。
经济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江泾外抓机遇,内促发展,以构建和谐生态、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稳定、适合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城镇为发展要求,全力打造织造名镇、商贸重镇、旅游新镇,并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江泾镇被列入中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织造名镇、中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还先后获得浙江省中心镇、浙江省经济百强镇、嘉兴市卫星镇等称号。王江泾镇经济稳健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结构不断提高和优化,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2006年,王江泾国内生产总值达23.6亿元,同比增长13.2%。全镇实现财政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57.8%。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5亿元。在2006年,王江泾镇的规模企业体现出新的活力:全镇工业生产性投入完成12.1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038万美元,外贸自营出口8100万美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规模企业达到14家,全镇报表企业完成工业产值达到65亿元。在农业上,王江泾镇2006年的高效生态农业成效明显:农业总产值达到3.55亿元,同比增长6.3%,农民人均收入7713元,同比增长8.1%。新建休闲农业基地4个、新创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获嘉兴市著名商标2件。
历史名人
王江泾镇,位于浙江沿海北部,地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域,毗邻上海、杭州、苏州和杭州湾乍浦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全镇总面积127.3万平方公里,人口12万。王江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自南宋以来,王江泾就是江浙两省交界处的一个丝绸集镇,方圆数十里,日出万匹,镇上店坊林立,市街繁荣,被誉为"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因有一闻氏尚书在此居住,故名闻川市;元代有王、江两大户相继兴起,遂称王江泾。明末清初时,王江泾就被誉为江南四大名镇之一。王江泾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横跨京杭大运河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虹古桥,相邻的一宿庵、一里街与古桥、古河交相辉映,演绎人文胜景。闻名遐迩的莲泗荡农民公园风景宜人,吸引江浙沪三地游客纷纷前往休闲观光。
一方胜迹
长虹桥,位于王江泾镇东,横跨京杭大运河东西两岸,连接王江泾集镇与长虹村,是沟通东西两岸的交通要道,为浙北平原在软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桥,1997年8月29日被命名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康熙五年(1666)重修,嘉庆十七年(1813)又重修。桥全长72.8米,共三孔,中间孔净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形石拱。水面至桥顶高为18.8米,桥顶宽4.9米,阶梯陡斜,两坡各有57级石阶,用长条石砌成。桥栏用长条石组成,朝里凿成可供人坐的弧形。东坡桥孔内砌有石纤道,现为轮船停靠站。桥头原有高大的石碑坊,在解放后拆除。桥东50米处原有关帝庙一座。桥西堍现有一宿庵并对外开放,是观光旅游的一个景点。该桥宏伟壮丽,有长虹卧波之势,故得名长虹桥。
大事记
1983-1984年,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8年5月,占地面积6650平方米、设有110个经营点的王江泾镇南方丝绸市场正式开业,1993年扩建市场新区,1998年成交金额达3.3亿元。1991年7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来虹阳村视察农业生产。1992年,投资180万元,建成长114米,宽8米,横跨运河两岸的北虹大桥。1994年8月,投入1080万元的集办公、商贸、娱乐、餐饮一体的南方大厦建成开业。1996年,通过集资募捐,建成全长2500米的王江泾镇集镇防洪工程。1996年5月,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刘承忠纪念馆,投资500多万元的新颖农民公园建成开发。1998年5月,为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原王江泾镇、荷花乡、虹阳乡合并为王江泾镇;8月,被命名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2月,创建成为市级卫生镇。1998年5月,扩镇并乡,建立王江泾中心城镇,原荷花乡、虹阳乡并入王江泾镇;6月份扩镇并乡后,王江泾镇新一届党委班子建立;6月,召开王江泾镇五届四次人代会,选举产生人大、政府班子成员;7月,实行机构改革,对机关内部124名工作人员实行分流;7月,经过多次论证,制订王江泾镇1998-2002年城镇建设发展规划;8月,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0月,投资48.8万元反映王江泾人民精神风貌的王江泾镇标正式建成;12月,经过验收创建成为市级卫生城镇。
城市建设
在城市建设上,王江泾2007年共完成城建投入1.7亿元,投入2500万元用于集镇道路建设,中虹大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正式启动。王江泾镇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扎实推进:该镇出台了《王江泾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在全镇各村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该镇还加大了喷水织机废水治理力度。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全面展开,垃圾集中率已达100%,全镇环境卫生得到进一步加强。王江泾镇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上也是硕果累累,2006年,该镇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养老保险面,对困难群众做到了应保尽保,共发放低保金117万元。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100%。改造危旧房31户,补助18.8万元。建立了20个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站。全年共举办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班66期,培训5590人。该镇还大力推进民主法治村星级达标活动的开展,开展面达100%。三星级达标村达标率达到100%。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镇呈现出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